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新;孙娟;马琳
患者男,36岁,四川广源人.因毛发脱落6年,双下肢出现结节1年余来我科就诊.患者2004年始发现头发少量脱落,未在意,后逐渐发现眉毛和睫毛也开始脱落.2008年双下肢出现结节和肿块,皮损不断增多,逐渐波及双上肢,同时面部开始发红、肿胀,伴有四肢乏力及麻木感.曾多次到当地医院就诊,未予明确诊断.近2~3个月面部肿胀、四肢结节及麻木感逐渐加重,2010年3月来我科就诊.自发病以来无全身疼痛,运动功能正常.既往体健,无结核、肝炎等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无明确麻风患者接触史.
作者:江彬彬;宋来涛;江维岩;王秋枫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观察调Q开关Nd:YAG激光(Medlite C3激光和Medlite C6激光)治疗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PS)口周黑子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使用Medlite C3激光和Medlite C6激光分别对4例患者进行治疗,其中Medlite C3激光能量密度4.0-5.5 J/cm2,光斑直径3 mm;Medlite C6激光能量密度3.0~5.6J/cm2,光斑直径3mm;共治疗1~4次,间隔时间3-6个月.8例患者中痊愈2例(2/8),显效4例(4/8),好转1例(1/8),无效1例(1,8),总有效率75.00%.Medlite C3激光的有效率为50%,治疗1次后即显效1例(1/4);Medlite C6激光的有效率为100%,治疗1次后即显效2例(2/4).治疗后8例患者均无瘢痕和色素沉着.
作者:王竞;刘斌;王艳春;马睿;王延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我们采用醋酸确炎舒松-A瘤体内注射治疗婴幼儿局限型海绵状血管瘤120例,瘤体内注射配合液氮冷冻治疗混合型海绵状血管瘤180例,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进先;陈艳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好发中年妇女,临床和组织病理都有鲜明的特点.现报道1例典型病例.临床资料 患者女,39岁.因双小腿黄红色斑块3年就诊于我科.3年前患者双小腿胫前隆起甲盖大小红色斑片,上有稍许鳞屑,后缓慢扩大,皮损数目亦增加,颜色逐渐转为红褐色,损害中央出现萎缩,局部无明显自觉症状.患者糖尿病史6年,否认局部有外伤和接触化学物质等病史,无发热、关节疼痛、脱发、全身乏力等症状.
作者:党育平;赵广;袁小英;李东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由抗癫痫药引起的药疹临床较多见,拉莫三嗪是抗癫痫药物中疗效和耐受比好的药物之一,其所致药疹约为3%,程度多为轻至中度,持续1到2周后消退,引起的重型药疹并不多见.本文报道1例拉莫三嗪引起的重型多形红斑型药疹.
作者:白书仙;张平;贺美林;孔庆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DIHS)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疱疹病毒(HHV)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DIHS病例资料,对其中6例做了血液HHV PCR检测.结果:25例患儿中男17例,女8例.3岁前发病15例.致敏药物分别为抗惊厥药9例;解热镇痛药9例;抗生素4例.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17例,单核细胞计数升高11例,异型淋巴细胞7例;转氨酶升高22例,心肌酶升高17例,肾功能异常4例.血液HHV PCR DNA测定:6例中HHV6阳性4例,HHV7阳性2例,EB,HHV8和巨细胞病毒均为阴性.结论:儿童DIHS常见致敏药物为抗惊厥药、解热镇痛药和抗生素,其部分病例的发生可能与HHV6感染相关.
作者:张立新;孙娟;马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破坏性皮肤溃疡,局部疼痛,病因不明,常合并有其他疾病.1现报道1例坏疽性脓皮病合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临床资料 患者女,60岁.以面部、四肢丘疹、结节、水疱、溃疡伴疼痛1个月来我科就诊.1个月前,因感乏力、纳差、咳嗽,四肢起丘疹,在当地医院查血象提示三系减少,后在郑州某医院血液科.给予抗感染,刺激骨髓造血及对症营养支持等治疗无效,全身皮疹逐渐增多,以结节、水疱为主,中心坏死、溃疡,远心性扩大,疼痛明显,伴发热,遂出院.为进一步治疗来我科就诊.
作者:张雪;倪文琼;张晨阳;丁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Tempol对UVB所致无毛鼠皮肤光老化的防护作用.方法:72只无毛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UVB照射对照组(B组)、外用0.36%Tempol 1 h后照射tNB组(C组)、外用0.36%Tempol 2 h后照射UVB组(D组)、外用0.36%Tempol 4 h后照射UVB组(E组)和外用0.36%Tempol 8 h后照射UVB组(F组).末次UVB照射后取其背部皮肤,在显微镜下观察真皮内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含量的变化及病理形态学改变.以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丙二醛(MDA)及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B、C、E和F组真皮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均增粗、断裂、排列紊乱,皮肤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升高,皮肤羟脯氨酸含量均显著下降,与A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用0.36%Tempol对UVB所致无毛鼠皮肤光老化具有防护作用,有效防护时段可能在用药后1-4 h.
作者:薛小文;陈宏泉;王桂芝;康尔恂;周淑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临床资料 患者女,21岁.因咽痛、全身充血性红斑伴间歇性发热、阵发性关节痛1个月,于2009年6月19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1个月前因咽痛,自行口服青霉素V钾片,次日全身发生充血性红斑,伴瘙痒不适.患者发病后10天曾左膝关节一过性疼痛,后转移至左碗关节肿胀、疼痛.患者于午后体温逐渐升高,高温度达40℃,物理降温无效,肌注氟美松5 mg后热退,次日午后又热,发热时皮损呈鲜红色,瘙痒明显,热退后皮损大部分消退,颜色变淡.
作者:张洁;刘超;乔嘉伟;刘国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为检测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A、IL-17F、IL-22、IL-23与白癜风的关系,随机抽取30例白癜风患者,进行期14例,稳定期16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17A mRNA,IL-17F mRNA,IL-22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IL-23的含量.进行期白癜风患者PBMC IL-17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稳定期白癜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0;P=0.001).进行期和稳定期白癜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BMC IL-17F mRNA,IL-2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白癜风进行期与稳定期患者血浆IL-23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0).白癜风患者PBMC IL-17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血浆IL-23浓度高表达,提示Th17细胞可能参与白癜风的发病.
作者:刘栋;廖非;徐丽敏;乔树芳;焦振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我科于1999-2009年收治红皮病型银屑病45例,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男35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3.5:1.年龄:10~75岁,平均43岁.红皮病型银屑病初次发病的平均年龄为38岁(10~63岁).从寻常型银屑病发展为红皮病型银屑病的平均时间为11年(4周~40年),红皮病病程:12天~5个月,平均28天.
作者:陈海亭;赵晔;王傲雪;张蕴颖;涂彩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检测胸腺和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与其受体CCR4在特应性皮炎(AD)外周血中的表达.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5例AD患者及30名正常人血清TARC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CR4的表达.结果:AD患者血清TARC水平为(1169.1±106.5)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337.3±45.6)pg/mL的水平(P<0.01).CCR4表达水平为(60.1± 2.4)%,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TARC和CCR4表达水平均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TARC与CCR4在A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杨艳;李嘉彦;林路洋;周欣;罗育武;龚业青;张三泉;黄振明;刘玉梅;朱慧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掌跖脓疱病(Palmoplantar pustulosis,PPP)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好发于掌跖,在红斑基础上周期性发生深在性小脓疱,伴角化脱屑.目前病因尚不清楚,主要有两种看法,感染病灶学说和金属致敏学说.中医认为1:温、热、毒三邪合犯,是掌跖脓疱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本文就目前此病的治疗方案进行总结.
作者:王全林;刘志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了解贵州省麻风受累者的畸残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截止2008年底贵州省所有存活的麻风病人及治愈者进行入户调查.共调查麻风病人27 544例,其中10 429例存活麻风病人中,畸残病人5655例,占存活病人54.22%,麻风畸残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少菌型患者的Ⅱ级畸残比明显高于多菌型患者(P<0.001);不同职业之间畸残有差异(P<0.001),以农民的畸残率高54.91%;麻风村病人的眼、手、足Ⅱ级畸残率均明显高于家庭治疗病人(P<0.001);麻风Ⅱ级畸残者使劳动及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贵州省10 429例麻风受累者中畸残率较高,与年龄、麻风型别、职业等因素有关,提示需加强病例的早期发现,规则进行抗麻风联合化疗,控制麻风反应、神经炎,推广麻风康复技术,仍然是贵州省降低麻风畸残率主要措施.
作者:包夏;李进岚;申莉梅;牟鸿江;王颖;柯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临床资料 患者男,46岁.因右侧胸背部红斑、丘疹、水疱伴疼痛6天,全身泛发丘疹、水疱伴高热2天,至我院就诊.患者6天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胸背部针刺样疼痛,继之出现片状红斑,红斑基础上可见簇集米粒大丘疹、水疱,2天前全身不适,伴高热,体温达39℃,原皮疹加重,胸背部可见米粒至绿豆大水疱,脓疱,部分表面糜烂,且头皮、颜面、躯干四肢相继出现米粒大丘疱疹、水疱,周围有红晕.
作者:苏丽娜;丁杨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1 流行概况我市自1998年8月4日报道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截止2009年6月底,累计报告HIV感染者299例(其中外地36例).从艾滋病疫情地区分布上分析,我市艾滋病感染涉及面广,市辖八个县市区均有疫情报告,但地区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地域聚集性.房县、竹山、竹溪艾滋病疫情居前三位,占本地总报告数的67.22%(2011299).本地感染者主要分布:房县76例(死亡30例)、竹山县65例(死亡18例)、竹溪县60例(死亡29例)、茅箭区15例(死亡3例)、张湾区6例(死亡2例)、郧西县16例(死亡3例),郧县69例(死亡1例)、丹江口市16例(死亡10例).
作者:邓晓;唐桂珍;李郁;毛立峰;刘经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我科于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应用维胺酯胶囊、0.1%维A酸乳膏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治疗扁平疣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60例扁平疣患者均为我科就诊患者,男20例,女40例,年龄18-45岁,平均27.2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1.8年.发病部位:单纯面部37例,单纯手背、手腕8例,同时发病者15例.入选标准:符合<临床皮肤病学>扁平疣诊断标准,年龄18周岁以上,1个月内未外用及口服维A酸类药物及免疫调节剂,无肝肾、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女性患者非妊娠、哺乳期及半年内无生育愿望.
作者:夏继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确定Q开关1064 nm Nd:YAG激光非磨削性嫩肤对大鼠真皮胶原增生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Q开关1064 nm Nd:YAG激光照射大鼠脱毛的背部皮肤,每3天1次,连续4次.照射后第14天和30天分别取大鼠皮肤测量真皮厚度并检测羟脯氨酸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FGF-1的表达.结果:激光照射后第14天大鼠皮肤真皮厚度明显增加,胶原纤维束粗大、密集,皮肤中羟脯氨酸含量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化显示FCF-1在激光照射后第14天表达明显上调.照射第30天时,真皮厚度和羟脯氨酸含量下降,:FGF-1表达下调.结论:FGF-1在激光非磨削性嫩肤治疗大鼠皮肤中表达上调,可能导致真皮内胶原增生密切相关.
作者:聂凯;钟华;马伟元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抗癫痫药超敏综合征(antiepileptic drug hypersensitive syndrome,AHS)是一种特异体质反应综合征,由含苯环的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引起,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及拉莫三嗪等,其发病率为1/1000~1/10 000,与药物剂量无关.1一般在服药2~3周出现症状.AHS属于迟发型全身性过敏反应,无性别、年龄差异.2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有文献报道引起药疹的主要抗癫痫药物(AED)为卡马西平(CBZ).常见的SDE有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sEM),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剥脱性皮炎型药疹(ED).
作者:蒋建华;刘玉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四川省新发麻风病例的空间时间集群分布及GIS技术在麻风防治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应用GIS技术对麻风流行病学数据,包括病例发现率、患病率、新发病例数和新发病例中2级畸残率等进行分析.结果:2002-2008年发现3个统计学意义的短时限新发病例空间时间群集分布,大可能的集群分布于凉山彝族自治州;部分相对低流行地区新发病例2级畸残率显著高于全省水平.结论:GIS技术作为一种先进应用工具,为麻风流行状况分析、合理资源分配、项目管理评估等提供新的手段.
作者:刘杨英;宁湧;Mirjam Bakker;熊俊浩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