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他扎罗汀凝胶外用联合NB-UVB治疗斑块状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

关键词:寻常型银屑病, 他扎罗汀, 窄谱中波紫外线, 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他扎罗汀凝胶外用联合NB-UVB照射治疗斑块状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5例轻、中度患者采用0.05%他扎罗汀凝胶每晚1次外涂配合NB-UVB每周2次照射,共治疗8周,用PASI积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开始1~2周后出现疗效,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有效率逐渐提高,治疗结束时痊愈率达到94.29%,有效率达100%.6例发生皮肤刺激反应,占17.14%.结论:他扎罗汀凝胶外用联合NB-UVB照射治疗斑块状寻常型银屑病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重症顽固性银屑病疗效不佳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导致重症顽固性银屑病疗效不佳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前瞻研究方法,对40例重症顽固性银屑病患者初诊时填调查表,然后治疗并追踪随访1年,先将研究重点运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再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0例患者有13例疗效不佳,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因素中的焦虑、恐惧、负性生活事件刺激;生物物理因素中的感染、劳累、外伤;治疗因素中的系统用过糖皮质激素与重症顽固性银屑病患者疗效不佳有关,而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与疗效无关.进一步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焦虑、劳累、患感染性疾病、系统用过糖皮质激素是导致重症顽固性银屑病患者疗效不佳的重要因素.结论:焦虑、劳累、负性生活事件刺激、患感染性疾病、系统用过糖皮质激素是导致顽固性银屑病患者疗效不佳的重要因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4例坏疽性脓皮病的护理

    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复发性、破坏性、疼痛性皮肤溃疡.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皮损好发于躯干、四肢末端,常与炎性肠病、关节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并发1.临床虽少见,但一般病程长、病情较重,患处疼痛剧烈,溃疡面渗出物多,合并细菌感染不易愈合,给临床治疗与护理带来一定难度.2004~2005年,我院收治4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带状疱疹219例临床分析

    自2000年元月以来我科共收治了233例带状疱疹患者,病历完整的219例,现做分析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尿路清抗淋球菌作用的体外试验

    应用中药尿路清合剂进行体外抗淋球菌活性的研究.将菌株接种在含不同浓度的中药尿路清、八正散的Oxoid GC血琼脂培养基内,观察药物对产青霉素酶的奈瑟淋球菌(PPNG)及非产青霉素酶的奈瑟淋球菌(NPPNG)的抑制作用;倍比稀释药液后加入淋球菌液,接触5、10、20、30min,观察尿路清、八正散浓度与抑菌时间的关系.接种淋球菌于平皿上,加入不同药物0.05mL,于5%~10%CO2环境下培养24h,观察抑菌环大小.结果:尿路清对淋球菌作用较强,体外对PPNG和NPPNG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当尿路清浓度为7.81 mg/mL时30 min可对淋球菌有杀灭作用;当浓度为15.63 mg/mL时,20min能杀灭淋球菌;浓度为31.25mg/mL时,10 min即能杀灭淋球菌;当浓度为62.5 mg/mL时,5min内即可杀灭淋球菌,尿路清对淋球菌的平均抑菌环直径为15~21 mm,敏感菌株占63.63%;八正散抑菌环直径12~15 mm,敏感菌株占54.55%,壮观霉素平均抑菌环直径16~19mm,敏感株占72.72%.尿路清有较强的体外抗淋球菌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微波与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疗效比较

    2000年2月~2004年10月,我们采用微波单用、微波加干扰素;激光单用、激光加干扰素4种治疗方式治疗尖锐湿疣200例,并比较它们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湖北省十堰市羁押场所特殊人群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调查内容及范围本次调查的范围为市城区3所羁押场所(戒毒所、劳教所、看守所),调查的内容包括羁押场所在押人员性行为、吸毒的方式、性病史、安全套使用情况、HIV感染状况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降低艾滋病传播危险的基本方法等行为态度问卷调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Fas、Bcl-2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

    为观察Fas、Bcl-2在银屑病患者表皮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对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20例正常人表皮中Fas、Bcl-2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寻常型银屑病组Fas、Bcl-2阳性细胞数密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进行期银屑病皮肤组织中Fas、Bcl-2的表达高于静止期银屑病组(P<0.01).由此可知:(1)Fas的高表达引起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凋亡,且对维持银屑病的良性增生有一定的作用;(2)高表达的Bcl-2可能通过抑制凋亡而促进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武汉地区甲真菌病病原菌及感染方式的调查研究

    随机调查8家医院临床疑似甲真菌病患者387例,并进行真菌培养鉴定.以调查武汉近年来甲真菌病病原菌变化、入侵途径与感染部位间的相互关系.结果:387例临床疑似病例,其真菌培养阳性病例为302例,甲真菌病阳性率为78.04%,其中趾甲感染占50.0%,指甲感染占26.5%,指趾甲混合感染占23.5%.其中皮肤癣菌占53.6%,酵母菌占31.5%,霉菌14.9%.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52.5%,须癣毛癣菌24.1%,断发毛癣菌17.3%,絮状表皮癣菌6.2%.显示出不同病原菌及不同临床类型的感染比率各不相同.其不同临床类型甲真菌比率分别为远端侧位甲下型(DLSO)占39.4%,白色浅表型(WSO)占30.1%,末端甲内型(EO)占14.2%,近端甲下型(PSO)占13.6%,全甲营养不良型(TDO)占2.6%.本研究发现甲真菌病的侵入方式以远端侧位甲下型为主,指趾甲均可受累,但多累及趾甲,且以第1趾甲为主.病原菌以皮肤癣菌为常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毕节地区麻风家庭内发病调查分析

    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调查及分析麻风家庭内发病情况,有利于监测及早期发现病人,达到尽早消灭传染源,保护易感者的目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皮肤炭疽1例报告

    患者,女,60岁,回族,农牧民.因右手指红肿痛1周,加重伴发热1天于2004年9月11日收住新疆托克逊县人民医院.自述1周前与本村民宰杀且食病牛肉1天后,右手食指中部出现红色小疙瘩,略痛,很快发展成2分硬币大红色肿块,其中间有黑色干痂,未在意.2~3天后同侧上肢出现弥漫性高度红肿,灼痛,其上出现蚕豆至鸡蛋大小水疱,渗黄色液近1天,发热头痛,在乡卫生院静点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甲硝唑注射液1天,无明显疗效,遂前往县医院求治.病程中无腹痛腹泻、咳嗽咳痰、心慌气短等.患者居住地为炭疽疫区,常有散在病例发作,此经权威部门证实.本次同食病牛村民23人有13人手部出现红肿皮损,经当地卫生机构予红霉素软膏外搽,静点青霉素后皮损未加重且很快痊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著名职业性皮肤病专家朱仲刚教授

    朱仲刚教授,1913年出生,1937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赴巴黎大学圣路易医院,专攻皮肤性病及医学霉菌学专业.1940年回国,1945年起担任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前身)皮肤科主任、教授,上海第二医学院成立后兼任医学系一部皮肤病学教研室主任,直至1984年.自20世纪50年代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成立以来至80年代,他一直担任皮肤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2~1987年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终身教授,曾担任上海市天主教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上海市天主教爱国会副主任.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6种抗生素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通过对1992~2000年梅毒的临床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回顾性对比分析,以选择佳有效药物.方法:1 516例梅毒按统一标准进行诊断和6种抗生素选择治疗,使用统一的登记表格,由性病专科医生统一填写,汇总、统计和分析.结果:治疗早期梅毒青霉素治愈率平均达92.30%,头孢曲松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和阿奇霉素治愈率分别为90.13%、87.38%、87.88%和68.54%.青霉素与各组间治愈率对比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霉素治疗梅毒仍是首选,且疗效高、价格低.头孢曲松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则是有效的驱梅替代药物.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药煎剂外用治疗HIV/AIDS皮肤病变疗效分析

    HIV/AIDS的皮肤病变非常突出,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在这些皮肤疾患中常见、令人痛苦的是剧烈瘙痒、皮肤干燥等病变,大大影响了服药的依从性,有的患者甚至因此停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治疗问题也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棘手问题,近1年来,我们外用中药洗剂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兹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念珠菌生物膜及其耐药性

    生物膜是微生物接触物体表面后形成的特殊结构,在自然环境中大多数微生物主要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以避免外界环境的破坏,得以长期存活.致病微生物在体内医学装置上也可形成生物膜,在临床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可成为疾病的病灶,并有着更高的耐药性,使感染迁延不易治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山东省1986~2000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自1986~2000年山东省性病新发病例呈明显增长趋势,性病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1.1998年性病报告发病率为24.83/10万;1999年为49.36/10万;而2000年达到52.78/10万,为历年性病报告数多的1年.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Wegener肉芽肿合并囊虫病1例

    Wegener肉芽肿(WG)是一种较少见的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主要累及呼吸道、皮肤、肾脏.WG合并囊虫病,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们报道1例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慢性荨麻疹患者特异性IgE检测及过敏原筛查分析

    为了解广州地区慢性荨麻疹与过敏原之间的关系.采用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特异性IgE进行检测,并对过敏原的种类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在食物组中主要对螃蟹、虾(66.88%)和鳕鱼、带鱼、金枪鱼(62.42%)过敏,在吸入组中主要对尘螨、粉螨(64.97%)和点青霉、交链孢霉(62.42%)过敏,慢性荨麻疹患者对3种(36.94%)或4种(26.75%)过敏原同时过敏所占的比例高.慢性荨麻疹患者往往对多种过敏原同时过敏,过敏原类别与当地的生活环境与饮食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大连市男性尿道支原体感染及药敏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大连市男性尿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的变化趋势,为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我们对2004年来我院就诊的1 460例男性尿道感染患者取尿道分泌物进行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培养鉴定,并对阳性菌株进行了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乳头巨大软纤维瘤1例

    患者,女,50岁,农民.右乳头赘生物28年,局部皮肤瘙痒、破溃1周,于2004年10月25日就诊我科.28年前发现右乳头有一粟粒大小赘生物,局部无明显不适,未治疗,赘生物缓慢增大,基底带蒂.1周前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瘙痒,搔抓刺激后出现破溃,遂就诊.既往无慢性病史及遗传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专科情况:见右乳头悬垂一直径为4 cm的球状带蒂赘生物,蒂长约1.5 cm,赘生物表面呈乳头瘤状,正常肤色,可见浅表破溃面及血痂(图1).实验室检查:血、尿分析,肝、肾功能及血糖结果正常.病理检查提示符合软纤维瘤(图2).诊断为软纤维瘤.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瘦素在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35例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进行了检测,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瘦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重症和中、轻症患者瘦素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和P<0.05);重症与中、轻症患者相比较,瘦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瘦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5和P<0.01);男及女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瘦素水平较其各自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结论: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瘦素水平升高,可能在这两种大疱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