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元月以来我科共收治了233例带状疱疹患者,病历完整的219例,现做分析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患者,女,32岁.因下唇起丘疹样小肿物3个月就诊.患者3个月前行漂唇术,1周后下唇出现一针帽大小丘疹,遂用针挑数次欲去除.丘疹逐渐增至黄豆大小,无自觉症状,于2005年1月7日来本院皮肤科就诊.拟诊为寻常疣,遂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患者病前唇部无皮肤损害,既往史无特殊.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下唇左侧有一约0.6cm×0.6 cm肿块,边界清楚,表面无溃烂及流脓,角化明显,角化层不易去除,肿块无明显压痛,与皮肤无明显粘连.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中央向下凹陷呈火山口状,其内充满角质及角化不全物质,其下方表皮向真皮内增生,两侧表皮呈唇样突起,增生的棘层内可见散在角化不良细胞,真皮浅层较多炎细胞浸润.结合临床,确诊为角化棘皮瘤.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近年来生物靶向疗法已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但该类药物成功治疗SLE的道路还很漫长,原因是SLE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生物靶向疗法是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反应的不同环节:如针对清除B细胞,阻断T-B细胞之间相互作用,阻断细胞因子,改变独特型抗体,诱导对DNA、Ig-肽和肽类的耐受性.生物制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尚处在初级阶段,本文对部分生物制剂治疗SLE新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2004年1~12月,我所性病科前列腺炎门诊和性病实验室共检查了789例就诊者,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患者,男,22岁.因外阴部糜烂2月,发现新发皮疹1天,于2003年9月16日就诊.患者2月前出现冠状沟米粒大小糜烂,此后糜烂面逐渐增大至2分硬币大小,表面有少量渗出,无明显自觉症状,曾在当地卫生所就诊,给予外用药及消毒水等治疗,无效,2天前又赴泌尿科就诊,诊为包皮龟头炎予复方康纳乐霜、0.5%聚维酮碘液等外用治疗.1天前患者因发现阴茎、腹部、大腿等部位皮疹,故来我科就诊.患病以来略感乏力不适,无其它自觉症状.既往体健,发病前3周有冶游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包皮系带旁见一直径1.5 cm左右类圆形糜烂面,表面清洁,呈肉红色,境界清楚,触之有软骨样硬度,无压痛(图1),阴茎、腹部、大腿可见散在分布圆形或卵圆形暗红色斑丘疹,表面光滑无鳞屑,境界清楚(图2),双手掌及身体其它部位见淡红色斑疹.实验室检查:梅毒血清学试验RPR 1:64阳性,TPPA阳性,HIV抗体阴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全身反复起鳞屑性红斑10年,腰膝酸软1月.10年前患者因全身大量鳞屑性红斑来我院就诊.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全身大量红斑,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Auspitz征阳性,皮损以头部、背部、四肢伸侧为主,对称分布.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色汗症临床较为少见,我们在临床上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患者,女,18岁,未婚.因外阴巨大菜花样赘生物并妊娠9周就诊.曾多次到当地医院妇产科要求终止妊娠,因巨大尖锐湿疣被拒绝流产术.于2003年11月来本院妇科就诊,转入皮肤科.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在某市夜总会工作,有非婚性接触史.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糖皮质激素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配基结合一点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SLE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糖皮质激素及sICAM-1,并与20例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糖皮质激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LE患者血清sICAM-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LE患者存在sICAM-1及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的异常,sICAM-1表达升高可能与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的降低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2000年2月~2004年10月,我们采用微波单用、微波加干扰素;激光单用、激光加干扰素4种治疗方式治疗尖锐湿疣200例,并比较它们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回顾性分析了25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25例患者,男女之比1.27:l,平均发病年龄24.0岁,病程2~20年,皮损多分布于四肢、躯干及面颈部,为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疣状、苔藓样或斑块状,部分融合成片.主要病理变化为角化过度,角质层呈网篮状、颗粒层增厚,中度以上棘层肥厚,可见粗大透明角质颗粒,空泡细胞,蓝染细胞等.该病可发展成鳞癌或基底细胞癌,治疗应注意避免日晒,以预防癌变,长期观察,一旦恶变应早期切除癌肿.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传染性软疣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病变通常发生于表皮,而并发真皮部位病变者少见,我们见到1例传染性软疣并发表皮囊肿,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患者,女,60岁,回族,农牧民.因右手指红肿痛1周,加重伴发热1天于2004年9月11日收住新疆托克逊县人民医院.自述1周前与本村民宰杀且食病牛肉1天后,右手食指中部出现红色小疙瘩,略痛,很快发展成2分硬币大红色肿块,其中间有黑色干痂,未在意.2~3天后同侧上肢出现弥漫性高度红肿,灼痛,其上出现蚕豆至鸡蛋大小水疱,渗黄色液近1天,发热头痛,在乡卫生院静点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甲硝唑注射液1天,无明显疗效,遂前往县医院求治.病程中无腹痛腹泻、咳嗽咳痰、心慌气短等.患者居住地为炭疽疫区,常有散在病例发作,此经权威部门证实.本次同食病牛村民23人有13人手部出现红肿皮损,经当地卫生机构予红霉素软膏外搽,静点青霉素后皮损未加重且很快痊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过敏性紫癜是一原因不明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中医血症范围,糖皮质激素治疗易复发.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皮肤型过敏性紫癜,疗效满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1992~2000年梅毒的临床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回顾性对比分析,以选择佳有效药物.方法:1 516例梅毒按统一标准进行诊断和6种抗生素选择治疗,使用统一的登记表格,由性病专科医生统一填写,汇总、统计和分析.结果:治疗早期梅毒青霉素治愈率平均达92.30%,头孢曲松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和阿奇霉素治愈率分别为90.13%、87.38%、87.88%和68.54%.青霉素与各组间治愈率对比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霉素治疗梅毒仍是首选,且疗效高、价格低.头孢曲松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则是有效的驱梅替代药物.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患者,男,46岁,海员.6年前无明显诱因在双腋下及双上肢出现红斑,伴瘙痒,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脂溢性皮炎,给予对症治疗好转.于次年因同样症状加重,仍给予对症治疗,但病情时好时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对89例住院泛发性湿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泛发性湿疹的临床特征.结果:本病好发于中老年,疾病始发年龄平均(49.06±17.70)岁.既往有过敏史者较多(21.35%),在伴发的各类感染中,以皮肤感染多见(7.87%),常易伴发老年性疾病,如冠心病(19.10%)、高脂血症(29.21%)、脂肪肝(35.96%),肝酶升高(49.44%)、肾脏损害(28.09%)等.本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预后良好,甘草制剂可作为治疗泛发性湿疹的首选方法之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皮肤瘙痒是一种常见症状,大部分患者均能治愈或症状明显缓解,也有少部分患者经过至少1年的治疗,病情不能缓解,成为顽固性瘙痒,其多为良性过程,但在部分病人则是恶性肿瘤的首发表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Wegener肉芽肿(WG)是一种较少见的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主要累及呼吸道、皮肤、肾脏.WG合并囊虫病,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们报道1例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近年来神经梅毒及各种晚期梅毒的报道日益增多,现将我院自2000年以来诊治的4例神经梅毒,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