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纪要

王贵强;魏来;翁心华;庄辉

关键词:医学会, 十二次, 病毒性肝炎, 肝病, 学术会议, 感染病学, 专题报告, 台湾地区, 自治区, 专家, 香港, 人参, 北京
摘要: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联合召开的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于2005年5月13至1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香港和台湾地区代表共960人参加了会议.13位病毒性肝炎及肝病领域的专家做了专题报告.
中华传染病杂志相关文献
  • 人源抗-HBs轻链与干扰素-α融合蛋白的克隆及表达

    目的构建人源单克隆抗-HBs Fab片段-IFN-α表达载体,对原核表达该融合蛋白的可行性及其效果进行实验研究.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体外扩增目的基因IFN-α,单酶点插入已含人源抗-HBs Fab基因的载体,插入点位于轻链基因3'末端,利用酶切、PCR鉴定,测序筛选正确插入的阳性克隆,转化大肠埃希菌Top10,挑选单克隆表达、纯化目的蛋白,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融合蛋白的抗原性,用Dot-blot和WISH细胞检测其生物学活性.结果利用插入了人源抗-HBs Fab段基因及IFN-α基因的pBAD/gⅢA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具生物活性的轻链与IFN-α的融合蛋白,其与HBsAg的亲合力与抗-HBs-Fab相近,而且具有干扰素的活性.融合蛋白对HepG2.2.15细胞初步实验结果亦显示出其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及致凋亡作用.结论轻链与干扰素IFN-α融合蛋白的成功表达表明,应用原核系统能够同时表达特异抗体和其介导的某些生物活性因子,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为特异抗体及其介导融合蛋白的制备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陆慧琦;韩焕兴;安峰;叶伟民;曾万杰;薛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控》系列教材(VCD)出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都柏林念珠菌和白念珠菌分子指纹图谱差异性分析

    目的建立快速分子指纹图谱分析法,应用于都柏林念珠菌和白念珠菌分子指纹图谱差异性分析.方法以野生株噬菌体M13微卫星特异核心序列为单一引物,分别进行都柏林念珠菌和白念珠菌基因组DNA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并将产生的分子指纹图谱分别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微流DNA芯片分析.结果17株都柏林念珠菌和白念珠菌基因组DNA的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见都柏林念珠菌和白念珠菌各有5条固定阳性条带出现,两者之间阳性条带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流DNA芯片显示都柏林念珠菌固定出现阳性条带大小依次为960、1177、1297、1495、1797 bp;白念珠菌固定出现阳性条带大小依次为653、1323、1531、2021、2875 bp.结论都柏林念珠菌和白念珠菌分子指纹图谱存在显著差别,可应用于两者的快速鉴别,尤其是微流DNA芯片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更适合于大规模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作者:朱利平;章强强;龚华斐;李莉;翁心华;王家俊;张永信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逆转录过程中由于不对称复制和缺乏校对酶的作用,突变率较高.根据HBV DNA全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异质性≥8%为一种基因型,目前HBV可分为A~H 8个基因型[1,2].

    作者:许正锯;杨红;陈先礼;张启华;刘钎;黄以群;王崇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霉酚酸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体外实验观察

    目的探讨霉酚酸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方法以HepG2.2.15为细胞模型,加入不同剂量的霉酚酸或拉米夫定,或霉酚酸加拉米夫定共培养,于第3、6、9天收集培养上清液行HBsAg定量检测;收集细胞提取总RNA,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PCR)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测细胞内HBV mRNA水平.结果霉酚酸单独应用时,浓度2~250μg/ml无明显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当浓度达1250μg/ml时,可使病毒mRNA水平下降1~2 log,上清液中HBsAg滴度也有相应降低;拉米夫定5μg/ml可使病毒mRNA水平下降3~4 log,上清液中HBsAg滴度也有相应降低;霉酚酸和拉米夫定合用时,可显著增强后者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其中浓度10μg/m1时效果明显.结论霉酚酸有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并可增强拉米夫定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作者:杨永峰;谭德明;谢玉桃;侯周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基因型特异性功能差异

    目的研究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功能差异.方法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分别为pcDNA 3.1-XB及pcDNA3.1-XC)及空白载体pcDNA3.1/Hygro(-)以脂质体2000分别转染Chang细胞,转染细胞2 d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转染细胞以潮霉素筛选,14 d后形成的抗性细胞集落以冷甲醇固定、Gimsa染色并计数;各载体与指示载体pCMVβ共转染细胞,转染2 d后裂解细胞并检测胞内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所有数据均以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各载体转染Chang细胞后细胞的凋亡率为pcDNA3.1-XC>pcDNA3.1-XB>pcDNA3.1/Hygro(-),形成的抗潮霉素细胞集落数为pcDNA3.1/Hygro(-)>pcDNA3.1-XB>pcDNA3.1-XC,细胞内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为pcDNA3.1-XB+pCMVβ>pcDNA3.1-XC+pCMVβ>pcDNA3.1/Hygro(-)+pCMVβ.结论B基因型HBx反式激活能力高于C基因型HBx,而抗细胞增殖及致细胞凋亡能力都低于C基因型HBx,HBx这些功能差异可能与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致病性差异有关.

    作者:林旭;徐晓;黄清玲;郑大利;陈婉南;林建银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重症肝病125例

    目前,对各种原因所致肝功能衰竭的治疗尚缺乏特效手段,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被认为是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解毒、代谢功能,改善人体内环境,为肝细胞再生创造条件的有效方法.特异性胆红素吸附(BSA)是ALSS常用治疗方法之一,能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并能祛除血氨等有害毒性物质.

    作者:苏菲;魏少峰;费永秀;杨龙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潮汕地区散发性病毒性脑膜炎的病毒病原学分析

    目的对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潮汕地区病毒性脑膜炎(包括脑膜脑炎,不包括乙型脑炎)患者的病毒病原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方法用Hep-2细胞做病毒培养,微量塑料板法做血清中和抗体检测.结果从512例患者的583份脑脊髓液、血液、咽拭子和粪便标本中分离出病毒共116株(4种16个型),病毒分离检出率为19.9%;从患者50例双份血清检出病毒抗体阳性24例(其中4例为自身分离到病毒者),阳性率为48.0%.以上512例患者病毒分离阳性和/或血清学阳性共136例,总感染率为26.6%.患者感染的病毒型别分布及构成比分别为:柯萨奇病毒(Cox)89例(0.6544),其中A24型17例,B1型31例,B5型39例和B4、B6型各1例;埃可病毒(ECHO)18例(0.1324),其中7型、15型各5例,14型2例、24型4例,3型、6型各1例:肠道病毒(EV)23例(0.1691),其中70型17例,71型6例:腺病毒(AdV)6例(0.0441),其中2型1例,3型2例和7型3例.不同年龄组患者病毒感染率:儿童组27.9%,成人组25.8%.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49,P>0.05).结论潮汕地区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肠道病毒感染,其中以Cox的感染高,值得引起疾病预防部门、临床医生及科研单位的重视.

    作者:费选文;谢若男;曾嫦;韩丽君;林祥伟;杨育芳;陈景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临床流式细胞分析》出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RNA干扰技术及其在抑制肝炎病毒复制中的现状

    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世界上引起慢性肝病、肝硬化及其严重并发症的首要原因.可导致显著的致残率、致死率并消耗巨额医疗费用.而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HBV及HCV的方法仍有较多不足之处,如用多聚乙烯二醇结合的干扰素β(PEG-IFN-β)及利巴韦林联合用药治疗HCV感染,对不同的HCV基因型获得的持续病毒降低率仅为30%~60%,而约有25%~40%的患者对抗HCV治疗无反应;还有许多患者因抗病毒治疗产生的一系列严重不良反应(如流感样症状,贫血等)而不得不中止治疗[1].

    作者:郭津生;吴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临床分析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s pneumoniae,MP)感染有增加趋势,除引起呼吸道症状外,肺外并发症多,有多系统损害.但MP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却是个新的临床问题,国内、外仅报道数例.现将我院确诊的12例MP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临床特征报道如下.

    作者:张晓敏;刘玉玲;付四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不同人群和标本中前S1抗原检测的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蛋白为HBV外膜蛋白,在HBV感染者的血液和肝组织中,前S1蛋白与HBV DNA、HBeAg和HBcAg等HBV复制标志密切相关[1,2].近期的研究重点转向前S1基因突变病毒株对细胞感染力的影响、乙型肝炎治疗及新型疫苗的研究方面[3-5].

    作者:冯福民;孙淑丰;米志宝;张习坦;杨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干扰素调节因子剪切的剪接异构体IRF-3c的结构及功能

    目的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是病毒感染后调节干扰素基因转录重要的转录因子,寻找IRF-3新的剪接异构体,研究其结构及功能.方法抽提人类细胞RNA,用IRF-3已发表序列设计引物,作cDNA末端快速放大(RACE)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新序列,亚克隆IRF-3c至pcDNA3.1-flag,转染人胚胎肾上皮293细胞,用抗flag抗体作Western blot分析,用萤虫素酶功能分析的方法观测IRF-3c对病毒诱导的干扰素β启动子萤虫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了一种新的IRF3剪接异构体IRF-3c,IRF-3c用了紧接第六外显子后的180个第六内含子的碱基,新引入的初第2、3、4个新碱基为一终止密码子,导致IRF-3c蛋白多肽终止于第327位.Western blot出现预期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 000的IRF-3c的蛋白强阳性条带.新的引用外显子序列可在小鼠的ETS表达库中找到同源序列,提示这种新的剪接体在生物演进中有其保守功能,IRF-3c萤虫素酶功能分析显示,该剪接体能抑制病毒诱导的干扰素β启动子活性至对照组的40%~50%.结论新的剪接体的发现为IRF-3这一重要分子的功能调节提供了新的线索,它是病毒感染通路中干扰素的显负性抑制剂,提示其功能为干扰素产生的精细调节成分,可防止干扰素的过度产生,其特异性序列可用于分析它们在人类疾病中的病理意义.

    作者:周国平;陈吉庆;吴升华;陈晓禹;陈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病细胞治疗》出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静脉输氧治疗感染性疾病43例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肺泡弥散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严重失调,以至于无论是自主呼吸或是经气道给氧,吸入肺泡腔的氧分子均不能有效地透过肺泡壁进入血流,导致患者发生Ⅰ型呼吸衰竭的低氧血症,而且常规气道输氧疗法难以纠正[1].

    作者:蒋小玲;何清;许诚;王松;崔建军;段刚;叶涛生;杨大国;周伯平;赵连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重新认识严重败血症

    严重败血症是指败血症伴动脉低血压和因灌流减少而引起一个或一个以上器官衰竭.从流行病学观点看,近20年来,严重败血症在败血症中的比例明显增加,从25%上升至80%,成为监护病房第一死亡原因[1].现就严重败血症的相关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贾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大肠埃希菌O157:H7脂肪酸组分及DNA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O157:H7脂肪酸组分及DNA指纹图谱特征.方法用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yic DNA,RAPD)对2株大肠埃希菌O157:H7和其他6株大肠埃希菌全细胞脂肪酸组分及DNA指纹图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O157:H7不仅含有15:0和17:0脂肪酸组分,不含或仅含微量14:0 2OH和19:0ω8c脂肪酸,而且sum4和sum7脂肪酸峰值也明显高于其他菌株,DNA指纹谱也显示了其独有特征.结论大肠埃希菌O157:H7脂肪酸组分及相对含量和DNA指纹图谱特征与O26:H11及其他大肠埃希菌显著不同,与大肠埃希菌O26:H11等在遗传进化关系上存在一定距离.

    作者:王军;李跃旗;王红旗;赵蕊;石建时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传染病学》第四版出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临床及治疗转归研究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的特征,提高对本病认识,分析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我院1999年以来确诊的8例AIDS合并PSM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口腔黏膜白斑、浅表淋巴结肿大、丘疹性皮损、贫血、腹痛、肝肿大、脾肿大、生殖器疱疹、皮下结节、剧烈骨痛.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升高、凝血功能异常、血细胞减少.胸片表现不典型,主要以间质性或实质性病变为主.真菌培养:在37℃培养或组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型,组织细胞外真菌长,弯曲,有横膈的腊肠状;在25℃培养中呈菌丝型,并产生红色色素扩散入培养基中.CD4明显减少,HIV RNA值高.结论AIDS合并PSM临床表现无典型特征,培养真菌可产生红色色素,可见有横隔的腊肠状细胞,见典型帚状枝.合并PSM是免疫功能极度低下所致感染.两性霉素B治疗有效.

    作者:刘艳;詹能勇;李慧涓;蒋小玲;乐晓华;朱文科;蔡力生;黄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