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瘤型麻风1例

江彬彬;宋来涛;江维岩;王秋枫

关键词:麻风患者, 脱落, 双下肢, 结节, 肿胀, 运动功能, 医院就诊, 四肢, 明确诊断, 麻木, 接触史, 肿块, 头发, 疼痛, 四川, 上肢, 全身, 皮损, 眉毛, 毛发
摘要:患者男,36岁,四川广源人.因毛发脱落6年,双下肢出现结节1年余来我科就诊.患者2004年始发现头发少量脱落,未在意,后逐渐发现眉毛和睫毛也开始脱落.2008年双下肢出现结节和肿块,皮损不断增多,逐渐波及双上肢,同时面部开始发红、肿胀,伴有四肢乏力及麻木感.曾多次到当地医院就诊,未予明确诊断.近2~3个月面部肿胀、四肢结节及麻木感逐渐加重,2010年3月来我科就诊.自发病以来无全身疼痛,运动功能正常.既往体健,无结核、肝炎等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无明确麻风患者接触史.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TARC与CCR4在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胸腺和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与其受体CCR4在特应性皮炎(AD)外周血中的表达.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5例AD患者及30名正常人血清TARC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CR4的表达.结果:AD患者血清TARC水平为(1169.1±106.5)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337.3±45.6)pg/mL的水平(P<0.01).CCR4表达水平为(60.1± 2.4)%,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TARC和CCR4表达水平均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TARC与CCR4在A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杨艳;李嘉彦;林路洋;周欣;罗育武;龚业青;张三泉;黄振明;刘玉梅;朱慧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拉莫三嗪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例

    由抗癫痫药引起的药疹临床较多见,拉莫三嗪是抗癫痫药物中疗效和耐受比好的药物之一,其所致药疹约为3%,程度多为轻至中度,持续1到2周后消退,引起的重型药疹并不多见.本文报道1例拉莫三嗪引起的重型多形红斑型药疹.

    作者:白书仙;张平;贺美林;孔庆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黄芩苷对UVB照射后小鼠表皮细胞Ki-67及PCNA表达的影响

    目的:评价外用黄芩苷对UVB照射后小鼠表皮厚度及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周龄大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单纯UVB照射和涂抹黄芩苷+UVB照射3组.末次照射24 h后取背部皮肤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中Ki-67、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黄芩苷预处理可抑制反复UVB照射引起小鼠皮肤表皮层增厚,真皮层单一核细胞浸润.Ki-67及PCNA在对照组表达分别(27.78±13.85)%和(20.68±10.64)%,UVB组表达分别(57.83±9.71)%、(62.48±8.7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涂抹黄芩苷+UVB照射组Ki-67及PCNA表达为38.69±11.76、42.83±10.37,虽高于对照组,但明显低于UVB照射组(Ps<0.05).结论:外用黄芩苷可通过降低照射小鼠表皮中Ki-67及PCNA的表达从而发挥其抗UVB损伤作用.

    作者:刘文丽;周炳荣;骆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光动力疗法治疗102例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应用光动力效应的原理、联合使用光敏剂8-氨基酮戊酸(ALA)及相应光源选择性破坏靶组织的一种非侵袭性的全新治疗技术,它能特效针对靶组织,并且同一时期可以多次重复治疗而不累积毒性.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我院联合应用PDT和ALA治疗102例尖锐湿疣(CA)患者,疗效比较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欣;李涛;王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强脉冲光联合Q开关Nd-YAG激光治疗Becker痣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采用强脉冲光联合Q开关Nd-YAG激光治疗Becker痣患者9例,取得较好的疗效.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排除下列情况:(1)有光敏史或正在使用光敏药物(维甲酸、四环素类等)者,(2)近日经过日光曝晒(2周)者,(3)瘢痕体质者,(4)糖尿病患者,(5)孕期及哺乳期患者.

    作者:唐维斌;许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Tempol对UVB所致无毛鼠皮肤光老化的防护作用

    目的:评价Tempol对UVB所致无毛鼠皮肤光老化的防护作用.方法:72只无毛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UVB照射对照组(B组)、外用0.36%Tempol 1 h后照射tNB组(C组)、外用0.36%Tempol 2 h后照射UVB组(D组)、外用0.36%Tempol 4 h后照射UVB组(E组)和外用0.36%Tempol 8 h后照射UVB组(F组).末次UVB照射后取其背部皮肤,在显微镜下观察真皮内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含量的变化及病理形态学改变.以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丙二醛(MDA)及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B、C、E和F组真皮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均增粗、断裂、排列紊乱,皮肤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升高,皮肤羟脯氨酸含量均显著下降,与A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用0.36%Tempol对UVB所致无毛鼠皮肤光老化具有防护作用,有效防护时段可能在用药后1-4 h.

    作者:薛小文;陈宏泉;王桂芝;康尔恂;周淑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尿道口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自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治疗108例尿道口尖锐湿疣(CA),获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108例尿道口CA患者全部为我科门诊病人,其中男78例,女30例;年龄2-70岁,平均29.9岁;病程5天~3年,平均6.2个月.就诊时皮损单纯发生于尿道口78例,合并发生于阴道口14例,大小阴唇8例,龟头16例,阴茎28例,系带4例,冠状沟4例.皮损数目为1~6个,108例患者共有294个皮损,疣体大小为0.2 cm×0.2 cm~1.0 cm×1.0cm,皮损表现为丘疹样、菜花样或地毯样.

    作者:周俊峰;李珊山;田亚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接触乙草胺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例

    乙草胺属低毒类农药,人体吸收后经肝脏非特异性酰胺酶的作用形成苯胺类毒性代谢产物,可引起内分泌、血液系统的急性及慢性毒性反应,1,2但引起重型药物性皮炎的临床报道较少.

    作者:方险峰;张序心;李家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维胺酯联合维A酸乳膏及干扰素乳膏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应用维胺酯胶囊、0.1%维A酸乳膏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治疗扁平疣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60例扁平疣患者均为我科就诊患者,男20例,女40例,年龄18-45岁,平均27.2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1.8年.发病部位:单纯面部37例,单纯手背、手腕8例,同时发病者15例.入选标准:符合<临床皮肤病学>扁平疣诊断标准,年龄18周岁以上,1个月内未外用及口服维A酸类药物及免疫调节剂,无肝肾、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女性患者非妊娠、哺乳期及半年内无生育愿望.

    作者:夏继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肢端角化性类弹力纤维病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38岁.因双手角化性丘疹22年,于2009年11月来我院就诊.患者22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指背及双手掌大鱼际处出现密集分布粟粒大小半球形、多角形肤色角化性丘疹,表面光滑发亮,中等硬度,互不融合,无明显自觉症状,大鱼际处皮疹半透明状.双足趾未见类似皮疹.患者否认家族中类似疾病史,否认外伤史.

    作者:赵英杰;张晓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泛发性带状疱疹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46岁.因右侧胸背部红斑、丘疹、水疱伴疼痛6天,全身泛发丘疹、水疱伴高热2天,至我院就诊.患者6天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胸背部针刺样疼痛,继之出现片状红斑,红斑基础上可见簇集米粒大丘疹、水疱,2天前全身不适,伴高热,体温达39℃,原皮疹加重,胸背部可见米粒至绿豆大水疱,脓疱,部分表面糜烂,且头皮、颜面、躯干四肢相继出现米粒大丘疱疹、水疱,周围有红晕.

    作者:苏丽娜;丁杨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尿道口尖锐湿疣及护理

    我们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法对45例尿道口CA进行治疗并加强护理,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45例尿道口CA患者均经临床和相关检查确诊.男31例,女14例;年龄19~72岁,平均36岁,病程15天~1年,平均2.2个月.

    作者:叶静;刘辉峰;张琼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坏疽性脓皮病合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1例

    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破坏性皮肤溃疡,局部疼痛,病因不明,常合并有其他疾病.1现报道1例坏疽性脓皮病合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临床资料 患者女,60岁.以面部、四肢丘疹、结节、水疱、溃疡伴疼痛1个月来我科就诊.1个月前,因感乏力、纳差、咳嗽,四肢起丘疹,在当地医院查血象提示三系减少,后在郑州某医院血液科.给予抗感染,刺激骨髓造血及对症营养支持等治疗无效,全身皮疹逐渐增多,以结节、水疱为主,中心坏死、溃疡,远心性扩大,疼痛明显,伴发热,遂出院.为进一步治疗来我科就诊.

    作者:张雪;倪文琼;张晨阳;丁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1例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好发中年妇女,临床和组织病理都有鲜明的特点.现报道1例典型病例.临床资料 患者女,39岁.因双小腿黄红色斑块3年就诊于我科.3年前患者双小腿胫前隆起甲盖大小红色斑片,上有稍许鳞屑,后缓慢扩大,皮损数目亦增加,颜色逐渐转为红褐色,损害中央出现萎缩,局部无明显自觉症状.患者糖尿病史6年,否认局部有外伤和接触化学物质等病史,无发热、关节疼痛、脱发、全身乏力等症状.

    作者:党育平;赵广;袁小英;李东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抗癫痫药超敏综合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抗癫痫药超敏综合征(antiepileptic drug hypersensitive syndrome,AHS)是一种特异体质反应综合征,由含苯环的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引起,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及拉莫三嗪等,其发病率为1/1000~1/10 000,与药物剂量无关.1一般在服药2~3周出现症状.AHS属于迟发型全身性过敏反应,无性别、年龄差异.2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有文献报道引起药疹的主要抗癫痫药物(AED)为卡马西平(CBZ).常见的SDE有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sEM),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剥脱性皮炎型药疹(ED).

    作者:蒋建华;刘玉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瘤型麻风1例

    患者男,36岁,四川广源人.因毛发脱落6年,双下肢出现结节1年余来我科就诊.患者2004年始发现头发少量脱落,未在意,后逐渐发现眉毛和睫毛也开始脱落.2008年双下肢出现结节和肿块,皮损不断增多,逐渐波及双上肢,同时面部开始发红、肿胀,伴有四肢乏力及麻木感.曾多次到当地医院就诊,未予明确诊断.近2~3个月面部肿胀、四肢结节及麻木感逐渐加重,2010年3月来我科就诊.自发病以来无全身疼痛,运动功能正常.既往体健,无结核、肝炎等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无明确麻风患者接触史.

    作者:江彬彬;宋来涛;江维岩;王秋枫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阿维A、美能及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我科于1999-2009年收治红皮病型银屑病45例,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男35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3.5:1.年龄:10~75岁,平均43岁.红皮病型银屑病初次发病的平均年龄为38岁(10~63岁).从寻常型银屑病发展为红皮病型银屑病的平均时间为11年(4周~40年),红皮病病程:12天~5个月,平均28天.

    作者:陈海亭;赵晔;王傲雪;张蕴颖;涂彩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25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DIHS)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疱疹病毒(HHV)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DIHS病例资料,对其中6例做了血液HHV PCR检测.结果:25例患儿中男17例,女8例.3岁前发病15例.致敏药物分别为抗惊厥药9例;解热镇痛药9例;抗生素4例.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17例,单核细胞计数升高11例,异型淋巴细胞7例;转氨酶升高22例,心肌酶升高17例,肾功能异常4例.血液HHV PCR DNA测定:6例中HHV6阳性4例,HHV7阳性2例,EB,HHV8和巨细胞病毒均为阴性.结论:儿童DIHS常见致敏药物为抗惊厥药、解热镇痛药和抗生素,其部分病例的发生可能与HHV6感染相关.

    作者:张立新;孙娟;马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调Q开关Nd:YAG激光治疗口周黑子病临床分析

    观察调Q开关Nd:YAG激光(Medlite C3激光和Medlite C6激光)治疗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PS)口周黑子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使用Medlite C3激光和Medlite C6激光分别对4例患者进行治疗,其中Medlite C3激光能量密度4.0-5.5 J/cm2,光斑直径3 mm;Medlite C6激光能量密度3.0~5.6J/cm2,光斑直径3mm;共治疗1~4次,间隔时间3-6个月.8例患者中痊愈2例(2/8),显效4例(4/8),好转1例(1/8),无效1例(1,8),总有效率75.00%.Medlite C3激光的有效率为50%,治疗1次后即显效1例(1/4);Medlite C6激光的有效率为100%,治疗1次后即显效2例(2/4).治疗后8例患者均无瘢痕和色素沉着.

    作者:王竞;刘斌;王艳春;马睿;王延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线状和漩涡状痣样色素沉着症1例

    线状和漩涡状痣样色素沉着症临床少见,现将所见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患者男,25岁.因躯干、四肢色素斑8年,于2007年5月22日来本科就诊.患者18岁时无明显诱因左小腿出现大小不等的褐色或深棕色斑点,随年龄增长,逐渐发展到躯干四肢,并排列成线状、网状或漩涡状,无自觉症状.病程发展过程中无红斑及水疱出现.平素体健,智力正常.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及遗传病病史.

    作者:田庆均;姜一化;周利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