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荨麻疹患者特异性IgE检测及过敏原筛查分析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 特异性IgE, 过敏原
摘要:为了解广州地区慢性荨麻疹与过敏原之间的关系.采用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特异性IgE进行检测,并对过敏原的种类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在食物组中主要对螃蟹、虾(66.88%)和鳕鱼、带鱼、金枪鱼(62.42%)过敏,在吸入组中主要对尘螨、粉螨(64.97%)和点青霉、交链孢霉(62.42%)过敏,慢性荨麻疹患者对3种(36.94%)或4种(26.75%)过敏原同时过敏所占的比例高.慢性荨麻疹患者往往对多种过敏原同时过敏,过敏原类别与当地的生活环境与饮食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尿路清抗淋球菌作用的体外试验

    应用中药尿路清合剂进行体外抗淋球菌活性的研究.将菌株接种在含不同浓度的中药尿路清、八正散的Oxoid GC血琼脂培养基内,观察药物对产青霉素酶的奈瑟淋球菌(PPNG)及非产青霉素酶的奈瑟淋球菌(NPPNG)的抑制作用;倍比稀释药液后加入淋球菌液,接触5、10、20、30min,观察尿路清、八正散浓度与抑菌时间的关系.接种淋球菌于平皿上,加入不同药物0.05mL,于5%~10%CO2环境下培养24h,观察抑菌环大小.结果:尿路清对淋球菌作用较强,体外对PPNG和NPPNG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当尿路清浓度为7.81 mg/mL时30 min可对淋球菌有杀灭作用;当浓度为15.63 mg/mL时,20min能杀灭淋球菌;浓度为31.25mg/mL时,10 min即能杀灭淋球菌;当浓度为62.5 mg/mL时,5min内即可杀灭淋球菌,尿路清对淋球菌的平均抑菌环直径为15~21 mm,敏感菌株占63.63%;八正散抑菌环直径12~15 mm,敏感菌株占54.55%,壮观霉素平均抑菌环直径16~19mm,敏感株占72.72%.尿路清有较强的体外抗淋球菌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病2例

    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病临床上较为少见,我院近几年来诊断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以顽固性皮肤瘙痒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20例临床分析

    皮肤瘙痒是一种常见症状,大部分患者均能治愈或症状明显缓解,也有少部分患者经过至少1年的治疗,病情不能缓解,成为顽固性瘙痒,其多为良性过程,但在部分病人则是恶性肿瘤的首发表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传染性软疣并发表皮囊肿1例

    传染性软疣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病变通常发生于表皮,而并发真皮部位病变者少见,我们见到1例传染性软疣并发表皮囊肿,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神经梅毒4例报告

    近年来神经梅毒及各种晚期梅毒的报道日益增多,现将我院自2000年以来诊治的4例神经梅毒,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雷公藤多甙与阿维A联合治疗重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

    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均属于重型银屑病,我院于2002年5月~2004年5月应用雷公藤多甙片与阿维A胶囊(acitretin capsules,方希,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43例该类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斑秃患者血清白介素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

    为研究白介素18(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斑秃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了33例活动期斑秃患者、23例稳定期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L-18和TNF-α水平.结果:活动期斑秃患者血清IL-18水平显著升高,活动期和稳定期斑秃患者血清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IL-18和TNF-α在斑秃发病的自身免疫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Fas、Bcl-2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

    为观察Fas、Bcl-2在银屑病患者表皮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对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20例正常人表皮中Fas、Bcl-2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寻常型银屑病组Fas、Bcl-2阳性细胞数密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进行期银屑病皮肤组织中Fas、Bcl-2的表达高于静止期银屑病组(P<0.01).由此可知:(1)Fas的高表达引起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凋亡,且对维持银屑病的良性增生有一定的作用;(2)高表达的Bcl-2可能通过抑制凋亡而促进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汗孔角化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汗孔角化症是一组少见的角化异常性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较多,并取得了不少进展.现就近几年来关于汗孔角化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泛发性湿疹89例临床分析

    对89例住院泛发性湿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泛发性湿疹的临床特征.结果:本病好发于中老年,疾病始发年龄平均(49.06±17.70)岁.既往有过敏史者较多(21.35%),在伴发的各类感染中,以皮肤感染多见(7.87%),常易伴发老年性疾病,如冠心病(19.10%)、高脂血症(29.21%)、脂肪肝(35.96%),肝酶升高(49.44%)、肾脏损害(28.09%)等.本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预后良好,甘草制剂可作为治疗泛发性湿疹的首选方法之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292名性罪错人员STD监测分析

    我所自1997年对看守所内所有强奸、猥亵、重婚、介绍卖淫、容留卖淫的性罪错人员进行了STD监测,共监测292人,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方希治疗银屑病、毛周角化病临床疗效分析

    我站于2003年6~12月应用方希治疗银屑病和毛周角化病共12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性病门诊就诊者前列腺炎临床与实验室资料分析

    2004年1~12月,我所性病科前列腺炎门诊和性病实验室共检查了789例就诊者,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瘦素在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35例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进行了检测,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瘦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重症和中、轻症患者瘦素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和P<0.05);重症与中、轻症患者相比较,瘦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瘦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5和P<0.01);男及女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瘦素水平较其各自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结论: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瘦素水平升高,可能在这两种大疱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念珠菌生物膜及其耐药性

    生物膜是微生物接触物体表面后形成的特殊结构,在自然环境中大多数微生物主要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以避免外界环境的破坏,得以长期存活.致病微生物在体内医学装置上也可形成生物膜,在临床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可成为疾病的病灶,并有着更高的耐药性,使感染迁延不易治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山东省1986~2000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自1986~2000年山东省性病新发病例呈明显增长趋势,性病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1.1998年性病报告发病率为24.83/10万;1999年为49.36/10万;而2000年达到52.78/10万,为历年性病报告数多的1年.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他扎罗汀凝胶外用联合NB-UVB治疗斑块状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他扎罗汀凝胶外用联合NB-UVB照射治疗斑块状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5例轻、中度患者采用0.05%他扎罗汀凝胶每晚1次外涂配合NB-UVB每周2次照射,共治疗8周,用PASI积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开始1~2周后出现疗效,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有效率逐渐提高,治疗结束时痊愈率达到94.29%,有效率达100%.6例发生皮肤刺激反应,占17.14%.结论:他扎罗汀凝胶外用联合NB-UVB照射治疗斑块状寻常型银屑病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漂唇术诱发角化棘皮瘤1例

    患者,女,32岁.因下唇起丘疹样小肿物3个月就诊.患者3个月前行漂唇术,1周后下唇出现一针帽大小丘疹,遂用针挑数次欲去除.丘疹逐渐增至黄豆大小,无自觉症状,于2005年1月7日来本院皮肤科就诊.拟诊为寻常疣,遂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患者病前唇部无皮肤损害,既往史无特殊.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下唇左侧有一约0.6cm×0.6 cm肿块,边界清楚,表面无溃烂及流脓,角化明显,角化层不易去除,肿块无明显压痛,与皮肤无明显粘连.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中央向下凹陷呈火山口状,其内充满角质及角化不全物质,其下方表皮向真皮内增生,两侧表皮呈唇样突起,增生的棘层内可见散在角化不良细胞,真皮浅层较多炎细胞浸润.结合临床,确诊为角化棘皮瘤.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Wegener肉芽肿合并囊虫病1例

    Wegener肉芽肿(WG)是一种较少见的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主要累及呼吸道、皮肤、肾脏.WG合并囊虫病,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们报道1例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138例白色糠疹临床分析及相关发病因素探讨

    白色糠疹又名单纯糠疹,是一种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面部的皮肤疾病.因盲目治疗(如长期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制剂等)引发的不良反应屡见不鲜.现就近年诊治的13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作一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相关发病因素予以重新认识和探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