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陈旧性外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观察

赵东红;桑桂莲

关键词:眼前房出血, 医学, 中国传统, 治疗结果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陈旧性外伤性前房积血的疗效。方法:静滴20%甘露醇250ml,每日1次或2次,结膜下注射尿激酶3000U,隔日1次。服桃红四物汤加减,每日1次,7d为1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并与常规治疗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5.5%,总有效率100%,对照组为50%和80%,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陈旧性外伤性前房积血较为有效。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视网膜母细胞瘤中P16基因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肿瘤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状况,并探讨它与RB病理分化程度、视神经浸润能力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结果:17例正常视网膜组织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49例RB肿瘤组(P<0.05);13例分化型RB 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36例未分化型RB(P<0.05);31例视神经未浸润组RB P1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18例视神经浸润组(P<0.05);RB存活组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死亡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RB中可能存在P16基因异常,所致的P16蛋白失表达与RB的组织学分型和视神经浸润能力的获得有关,但尚不能认为与RB的预后有关。

    作者:孙红;于秀敏;王利华;马鲁新;杜德利;梁克勤;王延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V型斜视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及下斜肌部分切除两种方法治疗V型斜视。结果:V型外斜视12例采用直肌垂直移位术,术后原在位平均-5°,向上平均-15△,向下平均-8△,采用下斜肌部分肌除术8例,术后原在位平均-5°,向上平均-10△,向下平均-5△。V型内斜视8例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术后原在位平均+5°,向上平均+8△,向下平均+16△,采用直肌垂直移位术,术后原在位平均+10°,向上平均+8△,向下平均+10△。结论:V型斜视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和直肌附着点移位术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梅;于秀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外伤性视神经萎缩25例分析

    1997年2月至1999年5月,我们收治了眼眶部钝挫伤后视神经萎缩25例。现将治疗经过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眼外伤后视神经萎缩25例,男16例,女9例,4~10岁10例,16~30岁12例,38~45岁3例。单眼23例,双眼2例。致伤原因:车祸14例,坠落伤3例,击伤8例。致伤部位:眶下部7例,6例无光感,眶周部8例,3例无光感,额部5例,3例无光感,眶内异物1例,无光感,眶部软组织损伤2例,脑挫伤2例,1例无光感。观察1个月17例,3个月5例,6个月2例,2年1例。临床表现:(1)患者伤后多昏迷,短者1~5min,长者2d,清醒后发现视力下降;(2)伤后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应消失或迟钝,间接对光反应存在;(3)前房出血;(4)视乳头早期无明显改变,数天或数周后视乳头颜色变为灰白或苍白,呈现下行性视神经萎缩改变;(5)CT检查示视神经走行正常18例,球后血肿2例,眶骨骨折4例,视神经骨管破裂1例;(6)视网膜呈乳白色,混浊伴出血。经治疗,伤后无光感的17例视力未再恢复,其余8例中视力增加4例,占50%。

    作者:王淑兰;马文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病因分析

    目的:研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主要致病因素。方法:对449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做回顾性分析,男243例,女206例;术前视力光感~0.2;平均病史11.6月。手术采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结果:449例均诊断明确,与术前诊断符合率为80.6%,病因中视网膜血管性疾病114例,占25.39%,眼外伤85例,占18.9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2例,占18.26%,黄斑部病变41例,占9.1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9例,占8.69%,眼内炎25例,占5.57%。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正走向成熟,其适应证逐渐扩展,已成为治疗眼后段疾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郑秀云;党光福;刘素美;孟小丽;程爱花;张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软性角膜接触镜在角膜外伤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角膜外伤的疗效。方法: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角膜外伤59例、63眼,包括角膜穿通伤未缝合9眼,缝合术后39眼,化学及热烫伤11例、15眼,伤后包扎2~3d,无菌条件下戴镜,局部用药,配合全身用药。结果:戴镜后刺激症状消除,角膜上皮修复快,伤口愈合期缩短,无并发症发生,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在角膜外伤治疗过程中,角膜接触镜与全身及局部合理用药,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

    作者:丰香兰;梁惠英;张宁;张玉环;田玉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儿童感染性内眼炎病因与临床分析(附21例报告)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性内眼炎的病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儿童感染内眼炎的致病原因,就诊时间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结果:一次性注射器导致儿童感染性内眼炎12例,占57.14%,其中眼球萎缩5例,新生血管青光眼1例,视网膜脱离4例。经玻璃体切割和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18例,其中9例视力提高。结论:一次性注射器是导致儿童感染性内眼炎的主要原因;及早确诊行玻璃体切除术可挽救视功能。

    作者:刘翠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先天性耳前瘘管并发耳后脓肿1例

    患者女,23岁。因右耳疼痛1周于1997年7月4日入院。体检见右耳轮脚前有一直径约2mm的小孔,内有脓性物,孔周红肿压痛,耳郭上2/3红肿,皮温高,触痛感明显,耳后沟及乳突处轻度充血、压痛,无明显隆起,外耳道上壁肿胀,外耳道狭窄,鼓膜看不到,音叉示右耳传音性聋。诊断为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并化脓性耳郭软骨膜炎。静脉滴注先锋霉素V和丁胺卡那霉素,局部红外线理疗,但症状无好转,右耳疼痛进一步加重,入院后次日体温37.2℃,右耳郭充血肿胀减轻,而耳后沟处隆起,呈囊性波动感,乳突X线片示双侧乳突气化良好,耳后沟处穿刺为脓性物,在局麻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排出脓液约5ml,庆大霉素冲洗后置橡皮引流条,每日换药,治疗4d后疼痛明显减轻,体温恢复正常。耳后脓腔用双氧水冲洗,见冲洗液自耳前瘘管口流出,耳前瘘管与耳后脓腔相连通。继用抗生素治疗5d,在局麻下耳前、耳后进路切除瘘管,刮除脓腔壁,耳后置负压引流管,包扎。切口甲级愈合,随访2年,无复发。 先天性耳前瘘管口多位于耳轮脚前,管长数毫米至数厘米,与深层软骨相连,极少数可延伸到外耳道或耳后到乳突表面。管腔内衬复层鳞状上皮和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组织。当瘘管口被阻塞,瘘管内分泌物引流不畅时,可继发感染,累及耳软骨膜,成为耳郭软骨膜炎,当瘘管延伸到耳后时,形成耳后或乳突部脓肿,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后,手术切除瘘管。

    作者:宋俊智;陆文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自体阔筋膜遮盖暴露义眼座眼窝成形术

    目的:观察自体阔筋膜遮盖暴露义眼座的临床效果。方法:13例、13眼根据原眼球摘除术的术式用3种方法修补:(1)眼内容物剜除术后义眼座暴露者,钝性分离已裂开的球结膜及Tenon's囊,暴露巩膜及义眼座,将阔筋膜置于暴露义眼座及巩膜表面,于阔筋膜边缘与相应处巩膜间断缝合,将球筋膜覆于阔筋膜上间断缝合,连续缝合球结膜;(2)眼球摘除术后眼座暴露在修补术中未找到4条眼外直肌者,分离球结膜、Tenon's囊及义眼座,将阔筋膜置于义眼座暴露处与Tenon's囊之间,将阔筋膜边缘与后部球筋膜间断缝合,将前部球筋膜覆于阔筋膜上间断缝合,连续缝合球结膜;(3)眼球摘除术后义眼座暴露,在修补术中找到4条眼外直肌者,将阔筋膜置于义眼座暴露处,4条直肌按原生理功能缝于阔筋膜相应处,分别缝合球筋膜和球结膜。结果:13例术后反应轻,无结膜裂开及坏死,无义眼座裸露,脱位、感染等发生,眼窝成形好。结论:阔筋膜作为修补暴露义眼座的一种材料,取材方便,来源丰富,无免疫反应,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王东林;张梅菊;王宏芳;胡海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都柏林氏菌引起幼儿眼眶蜂窝织炎合并败血症1例

    患儿男,2岁。因左眼睑被铅笔尖刺伤15d,眼睑红肿伴体温升高12d,于1999年8月11日急症入院。患儿入院前在当地医院静滴红霉素治疗无好转。入院体检示,体温39.2℃,脉搏112次/min,体重10kg,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不大。眼科检查见右眼正常,左眼上睑高度红肿,睑裂不能睁开,上睑中部近眉弓处可见条状愈合的皮肤疤痕,该处皮肤下有少许黑色粉末状物。左眼球轻度前突,眼球各方向运动受限,眶压高,球结膜充血轻度水肿,角膜透明,瞳孔对光反应灵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3×109/L,中性粒细胞0.82,淋巴细胞0.18。入院诊断为左眼眶蜂窝织炎。入院后将先锋霉素Ⅵ0.4g,氟美松1.5mg置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每日2次。

    作者:高波;王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弱视遮盖治疗对屈光度和立体视的影响

    目的:研究主眼遮盖对弱视儿童屈光度和立体视的影响。方法:动态分析经主眼遮盖法基本治愈的弱视62例治疗前后双眼屈光度和立体视的变化。结果:62例患儿平均遮盖主眼2.5±1.7年后,视力>0.8,基本治愈;治疗后双眼球镜度均较治疗前下降,未遮盖眼下降更明显;双眼柱镜度无显著变化,立体视功能改善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弱视儿童主眼进行遮盖,未加速被遮盖眼的近视化,适当的遮盖治疗不会对立体视发育造成显著影响。

    作者:杨少远;张林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陈旧性外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陈旧性外伤性前房积血的疗效。方法:静滴20%甘露醇250ml,每日1次或2次,结膜下注射尿激酶3000U,隔日1次。服桃红四物汤加减,每日1次,7d为1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并与常规治疗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5.5%,总有效率100%,对照组为50%和80%,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陈旧性外伤性前房积血较为有效。

    作者:赵东红;桑桂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挫伤性前房积血168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挫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挫伤性前房积血1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68例中,1眼行前房冲洗,1眼行抗青光眼手术,其余病例均通过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而痊愈。1级出血吸收时间1~4d,平均2.1d,Ⅱ级出血吸收时间3~7d,平均4.3d,Ⅲ级出血吸收时间6~17d,平均8.9d,出院时视力≥1.0 106例,占63%,0.3~0.9 52例,占31%,<0.3 10例,占6%。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房积血有效,可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

    作者:谢宏琴;李爱菊;李钟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性白内障65例、76眼均采用皱眉状隧道式切口,长4.5mm,连续环形撕囊,扩大内切口5.5mm,晶状体圈匙托出晶体核,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结果:老年性白内障76眼术后视力第1天≥0.5,20眼,占20%;第3天≥0.5,33眼,占43%;第5天≥0.5,37眼,占49%;第7天≥0.5,46眼,占60%;1个月≥0.5,59眼,占78%。结论: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适用于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作者:任春慧;谷保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青光眼持续高眼压26例的手术治疗

    26例、26眼中男9眼,女17眼,53~76岁,视力光感~眼前数指19眼,0.02~0.1 7眼。均经降眼压药物治疗48~72h,眼压4.00~8.00kPa(30~60mmHg)。实施手术治疗,术前1h点缩瞳药,口服醋氮酰胺0.5g,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球周麻醉成功后用手指由轻渐重按压眼球,持续0.5min放松10s,直到手感眼球变软为止。按常规行小梁切除术,作好板层巩膜瓣后行前房穿刺术,放出部分房水后由穿刺孔向前房注入适量玻璃酸钠,在前房维持一定深度的环境下切除1.5mm×3mm的小梁组织,虹膜根部切除后固定缝合巩膜瓣2针,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泡6mm,轻压巩膜床切口后唇排出部分玻璃酸钠保留气泡,切口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单眼包扎。术后6~12h内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ml 1次,24h后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mg、5-FU5mg,隔日1次,连用3~5次。观察眼压变化及滤枕形成情况按摩眼球,常规口服消炎痛及局部滴的确当眼水。26眼术后当天眼痛症状消失,3d内前房内气泡全部吸收,前房形成良好,5d滤枕形成,指测眼压Tn~Tn-1。术后1月测视力0.2~0.4 7眼,0.5~0.9 16眼,1.0以上3眼。眼压在1.60~2.80kPa(12~21mmHg)24眼,2.93~4.00kPa(22~30mmHg)2眼。6个月复查眼压≤2.80kPa(21mmHg)22眼,2.93~4.00kPa(22~30mmHg)4眼,给予噻吗心胺滴眼控制。 讨论青光眼持续高眼压单用药物无法控制眼压,采取手术治疗易发生并发症,如前房形成迟缓,暴发性眼内出血,视网膜脱离等,系因眼压突然降低反射性地引起脉络膜血管扩张甚至破裂。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是控制术中眼压下降速度,我们用术中穿刺放房水及玻璃酸钠充盈前房的方法完成手术,术毕前房内滞留气泡,手术全过程前房保持一定深度,无眼压骤降的机会,增大了安全系数。术后分次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及5-FU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防止滤过口瘢痕化,利于房水引流,确保了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

    作者:胡志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甘露醇在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甘露醇对降低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6例、618眼人工晶体植入术随机分为A、B 2组,A组为甘露醇治疗组,B组为对照组用醋氮酰胺治疗,分别对2组患者的术后眼压、前房反应、后囊混浊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术后72h内2组患者高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间断性低眼压的发生率A组高于B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A组中6、24、48h眼压为甘露醇用药2h内的眼压,其眼压平均值均低于B组同一时间的眼压平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前房反应A组的发生率低于B组,平均随访15.7个月,后囊混浊的发生率,A组低于B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甘露醇用于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不仅有预防术后高眼压的作用,而且对促进前房反应的消退,降低后囊混浊的发生有明显效果。

    作者:李钟实;司绍勇;谢宏琴;刘玉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术前视觉电生理测定的意义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和视网膜电图联合测定对诊断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术后视功能预测的价值。方法:对68例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术前测定视觉诱发电位(VEP)及视网膜电图(ERG),术后1周检查视功能。结果:ERG和VEP与患者术后视功能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术前行视觉电生理联合测定对选择术式及预测术后视功能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贾绍友;王文娟;杨丽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挫伤性前房积血继发青光眼的手术治疗

    单眼挫伤性前房积血继发青光眼14眼中男10例,女4例,右眼9例,左眼5例,5~54岁,17岁以下学生9例,占64.3%。拳击伤5例,球类、石块伤6例,跌撞伤3例。按出血量Ⅳ级划分,本组病例均为Ⅲ、Ⅳ级,经保守治疗5d以上积血吸收不明显,视力为光感,眼压在28.01~50.62mmHg,伴有典型青光眼发作症状。患眼术前常规准备。在12点角膜缘切开球结膜约7mm,于角膜缘平行于虹膜面用穿刺刀行前房穿刺并扩大切口约3~5mm,先用灌注液由切口向前房内稍加冲洗,再将爱维玻璃酸钠向前房内沿一侧边进针边注入,达6点位稍多一些,能观察到血块有向切口推挤现象时停止注射。继而一手持虹膜恢复器轻压切口后唇,另一手用斜视钩膝部按压角膜缘6点位并稍加波动,血块便从切口处涌出。前房内少量残留玻璃酸钠不必清除,灌注前房后再注入消毒空气泡约6mm,切口缝合一针。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单眼包扎。术后24h观察全部病例前房内气泡直径不足3mm,房水清晰,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术后1周矫正视力≥1.0 7例,0.2~0.9 4例,≤0.1 2例。视力低于1.0合并有外伤性瞳孔散大,玻璃体积血,视网膜震荡,眼压全部正常。

    作者:胡志发;穆爱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知觉性斜视31例临床分析

    的:探讨知觉性斜视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根据不同病情采取手术治疗、弱视训练及配戴三棱镜。结果:手术的29例眼位正,1例术后配戴三棱镜矫正眼位,1例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经弱视训练视力改善后矫正眼位,24例无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及早发现各种引起知觉斜视的病因予以治疗,以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

    作者:赵军;孙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后10年连续观察与分析

    目的:了解青少年视力发展变化规律,为预防青少年近视提供依据。方法:对100例4岁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全部散瞳验光,个别儿童配戴眼镜,连续10年追踪检查视力和屈光改变。结果:4岁正常视力的儿童至9岁时大部分成为近视;6岁以前的正视眼在14岁后全部变为近视;11岁以前的远视眼95%以上变为正视和近视。结论:检查学龄前儿童视力,可以预测以后的屈光改变,学龄前儿童视力越好,越应提前预防近视。

    作者:张军和;胡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球注抗生素激素治疗外伤性内眼炎(附20例报告)

    目的:探讨球注抗生素、激素治疗外伤性内眼炎的疗效。方法:对20例外伤性内眼炎患者全身和局部大剂量应用抗生素、激素。结果:除1例无效外,19例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达到1.0以上5例,0.6以上6例,0.3以上3例,0.1以上2例,0.05以上3例。结论:尽早大剂量全身和局部应用抗生素、激素是外伤性内眼炎的首选治疗,它能有效地控制炎症,争取手术时机,获得满意的视功能。

    作者:张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杂志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