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物共振治疗变应性疾病临床疗效分析

赵瑞云;徐明敏

关键词:生物共振治疗系统, 变应性疾病, 脱敏治疗
摘要:利用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将过敏原生物波逆转、放大后输回体内进行脱敏治疗.结果:脱敏治疗的157例患者有效率73.9%、痊愈率44.6%.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变应性疾病疗效显著、无痛苦、无不良反应,对小儿患者尤为适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术式矫正麻风性兔眼的效果观察

    颞肌移位,下睑板缩短内眦韧带悬吊固定术治疗麻风性免眼患者18例(25只眼)为1组和改良的外眦韧带悬吊固定术13例(15只眼)为2组作对照,记录,比较两种术式手术前后的睑裂,溢泪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兔眼术后6个月闭眼裂隙均<3 mm,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平均睑裂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组仍有泪点移位,溢泪,内眦角肿物,感染,泪器瘢痕化.2组术后仅6只眼发生泪点移位,但不影响功能.麻风性兔眼颞肌移位并下睑板缩短外眦韧带悬吊固定术疗效好,便捷,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特别是继发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胡建省;门发德;王彦华;丁惠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神经纤维瘤病合并先天性巨大色素痣1例

    神经纤维瘤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综合征.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为1/30001,主要表现为神经纤维瘤、咖啡斑,现报道1例如下.

    作者:吕新翔;乌日娜;罗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生物共振治疗变应性疾病临床疗效分析

    利用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将过敏原生物波逆转、放大后输回体内进行脱敏治疗.结果:脱敏治疗的157例患者有效率73.9%、痊愈率44.6%.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变应性疾病疗效显著、无痛苦、无不良反应,对小儿患者尤为适宜.

    作者:赵瑞云;徐明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4例重症药疹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回顾性分析24例重症药疹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对不同糖皮质激素用量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糖皮质激素分量(以泼尼松计)与住院天数呈负相关(P<0.05),治疗起始剂量泼尼松1.5 mg/(kg·d)左右,疗效较好,副作用无明显增加.致敏药物中,神经精神科药物比例高.尿潜血阳性患者病程较长(P<0.05).对重症药疹的治疗应及早使用足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5 mg/(kg·d)左右疗效较好且安全.

    作者:张黎峰;周飞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IL-23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IL-23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分离培养正常人表皮组、银屑病皮损组和银屑病非皮损组中角质形成细胞,给予混合刺激物处理.用RT-PCR方法比较培养的上述各组角质形成细胞在刺激后IL-23 p19亚单位的mRNA水平,并用ELISA方法检测刺激前后培养液上清中的IL-23 p19浓度.结果: 刺激前,银屑病皮损组角质形成细胞中IL-23水平均高于正常人表皮组和银屑病非皮损组;刺激后,银屑病皮损组角质形成细胞中IL-23 p19 mRNA和IL-23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表皮组和银屑病非皮损组.结论: IL-23在银屑病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中刺激前后的表达均增加,IL-23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贺勤;涂亚庭;熊瑛;王京;陈锦辉;徐娟;刘源;陈加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三色白癜风10例临床分析

    报道10例三色白癜风,其中女9例,男1例.患者就诊时年龄均低于30岁,平均就诊年龄21.6岁.皮疹初发到就诊时间均小于2年,平均1.3年.家族中有同种疾病史.我们认为三色白癜风是白癜风活动期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能是白癜风扩展带的一种表现形式.

    作者:孙心君;成志明;田中华;李承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宁波地区甲真菌病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于2002年12月1日~2004年12月1日,对819例甲真菌病病例进行真菌分离培养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从819例患者1 032个靶甲真菌培养分离出真菌615株,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三者分别占51.9%、41.6%和6.5%,且有部分患者存在混合感染情况.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居首位,占40.2%,酵母中白念珠菌居首,占14.1%,非皮肤癣菌霉菌中以曲霉为主.甲真菌病致病菌中酵母及霉菌日益增多,故治疗应个体化,宜选用广谱抗真菌药物治疗.

    作者:许素玲;林蕾;邵椒青;林秉奖;周琼艳;石磊;施天宁;钱大宁;陈广雄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1例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lymphogranuloma venereum, LGV)近年来国内少数有报道.现报道1例.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农民,有性乱史.因腹股沟溃疡、瘘管7个月余,于2006年4月来门诊就诊.

    作者:张民夫;张明;姜萍;梁明;王延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乳房外Paget病1例

    乳房外Paget病又称乳房外湿疹样癌,皮损形态及病理变化与乳房Paget病相似,是发生于人体顶泌汗腺分布部位的特殊类型的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有争议.

    作者:石丽君;高宇;陈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梅毒性近关节结节合并心脏瓣膜病1例

    梅毒性近关节结节(syphilitic joint-articular nodules,syphilitic juxta-articular nodes,Jeanselme-Lutz syndrome)是发生于结缔组织的良性梅毒,在获得性梅毒、先天性梅毒以及各期梅毒中均能见到.该病自命名以来,国内累积报道200余例,但相比于其它梅毒损害,本病较为少见,且报道集中在60年代前.

    作者:孙立元;褚小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斯奇康辅助治疗老年瘙痒症的临床观察

    2003年1月~2006年6月,我科应用免疫调节剂斯奇康配合常规疗法对60例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燕艳;何玉红;丁媛;普雄明;吴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聚焦超声治疗仪治疗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

    评价聚焦超声治疗系统治疗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治疗组采用华西SNK/CZ181型多功能超声治疗仪对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进行聚焦超声治疗,每周1次,期间外用地塞米松乳膏,每日2次;对照组只外用地塞米松乳膏,每日2次.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对皮损的自觉症状和体征进行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聚焦超声治疗后,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85.6%、35.1%和91.1%、39.3%,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聚焦超声治疗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是有效可行的.

    作者:张三泉;林仕英;许建中;戴向农;何玉清;罗育武;钟道清;李仰琪;林玲;张文君;黄振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1例职业性光敏性皮炎临床分析

    临床资料 11例患者中,男3例,女8例,年龄21~38岁,3例男性为某厂临时聘用清扫存放沥青仓库的工人,接触沥青4小时,中午下班时经日光照射后,面、颈、双耳、双手出现灼热,刺痛、发痒等,之后上述部位出现红斑,红色小丘疹,小水疱,密集成片,皮肤略肿胀,皮温高,双眼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等;8例女性患者中,3例患者为某保健食品厂包装工,包装含有无花果叶的保健茶,工作8小时经日晒后,3例均出现双手、上肢灼痛、瘙痒,红斑、水疱、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皮损境界清楚;另5例女性患者为制药厂工

    作者:杨志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扁平苔藓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LP)是一种丘疹鳞屑类皮肤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它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其免疫异常的因素包括感染、药物、化学物质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2型、HIV、阿米巴、慢性胆道感染等.

    作者:刘芳;傅雯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巨大尖锐湿疣伴全T细胞降低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70岁,已婚.因肛周菜花状新生物3个月,于2006年5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原因肛周出现少许新生物,约花生米大小,无自觉症状,当时未在意,此后新生物渐增大、增多,并影响生活,于2006年5月23日收入我院.皮肤科情况:肛门处见约5 cm×10 cm的菜花状、不规则新生物,暗红色,表面疣状增生,质软,基底宽,有少量渗液、污秽,无明显溃疡面,边界清楚,恶臭味.

    作者:姚岚;毕新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黑素瘤抑制性活性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恶性黑素瘤的表达

    目的: 探讨黑素瘤抑制性活性蛋白(MIA) 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以及作用.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对38例恶性黑素瘤石蜡标本以及32例色素痣石蜡标本检测MIA及MMP-9表达水平.结果: MIA在所有色素痣中表达阴性,而在原位黑素瘤、侵袭性黑素瘤、有淋巴结转移恶性黑素瘤、无淋巴结转移恶性黑素瘤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4%,91.6%、94.1%、42.8%,MMP-9在恶性黑素瘤阳性表达率为71.1%,MIA的表达与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MIA在恶性黑素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来实现的.MIA有可能成为临床诊断、治疗恶性黑素瘤的有力靶点.

    作者:钱悦;梁少姗;陈思远;涂亚庭;冯爱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以水痘为主要表现的艾滋病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已婚.因全身红斑、水疱伴发热5天,加重2天,于2007年4月3日收入我院.5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红斑、丘疱疹、水疱、血疱,伴发热(T 39℃).院外治疗无好转,2天前全身皮损增多,并伴咳嗽、咳白色黏液痰.

    作者:牟韵竹;张正中;熊心猜;眭维耻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慢性荨麻疹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结果分析

    我们对119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并用20例健康成人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虹敏;裘新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全白指甲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27岁.因出生时双手指甲全白至今未愈,于2007年8月15日来诊.患者出生时,指、趾甲全部白色,7岁时因外伤右手第二指行拔甲术,18岁时趾甲恢复正常颜色.

    作者:马伟元;陶书杰;王晓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寻常型银屑病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的初步建立

    目的: 建立寻常型银屑病血清蛋白组学研究中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的实验方法与优化条件.方法: 应用ProteoExtract Albumin/IgG Removal Kit纯化血清蛋白,去除白蛋白和IgG,采用固相pH梯度(IPG)、等电聚焦(IEF)为第一向、SDS-PAGE垂直电泳为第二向的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简称 2-DE)和质谱分析评价血清蛋白纯化效果.同时对标本预处理、水化、等电聚焦、SDS PAGE等步骤进行了优化.结果: 采用优化的双向凝胶电泳技术获得了重复性良好的图谱结果,2-DE图谱中分子量在20-55kDa以及pH在4-7区域之间的蛋白点分离效果较好.结论: 采用优化后的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能够进行寻常型银屑病血清蛋白组学研究.

    作者:刘占奎;谭升顺;于春水;樊靖华;白转丽;李俊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