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初中生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

李国红;翟静;刘金同;郭传琴

关键词:初中生, 行为问题, 相关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初中生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自拟儿童情况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本市随机抽取两所普通中学1585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对其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初中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9%.男孩的行为问题主要为不成熟、多动、攻击性、敌意等.女孩的行为问题主要为体诉多、焦虑强迫、抑郁退缩等.与初中生行为问题相关的因素有:父母对儿童管教态度是否一致、家居住地附近风气、与其他儿童关系、母孕期情绪及营养等.结论初中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受多因素影响,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精神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精神科首诊病人的疾病诊疗分析

    目的通过对首诊门诊病人的诊断、治疗分析,了解首诊疾病分布特点.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3063例首诊病人的一般资料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轻型精神疾病,如神经症、心理障碍是首诊的主要疾病(占43.65%);农民是首诊病人主体,而农民中癔症的就诊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各群体(P<0.0001).结论精神科门诊病人的疾病种类和分布特点已发生变化,健康教育应有针对性进行.

    作者:周福华;李红;唐茂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小儿高血压脑病一例报告

    患儿,男,10岁,小学四年级.因发作性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7天,于1999年8月30日首次入本院精神科.家族中其父亲患有高血压.既往无癫痫病史.个人史:母孕期健康,足月顺产,幼年生长发育良好,智力一般.人院前7天开始出现轻微头痛、头晕,发作性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历时1~3分钟.3日来每日发作1~2次.

    作者:邢玉芹;慈艳红;周德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不同年代南京市民对健康教育需求的比较分析

    目的通过了解不同年代市民对精神疾病健康知识的需求情况,为开展精神疾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对前来咨询的人员进行调查.结果2001年因精神疾病咨询的比例明显升高,市民的医学科普知识水平明显提高,医院的健康讲座是受市民欢迎的服务形式.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市民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有利于精神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作者:王广琴;于述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碳酸锂引起心律失常1例报告

    患者,男,48岁,既往体健.因精神失常二十余年,又兴奋话多、言语零乱二个月第二次入本院治疗,诊断躁狂症.

    作者:郭季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精神科门诊分诊护士的职业素质

    本文总结了精神科门诊分诊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强调加强岗位责任意识;仪表端庄,态度温和,主动热情服务;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要重视语言艺术及体态语言技巧;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要合理安排病人就诊;加强精神病人的病历管理;及时开展健康教育,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加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

    作者:冯启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维思通、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维思通与氯氮平分别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将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60例躁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使用碳酸锂的基础上分别合并维思通或氯氮平进行为期6周的治疗.使用躁狂量表(BRMS)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定疗效,使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维思通组与氯氮平组疗效相当,总有效率分别为90%,93.3%,维思通组起效时间迟于氯氮平组,但副反应较轻,依从性好.结论维思通合并碳酸锂与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总体疗效相当,虽起效稍迟,但安全性高,患者易接受.

    作者:王元秀;任泽华;宋磊;陈红生;伊茂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1例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阿米替林组31例,帕罗西汀组30例,共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临床总体评定量表(CGI)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帕罗西汀组与阿米替林组治疗前后HAMD和CGI-SI分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减分相比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帕罗西汀组副作用明显比阿米替林组轻,在植物神经、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方面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好,副反应小,服用方便,依从性好,是治疗抑郁症的理想药物.

    作者:李卫东;李志刚;吕纪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对有自杀观念与行为病人体温、脉搏、血压

    在对具有自杀观念与行为的180例精神病人的护理实践中,除严格遵循防自杀护理常规外,还着意对病人的T、P、Bp进行了动态观察与分析,发现实施自杀行为的病人在自杀实施前48小时T、P、Bp的超常变化率明显高于未实施自杀行为者,给医护人员防范此类病人实施自杀提供了客观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爱华;曹庆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博乐欣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博乐欣合并认知行为疗法对惊恐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37例惊恐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博乐欣(50-150mg/d)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博乐欣(50-150mg/d)治疗,应用临床标准疗效及HAMA和CGI-SI定期评定;观察6个月.结果在治疗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仅个别病人在治疗的前2周出现头痛、恶心、胃不适症状,无需处理,尤以合并认知治疗组显著较轻.结论博乐欣合并认知行为治疗效果优于单用药物的治疗,且可明显缩短疗程,减少医疗开支.

    作者:赵长银;王永萍;沈学武;耿德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住院精神病人夜间猝倒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回顾分析住院精神病人夜间猝倒的原因,并对其预防和处理进行简单的讨论.

    作者:姚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利培酮合并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目的了解利培酮合并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及难治性标准,分别单用氯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超过6个月而无效的32例病人,给予两药合并治疗,在治疗后第4、8、12周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用t检验分析联合用药前及用药后第4、8、12周BPRS减分率.结果合并治疗12周后有效率75%,治疗中无因明显副作用而中止治疗者.结论两药合并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凤桥;孝金萍;高慧智;王泉英;房崇村;封晓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掌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国人体重标准衡量,对随机抽取的省、市、县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调查.结果体重超重者占48.37%,其中肥胖前期占32.61%,肥胖占15.76%,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超重的发生与X3(年龄)、X11(既往治疗)、X16(氯氮平合并维思通)因子呈正相关,与X1(级别)、X2(性别)、X6(病程)呈负相关.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明显,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关注患者体重增加,采取综合措施干预,有利于病人身心健康及提高治疗依从性.

    作者:赵贵芳;陈旭;管国涛;缪兴芳;张敦平;杨丽萍;刁俊荣;周攀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奎的平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奎的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患者按住院号的奇偶数分为两组,分别用奎的平或氯丙嗪治疗8周,用PANSS量表减分率评定疗效,用TESS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奎的平组有效率90%,奎的平组PANSS中的P分减分值大于氯丙嗪组.氯丙嗪组有效率为85.7%,二组无明显差异.奎的平组副反应少.结论奎的平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但对阳性症状的改善优于氯丙嗪,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刘振亮;田伟;安申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家庭病床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家庭病床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有其特殊性,本文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家庭病床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家庭病床的护理应达到以下护理目标:保证患者的服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预防疾病的复发;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防止意外的发生.为此,必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开展行之有效的家庭干预,充分发挥患者家属的作用,针对患者的家庭背景和病情情况,制定合理的社会功能训练计划,以促进其社会功能的康复.家庭病床精神科护理这一护理模式符合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向,是精神疾病社区护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要模式.

    作者:许有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住院精神病人自杀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精神病人自杀的原因,找出规律,制定防范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例自杀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例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年龄以20~、30~年龄组多;自缢是自杀的常见方式.结论及早对病人实施护理干预,可将病人自杀率减少到低限度.

    作者:李国红;邱焕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舒必利临床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舒必利治疗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应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舒必利血浓度;用BPRS、SANS总分与血浓度作指数和对数曲线拟合分析临床疗效的关系;将TESS总分与血药浓度作直线相关分析判断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结果未发现BPRS减分与血浓度相关(P>0.05);TESS加分值与血浓度直线相关(r=0.347,P<0.05).结论血药浓度高于或在6 mg/L时不良反应增加.

    作者:柳福真;胡志芳;王继洪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10年间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分析

    为了解我院住院病人的病种来源,更好地为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现将我院1992~2001年10年间的住院病人疾病构成进行分析.

    作者:毛爱萍;李作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舒必利导致贪食一例报告

    范某,男,34岁,汉族,已婚,工人.患者因少眠妄闻,行为异常10年,加重伴伤人一个月首次住院.家族史阴性,病前性格内向,无烟酒嗜好,无贪食习惯,无重大躯体病史.

    作者:朱爱云;张敦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初中生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初中生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自拟儿童情况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本市随机抽取两所普通中学1585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对其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初中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9%.男孩的行为问题主要为不成熟、多动、攻击性、敌意等.女孩的行为问题主要为体诉多、焦虑强迫、抑郁退缩等.与初中生行为问题相关的因素有:父母对儿童管教态度是否一致、家居住地附近风气、与其他儿童关系、母孕期情绪及营养等.结论初中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受多因素影响,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作者:李国红;翟静;刘金同;郭传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SDS、SAS量表及自编一般项目调查表对7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进行测评.结果71例亲属SDS、SAS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无职业者焦虑评分显著高于有职业者(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焦虑、抑郁症状突出,应对其进行心理卫生干预.

    作者:王刚平;颉瑞;王华永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精神医学杂志

精神医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