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刘振文
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较差,有凝血因子障碍,因此可能会发生出血现象。而维生素 K1在肝内合成凝血酶原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通常常规给予该类患者维生素K1治疗,这就造成在肝硬化患者出血的预防用滥用维生素 K1的现象[1]。本研究对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的575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肝硬化患者静注维生素 K1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月琴;方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肝细胞肝癌(HCC)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的恶性肿瘤。HCC 发生隐匿,往往造成晚期确诊,加之合并症多、供体有限等因素导致只有大约百分之十的患者能够接受有效治疗。因此,临床亟需发展能对 HCC 各个时期具有治疗作用的新疗法。过去十年经动脉的局部疗法发展迅速,其中,钇90动脉栓塞内放疗技术凭借其介导细胞坏死和延缓病程进展的机制,成为一种较为认可的治疗新选择。本篇综述将叙述基于钇90突出的开创性结果而建立的生物学理论依据,提出研究新问题,为钇90在今后 HCC 的治疗作用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作者:杨太华;薛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肝脏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晚期可能导致肝坏死及肝硬化甚至肝癌。对于晚期肝病目前有效的治疗是肝移植,但由于肝源的短缺,费用昂贵,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1]。近年来,干细胞再生医学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干细胞能够分化为成熟的肝细胞,并在肝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2-4]。包括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肝干细胞(hepatic stem cell,HSC)和骨髓干细胞(BMSC)等。与肝移植相比,干细胞更易获得,能够在体外扩增保存,移植简便,并可以自体获得以避免免疫排斥。本文将讨论作为肝再生可能的干细胞来源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姚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并优化移植治疗途径。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收集 hUCMSC,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将 SD 大鼠随机分为经尾静脉注射移植治疗组,经肝叶注射移植治疗组,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2.5 mL/kg CCl4橄榄油(1∶1)混合溶液建立,24 h 后移植治疗组分别经尾静脉和肝叶注射 hUCMSC 细胞悬液;治疗后0 h、24 h、48 h、72 h、96 h和1周收集血清分析肝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后3 d、1周、2周留取肝脏标本,观察病理学恢复情况,用 Real-time PCR 检测鼠肝中人 CK8、CK18和 AFP 基因 mRNA 转录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人 CK18的表达。结果移植治疗组 TBil 和 ALT 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恢复(P <0.05),肝细胞再生程度提高,炎细胞减少,肝脏病理学修复作用增强。在造模后1周、2周时,经尾静脉移植治疗组和经肝叶注射移植治疗组的肝组织中,CK8、CK18和 AFP 基因 mRNA 的相对转录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尾静脉注射移植治疗组和经肝叶移植治疗组中,移植后的 hUCMSC 在鼠肝中诱导分化后表达人肝细胞相关蛋白 CK18。经尾静脉和经肝叶注射移植治疗组的肝功能、移植细胞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 hUCMSC 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后,能促进肝功能和肝脏病理学修复。移植后的 hUCMSC 自身能分化为具有肝细胞功能的类肝样细胞。经尾静脉与经肝叶注射移植疗效相似。
作者:郑盛;殷芳;肖琼怡;郭致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肝再生是指肝脏损伤时剩余肝组织的代偿性增生,使肝脏恢复原有体积,以满足机体的正常代谢。肝再生包括肝实质细胞的再生和肝组织结构的重新构建,其中肝细胞的再生为主要。肝再生是一个多基因、多信号通路参与和多步骤协同的复杂过程,主要通过肝损伤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其中肝部分切除模型具代表性。肝部分切除后,大量在静息肝组织中休眠状态的早期基因被转录因子激活。这些大量基因的激活可导致 DNA 合成,细胞复制,细胞体积增大,同时也使肝脏在再生过程中保持其基本代谢功能。肝再生过程包括3个阶段:启动,增殖和终止,涉及大量的细胞因子,有些调控肝再生的启动,有些可以促进肝脏的再生,有些则可以适时终止肝脏的再生过程,从而调控再生肝脏的大小。
作者:解景东;杨宝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建立日本血吸虫重叠 HBV 感染小鼠模型,观察其生物学表现。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6~8周龄雌性 BALB/cJ 小鼠,8周后,通过高压尾静脉注射 B 基因型 HBV 可复制性克隆,分别在注射后第3、7天,检测血清HBV DNA、HBsAg、HBeAg、ALT、透明质酸(HA)水平;检测 HBcAg 在肝细胞内表达情况和虫卵肉芽肿形成情况。比较重叠感染相关生物学指标和单独感染组的不同。结果重叠感染组小鼠肝组织内可见 HBcAg 在虫卵肉芽肿周围肝细胞内表达;可以正常分泌 HBsAg 和 HBeAg 以及子代病毒;其血清 ALT 水平低于 HBV 感染组,高于血吸虫感染组;HA 含量相对明显升高。结论成功建立了日本血吸虫重叠 HBV 感染小鼠模型,为后续研究此类重叠感染提供了良好的小动物实验平台。
作者:李磊;高人焘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AIH-PBC 重叠综合症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23例有肝活检病理结果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发病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发病年龄大多50岁以上。AIH 肝功能多异常,伴球蛋白及免疫球蛋白 IgG 增高,肝活检病理多表现为界面性炎或桥接坏死,大多同时伴浆细胞浸润,胆管增生。PBC 常表现为 ALP、GGT 增高,抗线粒体抗体亚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AMA-M2)阳性即可诊断,病理提示浆细胞浸润及胆管增生。重叠综合征肝功能大多异常,免疫学指标阳性率高,肝活检病理胆管病变,早期多为增生病变。结论AILD 有必要早诊断,早治疗,重叠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诊断需结合临床、生化、免疫学及肝活检病理。
作者:张思敏;周海东;袁小凌;赵琳;许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 CHOP 方案(R-CHOP)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非活动性 HBsAg 携带者的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行 R-CHOP 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非活动性 HBsAg 携带者患者,未行抗病毒治疗的疾病进程,并复习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应用 R-CHOP 方案化疗前未行抗病毒治疗,引起HBV 再激活,致肝功能衰竭。结论应明确抗病毒治疗对防止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过程中 HBV 再激活的重要性。
作者:李宁;程琦;郑建铭;陈明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用于急性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28例急性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均实施急诊 TIPS 术。结果28例患者均1次操作成功接受 TIPS 术,术后24 h 的止血率为100.0%。患者的平均门静脉压力术后较术前显著下降,分别为(27.01±5.32)和(38.23±7.41)cmH2 O,门体循环压力差显著减小,分别为(18.76±4.70)和(30.45±7.69)cmH2 O,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6,8.74,均 P <0.05)。术后,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较之术前均未出现显著改变,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术后随访3个月,所有患者支架均通畅,1例分流道为门静脉左支患者出现狭窄闭塞。1例患者出现肝性脑病,1例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经治疗无效死亡。结论急诊 TIPS 术用于急性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安全性高。
作者:王霞;李敬;刘晓婷;王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患者,男,35岁。乙型肝炎病史20年。乏力、纳差、尿黄10天入院。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患者20年前体检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当时查肝功能正常,未用药治疗,多次复查肝功能正常。6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伴尿黄、恶心,并呕吐胃内容物。到医院就诊,查肝功能异常(TB 500 umol/L),戊型肝炎 IgM 抗体阳性,收入院行保肝、退黄、对症治疗,患者肝功能逐渐好转,出院后查 HBVDNA定量升高(具体不详)给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多次复查肝功能以及 HBV DNA 定量均正常,4年前患者自行停用拉米夫定,再度出现肝功异常,遂加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未定期复查 HBV DNA 定量,半年前换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复查HBV DNA 定量<1000 IU/ml。10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无力、食欲下降,伴尿黄。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到我院门诊就诊,查肝功能明显异常(TBil 512.5 umol/L DBil 340.7 umol/L ALB 30.8 g/l ALT 1187 U/L AST 1191 U/L),到我市某医院住院,行护肝、退黄、抗病毒(恩替卡韦)治疗,患者肝功能损害继续加重,转入我科治疗。入院查体:T36.5℃,R76次/分,P19次/分,BP 157/74 mmHg,神清,全身皮肤巩膜深度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明显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白细胞3.16×109/L;红细胞5.02×1012/L;血红蛋白142 g/L;血小板:40×109/L;尿常规:红细胞:130.20/μL↑;白细胞:21.60/μL ↑;上皮细胞:14.00/μL ↑;尿胆原:3.2 umol/L;胆红素:3+;乙型肝炎病毒核酸<1000 IU/mL;肝功能:总胆红素:714.3 umol/L;直接胆红素:436.5μmol/L;间接胆红素:277.8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5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89 U/L;钾:4.03 mmol/L;钠:138.6 mmol/L;氯:97.3 mmol/L;钙:2.19 mmol/L;葡萄糖:5.13 mmol/L;尿素:5.3 mmol/L;肌酐:72.5μmol/L;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14.70秒;活动度:80%;甲型肝炎 IgM 抗体阴性;戊型肝炎 IgM 抗体阳性;肝胆脾彩超:肝硬化、胆囊壁明显增厚、脾大。HBsAg 定量>250.00 IU/mL;乙型肝炎 E 抗原定量:5.15 s/co;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10.04 s/co;丙型肝炎抗体定量:0.07 s/co;入院后给予护肝、降酶、退黄、支持治疗,并行3次人工肝治疗,患者肝功能逐渐好转,住院50天复查肝功能:总胆汁酸:62μmol/L;总胆红素:104.5μmol/L;白蛋白:31.4 g/L;谷氨酰氨基转移酶:67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3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0 U/L;HBV DNA 定量阴性,患者出院。门诊继续随访,出院后20天复查肝功能继续好转,戊型肝炎 IgM 抗体仍为阳性。
作者:王晓霖;韩晓颖 刊期: 2014年第12期
HBV DNA 定量检测能反映 HBV 复制状态,对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陆续报道唾液、乳汁、汗液、羊水、精液、尿液等体液中也能检测到HBV DNA 含量[1-8],但是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FQ-PCR)测定患者腹水中 HBV DNA 水平报道不多,为此,本文就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血清和腹水中 HBV DNA 含量的差异并结合评价肝功能损伤程度的生化指标和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做一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建芳;孙梅;张红梅;谢劲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HBV-DNA 定量均≥105拷贝/mL,HBeAg 阳性,ALT 正常或轻微升高,肾功能正常,肝功能及Child-Pugh 分级均为 A、B 级,排除对其他抗病毒耐药株病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对照组30例予单药恩替卡韦。用药总时间24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分别评估 Child-pugh 分级并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HBeAg 及 HBV-DNA 转阴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肝功能复常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比较 Child-pugh 分级、肝纤维化指标等各项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能显著抑制病毒进一步复制,降低血清 HA、LN、IV-C、PCⅢ指标,Child-Pugh 分级得以优化,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及稳定疗效确切。
作者:戴善梅;张亚丽;许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究110例非医源性胆道出血的临床特征以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4年7月非医源性胆道出血患者110例,根据病因分为良性病因患者组19例和恶性病因患者组91例,患者均采用 ERCP 进行治疗,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因、临床特征,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结果胆管癌是非医源性胆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大便潜血阳性是非医源性胆道出血的常见临床特征。与治疗前相比,良性病因非医源性胆道出血患者 ERCP 治疗后总胆红素、GGT、ALT、WBC、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黄疸、腹痛、发热例数减少(P <0.05)。与治疗前相比,恶性病因非医源性胆道出血患者 ERCP 治疗后总胆红素、GGT、ALT、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黄疸、腹痛、发热例数减少(P <0.05)。结论非医源性胆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为胆管癌,临床特征包括大便潜血阳性、黑便、便血、呕血。ERCP 为胆道出血有效的、可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作者:李运辉;孙勇;吕美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已发表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感染 Hp 发病率的文献,记录发表年份、地区、第一作者、研究人群及检测方法等,建立 Meta 回归模型并同时进行亚组分析及异质性检测。结果共搜索318篇文献,8篇符合入选标准。入选文献共纳入人数14226名,总的 Hp 感染率为70.67%。Meta 分析结果揭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及对照组之间 Hp 感染率无明显差异(OR =0.82,95%CI :0.35~1.91,P <0.01)。亚组分析提示欧洲人群中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 Hp 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亚洲人群则无明显差异。结论欧洲人群中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 Hp 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作者:冯灏;周晓颖;殷杰;袁斐;陈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点,以及不同 HCV 基因型患者肝生化和脂代谢指标的差异。方法应用荧光定量 PCR 和基因分型芯片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进行 HCV RNA 检测和基因分型,同时检测患者 GGT、ALT、AST、LDL-C、Apo-AⅠ、Apo-B、TG 和 TC。采用 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比较不同 HCV 基因型患者病毒载量、肝生化和脂代谢血清学指标的差异。结果我院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1b 型占77.1%,3b 型10.8%,2a 型7.4%,1b/2a 型3.5%,3a 型1.3%;1b 型和3b 型患者病毒载量高于2a 型和1b/2a 型(P <0.05);3b 型患者 Apo-B和 TC 低于1b 型和2a 型患者(P <0.05);肝生化和其余几项脂代谢指标在不同 HCV 基因型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感染 HCV 1b 基因型较为常见,其次是3b 型和2a 型;不同 HCV 基因型患者肝生化无显著差异,但病毒载量和脂代谢指标差异有显著性。
作者:张红梅;王建芳;张小玉;马莹;倪俊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多种病因(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Wilson 病等)所致的慢性肝病终可进展为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1]。全球范围内,每年有约100万人因 LC 病死,占所有死亡人数的2%,同时有75万人(占死亡人数的1.4%)因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死亡,而大部分 HCC 是由 LC进展而来[2]。同时 LC 的病程存在不同的临床分期,不同分期的患者1年病死率有着巨大差异。Damico 等[3]提出 LC 的4个临床分期,包括Ⅰ期(没有静脉曲张或腹水,1年病死率约1%);Ⅱ期(有静脉曲张但无腹水,1年病死率约3.4%);Ⅲ期(有腹水,1年病死率约20%);Ⅳ期(有消化道出血,1年病死率约57%)。Tsochatzis 等[4]在此基础上增加了Ⅴ期,该期特点为出现感染或肾功能衰竭,1年病死率可增高到67%,可导致器官衰竭的急性失代偿事件病死率约 为 30%。LC 仍存在缓解及一定程度逆转的可能,进行适当的干预有助于维持代偿稳定,减少致死性并发症。LC 属于终末期肝病,除肝移植(受限于肝源匮乏)之外,有效治疗方法较少。肝硬化患者的治疗(除外肝移植)应多方面综合考虑,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及监测、病因特异性治疗(抗病毒、戒酒、wilson 病治疗等)及针对肝硬化相关并发症(门脉高压、纤维化、HCC 等)的治疗。
作者:曹鸿挺;杨建强;朱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病毒携带、慢性肝炎进展和相关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常见疾病,大多数国家已批准干扰素及核苷/核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等)用于治疗慢性肝炎。由于NA 抗病毒药物主要是阻止 HBV 聚合酶的逆转录过程,而不能直接干扰共价闭合环状 DNA(cccDNA)的形成,因此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此过程中常伴随 HBV 聚合酶耐药突变的出现和选择[1]。
作者:陈芬兰;艾迎春;程计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为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临床诊治水平,对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临床、生化、病理特点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和研究27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症状、生化指标、自身抗体、肝脏活检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27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确诊的平均年龄为44~65岁,其中22例为女性,临床表现包括乏力、纳差、腹胀、黄疸、腹水,部分患者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实验室检查以球蛋白、ALT、AST 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多数伴有自身抗体阳性,肝组织学表现为界面性肝炎,形成淋巴滤泡,汇管区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多为中年女性,以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球蛋白升高为特点,肝脏活检提示界面性肝炎,浆细胞浸润为特征。当女性患者出现不明原因肝损伤时,在排除其他常见原因引起的肝病后,应考虑到 AIH 的可能,以便及早治疗。
作者:徐智媛;杨晋辉;胥莹;程宇;吴华美;尧颖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乙型肝炎肝损害主要由细胞免疫反应所致,效应细胞主要是特异性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TL)[1]。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因其与免疫调节关系密切,加之取材方便,易于检测,现已作为临床衡量体内免疫功能的一种有用的新方法[2]。甘草酸制剂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类降酶护肝药物,异甘草酸镁是甘草酸单一立体异构体镁盐,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解毒、抗生物氧化及改善肝功能作用[3,4],MgIG 是第4代甘草酸制剂,对多种肝炎都具有良好效果,临床上广泛使用。本文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lL-2R 和球蛋白等血清学指标水平,以及治疗过程中这些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异甘草酸镁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邢凌翔;王晓霖;程海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