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他骨化醇软膏联合丙酸氯倍他索霜治疗30例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张洁;梁成萍;刁庆春

关键词:骨化醇, 软膏, 丙酸氯倍他索, 氯倍他索霜, 治疗, 寻常型银屑病, 医药科技有限, 临床疗效观察, 恩肤霜, 银屑病患者, 门诊就诊, 联合应用, 斑块状, 上海
摘要:我科于2004年12月~2005年4月对门诊就诊的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用上海百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他骨化醇(Tacalcitol)软膏(2μg/10 g)和0.02%丙酸氯倍他索(恩肤霜)联合应用,与单用恩肤霜的临床疗效观察对比,总结如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71例老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流行病学资料 71例均为我院门诊及实验室确诊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年龄50~75岁,平均59.93岁,50~60岁42例,其中男28例,女14例.61~70岁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70岁6例,其中男5例,女1例.

    作者:贾冬梅;宋艳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慢性光化性皮炎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是一种光敏性皮肤病,好发于中老年白种人男性,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临床表现主要为暴露部位出现慢性苔藓样变,大部分对光敏感,治疗主要是避光、外用糖皮质激素、润滑剂及服用免疫抑制剂.

    作者:李润祥;朱慧兰;吴志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迟发性着色性干皮病1例

    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部分为性联遗传.本病多数在儿童期发病,少数病人在成年期才开始发病,称迟发性着色性干皮病,我科于2006年8月发现1例迟发性着色性干皮病,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强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重症药疹治疗疗效相关因素的多元分析

    回顾性分析70例重症药疹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因素对病情控制时间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平均高糖皮质激素用量、皮损面积、黏膜受累及内脏受累情况是影响病情控制时间的重要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疗效与性别、年龄、发病到正规治疗时间、皮损面积、黏膜受累及内脏受累情况相关.重症药疹患者应及时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对于年龄大、正规治疗时间晚、黏膜及脏器受累多、皮损面积大的患者必须给予积极的综合治疗.

    作者:徐敬星;史同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川崎病176例临床分析

    回顾性总结分析了176例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等方面的资料.结果:176例患儿除具经典的发热、淋巴结肿大及各种皮肤黏膜损害外,尚有79例(45%)出现肛周红斑脱屑,41例(23%)卡介苗接种处红肿;162例(92%)超声心动图均见冠状动脉病变(含5例冠状动脉瘤).提示肛周红斑脱屑、卡介苗接种处红肿似可作为KD较特征性的皮肤表现,应为临床医师所重视;超声心动图对KD冠状动脉病变的及时发现和诊断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启文;刘建中;李萍;李建红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检测及其意义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2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IL-15的水平、活动期与非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IL-15的水平,按常规方法检测了血清补体,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谱,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等指标.结果:与正常人相比,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增高(P<0.05);且活动期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的水平;出现抗ds-DNA阳性、低补体C3血症、高IgG血症的IL-15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无上述表现者.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明显升高,且其血清水平与抗ds-DNA阳性、补体低下,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具有相关性,它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王红兵;何黎;曾卫玲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派瑞松治疗小儿皮炎湿疹类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为观察派瑞松治疗小儿皮炎湿疹类疾病的疗效、耐受性及不良反应,我科于2005年8~11月,应用派瑞松治疗41例小儿皮炎湿疹,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总结如下.

    作者:苏海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与银屑病发病相关的某些细胞因子

    银屑病目前多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免疫介导是其主要发生机制.细胞因子网络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白细胞介素10、18、20,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郁博;陈德宇;何威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扁平苔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29例扁平苔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CD25+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扁平苔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8+明显升高,CD4+/CD8+、CD25+均明显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扁平苔藓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作者:刘丽娟;丁政云;李鑫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NB-UVB治疗银屑病致红皮病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41岁.因全身红斑鳞屑性皮疹反复发作21年,伴四肢关节肿痛19年,活动受限2年,皮疹加重3月,双手指关节和右侧髋、膝关节肿胀疼痛导致生活不能自理而来我院治疗.

    作者:何弘;张晖;姚岚;徐晓迪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278例荨麻疹患者过敏原检测

    我院于2004年3月~2006年3月对门诊278例荨麻疹患者进行了过敏原检测,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78例患者男114例,女164例.年龄4~69岁,病程1周~24年.所选病例均为临床症状典型的门诊病人.

    作者:陆振中;沈红明;陆建云;王忠明;吴瑞斌;陈凌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强化综合性防治措施对麻风发现率的影响

    四川省凉山州是中国麻风病高流行区之一.经过多年防治,麻风病患病率从1982年的143.98/10万,下降至2004年的10.5/10万,发病率降至2.14/10万.

    作者:陆远和;张建华;袁林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伴指间关节畸形的掌跖角化病家系基因突变检测

    目的:检测一掌跖角化病家系致病基因的突变.方法:收集一具有4例患者的掌跖角化病家系和50位正常人的血液样本,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致病基因(角蛋白9基因,KRT9)的外显子区,测序分析PCR产物.结果:该家系中4例患者的KRT9基因第1外显子第160位密码子发生AAT→AGT的突变,导致第160位的天门冬氨酸被丝氨酸取代(N160S),正常人中未发现此突变.结论:KRT9基因的AAT→AGT突变(N160S)是导致该家系发生弥漫性掌跖角化病的原因.

    作者:刘江波;李明;张杏平;钟少琴;叶永灵;赖晓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HPV亚型T淋巴细胞亚群和尖锐湿疣复发关系的研究

    选择CA患者161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数,计算CD4+/CD8+比值;愈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是否复发.比较高危型和低危型之间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和复发率的差异.结果:161例患者HPV6/11型感染占73.91%(复发率31.93%),HPV16/18型感染占9.32%(复发率55.3%),复合型感染占16.77%(复发率51.85%).各型患者CD3+T淋巴细胞总数正常,CD4+T淋巴细胞减少,CD8+T淋巴细胞正常,CD4+/CD8+降低,各型间无显著差异.高危型HPV16/18感染和复合型感染复发率高于低危型HPV6/11感染;HPV6、11、16、18以及复合感染都引起CD4+T淋巴细胞减少和CD4+/CD8+下降;低危型感染和高危型以及复合型感染对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相似.

    作者:王雄;吴焕明;王珏;鲁英;梁晓红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P16、P21WAF1/CIP1、PCNA和cyclin E在脂溢性角化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组织中P16、P21WAF1/CIP1、PCNA、cyclin E四种细胞周期素相关因子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法(改进的SP法),对50例脂溢性角化病病人和10例正常人皮肤进行P16、P21WAF1/CIP1、PCNA、cyclin E四种细胞周期素相关因子的测定.结果: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这四种因子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8%、68%、70%、46%;而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仅为:40%、30%、50%、10%.结论:P16、P21WAF1/CIP1、PCNA、cvclin E四种细胞周期素相关因子在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彭程;施岩;路麒;张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NB-UVB联合派瑞松乳膏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派瑞松局部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性试验.67例掌跖脓疱病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予NB-UVB局部照射,1次/3 d,派瑞松涂患处2次/d;对照组分别单独给予NB-UVB(UVB组),或给予派瑞松(P组)用法同上.2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每2周评定患者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结果:共有63例患者完成试验,治疗组2周、4周时SSRI显著高于UVB组(均P<0.05),与P组(均P<0.01);治疗组痊愈率2周时为28.0%,4周时为52.0%,均显著高于UVB组与P组(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在2周与4周时均为92.0%,与UVB组及P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NB-UVB联合派瑞松外用治疗掌跖脓疱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杨桂兰;杜华;赵治华;何晓英;杜养峰;杨晓芬;陈建民;何春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祛风止痒口服液治疗急性荨麻疹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祛风止痒口服液治疗急性荨麻疹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急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IL-4水平以及外周血体外培养产生IL-2、IL-4的水平.结果:经祛风止痒口服液治疗的急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在体内和体外产生IL-2的水平显著升高,产生IL-4的水平明显降低.结论:祛风止痒口服液治疗急性荨麻疹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调节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分泌IL-2和IL-4等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水平,以消除变应性炎症和恢复正常免疫功能.

    作者:许飏;陈德宇;廖勇梅;徐云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儿童过敏性紫癜23例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一种较常见的毛细血管和细小动脉的变态反应性血管炎.临床多见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者较少,我们总结了23例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素玲;周琼艳;李志飞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5-氟脲嘧啶治疗皮肤淋巴管瘤4例

    自2000年1月~2003年12月,我们诊治先天性浅表型皮肤淋巴管瘤4例,并外用5-氟脲嘧啶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林萱;孟凡兴;林玫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脓疱疹表现的白塞病临床分析

    白塞病(BD)是一种原因不明,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呈慢性进行性反复发作的多系统损害疾病.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同时伴有复发性生殖器溃疡、眼损害,皮肤损害为结节红斑样损害、毛囊炎样损害.我科近诊治了1例白塞病患者,表现为口腔和生殖器溃疡,下肢结节性红斑样皮损伴全身正常皮肤上孤立小脓疱疹.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敏;戴鹤骏;赖永贤;李佳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