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汗症临床较为少见,我们在临床上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们于2002年3月~2005年3月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商品名:得宝松,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皮损内注射治疗斑秃4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研究白介素18(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斑秃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了33例活动期斑秃患者、23例稳定期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L-18和TNF-α水平.结果:活动期斑秃患者血清IL-18水平显著升高,活动期和稳定期斑秃患者血清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IL-18和TNF-α在斑秃发病的自身免疫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Wegener肉芽肿(WG)是一种较少见的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主要累及呼吸道、皮肤、肾脏.WG合并囊虫病,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们报道1例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照射剂量的窄波UVB对表皮细胞DNA的损伤,以及遮光剂的保护作用.方法:对大鼠表皮照射不同剂量的紫外线,对部分表皮在照射前应用遮光剂,免疫组化以及HE染色观察表皮细胞中胸腺嘧啶二聚体和晒伤细胞产生情况.结果:正常表皮细胞未发现嘧啶二聚体和晒伤细胞,随着紫外线照射剂量的增加,嘧啶二聚体和晒伤细胞有增加的趋势,应用遮光剂可明显减少这种损伤作用.结论:紫外线照射剂量越大,对表皮细胞的潜在致癌作用越强,遮光剂对表皮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皮肤瘙痒是一种常见症状,大部分患者均能治愈或症状明显缓解,也有少部分患者经过至少1年的治疗,病情不能缓解,成为顽固性瘙痒,其多为良性过程,但在部分病人则是恶性肿瘤的首发表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临床资料先证者,男,65岁,农民.因阴囊、腹股沟皮肤糜烂、渗出伴痒痛2个月于2004年12月2日来我院就诊.该患者自20岁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皮、背部及双侧腋窝散在多数水疱并伴有局部皮肤瘙痒.水疱大小不等,疱液澄清透明,稍擦即破,形成糜烂面,经数周可自行消退,以后又在原处复发.每年夏季发作,秋冬季自行缓解,工作生活不受影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儿童皮肤行为症患者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和患者基本情况及家庭环境有关因素调查表对187例皮肤行为症患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在患儿组,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8.88%,明显高于对照组(8.29%),差异有显著性(P<0.05).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与父母高中以下文化、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负性家庭生活事件、缺少学前教育和要好的朋友、居住农村等因素有关(P<0.01);而在不同年龄、性别、民族、地域、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皮肤行为症患者存在明显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其家庭环境中有多种因素与其发生有相关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导致重症顽固性银屑病疗效不佳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前瞻研究方法,对40例重症顽固性银屑病患者初诊时填调查表,然后治疗并追踪随访1年,先将研究重点运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再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0例患者有13例疗效不佳,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因素中的焦虑、恐惧、负性生活事件刺激;生物物理因素中的感染、劳累、外伤;治疗因素中的系统用过糖皮质激素与重症顽固性银屑病患者疗效不佳有关,而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与疗效无关.进一步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焦虑、劳累、患感染性疾病、系统用过糖皮质激素是导致重症顽固性银屑病患者疗效不佳的重要因素.结论:焦虑、劳累、负性生活事件刺激、患感染性疾病、系统用过糖皮质激素是导致顽固性银屑病患者疗效不佳的重要因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角膜真菌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对现有抗真菌药的敏感性.方法:应用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M38-P方案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氟康唑(F)、布替萘芬(B)和那他霉素(N)在单独用药和联合用药时,分别读取80%、100%的生长抑制为低抑菌浓度(MIC),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解释为FIC<1有协同作用,2>FIC≥1有相加作用,HC≥2有拮抗作用.结果:单用氟康唑组对酵母菌的MIC值远低于其他菌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布替萘芬组各菌属的MIC值比较,顺序为甄氏外瓶霉组<曲霉组<枝孢霉组<枝顶孢霉组,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那他霉素组的MIC值,链格孢霉为低,曲霉菌与甄氏外瓶菌为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利用Fisher氏精确概论计算,F+B联合用药及N+B联合用药,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通过对数线性模型分析,进行F+B与N+B两组比较(P<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独用药时酵母菌对氟康唑敏感,对布替萘芬敏感的为甄氏外瓶菌,对那他霉素敏感的菌种为链格孢霉,而曲霉菌与甄氏外瓶菌对其不敏感.在F+B和N+B联合使用时,对各组内的各株菌的抑菌作用无差异,但利用对数线性模型进行分析,F+B的抑菌作用优于N+B.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回顾性分析了25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25例患者,男女之比1.27:l,平均发病年龄24.0岁,病程2~20年,皮损多分布于四肢、躯干及面颈部,为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疣状、苔藓样或斑块状,部分融合成片.主要病理变化为角化过度,角质层呈网篮状、颗粒层增厚,中度以上棘层肥厚,可见粗大透明角质颗粒,空泡细胞,蓝染细胞等.该病可发展成鳞癌或基底细胞癌,治疗应注意避免日晒,以预防癌变,长期观察,一旦恶变应早期切除癌肿.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应用中药尿路清合剂进行体外抗淋球菌活性的研究.将菌株接种在含不同浓度的中药尿路清、八正散的Oxoid GC血琼脂培养基内,观察药物对产青霉素酶的奈瑟淋球菌(PPNG)及非产青霉素酶的奈瑟淋球菌(NPPNG)的抑制作用;倍比稀释药液后加入淋球菌液,接触5、10、20、30min,观察尿路清、八正散浓度与抑菌时间的关系.接种淋球菌于平皿上,加入不同药物0.05mL,于5%~10%CO2环境下培养24h,观察抑菌环大小.结果:尿路清对淋球菌作用较强,体外对PPNG和NPPNG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当尿路清浓度为7.81 mg/mL时30 min可对淋球菌有杀灭作用;当浓度为15.63 mg/mL时,20min能杀灭淋球菌;浓度为31.25mg/mL时,10 min即能杀灭淋球菌;当浓度为62.5 mg/mL时,5min内即可杀灭淋球菌,尿路清对淋球菌的平均抑菌环直径为15~21 mm,敏感菌株占63.63%;八正散抑菌环直径12~15 mm,敏感菌株占54.55%,壮观霉素平均抑菌环直径16~19mm,敏感株占72.72%.尿路清有较强的体外抗淋球菌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全身反复起鳞屑性红斑10年,腰膝酸软1月.10年前患者因全身大量鳞屑性红斑来我院就诊.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全身大量红斑,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Auspitz征阳性,皮损以头部、背部、四肢伸侧为主,对称分布.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患者,女,18岁,未婚.因外阴巨大菜花样赘生物并妊娠9周就诊.曾多次到当地医院妇产科要求终止妊娠,因巨大尖锐湿疣被拒绝流产术.于2003年11月来本院妇科就诊,转入皮肤科.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在某市夜总会工作,有非婚性接触史.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复发性、破坏性、疼痛性皮肤溃疡.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皮损好发于躯干、四肢末端,常与炎性肠病、关节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并发1.临床虽少见,但一般病程长、病情较重,患处疼痛剧烈,溃疡面渗出物多,合并细菌感染不易愈合,给临床治疗与护理带来一定难度.2004~2005年,我院收治4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他扎罗汀凝胶外用联合NB-UVB照射治疗斑块状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5例轻、中度患者采用0.05%他扎罗汀凝胶每晚1次外涂配合NB-UVB每周2次照射,共治疗8周,用PASI积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开始1~2周后出现疗效,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有效率逐渐提高,治疗结束时痊愈率达到94.29%,有效率达100%.6例发生皮肤刺激反应,占17.14%.结论:他扎罗汀凝胶外用联合NB-UVB照射治疗斑块状寻常型银屑病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DNA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是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的两个靶位,其分别由GyrA、GyrB和ParC、ParE两组基因编码.大量研究表明,这两组基因的变异与人型支原体氟喹诺酮的耐药密切相关.文中将近年来国外在人型支原体氟喹诺酮耐药性基因研究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近年来神经梅毒及各种晚期梅毒的报道日益增多,现将我院自2000年以来诊治的4例神经梅毒,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1992~2000年梅毒的临床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回顾性对比分析,以选择佳有效药物.方法:1 516例梅毒按统一标准进行诊断和6种抗生素选择治疗,使用统一的登记表格,由性病专科医生统一填写,汇总、统计和分析.结果:治疗早期梅毒青霉素治愈率平均达92.30%,头孢曲松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和阿奇霉素治愈率分别为90.13%、87.38%、87.88%和68.54%.青霉素与各组间治愈率对比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霉素治疗梅毒仍是首选,且疗效高、价格低.头孢曲松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则是有效的驱梅替代药物.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调查及分析麻风家庭内发病情况,有利于监测及早期发现病人,达到尽早消灭传染源,保护易感者的目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