杨乃忠;董从松;刘洋;潘文艳;张志平;陈洁
目的 评价瞬时弹性成像(TE)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00例本科就诊的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病理活检确定肝纤维化分期,同时100例患者均行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与TE检测,比较两者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以及诊断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TE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高度相关(r=0.763),RTE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中度相关(r=0.476),前者相关性显著高于后者(P=0.001);诊断肝纤维化的ROC曲线比较,TE的ROC曲线下面积(0.901)显著高于RTE的曲线下面积(0.738)(P=0.004);诊断肝硬化的ROC曲线比较,TE的曲线下面积(0.923)显著高于RTE的曲线下面积(0.791)(P=0.001).结论 TE较RTE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更高,但由于TE实际操作较RTE要求更高,推广程度低于RTE.
作者:徐秀琴;陈云翔;余文;王玉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患者,男,26岁,主因“身目黄染,小便黄26年”入院.缘于出生后1月出现眼黄,皮肤黄染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未查明病因.此后20多年来,黄疸持续存在,劳累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加重,休息或身体恢复后减轻,整个病程中无皮肤瘙痒.长期未予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肝功能未见好转.2015年无明显诱因身目黄染较前加重,无乏力、无厌食油腻、皮肤瘙痒等不适感,于多家医院就诊,化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阴性,甲、丙、戊型肝炎阴性,未能确诊.为明确病因人住解放军第三○二医院.病程中,无畏寒、发热、腹痛、腹泻、关节疼痛等,体重无明显变化.否认肝炎、手术、外伤及输血史.无烟酒嗜好,无毒物及药物接触史.个人史及婚育史无特殊.家族中无遗传病史.
作者:袁元;黄昂;梁庆生;赵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血清胆汁酸、肝酶和血脂水平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44例ICP孕妇按出现皮肤瘙痒的孕周分为ICP治疗组(21例)和ICP对照组(23例),选择同期正常孕妇40例为正常组,对其血清生化指标和围生儿预后的相关性进行探析.结果 ICP组孕妇母体血清TC、TBA、CG、TBil、DBil、AIT和AL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E3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ICP治疗组孕妇羊水污染率、早产率、剖宫产率均明显高于同期分娩的正常组孕妇(P<0.01),ICP对照组孕妇产后出血量、剖宫产率均高于同期分娩的正常组孕妇(P<0.05),胎儿体质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均低于同期分娩的正常组孕妇(P<0.05);ICP组孕妇的住院天数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 ICP组孕妇母体血清胆汁酸、肝酶和血脂水平升高对围生儿可产生不良影响,ICP治疗组围生儿的预后较ICP对照组差,可能与ICP引起的血清TBA、CG、ALT、ALP水平较高相关.
作者:陈书英;韩秋峪;赵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土三七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SO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0例服用土三七所致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20例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大多数在服药的4个月内发病,均以腹胀为首发表现,所有患者肝脏CT或MRI检查均有“地图样”改变,肝静脉变细或不显示,1例患者出现肝肿大且无腹水,余19例均有腹水,有饮酒史和无饮酒史患者的肝损伤未见显著差异.20例患者中,1例治愈,7例好转,其中有2例是行TIPS治疗后好转.结论 土三七可导致SOS的发生,肝脏CT或MRI检查有特征性的表现,早期抗凝、改善微循环治疗有一定疗效,应重视土三七的肝毒性.
作者:徐静;郑文凯;李平;盛云峰;谢芳;董源;于乐成;汪茂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利巴韦林使用时间和剂量与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3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按照慢性丙型肝炎常规治疗方案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A组在患者血红蛋白≤100g/L开始减少利巴韦林用量,B组在患者血红蛋白≤80 g/L开始减少利巴韦林用量.对比两组患者利巴韦林应用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复发率和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利巴韦林片的应用时间为(25.17±5.49)周,显著长于A组(P<0.05);B组基因1型患者足疗程应用利巴韦林片有16例(69.57%),非基因1型足疗程应用利巴韦林片有34例(80.59%),均显著高于A组(均P<0.05);B组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90.77%,显著高于A组,而复发率为5.08%,显著低于A组(均P<0.05);A组治疗过程中重度贫血发生率为3.08%,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15%,B组治疗过程中重度贫血发生率为9.23%,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2.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时,适当放宽贫血导致的利巴韦林减药和停药的指征可在不显著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下,提高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降低其复发率.
作者:段军民;李素森;刘丽珍;雷鹏;于天威;唐瑞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拉米夫定耐药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分别应用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拉米夫定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为A组(n=40例),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为B组(n=40例),然后A组根据4周时HBV DNA下降再分为2组,下降>2 log10为A1组,下降<2 log10,为A2组,A2组加用阿德福韦酯继续治疗,24周、48周时对4组患者的HBsAg、HBV DNA血清阴转,HBsAg、HBeAg血清转换,ALT复常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和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3/40),8.0% (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24周、48周时的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A1组患者24周、48周时的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A2组(P<0.05)结论 恩替卡韦降低HBV DNA载量后再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拉米夫定耐药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较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好,其疗效受到HBVDNA载量下降水平、继续治疗方法的影响.
作者:臧玮;田立峰;邱芳;兰彦;李萍;田旭杰;唐承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双环醇对大鼠口服他克莫司和阿托伐他汀后血浆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为双环醇与其他临床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双环醇组,分别口服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CMC)和双环醇200mg· kg-1·d-1,连续给药7d.实验第8天两组动物分别口服给予他克莫司(2mg/kg)和阿托伐他汀(10 mg/kg).应用LC/MS/MS分析方法测定各组动物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采用WinNonLin软件进行非房室模型分析,计算血浆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空白对照组和双环醇给药组大鼠(200 mg· kg-1·d-1,7 d)口服他克莫司及阿托伐他汀后的血浆血药峰浓度(Cmax)及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环醇多次给药后对合用药物他克莫司和阿托伐他汀在大鼠体内血浆药代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燕;扈金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肝细胞癌是全球第六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三位[1].据统计:中国每年新患肝癌人数为46.61万,每年死亡人数为42.21万[2].肝癌的主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化学致癌物和环境因素等[1].治疗方法主要是肝切除术、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和肝移植.索拉非尼是晚期肝癌患者全身化疗的一线用药,只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3个月左右.
作者:陈洁;曾庆磊;李晶晶;胡秋月;余炎;余祖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膳食模式和疾病谱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居民膳食表现为谷类摄入偏低,动物性食物及油脂增多,以含饱和脂肪酸较高的畜肉为主,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摄入增加[1].与膳食密切相关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癌症等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我国,NAFI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0~15年后,NAFLD可能成为我国第一大肝病,其诊治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
作者:张瑜;秦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小板参数在CHB患者肝脏组织病理无创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787例CHB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记录血小板的相关参数,同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计量资料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 不同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组在样本量及性别分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年龄差异上也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1).不同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组在PLT、MPV、PDW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993、3.208、-3.344和-6.955、5.812、-6.503,均P<0.05).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与PLT、PCT、PDW呈负相关(r=-0.37、-0.16、-0.25,均P<0.01),与MPV呈正相关(r=0.22,P<0.01);肝纤维化程度与PLT、PCT、PDW呈负相关(r=-0.37、-0.15、-0.17,均P<0.01),与MPV呈正相关(r=0.22,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LT(OR:0.987,P=0.008)、PDW(OR:0.833,P=0.01)为影响肝脏炎症活动度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OR:1.017,P=0.049)、PLT(OR:0.989,P<0.01)、PDW(OR:0.801,P<0.01)为影响肝脏纤维化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外周血小板参数与CHB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肝脏组织炎症、纤维化情况、创建肝脏组织病理评估的无创模型提供了一项简便、有用的观测指标.
作者:欧宏杰;潘业;刘家俊;吴晓鹭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在欧美国家,透析患者丙型肝炎(HCV)的流行、传染较一般人群高,患病率在5%~10%.虽然已经采用多种措施来减少它的流行,但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仍要持续经历一些有关HCV管理的独特挑战.除了要考虑到进展性肝病和肾移植术后的移植损伤,在透析患者的肝病中,感染丙肝者预后不良.美国一项大样本研究表明,处于正常肾功能基线的患者,HCV的感染与CKD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作者:丁婷婷;张军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评估围手术期量化康复锻炼对肝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以期提高肝外科患者的护理质量.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肝肿瘤外科住院、拟行开腹肝癌手术的的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进入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纳入标准包括:①年龄18~70岁;②手术方式,开放性单纯肝段(叶)切除术和(或)胆囊切除术;③术前麻醉ASA评级为Ⅰ级或Ⅱ级者;④患者神志清楚,无精神疾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加入本研究.⑤肢体活动自如,无肢体、关节功能障碍.排除标准包括:①手术方式,联合手术(包括胃、肠、肾);②重度贫血及严重心、肺、肾等功能障碍等;③肿瘤破裂或出血可能;④伴有严重视听障碍或精神障碍;⑤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作者:张晓春;肖文洁;徐嫣嫣;俞静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肝硬化各级肝脏血流状态和体积变化规律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硬化患者25例,使用1972年的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指标,分为A、B、C级,称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按照1:1的匹配,收集正常肝脏人群25例作为对照组.均应用我院CT对肝脏进行体积(LV)测量和灌注成像(PWI),并应用PHILIPS 16层螺旋CT机和CT Perfusion 4对肝硬化患者和对照组的测量和肝脏灌注参数计算,并进行评价,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分数(HAF).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患者肝脏灌注的血流量、血容量均降低(F=16.12,P<0.01;F=59.64,P<0.01);平均通过时间延长(F=3.32,P=0.028);肝动脉灌注分数增大(F=48.13,P<0.01);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的肝体积均减少(P<0.05).结论 CT能够较准确检测各级肝脏血流状态和体积变化,更好评价肝脏情况.
作者:施付强;朱成良;朱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肝硬化是一种临床常见代谢性疾病,其原因是弥漫性肝损害造成的肝细胞坏死,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有极大危险性,有资料表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较高.一般是门脉高压造成的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导致,其影响因素还有肝源性溃疡、门脉高压性胃病、急性胃黏膜病变等[1-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原则首先为选用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方式,通过抑酸治疗、预防血管的创伤与出血,质子泵抑制剂的抑酸作用强,兰索拉唑是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提高胃PH值,达到止血的目的[3].
作者:肖静;于子涵;杨正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在临床诊疗中,可选用多种影像学技术用于诊断肝胆结石,影像学诊断的目的在于准确的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并对病变是否对周围的组织、血管浸润甚至发生转移作出准确的判断[1].其中高分辨率的CT扫描,在器官、结构的显像方面较为清楚,能够提高疾病的诊断率,有助于准确判断肝胆石的形态特点和化学性质,呈现稠密的影像[2].CT扫描在头颈部、神经系统的检查诊断用应用较早,但是其不适宜诊断泥沙样结石、等密度结石,尤其是总胆管下段及壶腹部等处的结石,其临床检出率较低.
作者:朱军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磁珠吸附定量检测HBV DNA的方法,并评价该方法的检测效率.方法 将病毒载量为107IU/mL的血清样本,倍比稀释成不同浓度的HBV DNA作为血清标准品(理论值),分别用磁珠吸附定量法(试剂1)、磁珠法(试剂2)、煮沸法(试剂3)3种方法提取HBV DNA,从灵敏度、定量线性关系方面比较本实验方法与国产磁珠法核酸自动提取法和传统煮沸法的提取效果,并对本实验方法进行稳定性验证.结果 灵敏度:HBV DNA定量的检测下限理论值为101IU/mI,试剂1为3.520×101 IU/mL,试剂2为9.123×103 IU/mL,试剂3为6.195×101IU/mL.相关性:试剂1、试剂2、试剂3提取HBV DNA定量与理论值相关性分析的r值分别为0.986、(0.950、0.979(均P<0.01).稳定性:3种方法检测的相对偏差均值分别为0.243±0.405(试剂1)、1.189±0.855(试剂2)、-0.439±0.618(试剂3),试剂1对同一样本在不同时间检测结果的相对偏差均值为0.505±0.659.结论 本实验所设计的血清HBV DNA提取方法灵敏,定量线性关系好,结果稳定准确,为定量检测HBV DNA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程;王宇;聂棱;马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biliary cholangititis,PBC,原名原发性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以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肝内小胆管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发生在中年女性.随着对PBC认识的深入,目前发现该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很多患者在无症状期或在疾病较早阶段就被确诊,肝硬化只是该病进展到晚期的表现.PBC患者的总体生存寿命显著低于一般人群,但是基于个体而言,疾病的进程和预后变化甚大[1].目前熊去氧胆酸(UDCA)是唯一被认可的治疗PBC的药物,而肝移植仍然是终末期PBC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2].准确地评估PBC患者的预后对于临床病情的判断及治疗方案的确定至关重要.本文为阐明PB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及介绍常用的评估PBC预后的模型进行如下综述.
作者:陈丹丹;梁庆升;孙颖;邹正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LAM)和替比夫定(LDT)阻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双阳性孕妇98例,按患者意愿分为LAM组42例、LDT组36例及对照组20例,LAM组及LDT组自孕28周至分娩后3个月口服LAM或LDT.观察入组患者在治疗前、分娩即刻及分娩后3个月的血清HBV DNA水平及婴儿出生时、6月龄及12月龄血清HBsAg及HBV DNA的阳性率.结果 分娩即刻及分娩后3个月,LAM组及LDT组血清HBV DNA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LAM组与LDT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M组与LDT组孕妇分娩的婴儿在出生后、6月龄及12月龄时,外周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12月龄时,LAM组及LDT组HBV母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7.7%、9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AM组与LDT组之间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在妊娠晚期接受LAM或LDT治疗均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冬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羧肽酶E(CPE)在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肝脏的表达水平,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收治肝胆手术患者术中留取肝标本39例,以其中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24例作为观察组,以未患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胆汁中胆汁酸、磷脂和胆固醇含量和胆固醇饱和指数,并检测肝脏CPE表达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胆汁中胆汁酸、磷脂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79,均P>O.05).观察组胆汁胆固醇含量(11.42±1.24 mmol/L)和胆固醇饱和指数(1.31 +0.14)明显高于对照组(8.72±1.05 mmol/L和1.06+0.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3.421,均P<O.05).观察组肝脏CPE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341,P<O.05).相关性分析表明,肝脏CPE表达水平与胆汁中胆固醇含量(r=-0.532)和胆固醇饱和指数(r=-0.614)具有显著负相关(均P<0.05).结论 胆囊胆固醇结石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患者胆汁胆固醇含量和饱和度,肝脏CPE表达水平下降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肝脏CPE表达水平的变化对胆汁胆固醇含量和饱和度的改变.
作者:何志伟;甘跃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肝细胞腺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本院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腺瘤患者20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及术前诊断,比较其与病理结果差异.结果 本研究20例患者,18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6个病灶),病灶总计26个;T1 WI上稍低信号影病灶23个,稍高信号影病灶3个;T2WI上高信号影病灶16个,低信号影病灶10个.DWI上稍高信号影病灶17个,等信号影病灶9个,富含脂质信号影病灶24个.增强扫描结果中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门脉期稍低信号影病灶16个,稍高信号影病灶10个;延迟扫描结果显示稍低信号影病灶19个,等信号影病灶7个.出现假包膜环状强化病灶10个.26个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ADC比值均>1.结论 MRI提示病灶富含脂质、血供及有包膜同时排除肝细胞癌等病变,并测量病灶ADC值显示与正常肝组织ADC比值>1时,可为肝细胞腺瘤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张绪翠;华冰;曲宝俊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