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用高分子材料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孙秀坤;许爱娥

关键词:医用生物材料, 高分子, 皮肤病
摘要: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现代医学与高分子学结合的交叉学科,其应用已遍及整个医疗领域.在此介绍医用高分子材料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包括高分子敷料及作为组织工程皮肤的支架用于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瘢痕修复以及在慢性炎性皮肤病封包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蕈样肉芽肿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蕈样肉芽肿是原发于皮肤的T细胞淋巴瘤,系一种常见的低度恶性皮肤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学异常与其发病密切相关,表现为患者皮损中树突状细胞分布和功能异常,T细胞凋亡增加,Fas表达下降和FasL表达增加,趋化因子及其受体、IL-4、IL-15、CTLA-4、HECA-452等免疫分子异常表达有关.MF免疫机制的阐明将为治疗MF提供更好的依据.

    作者:姚凤鸣;王培光;张学军;杨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疣体内注射药物治疗手足寻常疣的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3年5月~2006年5月用5-氟尿嘧啶、聚肌胞、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手足寻常疣56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隆燕;万德芝;周小密;刘武;李淑林;刘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皮脂腺痣继发皮肤鳞状细胞癌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66岁.因头部新发肿物伴出血1个月,于2006年8月17日来我科就诊.患者出生时头皮即有一黄色扁平丘疹,后逐渐长至2.5 cm×3 cm斑块,无自觉症状,未予诊治.1个月前发现在此斑块基础上出现一新生肿物,色红,仍无自觉症状,近期经常破溃出血.体检: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头顶部可见一2.5 cm×3 cm黄红色扁平质硬斑块,表面呈轻度乳头瘤样增生,其上见一1.5 cm×2 cm的红色肿物,表面有破溃出血(图1).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呈乳头瘤样增生,真皮浅层可见大量分化成熟的皮脂腺(图2),真皮内又见肿瘤细胞团块,与表皮相连,部分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可见核丝分裂(图3). 诊断:皮脂腺痣继发皮肤鳞状细胞癌.作者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皮肤科,北京,100730

    作者:杨敏;常建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观察曝光皮肤中Ki67蛋白的表达

    比较曝光皮肤与非曝光部位皮肤组织的Ki67的表达情况.方法:使用组织芯片技术用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法(Streptavidin Perroxidase,SP)进行检测.结果:在33例时光皮肤中阳性16例48.5,P<0.05).同组中随着年龄增加,Ki67蛋白表达有波动;皱纹重较皱纹轻表达减少.银屑病5例,扁平苔藓5例均为强阳性,湿疹5例为中等强度阳性,脂溢性角化病2例强阳性.曝光皮肤组织Ki67表达较非曝光部位皮肤组织的蛋白表达减少.银屑病、扁平苔藓、脂溢性角化病Ki67表达与正常皮肤进行比较有明显增强.阳性表达颁布于细胞核,位于基底细胞层及表皮全层.结论 (1)日光对细胞增殖因子的表达起抑制作用.(2)性皮肤病及良性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强于炎性皮肤病,炎性皮肤病细胞增殖能力较正常组织强,正常皮肤组织细胞增殖能力较光曝晒组织强.

    作者:陈煊;李邻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麻风反应

    作者:吴勤学;王洪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神经纤维瘤病I型伴嗜铬细胞瘤、肾动脉狭窄及房间隔缺损1例

    神经纤维瘤病I型(NF1)患者中,嗜铬细胞瘤发病率相对较高,特别是伴有高血压的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嗜铬细胞瘤的发病率更高.

    作者:韩世新;周梅娟;高明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角质形成细胞在银屑病发病中的再认识

    迄今为止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淋巴细胞在其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基本确立,近年来研究发现角质形成细胞在其发病机制中亦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针对角质形成细胞作为银屑病免疫紊乱的效应部位,且进一步活化皮损内浸润的T细胞及其在皮损局部与其它免疫细胞作用形成网络作了综述.

    作者:万永山;张开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盐酸非索非那定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我院于2006年3~8月通过1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以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方法研究非索非那定(商品名:阿特拉)与氯雷他定(商品名:开瑞坦)联用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与安全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曾丽;周静;苏玉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1例

    患者男,16岁,学生.因左侧腰、腹部、上下出现淡褐色凹陷性斑片3年就诊.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腹部出现数个榆钱大小的淡褐色斑片,逐渐向下腹、后背扩散,皮损中间逐渐凹陷萎缩,无自觉症状.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济南,250022

    作者:王秀琴;于秀路;张法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窄谱UVB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窄谱UVB(NB-UVB)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132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BL801型NB-UVB光疗仪进行照射,同时静脉滴注阿昔洛韦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静脉滴注阿昔洛韦.结果:治疗组止疱、结痂、止痛、有效、显效及痊愈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第7 d,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74.2%和27.3%;有效率分别为89.4%和63.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窄谱UVB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起效快、疗效高、安全性好.

    作者:刘志超;刘建刚;孙青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医用高分子材料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现代医学与高分子学结合的交叉学科,其应用已遍及整个医疗领域.在此介绍医用高分子材料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包括高分子敷料及作为组织工程皮肤的支架用于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瘢痕修复以及在慢性炎性皮肤病封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孙秀坤;许爱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自体黑素细胞培养移植治疗白癜风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黑素细胞培养移植治疗白癜风的疗效.方法:采用从发疱壁上获取黑素细胞、纯黑素细胞培养与增殖、移植区刮除种植法,进行自体黑素细胞培养移植治疗白癜风;应用计算机皮肤数字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3例白癜风患者中28块皮损进行了自体黑素细胞培养移植,总有效率为89.29%;移植后的平均灰度与正常皮肤平均灰度相接近.结论:此操作方法较简单,治疗面积大,色素分布均匀,值得临床参考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的疗效评价更具有客观性.

    作者:罗卫;向培德;朱美材;赵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光动力疗法、咪喹莫特乳膏治疗鲍温样丘疹病疗效观察

    鲍温样丘疹病(BP)是一种较少见的外阴疾病,为发生于年轻患者外生殖器部位的多发扁平丘疹,组织病理呈低芭恶性原位癌表现.我们彩光动力疗法、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12例BP患者,疗效如下.

    作者:徐刚;刘美铃;付继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白癜风汤联合窄谱UVB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研究

    将99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31例,给予中药白癜风汤联合窄谱UVB(NB-UVB)照射治疗;B组33例,单用中药白癜风汤;C组35例,单纯NB-UVB照射.3组均连续治疗12周,分别于4、8、12周进行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评价.A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B组、C组(P<0.05);3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中药白癜风汤联合NB-UVB治疗白癜风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作者:邓德选;李金辉;孙本海;朱爱霞;卢庆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116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特异性IgE、IgG检测结果分析

    采用酶免疫分析法,对116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定性检测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和半定量检测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116例患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阳性104例(89.7%),对一种过敏原呈阳性反应32例(30.8%),两种以上28例(26.9%);IgG抗体阳性110例(94.8%),对一种过敏原呈阳性反应16例(14.5%),两种以上94例(85.5%).吸入组中阳性率较高的是尘螨+粉螨,猫毛发屑+狗毛发屑+鸽子毛,点青霉+黑根霉+交链孢霉.

    作者:周泷;周迎;仕桂玲;张玉珍;刘敏;袁昊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夏枯草导致接触性皮炎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全身皮疹伴剧痒2d,于2006年5月25日入院.患者于2d前在某温泉接受药浴,洗浴时加入单味中药夏枯草煎制的汤液,当其将汤液往躯干淋浇时,因感灼热而停用,并用清水冲洗.

    作者:胡松建;夏育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口服特比萘芬治疗甲癣导致味觉丧失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71岁.因双趾甲变色、增厚、粗糙伴残缺不全20余年来诊.皮肤科检查:双趾甲全部色泽改变,变黄、变黑,大部分趾甲增厚、变脆粗糙及残缺不全.病甲碎屑真菌镜检:见到菌丝和孢子.诊断:甲癣.患者素来体健,否认肝、肾疾患史,及其它主要脏器疾患,查肝、肾功能均正常.给予盐酸特比萘芬(商品名:兰美抒,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25 qd,连续3个月.嘱患者中饭或晚饭后即服.患者服用兰美抒37天

    作者:陈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6个新的致病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检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中ADAR1基因的突变.方法:收集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8个家系成员及1个散发病例共31例患者及12例非患者的血样,应用PCR和直接测序法对其进行ADAR1基因检测.结果:在8个家系的患者和一个散发病例中,检测到7个不同的ADAR1基因突变位点,包括4个错义突变(p.K1105N, p.G1047A, p.F1099L, p.G1068R)、2个移码突变(p.Q779fs-792x, p.P441fs-463x)、1个无义突变(p.R1096x).结论:在检测到的7个突变位点中,其中6个突变位点为首次报道.另有两个家系未发现突变位点.

    作者:刘红;蒋德科;田洪青;张福仁;余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因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就诊发现艾滋病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44岁.因右胸背疼痛3年,加重1个月伴消瘦就诊.患者3年前,右胸背部出现红斑基础上水疱,大疱,血疱,脓疱,疼痛明显.

    作者:陈敬;李景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卡舒宁等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我科自2005年6月~2006年5月应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卡舒宁等治疗斑秃7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化秀;尹训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