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

张瑜;秦波

关键词:
摘要:随着我国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膳食模式和疾病谱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居民膳食表现为谷类摄入偏低,动物性食物及油脂增多,以含饱和脂肪酸较高的畜肉为主,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摄入增加[1].与膳食密切相关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癌症等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我国,NAFI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0~15年后,NAFLD可能成为我国第一大肝病,其诊治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瞬时弹性成像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瞬时弹性成像(TE)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00例本科就诊的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病理活检确定肝纤维化分期,同时100例患者均行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与TE检测,比较两者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以及诊断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TE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高度相关(r=0.763),RTE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中度相关(r=0.476),前者相关性显著高于后者(P=0.001);诊断肝纤维化的ROC曲线比较,TE的ROC曲线下面积(0.901)显著高于RTE的曲线下面积(0.738)(P=0.004);诊断肝硬化的ROC曲线比较,TE的曲线下面积(0.923)显著高于RTE的曲线下面积(0.791)(P=0.001).结论 TE较RTE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更高,但由于TE实际操作较RTE要求更高,推广程度低于RTE.

    作者:徐秀琴;陈云翔;余文;王玉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预后评估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biliary cholangititis,PBC,原名原发性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以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肝内小胆管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发生在中年女性.随着对PBC认识的深入,目前发现该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很多患者在无症状期或在疾病较早阶段就被确诊,肝硬化只是该病进展到晚期的表现.PBC患者的总体生存寿命显著低于一般人群,但是基于个体而言,疾病的进程和预后变化甚大[1].目前熊去氧胆酸(UDCA)是唯一被认可的治疗PBC的药物,而肝移植仍然是终末期PBC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2].准确地评估PBC患者的预后对于临床病情的判断及治疗方案的确定至关重要.本文为阐明PB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及介绍常用的评估PBC预后的模型进行如下综述.

    作者:陈丹丹;梁庆升;孙颖;邹正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生长抑素与兰索拉唑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随机对照研究

    肝硬化是一种临床常见代谢性疾病,其原因是弥漫性肝损害造成的肝细胞坏死,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有极大危险性,有资料表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较高.一般是门脉高压造成的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导致,其影响因素还有肝源性溃疡、门脉高压性胃病、急性胃黏膜病变等[1-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原则首先为选用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方式,通过抑酸治疗、预防血管的创伤与出血,质子泵抑制剂的抑酸作用强,兰索拉唑是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提高胃PH值,达到止血的目的[3].

    作者:肖静;于子涵;杨正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拉米夫定耐药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应用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拉米夫定耐药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分别应用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拉米夫定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为A组(n=40例),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为B组(n=40例),然后A组根据4周时HBV DNA下降再分为2组,下降>2 log10为A1组,下降<2 log10,为A2组,A2组加用阿德福韦酯继续治疗,24周、48周时对4组患者的HBsAg、HBV DNA血清阴转,HBsAg、HBeAg血清转换,ALT复常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和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3/40),8.0% (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24周、48周时的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A1组患者24周、48周时的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A2组(P<0.05)结论 恩替卡韦降低HBV DNA载量后再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拉米夫定耐药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较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好,其疗效受到HBVDNA载量下降水平、继续治疗方法的影响.

    作者:臧玮;田立峰;邱芳;兰彦;李萍;田旭杰;唐承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CA125和白蛋白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腹水肿瘤抗原125(CA125)、白蛋白及其浓度梯度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60例肝硬化腹水发生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肝硬化腹水无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为对照组;同时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和腹水,进行CA125、白蛋白测定,并计算腹水-血清CA125梯度、血清-腹水白蛋白浓度梯度(SAAG),再临床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血清CA125、腹水CA125、腹水-血清CA125梯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腹水白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AA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清和腹水CA125、腹水-血清CA125梯度、血清和腹水白蛋白与SBP密切相关,对SBP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凌霞;田尧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长期高血压状态导致脑底的小动脉发生病理性改变,外在因素引起血压剧烈上升导致已发生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而表现出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高血压病严重的并发症,也是神经内科的急危重症之一.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CHB)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我国广泛流行,近10年来一直位居各种肝病住院患者的首位,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1].大多CHB患者出现程度不同的肝功能损害,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对脑出血的病变程度、范围、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等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临床上合并慢性活动性肝炎失代偿期的脑出血患者并不少见,脑出血是重型肝炎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重型肝炎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2].近年来我们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疾病特征和预后情况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作者:杨晓丽;秦延昆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肝细胞腺瘤的MRI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肝细胞腺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本院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腺瘤患者20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及术前诊断,比较其与病理结果差异.结果 本研究20例患者,18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6个病灶),病灶总计26个;T1 WI上稍低信号影病灶23个,稍高信号影病灶3个;T2WI上高信号影病灶16个,低信号影病灶10个.DWI上稍高信号影病灶17个,等信号影病灶9个,富含脂质信号影病灶24个.增强扫描结果中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门脉期稍低信号影病灶16个,稍高信号影病灶10个;延迟扫描结果显示稍低信号影病灶19个,等信号影病灶7个.出现假包膜环状强化病灶10个.26个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ADC比值均>1.结论 MRI提示病灶富含脂质、血供及有包膜同时排除肝细胞癌等病变,并测量病灶ADC值显示与正常肝组织ADC比值>1时,可为肝细胞腺瘤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张绪翠;华冰;曲宝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精氨酸剥夺治疗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是全球第六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三位[1].据统计:中国每年新患肝癌人数为46.61万,每年死亡人数为42.21万[2].肝癌的主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化学致癌物和环境因素等[1].治疗方法主要是肝切除术、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和肝移植.索拉非尼是晚期肝癌患者全身化疗的一线用药,只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3个月左右.

    作者:陈洁;曾庆磊;李晶晶;胡秋月;余炎;余祖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双环醇对大鼠口服他克莫司和阿托伐他汀后血浆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研究双环醇对大鼠口服他克莫司和阿托伐他汀后血浆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为双环醇与其他临床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双环醇组,分别口服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CMC)和双环醇200mg· kg-1·d-1,连续给药7d.实验第8天两组动物分别口服给予他克莫司(2mg/kg)和阿托伐他汀(10 mg/kg).应用LC/MS/MS分析方法测定各组动物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采用WinNonLin软件进行非房室模型分析,计算血浆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空白对照组和双环醇给药组大鼠(200 mg· kg-1·d-1,7 d)口服他克莫司及阿托伐他汀后的血浆血药峰浓度(Cmax)及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环醇多次给药后对合用药物他克莫司和阿托伐他汀在大鼠体内血浆药代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燕;扈金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抗病毒治疗对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生存时间及肝癌发生的影响

    目的 探究抗病毒治疗对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生存时间及肝癌发生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300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160例)和对照组(n=1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核苷类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变化、生存时间及肝癌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lb、ALT、TBil及PTA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49.22±30.15)月明显优于对照组(27.86±15.74)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肝癌发生率(21.88%)显著低于对照组(44.29%),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有效延长生存时间,降低肝癌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重用赤芍联合恩替卡韦治愈重度黄疸腹水型乙型肝炎1例

    患者,男性,63岁,已婚,因“间断肝区不适、尿黄10d”于2015年11月15日入院.平素体健,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否认手术、外伤、中毒及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2015年11月9日沭阳县南关医院查肝功能:TBil 298.8μmol/L,DBil 163.4 μmol/L,Alb 31.7 g/L,Glb 27 g/I,ALT 2620.5 U/L,AST 957.4 U/L,ALP 138 U/I,,GGT 138.5 U/L,LDH 367.2 U/L,甘油三脂1.36 mmol/L,总胆固醇3.79 mmol/L,钾4.26 mmol/I,钠134.6 mmol/L,肾功能、血糖正常;PT16.2S;甲~庚型肝炎抗体阴性;HIV抗体、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阴性;HBsAg阳性,HBeAg阳性,HBcAb阳性;HBV DNA 6.4×1407 IU/mL;C反应蛋白5.8 mg/L,AFP、CA125正常:CEA 8.1 ng/mL,CA199 286.6 U/mL;彩超:肝区回声稍密、肝囊肿,胆囊壁水肿;经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苦黄注射液,氧哌嗪青霉素,潘托拉唑等治疗6日效果不明显,2015年11月15日复查肝功能:TBil 303.2μmol/L,DBil 158.9 μmol/L,Alb 29.2 g/L,Glb25.1 g/L,ALT 1218.6 U/L,AST 482.7 U/L,ALP 120.7 U/L,GGT 97.8 U/L,CHE 3670.2 U/I;PT 20.3 s;考虑重症肝炎,当晚从沭阳急诊转入我院.

    作者:顾生旺;刘欢;蒋兆荣;陈楚楚;尚明月;朱谦;刘春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吲哚菁绿试验对HBV相关肝脏疾病的肝脏储备功能及预后评估价值

    目的 通过吲哚菁绿清除试验评估HBV相关肝病患者肝脏储备功能,比较吲哚菁绿试验15分钟滞留率(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rate at 15 minutes,ICG R15)与Child-Turcotte-Pugh score(CTP)分级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评估能力.方法 选取56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和14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ICG R15检测,采用t检验比较CHB与乙型肝炎肝硬化两者ICG R15的差别,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ICG R15与MELD评分及CTP分级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分析ICG R15与MELD评分对肝硬化预后的评估能力.结果 56例CHB患者ICG R15为1.40~9,50,平均值为4.43±2.19;14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ICG R15为2.40~60.00,平均值为22.80±16.00,显著高于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P分级:A级患者70例,MELD评分4.99±2.76;B级患者54例,MELD评分6.24±4.69;C级患者20例,MELD评分11.71±3.77.在评价肝功能方面ICG R15与MELD评分及CTP分级呈正相关(r=0,414、r=0.67,P<0.01).ICG R15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3,佳截点为9.55%,敏感度为71.5%,特异度为100%.MELD评分AUC为0.634,佳截点为7.00,敏感度为36.8%,特异度89.3%.结论 吲哚菁绿试验能动态反映肝脏储备功能,与MELD评分结合能更好地反映肝脏功能及评估患者预后.

    作者:赖瑞敏;吴银莲;董菁;朱月永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及其对胎儿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及其对胎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就诊的ICP患者60例和同期在我院就诊的60例正常妊娠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妊娠者的血清转氨酶(ALT,AST)、7-谷氨酰转肽酶(GGT)和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水平进行检测.对患者TBA水平与其新生儿宫内羊水粪染情况和宫内窘迫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TB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观察组相比较,对照组AST、GGT和ALT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观察组妊娠者TBA水平升高时,发生宫内羊水粪染和胎儿宫内窘迫的概率均升高(P<0.05).观察组妊娠者的肝功能各项生化指标异常情况为TBA共59例(98.3%)、ALT共52例(86.7%)、AST共50例(83.3%)、GGT共38例(63.3%).结论 对围生期孕妇进行肝功能常规生化检查和血清TBA检测非常重要.这些检测能够及时筛查出ICP患者,改善新生儿和患者的预后,特别是当对患者TBA和肝功能进行联合检测时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

    作者:符志学;吴丽婷;符明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磁珠吸附法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效能

    目的 建立磁珠吸附定量检测HBV DNA的方法,并评价该方法的检测效率.方法 将病毒载量为107IU/mL的血清样本,倍比稀释成不同浓度的HBV DNA作为血清标准品(理论值),分别用磁珠吸附定量法(试剂1)、磁珠法(试剂2)、煮沸法(试剂3)3种方法提取HBV DNA,从灵敏度、定量线性关系方面比较本实验方法与国产磁珠法核酸自动提取法和传统煮沸法的提取效果,并对本实验方法进行稳定性验证.结果 灵敏度:HBV DNA定量的检测下限理论值为101IU/mI,试剂1为3.520×101 IU/mL,试剂2为9.123×103 IU/mL,试剂3为6.195×101IU/mL.相关性:试剂1、试剂2、试剂3提取HBV DNA定量与理论值相关性分析的r值分别为0.986、(0.950、0.979(均P<0.01).稳定性:3种方法检测的相对偏差均值分别为0.243±0.405(试剂1)、1.189±0.855(试剂2)、-0.439±0.618(试剂3),试剂1对同一样本在不同时间检测结果的相对偏差均值为0.505±0.659.结论 本实验所设计的血清HBV DNA提取方法灵敏,定量线性关系好,结果稳定准确,为定量检测HBV DNA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程;王宇;聂棱;马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CT扫描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肝胆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在临床诊疗中,可选用多种影像学技术用于诊断肝胆结石,影像学诊断的目的在于准确的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并对病变是否对周围的组织、血管浸润甚至发生转移作出准确的判断[1].其中高分辨率的CT扫描,在器官、结构的显像方面较为清楚,能够提高疾病的诊断率,有助于准确判断肝胆石的形态特点和化学性质,呈现稠密的影像[2].CT扫描在头颈部、神经系统的检查诊断用应用较早,但是其不适宜诊断泥沙样结石、等密度结石,尤其是总胆管下段及壶腹部等处的结石,其临床检出率较低.

    作者:朱军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DWI肝脏ADC值和MRI测量肝脾大小比对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早期诊断及分级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肝脏ADC值和MRI测量肝脾大小比对肝纤维化(HF)及肝硬化(IC)早期诊断及分级的评估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纤维化患者25例及肝硬化患者7例,其中肝纤维化患者使用国际慢性肝炎分级标准,将25例患者分为A组(n=13例)、B组(n=12例),A组为S1期~S2期;B组为S3期~S4期;收集正常肝脏人群18例作为对照组.其均应用我院MRI进行上腹部扫描;DWI测量肝脏ADC值;并应用T2WI进行肝脾体积的计算.结果 MRI对4组患者进行上腹部扫描发现,与对照组相比,A组的肝体积(LV)增大,B组和肝硬化组的肝体积减少,且肝硬化组体积减少更多;肝硬化组的脾体积小,且脾体积呈现对照组>A组>B组>肝硬化组趋势;肝纤维化程度越高,肝脏的ADC值越小(F=307.500,P<0.001),肝脾体积比值越小(F=346.700,P<0.001).结论 肝脏ADC值和肝脾体积比值能更好反映肝脏病变情况,对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早期诊断及分级的评估具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曹卫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166例抗风湿药物导致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抗风湿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166例抗风湿药物导致DILI门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肝功能、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166例患者中男86例(51.8%)、女80例(48.2%),平均年龄(48.3±13.0)岁.123例(74.1%)DILI由抗风湿药物联合应用所致.DILI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57例(94.6%)、胆汁淤积型7例(4.2%)、混合型2例(1.2%).预后:治愈126例(75.9%)、好转30例(18.1%)、无效10例(6.0%).结论 抗风湿药物联合应用易致DILI,多数为肝细胞损伤型,经治疗多数预后较好.

    作者:朱飞燕;黄德东;庄建文;施洁;来晓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放宽利巴韦林应用限制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利巴韦林使用时间和剂量与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3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按照慢性丙型肝炎常规治疗方案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A组在患者血红蛋白≤100g/L开始减少利巴韦林用量,B组在患者血红蛋白≤80 g/L开始减少利巴韦林用量.对比两组患者利巴韦林应用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复发率和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利巴韦林片的应用时间为(25.17±5.49)周,显著长于A组(P<0.05);B组基因1型患者足疗程应用利巴韦林片有16例(69.57%),非基因1型足疗程应用利巴韦林片有34例(80.59%),均显著高于A组(均P<0.05);B组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90.77%,显著高于A组,而复发率为5.08%,显著低于A组(均P<0.05);A组治疗过程中重度贫血发生率为3.08%,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15%,B组治疗过程中重度贫血发生率为9.23%,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2.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时,适当放宽贫血导致的利巴韦林减药和停药的指征可在不显著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下,提高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降低其复发率.

    作者:段军民;李素森;刘丽珍;雷鹏;于天威;唐瑞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膳食模式和疾病谱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居民膳食表现为谷类摄入偏低,动物性食物及油脂增多,以含饱和脂肪酸较高的畜肉为主,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摄入增加[1].与膳食密切相关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癌症等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我国,NAFI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0~15年后,NAFLD可能成为我国第一大肝病,其诊治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

    作者:张瑜;秦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土三七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20例

    目的 分析土三七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SO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0例服用土三七所致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20例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大多数在服药的4个月内发病,均以腹胀为首发表现,所有患者肝脏CT或MRI检查均有“地图样”改变,肝静脉变细或不显示,1例患者出现肝肿大且无腹水,余19例均有腹水,有饮酒史和无饮酒史患者的肝损伤未见显著差异.20例患者中,1例治愈,7例好转,其中有2例是行TIPS治疗后好转.结论 土三七可导致SOS的发生,肝脏CT或MRI检查有特征性的表现,早期抗凝、改善微循环治疗有一定疗效,应重视土三七的肝毒性.

    作者:徐静;郑文凯;李平;盛云峰;谢芳;董源;于乐成;汪茂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