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瘦素在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35例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进行了检测,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瘦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重症和中、轻症患者瘦素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和P<0.05);重症与中、轻症患者相比较,瘦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瘦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5和P<0.01);男及女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瘦素水平较其各自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结论: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瘦素水平升高,可能在这两种大疱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调查内容及范围本次调查的范围为市城区3所羁押场所(戒毒所、劳教所、看守所),调查的内容包括羁押场所在押人员性行为、吸毒的方式、性病史、安全套使用情况、HIV感染状况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降低艾滋病传播危险的基本方法等行为态度问卷调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科学的评价左西替利嗪(商品名迪皿,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和氯雷他定(商品名开瑞坦,先灵葆雅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我科于2004年4~11月应用左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均属于重型银屑病,我院于2002年5月~2004年5月应用雷公藤多甙片与阿维A胶囊(acitretin capsules,方希,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43例该类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生殖器疱疹随着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而日趋增多,易于复发.我科自2003年9月~2004年9月,应用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6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2004年1~6月我们采用布特软膏(同联集团沈阳抗生素厂生产)对105例儿童皮炎湿疹患者进行治疗.就疗效、安全性、耐受性进行观察评价,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糖皮质激素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配基结合一点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SLE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糖皮质激素及sICAM-1,并与20例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糖皮质激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LE患者血清sICAM-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LE患者存在sICAM-1及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的异常,sICAM-1表达升高可能与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的降低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儿童皮肤行为症患者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和患者基本情况及家庭环境有关因素调查表对187例皮肤行为症患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在患儿组,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8.88%,明显高于对照组(8.29%),差异有显著性(P<0.05).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与父母高中以下文化、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负性家庭生活事件、缺少学前教育和要好的朋友、居住农村等因素有关(P<0.01);而在不同年龄、性别、民族、地域、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皮肤行为症患者存在明显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其家庭环境中有多种因素与其发生有相关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应用中药尿路清合剂进行体外抗淋球菌活性的研究.将菌株接种在含不同浓度的中药尿路清、八正散的Oxoid GC血琼脂培养基内,观察药物对产青霉素酶的奈瑟淋球菌(PPNG)及非产青霉素酶的奈瑟淋球菌(NPPNG)的抑制作用;倍比稀释药液后加入淋球菌液,接触5、10、20、30min,观察尿路清、八正散浓度与抑菌时间的关系.接种淋球菌于平皿上,加入不同药物0.05mL,于5%~10%CO2环境下培养24h,观察抑菌环大小.结果:尿路清对淋球菌作用较强,体外对PPNG和NPPNG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当尿路清浓度为7.81 mg/mL时30 min可对淋球菌有杀灭作用;当浓度为15.63 mg/mL时,20min能杀灭淋球菌;浓度为31.25mg/mL时,10 min即能杀灭淋球菌;当浓度为62.5 mg/mL时,5min内即可杀灭淋球菌,尿路清对淋球菌的平均抑菌环直径为15~21 mm,敏感菌株占63.63%;八正散抑菌环直径12~15 mm,敏感菌株占54.55%,壮观霉素平均抑菌环直径16~19mm,敏感株占72.72%.尿路清有较强的体外抗淋球菌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朱仲刚教授,1913年出生,1937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赴巴黎大学圣路易医院,专攻皮肤性病及医学霉菌学专业.1940年回国,1945年起担任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前身)皮肤科主任、教授,上海第二医学院成立后兼任医学系一部皮肤病学教研室主任,直至1984年.自20世纪50年代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成立以来至80年代,他一直担任皮肤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2~1987年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终身教授,曾担任上海市天主教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上海市天主教爱国会副主任.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自1986~2000年山东省性病新发病例呈明显增长趋势,性病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1.1998年性病报告发病率为24.83/10万;1999年为49.36/10万;而2000年达到52.78/10万,为历年性病报告数多的1年.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患者,女,50岁,农民.右乳头赘生物28年,局部皮肤瘙痒、破溃1周,于2004年10月25日就诊我科.28年前发现右乳头有一粟粒大小赘生物,局部无明显不适,未治疗,赘生物缓慢增大,基底带蒂.1周前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瘙痒,搔抓刺激后出现破溃,遂就诊.既往无慢性病史及遗传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专科情况:见右乳头悬垂一直径为4 cm的球状带蒂赘生物,蒂长约1.5 cm,赘生物表面呈乳头瘤状,正常肤色,可见浅表破溃面及血痂(图1).实验室检查:血、尿分析,肝、肾功能及血糖结果正常.病理检查提示符合软纤维瘤(图2).诊断为软纤维瘤.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HIV/AIDS的皮肤病变非常突出,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在这些皮肤疾患中常见、令人痛苦的是剧烈瘙痒、皮肤干燥等病变,大大影响了服药的依从性,有的患者甚至因此停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治疗问题也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棘手问题,近1年来,我们外用中药洗剂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兹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回顾性分析了25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25例患者,男女之比1.27:l,平均发病年龄24.0岁,病程2~20年,皮损多分布于四肢、躯干及面颈部,为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疣状、苔藓样或斑块状,部分融合成片.主要病理变化为角化过度,角质层呈网篮状、颗粒层增厚,中度以上棘层肥厚,可见粗大透明角质颗粒,空泡细胞,蓝染细胞等.该病可发展成鳞癌或基底细胞癌,治疗应注意避免日晒,以预防癌变,长期观察,一旦恶变应早期切除癌肿.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2000年2月~2004年10月,我们采用微波单用、微波加干扰素;激光单用、激光加干扰素4种治疗方式治疗尖锐湿疣200例,并比较它们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照射剂量的窄波UVB对表皮细胞DNA的损伤,以及遮光剂的保护作用.方法:对大鼠表皮照射不同剂量的紫外线,对部分表皮在照射前应用遮光剂,免疫组化以及HE染色观察表皮细胞中胸腺嘧啶二聚体和晒伤细胞产生情况.结果:正常表皮细胞未发现嘧啶二聚体和晒伤细胞,随着紫外线照射剂量的增加,嘧啶二聚体和晒伤细胞有增加的趋势,应用遮光剂可明显减少这种损伤作用.结论:紫外线照射剂量越大,对表皮细胞的潜在致癌作用越强,遮光剂对表皮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患者,女,18岁,未婚.因外阴巨大菜花样赘生物并妊娠9周就诊.曾多次到当地医院妇产科要求终止妊娠,因巨大尖锐湿疣被拒绝流产术.于2003年11月来本院妇科就诊,转入皮肤科.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在某市夜总会工作,有非婚性接触史.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观察Fas、Bcl-2在银屑病患者表皮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对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20例正常人表皮中Fas、Bcl-2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寻常型银屑病组Fas、Bcl-2阳性细胞数密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进行期银屑病皮肤组织中Fas、Bcl-2的表达高于静止期银屑病组(P<0.01).由此可知:(1)Fas的高表达引起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凋亡,且对维持银屑病的良性增生有一定的作用;(2)高表达的Bcl-2可能通过抑制凋亡而促进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们于2003年4月~2004年4月应用地氯雷他定联合桂利嗪及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41例,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生物膜是微生物接触物体表面后形成的特殊结构,在自然环境中大多数微生物主要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以避免外界环境的破坏,得以长期存活.致病微生物在体内医学装置上也可形成生物膜,在临床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可成为疾病的病灶,并有着更高的耐药性,使感染迁延不易治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