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细胞腺瘤的MRI诊断价值

张绪翠;华冰;曲宝俊

关键词:肝细胞腺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摘要:目的 研究肝细胞腺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本院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腺瘤患者20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及术前诊断,比较其与病理结果差异.结果 本研究20例患者,18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6个病灶),病灶总计26个;T1 WI上稍低信号影病灶23个,稍高信号影病灶3个;T2WI上高信号影病灶16个,低信号影病灶10个.DWI上稍高信号影病灶17个,等信号影病灶9个,富含脂质信号影病灶24个.增强扫描结果中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门脉期稍低信号影病灶16个,稍高信号影病灶10个;延迟扫描结果显示稍低信号影病灶19个,等信号影病灶7个.出现假包膜环状强化病灶10个.26个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ADC比值均>1.结论 MRI提示病灶富含脂质、血供及有包膜同时排除肝细胞癌等病变,并测量病灶ADC值显示与正常肝组织ADC比值>1时,可为肝细胞腺瘤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MR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病灶显示效果的评价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病灶显示效果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PHC患者60例,均应用TACE治疗,术后3个月至6个月,每个月时点均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MRI进行检查,并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CT和MRI检测结果的评判标准,对PHC患者TACE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病灶显示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60例PHC患者中,有73个病灶.我院应用DSA后,显示51个病灶为肿瘤残余或复发;22个病灶无异常情况;而使用CT和MRI,分别显示36个和50个病灶有肿瘤残余或复发.MRI的准确性、敏感度均高于CT(x-2=6.245,P=0.012;x2=6.468,P=0.011)且判断术后肿瘤包膜病灶能力较高(x2 =13.567,P<0.01).结论 MRI能够较准确地检测PHC患者TACE后肿瘤残余或复发,更好评价肝脏情况.

    作者:杨乃忠;董从松;刘洋;潘文艳;张志平;陈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CPE在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肝脏的表达水平

    目的 研究羧肽酶E(CPE)在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肝脏的表达水平,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收治肝胆手术患者术中留取肝标本39例,以其中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24例作为观察组,以未患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胆汁中胆汁酸、磷脂和胆固醇含量和胆固醇饱和指数,并检测肝脏CPE表达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胆汁中胆汁酸、磷脂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79,均P>O.05).观察组胆汁胆固醇含量(11.42±1.24 mmol/L)和胆固醇饱和指数(1.31 +0.14)明显高于对照组(8.72±1.05 mmol/L和1.06+0.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3.421,均P<O.05).观察组肝脏CPE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341,P<O.05).相关性分析表明,肝脏CPE表达水平与胆汁中胆固醇含量(r=-0.532)和胆固醇饱和指数(r=-0.614)具有显著负相关(均P<0.05).结论 胆囊胆固醇结石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患者胆汁胆固醇含量和饱和度,肝脏CPE表达水平下降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肝脏CPE表达水平的变化对胆汁胆固醇含量和饱和度的改变.

    作者:何志伟;甘跃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肝细胞腺瘤的MRI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肝细胞腺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本院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腺瘤患者20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及术前诊断,比较其与病理结果差异.结果 本研究20例患者,18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6个病灶),病灶总计26个;T1 WI上稍低信号影病灶23个,稍高信号影病灶3个;T2WI上高信号影病灶16个,低信号影病灶10个.DWI上稍高信号影病灶17个,等信号影病灶9个,富含脂质信号影病灶24个.增强扫描结果中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门脉期稍低信号影病灶16个,稍高信号影病灶10个;延迟扫描结果显示稍低信号影病灶19个,等信号影病灶7个.出现假包膜环状强化病灶10个.26个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ADC比值均>1.结论 MRI提示病灶富含脂质、血供及有包膜同时排除肝细胞癌等病变,并测量病灶ADC值显示与正常肝组织ADC比值>1时,可为肝细胞腺瘤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张绪翠;华冰;曲宝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预后评估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biliary cholangititis,PBC,原名原发性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以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肝内小胆管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发生在中年女性.随着对PBC认识的深入,目前发现该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很多患者在无症状期或在疾病较早阶段就被确诊,肝硬化只是该病进展到晚期的表现.PBC患者的总体生存寿命显著低于一般人群,但是基于个体而言,疾病的进程和预后变化甚大[1].目前熊去氧胆酸(UDCA)是唯一被认可的治疗PBC的药物,而肝移植仍然是终末期PBC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2].准确地评估PBC患者的预后对于临床病情的判断及治疗方案的确定至关重要.本文为阐明PB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及介绍常用的评估PBC预后的模型进行如下综述.

    作者:陈丹丹;梁庆升;孙颖;邹正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及其对胎儿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及其对胎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就诊的ICP患者60例和同期在我院就诊的60例正常妊娠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妊娠者的血清转氨酶(ALT,AST)、7-谷氨酰转肽酶(GGT)和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水平进行检测.对患者TBA水平与其新生儿宫内羊水粪染情况和宫内窘迫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TB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观察组相比较,对照组AST、GGT和ALT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观察组妊娠者TBA水平升高时,发生宫内羊水粪染和胎儿宫内窘迫的概率均升高(P<0.05).观察组妊娠者的肝功能各项生化指标异常情况为TBA共59例(98.3%)、ALT共52例(86.7%)、AST共50例(83.3%)、GGT共38例(63.3%).结论 对围生期孕妇进行肝功能常规生化检查和血清TBA检测非常重要.这些检测能够及时筛查出ICP患者,改善新生儿和患者的预后,特别是当对患者TBA和肝功能进行联合检测时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

    作者:符志学;吴丽婷;符明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疗效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发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升高的黄疸,CG、ALP、ALT、TBil和DBil等均可明显升高Ⅲ.ICP的出现对妊娠期预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死胎、产后出血及产科并发症等.该病的临床治疗比较棘手,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常以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苯巴比妥以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减轻孕妇的临床症状,降低胆汁淤积的生化指标,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改善围生儿的预后等,但较多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近年来,我们对ICP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分析总结并报道如下.

    作者:胡小玲;李美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围手术期量化康复锻炼促进肝癌术后早期康复的效果评价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评估围手术期量化康复锻炼对肝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以期提高肝外科患者的护理质量.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肝肿瘤外科住院、拟行开腹肝癌手术的的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进入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纳入标准包括:①年龄18~70岁;②手术方式,开放性单纯肝段(叶)切除术和(或)胆囊切除术;③术前麻醉ASA评级为Ⅰ级或Ⅱ级者;④患者神志清楚,无精神疾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加入本研究.⑤肢体活动自如,无肢体、关节功能障碍.排除标准包括:①手术方式,联合手术(包括胃、肠、肾);②重度贫血及严重心、肺、肾等功能障碍等;③肿瘤破裂或出血可能;④伴有严重视听障碍或精神障碍;⑤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作者:张晓春;肖文洁;徐嫣嫣;俞静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吲哚菁绿试验对HBV相关肝脏疾病的肝脏储备功能及预后评估价值

    目的 通过吲哚菁绿清除试验评估HBV相关肝病患者肝脏储备功能,比较吲哚菁绿试验15分钟滞留率(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rate at 15 minutes,ICG R15)与Child-Turcotte-Pugh score(CTP)分级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评估能力.方法 选取56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和14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ICG R15检测,采用t检验比较CHB与乙型肝炎肝硬化两者ICG R15的差别,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ICG R15与MELD评分及CTP分级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分析ICG R15与MELD评分对肝硬化预后的评估能力.结果 56例CHB患者ICG R15为1.40~9,50,平均值为4.43±2.19;14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ICG R15为2.40~60.00,平均值为22.80±16.00,显著高于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P分级:A级患者70例,MELD评分4.99±2.76;B级患者54例,MELD评分6.24±4.69;C级患者20例,MELD评分11.71±3.77.在评价肝功能方面ICG R15与MELD评分及CTP分级呈正相关(r=0,414、r=0.67,P<0.01).ICG R15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3,佳截点为9.55%,敏感度为71.5%,特异度为100%.MELD评分AUC为0.634,佳截点为7.00,敏感度为36.8%,特异度89.3%.结论 吲哚菁绿试验能动态反映肝脏储备功能,与MELD评分结合能更好地反映肝脏功能及评估患者预后.

    作者:赖瑞敏;吴银莲;董菁;朱月永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特征与围生儿预后的研究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血清胆汁酸、肝酶和血脂水平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44例ICP孕妇按出现皮肤瘙痒的孕周分为ICP治疗组(21例)和ICP对照组(23例),选择同期正常孕妇40例为正常组,对其血清生化指标和围生儿预后的相关性进行探析.结果 ICP组孕妇母体血清TC、TBA、CG、TBil、DBil、AIT和AL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E3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ICP治疗组孕妇羊水污染率、早产率、剖宫产率均明显高于同期分娩的正常组孕妇(P<0.01),ICP对照组孕妇产后出血量、剖宫产率均高于同期分娩的正常组孕妇(P<0.05),胎儿体质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均低于同期分娩的正常组孕妇(P<0.05);ICP组孕妇的住院天数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 ICP组孕妇母体血清胆汁酸、肝酶和血脂水平升高对围生儿可产生不良影响,ICP治疗组围生儿的预后较ICP对照组差,可能与ICP引起的血清TBA、CG、ALT、ALP水平较高相关.

    作者:陈书英;韩秋峪;赵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瞬时弹性成像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瞬时弹性成像(TE)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00例本科就诊的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病理活检确定肝纤维化分期,同时100例患者均行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与TE检测,比较两者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以及诊断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TE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高度相关(r=0.763),RTE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中度相关(r=0.476),前者相关性显著高于后者(P=0.001);诊断肝纤维化的ROC曲线比较,TE的ROC曲线下面积(0.901)显著高于RTE的曲线下面积(0.738)(P=0.004);诊断肝硬化的ROC曲线比较,TE的曲线下面积(0.923)显著高于RTE的曲线下面积(0.791)(P=0.001).结论 TE较RTE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更高,但由于TE实际操作较RTE要求更高,推广程度低于RTE.

    作者:徐秀琴;陈云翔;余文;王玉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慢性肝衰竭患者凝血、纤溶与抗凝指标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纤溶与抗凝实验室指标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诊断治疗、病情监测及预后的价值评估.方法 对我院2014年6月至201 5年11月门诊及住院176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和152例慢性肝炎患者,采用凝固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FV(凝血因子V活性)、FⅦ(凝血因子Ⅶ活性)、FⅧ(凝血因子Ⅷ活性)、DD(D-二聚体)、PLT(血小板)、AT-Ⅲ(抗凝血酶Ⅲ)、PC(蛋白C)、PLG(纤溶酶原)等指标.结果 PT、APTT在肝衰竭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01),DD、VIII活性增高,而PTA、FV、FⅦ、FIB、PLT、AT-Ⅲ、PC、PLG活性则显著降低(P<0.001).慢性肝衰竭患者PTA与FV相关性高(r=0.82).DD在慢性肝衰竭有脑病组比无脑病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APTT、PTA、FV、FIB、AT-Ⅲ、PC、PLG在有脑病组比无脑病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APTT、FIB、FV、FⅦ、PLT、AT-Ⅲ、PC、PLG水平对慢性肝衰竭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FV可以作为慢性肝衰竭诊断和预后的重要指标.DD、PT、APTT、PTA、FV、FIB、AT-Ⅲ、PC、PLG可以作为慢性肝衰竭是否并发肝性脑病的联合指标.

    作者:李沛然;张树永;蔡硕;洪炜;耿伟;申艳;杨宁;李妍;王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土三七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20例

    目的 分析土三七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SO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0例服用土三七所致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20例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大多数在服药的4个月内发病,均以腹胀为首发表现,所有患者肝脏CT或MRI检查均有“地图样”改变,肝静脉变细或不显示,1例患者出现肝肿大且无腹水,余19例均有腹水,有饮酒史和无饮酒史患者的肝损伤未见显著差异.20例患者中,1例治愈,7例好转,其中有2例是行TIPS治疗后好转.结论 土三七可导致SOS的发生,肝脏CT或MRI检查有特征性的表现,早期抗凝、改善微循环治疗有一定疗效,应重视土三七的肝毒性.

    作者:徐静;郑文凯;李平;盛云峰;谢芳;董源;于乐成;汪茂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LAM)和替比夫定(LDT)阻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双阳性孕妇98例,按患者意愿分为LAM组42例、LDT组36例及对照组20例,LAM组及LDT组自孕28周至分娩后3个月口服LAM或LDT.观察入组患者在治疗前、分娩即刻及分娩后3个月的血清HBV DNA水平及婴儿出生时、6月龄及12月龄血清HBsAg及HBV DNA的阳性率.结果 分娩即刻及分娩后3个月,LAM组及LDT组血清HBV DNA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LAM组与LDT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M组与LDT组孕妇分娩的婴儿在出生后、6月龄及12月龄时,外周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12月龄时,LAM组及LDT组HBV母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7.7%、9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AM组与LDT组之间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在妊娠晚期接受LAM或LDT治疗均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冬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抗病毒治疗对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生存时间及肝癌发生的影响

    目的 探究抗病毒治疗对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生存时间及肝癌发生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300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160例)和对照组(n=1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核苷类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变化、生存时间及肝癌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lb、ALT、TBil及PTA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49.22±30.15)月明显优于对照组(27.86±15.74)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肝癌发生率(21.88%)显著低于对照组(44.29%),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有效延长生存时间,降低肝癌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双环醇对大鼠口服他克莫司和阿托伐他汀后血浆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研究双环醇对大鼠口服他克莫司和阿托伐他汀后血浆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为双环醇与其他临床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双环醇组,分别口服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CMC)和双环醇200mg· kg-1·d-1,连续给药7d.实验第8天两组动物分别口服给予他克莫司(2mg/kg)和阿托伐他汀(10 mg/kg).应用LC/MS/MS分析方法测定各组动物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采用WinNonLin软件进行非房室模型分析,计算血浆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空白对照组和双环醇给药组大鼠(200 mg· kg-1·d-1,7 d)口服他克莫司及阿托伐他汀后的血浆血药峰浓度(Cmax)及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环醇多次给药后对合用药物他克莫司和阿托伐他汀在大鼠体内血浆药代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燕;扈金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精氨酸剥夺治疗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是全球第六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三位[1].据统计:中国每年新患肝癌人数为46.61万,每年死亡人数为42.21万[2].肝癌的主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化学致癌物和环境因素等[1].治疗方法主要是肝切除术、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和肝移植.索拉非尼是晚期肝癌患者全身化疗的一线用药,只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3个月左右.

    作者:陈洁;曾庆磊;李晶晶;胡秋月;余炎;余祖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DWI肝脏ADC值和MRI测量肝脾大小比对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早期诊断及分级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肝脏ADC值和MRI测量肝脾大小比对肝纤维化(HF)及肝硬化(IC)早期诊断及分级的评估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纤维化患者25例及肝硬化患者7例,其中肝纤维化患者使用国际慢性肝炎分级标准,将25例患者分为A组(n=13例)、B组(n=12例),A组为S1期~S2期;B组为S3期~S4期;收集正常肝脏人群18例作为对照组.其均应用我院MRI进行上腹部扫描;DWI测量肝脏ADC值;并应用T2WI进行肝脾体积的计算.结果 MRI对4组患者进行上腹部扫描发现,与对照组相比,A组的肝体积(LV)增大,B组和肝硬化组的肝体积减少,且肝硬化组体积减少更多;肝硬化组的脾体积小,且脾体积呈现对照组>A组>B组>肝硬化组趋势;肝纤维化程度越高,肝脏的ADC值越小(F=307.500,P<0.001),肝脾体积比值越小(F=346.700,P<0.001).结论 肝脏ADC值和肝脾体积比值能更好反映肝脏病变情况,对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早期诊断及分级的评估具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曹卫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166例抗风湿药物导致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抗风湿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166例抗风湿药物导致DILI门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肝功能、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166例患者中男86例(51.8%)、女80例(48.2%),平均年龄(48.3±13.0)岁.123例(74.1%)DILI由抗风湿药物联合应用所致.DILI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57例(94.6%)、胆汁淤积型7例(4.2%)、混合型2例(1.2%).预后:治愈126例(75.9%)、好转30例(18.1%)、无效10例(6.0%).结论 抗风湿药物联合应用易致DILI,多数为肝细胞损伤型,经治疗多数预后较好.

    作者:朱飞燕;黄德东;庄建文;施洁;来晓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Dubin-Johnson综合征1例

    患者,男,26岁,主因“身目黄染,小便黄26年”入院.缘于出生后1月出现眼黄,皮肤黄染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未查明病因.此后20多年来,黄疸持续存在,劳累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加重,休息或身体恢复后减轻,整个病程中无皮肤瘙痒.长期未予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肝功能未见好转.2015年无明显诱因身目黄染较前加重,无乏力、无厌食油腻、皮肤瘙痒等不适感,于多家医院就诊,化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阴性,甲、丙、戊型肝炎阴性,未能确诊.为明确病因人住解放军第三○二医院.病程中,无畏寒、发热、腹痛、腹泻、关节疼痛等,体重无明显变化.否认肝炎、手术、外伤及输血史.无烟酒嗜好,无毒物及药物接触史.个人史及婚育史无特殊.家族中无遗传病史.

    作者:袁元;黄昂;梁庆生;赵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放宽利巴韦林应用限制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利巴韦林使用时间和剂量与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3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按照慢性丙型肝炎常规治疗方案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A组在患者血红蛋白≤100g/L开始减少利巴韦林用量,B组在患者血红蛋白≤80 g/L开始减少利巴韦林用量.对比两组患者利巴韦林应用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复发率和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利巴韦林片的应用时间为(25.17±5.49)周,显著长于A组(P<0.05);B组基因1型患者足疗程应用利巴韦林片有16例(69.57%),非基因1型足疗程应用利巴韦林片有34例(80.59%),均显著高于A组(均P<0.05);B组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90.77%,显著高于A组,而复发率为5.08%,显著低于A组(均P<0.05);A组治疗过程中重度贫血发生率为3.08%,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15%,B组治疗过程中重度贫血发生率为9.23%,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2.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时,适当放宽贫血导致的利巴韦林减药和停药的指征可在不显著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下,提高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降低其复发率.

    作者:段军民;李素森;刘丽珍;雷鹏;于天威;唐瑞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