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念珠菌生物膜及其耐药性

关键词:念珠菌, 生物膜, 致病微生物, 自然环境, 物体表面, 外界环境, 特殊结构, 生物接触, 临床感染, 耐药性, 装置, 治愈, 医学, 体内, 疾病, 病灶
摘要:生物膜是微生物接触物体表面后形成的特殊结构,在自然环境中大多数微生物主要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以避免外界环境的破坏,得以长期存活.致病微生物在体内医学装置上也可形成生物膜,在临床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可成为疾病的病灶,并有着更高的耐药性,使感染迁延不易治愈.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带状疱疹219例临床分析

    自2000年元月以来我科共收治了233例带状疱疹患者,病历完整的219例,现做分析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斑秃患者血清白介素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

    为研究白介素18(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斑秃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了33例活动期斑秃患者、23例稳定期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L-18和TNF-α水平.结果:活动期斑秃患者血清IL-18水平显著升高,活动期和稳定期斑秃患者血清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IL-18和TNF-α在斑秃发病的自身免疫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体外观察特比萘芬联合伊曲康唑对须癣毛癣菌甲侵袭的抑制作用

    目的:体外观察特比萘芬联合伊曲康唑对须癣毛癣菌甲侵袭的抑制作用.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浸泡过不同浓度的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及两者混合药液的健康甲片,接种须癣毛癣菌作为甲模型,27℃孵育观察不同时间甲模型真菌生长抑制现象及超微结构变化,确定各药的MIC.结果: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联合药液MIC较伊曲康唑为低;联合用药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1但<2.结论:特比萘芬联合伊曲康唑对须癣毛癣菌有一定抑制相加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292名性罪错人员STD监测分析

    我所自1997年对看守所内所有强奸、猥亵、重婚、介绍卖淫、容留卖淫的性罪错人员进行了STD监测,共监测292人,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硬下疳合并二期梅毒疹1例

    患者,男,22岁.因外阴部糜烂2月,发现新发皮疹1天,于2003年9月16日就诊.患者2月前出现冠状沟米粒大小糜烂,此后糜烂面逐渐增大至2分硬币大小,表面有少量渗出,无明显自觉症状,曾在当地卫生所就诊,给予外用药及消毒水等治疗,无效,2天前又赴泌尿科就诊,诊为包皮龟头炎予复方康纳乐霜、0.5%聚维酮碘液等外用治疗.1天前患者因发现阴茎、腹部、大腿等部位皮疹,故来我科就诊.患病以来略感乏力不适,无其它自觉症状.既往体健,发病前3周有冶游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包皮系带旁见一直径1.5 cm左右类圆形糜烂面,表面清洁,呈肉红色,境界清楚,触之有软骨样硬度,无压痛(图1),阴茎、腹部、大腿可见散在分布圆形或卵圆形暗红色斑丘疹,表面光滑无鳞屑,境界清楚(图2),双手掌及身体其它部位见淡红色斑疹.实验室检查:梅毒血清学试验RPR 1:64阳性,TPPA阳性,HIV抗体阴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Sézary综合征1例

    患者,男,46岁,海员.6年前无明显诱因在双腋下及双上肢出现红斑,伴瘙痒,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脂溢性皮炎,给予对症治疗好转.于次年因同样症状加重,仍给予对症治疗,但病情时好时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瘦素在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35例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进行了检测,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瘦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重症和中、轻症患者瘦素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和P<0.05);重症与中、轻症患者相比较,瘦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瘦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5和P<0.01);男及女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瘦素水平较其各自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结论: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瘦素水平升高,可能在这两种大疱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毕节地区麻风家庭内发病调查分析

    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调查及分析麻风家庭内发病情况,有利于监测及早期发现病人,达到尽早消灭传染源,保护易感者的目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药煎剂外用治疗HIV/AIDS皮肤病变疗效分析

    HIV/AIDS的皮肤病变非常突出,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在这些皮肤疾患中常见、令人痛苦的是剧烈瘙痒、皮肤干燥等病变,大大影响了服药的依从性,有的患者甚至因此停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治疗问题也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棘手问题,近1年来,我们外用中药洗剂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兹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80例疗效分析

    过敏性紫癜是一原因不明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中医血症范围,糖皮质激素治疗易复发.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皮肤型过敏性紫癜,疗效满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雷公藤多甙与阿维A联合治疗重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

    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均属于重型银屑病,我院于2002年5月~2004年5月应用雷公藤多甙片与阿维A胶囊(acitretin capsules,方希,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43例该类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慢性荨麻疹患者特异性IgE检测及过敏原筛查分析

    为了解广州地区慢性荨麻疹与过敏原之间的关系.采用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特异性IgE进行检测,并对过敏原的种类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在食物组中主要对螃蟹、虾(66.88%)和鳕鱼、带鱼、金枪鱼(62.42%)过敏,在吸入组中主要对尘螨、粉螨(64.97%)和点青霉、交链孢霉(62.42%)过敏,慢性荨麻疹患者对3种(36.94%)或4种(26.75%)过敏原同时过敏所占的比例高.慢性荨麻疹患者往往对多种过敏原同时过敏,过敏原类别与当地的生活环境与饮食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斑秃46例疗效观察

    我们于2002年3月~2005年3月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商品名:得宝松,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皮损内注射治疗斑秃4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Fas、Bcl-2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

    为观察Fas、Bcl-2在银屑病患者表皮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对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20例正常人表皮中Fas、Bcl-2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寻常型银屑病组Fas、Bcl-2阳性细胞数密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进行期银屑病皮肤组织中Fas、Bcl-2的表达高于静止期银屑病组(P<0.01).由此可知:(1)Fas的高表达引起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凋亡,且对维持银屑病的良性增生有一定的作用;(2)高表达的Bcl-2可能通过抑制凋亡而促进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肾宝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全身反复起鳞屑性红斑10年,腰膝酸软1月.10年前患者因全身大量鳞屑性红斑来我院就诊.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全身大量红斑,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Auspitz征阳性,皮损以头部、背部、四肢伸侧为主,对称分布.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云南汉族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银屑病患者HLA-DR易感基因研究

    目的:发现云南汉族与链球菌感染相关的银屑病患者易感基因,探讨银屑病与感染和遗传的关系.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及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对36例咽部致病性链球菌培养阳性银屑病患者进行HLA-DR基因分型,并与28例云南汉族正常人HLA-DR分型结果比较.结果:银屑病患者HLA-DR7基因频率比正常人显著增高,HLA-DR15基因频率也增高;20例HLA-DR15阳性患者有19例与HLA-DR7连锁,而正常组无DR7与DR15连锁.结论:云南汉族与链球菌感染有关银屑病患者易感基因与HLA-DR7及DR15关联,推测这两个位点的等位基因连锁以共同对链球菌感染相关银屑病易感性发挥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尿路清抗淋球菌作用的体外试验

    应用中药尿路清合剂进行体外抗淋球菌活性的研究.将菌株接种在含不同浓度的中药尿路清、八正散的Oxoid GC血琼脂培养基内,观察药物对产青霉素酶的奈瑟淋球菌(PPNG)及非产青霉素酶的奈瑟淋球菌(NPPNG)的抑制作用;倍比稀释药液后加入淋球菌液,接触5、10、20、30min,观察尿路清、八正散浓度与抑菌时间的关系.接种淋球菌于平皿上,加入不同药物0.05mL,于5%~10%CO2环境下培养24h,观察抑菌环大小.结果:尿路清对淋球菌作用较强,体外对PPNG和NPPNG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当尿路清浓度为7.81 mg/mL时30 min可对淋球菌有杀灭作用;当浓度为15.63 mg/mL时,20min能杀灭淋球菌;浓度为31.25mg/mL时,10 min即能杀灭淋球菌;当浓度为62.5 mg/mL时,5min内即可杀灭淋球菌,尿路清对淋球菌的平均抑菌环直径为15~21 mm,敏感菌株占63.63%;八正散抑菌环直径12~15 mm,敏感菌株占54.55%,壮观霉素平均抑菌环直径16~19mm,敏感株占72.72%.尿路清有较强的体外抗淋球菌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自体疣皮下包埋对扁平疣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产生IL-2的影响

    我科2002年1月~2004年3月用自体疣皮下包埋免疫疗法治疗扁平疣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进一步观察了其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产生IL-2的能力的变化情况,以探讨自体疣包埋治疗扁平疣的作用机制.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抗真菌药对角膜真菌感染病原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研究

    目的:探讨角膜真菌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对现有抗真菌药的敏感性.方法:应用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M38-P方案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氟康唑(F)、布替萘芬(B)和那他霉素(N)在单独用药和联合用药时,分别读取80%、100%的生长抑制为低抑菌浓度(MIC),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解释为FIC<1有协同作用,2>FIC≥1有相加作用,HC≥2有拮抗作用.结果:单用氟康唑组对酵母菌的MIC值远低于其他菌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布替萘芬组各菌属的MIC值比较,顺序为甄氏外瓶霉组<曲霉组<枝孢霉组<枝顶孢霉组,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那他霉素组的MIC值,链格孢霉为低,曲霉菌与甄氏外瓶菌为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利用Fisher氏精确概论计算,F+B联合用药及N+B联合用药,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通过对数线性模型分析,进行F+B与N+B两组比较(P<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独用药时酵母菌对氟康唑敏感,对布替萘芬敏感的为甄氏外瓶菌,对那他霉素敏感的菌种为链格孢霉,而曲霉菌与甄氏外瓶菌对其不敏感.在F+B和N+B联合使用时,对各组内的各株菌的抑菌作用无差异,但利用对数线性模型进行分析,F+B的抑菌作用优于N+B.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性病门诊就诊者前列腺炎临床与实验室资料分析

    2004年1~12月,我所性病科前列腺炎门诊和性病实验室共检查了789例就诊者,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