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蕾
目的:通过对不同剂量的角叉菜胶诱导建立血瘀证树鼩模型表征及血液学观察,探索由角叉菜胶诱导的血瘀证树鼩模型的佳剂量。方法:32只树鼩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25 mg/kg )、中剂量组(50 mg/kg )、高剂量组(75 mg/kg),8只/组,腹腔注射角叉菜胶3 d,造模24 h后肉眼结合体征采集分析系统定性定量观察表征,全自动血流变快测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4项。结果:造模24 h后,造模动物精神萎靡、舌底脉络增粗增长,随着剂量增加,固定性疼痛概率增多、舌质、爪部和鼻唇部皮肤颜色变深变暗。血液流变学指标中,高剂量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卡松屈服应力和血浆黏度明显升高(P<0.05或P<0.01),红细胞电泳时间显著延长(P<0.01),而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 P<0.01);中、高剂量组的APTT、PT、TT明显降低( P<0.05或P<0.01),而FIB含量增加( P<0.01)。结论:高剂量的角叉菜胶所诱导的血瘀树鼩模型成立。
作者:陈奔;黄金兰;郭茜茜;冯晓桃;郭尔楚;张晟瑞;陈文雅;何育炉;钟振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本研究以淡渗利湿法立论,旨在初步评价其在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以及预防肾脏纤维化的作用,为慢性肾炎蛋白尿的治疗提供有效方法。方法:选取济宁市中医院住院收治的慢性肾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氯沙坦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前提下,联合淡渗利湿中药方治疗6个月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LN、CIV、TIMP-1指标的值,全自动生化仪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2组治疗前、后以及2组间血清LN、CIV、TIMP-1指标以及24 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的24 h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血清LN、CIV、TIMP-1水平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LN、CIV、TIMP-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0.05)。结论:淡渗利湿法联合氯沙坦钾治疗慢性肾炎合并蛋白尿患者,可以明显减少蛋白尿,对于预防肾间质纤维化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邱波;刘善军;刘志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统计408篇“气虚发热”个案中所载的症状,方药以及涉及的疾病,以期了解现代医家对该证候的认识及临床应用情况,作为中医特有的退热方法,通过该文献研究试图明确“气虚发热”的适用范围,为实际临床运用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顾思臻;黄震;窦丹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穿心莲内酯总酯磺化物对脓毒症患者血清中不同时段炎性因子的影响,为临床脓毒症的诊治探讨新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入住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呼吸科、呼吸ICU、急诊科、消化科、ICU等科室的脓毒症患者80例,按病情程度分为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各组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亚组和对照亚组,每组20例,并于入院当天、治疗后第3天、7天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PCT、IL-6、CRP、HsCRP的浓度。结果:脓毒症、严重脓毒症中治疗亚组和对照亚组基本资料及治疗前炎性因子浓度相互比较( P>0.05),脓毒症治疗亚组中IL-6、HsCRP、PCT水平在治疗前后各时间段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亚组和对照亚组患者CRP水平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第3天与第7天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治疗亚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天IL-6、PCT、CRP浓度比较(P<0.05),HsCRP在对照亚组和治疗亚组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穿心莲内酯总酯磺化物可显著降低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患者发病早期IL-6、HsCRP、PCT、CRP等炎性因子的浓度,理论上可用于脓毒症的治疗。
作者:陈伟;贾金虎;刘杜姣;薛庆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临床诊疗技法丰富,外治法种类尤其繁多,且简便效验,如针灸、推拿、砭石等。目前,针对《内经》外治法的研究尚存在归类不清、记载详略不一、理论浅显等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内经》的现代研究,促进中医标准化进程,指导临床,本文对《内经》外治法进行归类拾遗,总结为《内经》外治12法。其中,药物外治法7种,器械外治法5种。多数器械外治法已随着时代变迁成为沉寂技法,其余外治诸法运用亦有不足。但《内经》所载外科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今人当以此为指导,不断挖掘、创造更多行之有效的外治法。
作者:孙启胜;贾文睿;郭骐影;郭秋蕾;杨芳媛;王赫;战河;王朝阳;刘清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索肾虚血瘀证树鼩动物模型的制做方法。方法:将树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1组(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结合肾上腺素)和模型2组(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结合角叉菜胶),5只/组,通过观察树鼩表征、脏器指数、血液流变学、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甲状腺轴、性腺轴)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评判肾虚血瘀证模型是否建立。结果:造模后动物均出现“耗竭”现象,肾、前列腺、脾、睾丸不同程度肿大,模型2组甲状腺萎缩;模型1组血清中雌二醇(E2)和睾酮(T)水平及模型2组中甲状腺激素(FT3、FT4)、E2水平显著下降;血液流变学结果显示模型2组血液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增高,而模型1组无显著变化。结论: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与肾上腺素的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肾虚血瘀证树鼩动物模型。
作者:郭尔楚;黄金兰;陈奔;郭茜茜;冯晓桃;钟振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大鼠结肠线粒体结构损伤与炎性反应因子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益气解毒方在UC急、慢性期2个时期的临床疗效,探讨益气解毒方对不同时期的结肠炎性反应因子与线粒体结构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家兔结肠黏膜组织致敏加TNBS-乙醇灌肠的免疫复合法造模,将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益气解毒组和美沙拉嗪组,分别于造模后第1天、给药后第2周末、给药后第6周末3个时间点取材,观察电镜下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结肠线粒体Flameng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结肠黏膜TNF-α、ICAM-1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鼠结肠黏膜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持续存在于UC急性期与慢性期的整个病程中,线粒体的损伤更为严重持久。结肠黏膜的TNF-α、ICAM-1表达显著升高,随着病情的进展这2个指标均有所下降,但至慢性期仍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UC整个病变过程中,线粒体的损伤与结肠黏膜TNF-α的表达基本同步。美沙拉嗪对急性期线粒体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但远期疗效不佳,慢性期其线粒体结构恢复不明显。益气解毒方可持续修复受损的线粒体,效果明显优于美沙拉嗪,至慢性期线粒体结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在调节TNF-α、ICAM-1方面,急性期美沙拉嗪下调的幅度要大于益气解毒方。至慢性期益气解毒方后来居上,其下调幅度明显大于美沙拉嗪,更接近正常值。结论:慢性期线粒体结构损伤与炎性反应因子TNF-α的持续高表达具有相关性,可能是引起UC复发与结肠黏膜损伤的潜在因素。美沙拉嗪可快速地控制炎性反应的急性发作,益气解毒方则对持续的慢性炎性反应有更好的抑制作用,特别是能够持续修复受损的线粒体,对慢性期抗复发更具疗效与优势。
作者:林燕;李文静;常孟然;赵程博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具有软坚开肺利水功效的复肝春3号方对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肝硬化腹水诊断要求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肝春3号方治疗;对照组应用西医常规治疗。20 d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肝功能,腹部彩超等指标。结果: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相比( P<0.0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2组治疗前后ALB、ALT、AST、TBIL均有所改善,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2组患者腹部超声比较:门静脉内径,脾厚治疗前、后数据无统计学意义,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腹水减退方面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复肝春3号方能有效消退患者腹水,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在联合西医对症治疗方面,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毛宇湘;张志威;钱金花;管佳畅;孟宗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大高良姜、高良姜、益智、草豆蔻、红豆蔻5味山姜属中药对胃溃疡寒证大鼠cAMP、cGMP含量的影响。方法:分空白组、模型组、附子理中丸阳性对照组、5味受试药物高低剂量组,采用15%冰乙酸加4℃知母水煎液造胃溃疡寒证模型。造模成功后给药,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血小板、血管平滑肌、胃组织cAMP、cGMP含量,计算cAMP/cGMP比值。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除血小板益智低剂量组外,其余9个受试组血浆、血小板、血管平滑肌、胃组织cAMP含量均升高( P<0.01或P<0.05);除血小板益智低剂量组,胃组织草豆蔻、红豆蔻、益智低剂量组外,其余受试组血浆、血小板、血管平滑肌、胃组织的cAMP/cGMP比值明显增高( P<0.01或P<0.05)。各受试组cGMP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5味山姜属中药能显著升高胃溃疡寒证大鼠血浆、血小板、血管平滑肌、胃组织cA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这可能是5味山姜属中药温热药性和温胃散寒作用的科学内涵。
作者:秦华珍;罗君;翁铭钻;李明芳;柳俊辉;龙小琴;谢鹏;谭喜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活血化瘀药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NISS评分、BI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24%)高于对照组(70.59%)(P<0.05);2组NIHSS评分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NIHSS评分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2组BI评分治疗后增加(P<0.05);治疗组BI评分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 P<0.05);2组均未见严重用药不良反应。结论:活血化瘀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明显,且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安全可靠,值得研究。
作者:康萍香;高燕;李子富;党国宏;齐晓霞;高霞;王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针药灸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3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针刺联合独活寄生蠲痹汤口服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雷火灸联合治疗,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疼痛强度( Present Pain Intensity ,PPI)、疼痛分级指数( Pain Rating Index ,PRI)评估颈肩疼痛,采用JOA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监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检测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超敏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突出,其有效率91.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5%(χ2=6.332,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颈肩痛、神经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其VAS、PPI、PRI评分(2.15±0.84)、(2.11±0.29)、(12.42±1.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0±1.13)、(2.56±0.42)、(20.36±1.54),JOA评分(15.83±2.78)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11.27±2.60)(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液动力改善优于对照组,其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更为明显( 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ESR、C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 P<0.05)。结论:针药灸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肯定,利于缓解颈肩疼痛,提高神经功能,凸显出中医多途径论治颈椎病的优势与特色,其机制与改善颈椎局部血液流变状态、抗炎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临床深入探究。
作者:张华军;刘婷婷;徐海东;姜倩;李培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藏红花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8~10周龄健康无眼疾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藏红花治疗组,每组24只。正常对照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其余组采用链脲佐菌素( SYZ)25 mg/( kg· d)连续腹腔注射3 d,1次/d,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以血糖≥16.7 mmol/L为造模成功。模型成功建立后,藏红花治疗组50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藏红花素溶液,1次/d,连续3个月。并检测3组大鼠视网膜醛糖还原酶(AR)、神经细胞凋亡及视网膜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cx)、细胞色素C(cyt-c)、半胱天冬酶-3(ce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视网膜中的AR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藏红花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GCs层见少量TUNEL染色阳性细胞,成棕褐色染色;B:糖尿病模型组RGCs、内核层可见大量TUNEL染色阳性细胞;C:藏红花治疗组RGCs、内核层可见量TUNEL染色阳性细胞,但数量远少于糖尿病模型组;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视网膜中的bcl-2、bax、cyt-c及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藏红花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藏红花可通过抑制AR活性、上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及下调凋亡促进基因bax、cyt-c和caspase-3的表达,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活化,减少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发挥对糖尿病视网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党晓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总结全国名老中医秦亮甫教授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尿路感染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经验。
作者:汤璐敏;牟姗;上官文姬;沈惠风;李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藏象是中医认识人体的一种方法,即“有诸内必行于诸外”。从体表温度可以辨别内在脏腑的状态;同时,生命又是时间的函数,会受到四季的影响,脉象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人体四季脏腑热态和脉象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关系”就成为藏象研究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是开展藏象生理、病理现代研究的基础。“脏气法时”是预防、养生、预测疾病转归和辨证论治的根基。临证论治贵在知常达变。因此,对正常人四季热态、脉图模型及其参数变化规律的认知,是深入开展临证论治的前提和基础。有可能是“脏气法时”研究的一个新途径。
作者:陈燕萍;闪增郁;宋军;刘佳;代金刚;逯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加减对ABO母婴血型不合孕妇抗体滴度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确诊为ABO母婴血型不合的128例孕妇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2组均给予常规对症处理,对照组联合应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治疗组给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2组孕疗程均为30 d。比较2组孕妇抗体滴度、免疫功能、治疗效果。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82.81%(χ2=5.133,P<0.05);血清抗体水平:治疗组血清抗体在1∶64及以下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χ2=19.236,P<0.05);免疫功能:治疗组CD3+、CD8+数量高于对照组,CD4+计数、CD4+/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t=2.308~11.158,P<0.05)。结论:茵陈蒿汤辨证方有助于降低ABO母婴血型不合孕妇抗体滴度,改善母体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张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湿壅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湿壅肺证)的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多索茶碱注射液、溴己新注射液、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口服,1剂/d,分2次服用,总疗程12 d。2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 d进行症状积分、肺功能指标改善、有效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方面进行评价,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在各指标方面改善更为明显( P<0.05)。结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湿蕴肺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祁云霞;吴美萍;邓顺娟;魏孔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以中医脏腑相关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建立肺病动物模型与肠病动物的模型,分别选取2个不同时间点(8 d、16 d)观察12类不同的组织中相关活性物质SP、VIP、iNOS、CGRP的表达与关联,探求脏腑相关的病理实质。方法:本实验采用2批健康雌性SD大鼠,每只大鼠体重在110~120 g之间,每批35只。随机将每批的35只大鼠分为5组,均为正常组、限食组、限水组、高氧组和低氧组,测定肺、脾、肝、膀胱、肾脏、血清、胃、心脏、空肠、回肠、结肠、直肠中CGRP、iN-OS、SP和VIP等物质的含量的变化来观察各个脏腑在神经肽相关物质的相关联系。结果:在CGRP这个指标有关联的组织有:肺和心脏(8 d)、肺和空肠(16 d)、肾和膀胱(8 d)、脾与肝(16 d)、心与回肠(16 d);在iNOS这个指标有关联的组织有:肺与膀胱(16 d)、心与直肠(16 d);在SP这个指标有关联的组织有:肺与肝(8 d和16 d)、肺与回肠、结肠(8 d)、脾与胃(8 d)、心脏和回肠(8 d);在VIP这个指标有关联的组织有:肺和肝(8 d)、心脏和结肠(8 d和16 d)。结论:通过论证肺与大肠、肝脏、膀胱、心脏的关系,丰富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观点,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此外,通过CGRP、SP、iNOS、VIP等指标发现心脏与肠道之间也有密切联系。
作者:温蕾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小金胶囊源自清代王洪绪所著《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的经典方剂“小金丹”,为健民集团首先研制出胶囊剂。该产品因有效成分溶出吸收迅速,而具有良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多年临床研究表明,其对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黄褐斑、慢性附睾炎等疾病的治疗效果非常好。本文就其在此类疽证方面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为其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的挖掘提供参考。
作者:杨艳霞;朱荣刚;裴学军;肖飞;赵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病因不明,主要累及脊柱及骶髂关节。本文对近十年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法多样,中医内治法、中医外治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法临床疗效均较为满意,且不良反应较少。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方向。
作者:徐子琦;宋俊垚;刘宏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应用隐喻认知的方法,使用结构映射理论,对中医水的概念进行元理论分析。结果得到了“人体水代谢就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这样一个隐喻表达。人体内的水液代谢,如吸收、输布是源于自然界水液循环的一个结构映射,中医学对人体内水液代谢的认识是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现实依据的。对中医水代谢隐喻的形成过程进行逻辑分析,明确其形成的逻辑过程以及形成之后的进一步推导,明确隐喻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从自然界水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水液代谢能为中医脾之散精、肺为水之上源、肺之通调水道的概念提供更好的解释,中医脏象理论中的部分脏腑功能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到的,中医有关水液循环的理论具有明显的具身认知特性。
作者:郭瑨;贾春华;赵勇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