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甘露醇在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应用观察

李钟实;司绍勇;谢宏琴;刘玉敏

关键词:晶体, 人工, 甘露醇, 眼内压
摘要:目的:观察甘露醇对降低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6例、618眼人工晶体植入术随机分为A、B 2组,A组为甘露醇治疗组,B组为对照组用醋氮酰胺治疗,分别对2组患者的术后眼压、前房反应、后囊混浊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术后72h内2组患者高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间断性低眼压的发生率A组高于B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A组中6、24、48h眼压为甘露醇用药2h内的眼压,其眼压平均值均低于B组同一时间的眼压平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前房反应A组的发生率低于B组,平均随访15.7个月,后囊混浊的发生率,A组低于B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甘露醇用于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不仅有预防术后高眼压的作用,而且对促进前房反应的消退,降低后囊混浊的发生有明显效果。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玻璃体与眼压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玻璃体与青光眼眼压升高的关系。方法:用玻璃体切割合并小梁切除治疗疑难青光眼及不同浓度的透明质酸酶注入兔眼玻璃体内改变玻璃体理化状态来降低眼压。结果:玻璃体切割术后随访0.5~4年,患者眼压80%控制在正常范围,自觉症状消失,眼局部充血减轻或消失,视力多保持原来状态。用药10~20~30d后,兔眼玻璃体粘稠度明显下降,眼压从2.74kPa降至1.73~1.33kPa。结论:玻璃体切割合并小梁切除及透明质酸酶兔眼玻璃体内注射法均可使眼压下降,说明玻璃体对眼内压有一定的影响,但手术及实验结果和远期疗效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晋林;唐桂兰;余顺;刘少君;乔健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

    目的: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对11眼经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的真菌性角膜炎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结果:术后10眼治愈,占90.9%,6眼视力在0.1以上。免疫排斥反应2眼,继发青光眼2眼,前房积血1眼。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孙先勇;黄旭东;张浩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后10年连续观察与分析

    目的:了解青少年视力发展变化规律,为预防青少年近视提供依据。方法:对100例4岁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全部散瞳验光,个别儿童配戴眼镜,连续10年追踪检查视力和屈光改变。结果:4岁正常视力的儿童至9岁时大部分成为近视;6岁以前的正视眼在14岁后全部变为近视;11岁以前的远视眼95%以上变为正视和近视。结论:检查学龄前儿童视力,可以预测以后的屈光改变,学龄前儿童视力越好,越应提前预防近视。

    作者:张军和;胡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56例临床分析

    1996年5月至1999年5月我们采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56例、58眼,男22例,女44例;单眼54例,双眼2例;45~71岁,平均58岁,复发性胬肉15例、15眼。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下操作,按常规方法切除胬肉,分离并剪除球结膜下变性、增生的结缔组织,直至半月皱襞。剪除少许球结膜,裸露出光滑的巩膜区以备移植用。取健眼或术眼颞上方角膜缘上皮组织,包括角膜上皮1mm,球结膜2~3mm,长6~8mm,将上皮面朝上,平铺在湿生理盐水纱布上备用,供区结膜不需缝合,3~4d可自愈。把上皮面向上,植片的角膜缘侧与植床的角膜缘相吻合,用10-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固定于浅层角膜缘及巩膜上,鼻侧与球结膜缝合。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结膜囊内涂抗生素眼膏后,双眼包扎。术后每日换药,观察植片情况,包眼3d后,去掉纱布,用点必舒眼水点眼,每日3次,可吸收缝线3月后自行吸收。术后可见新生的角膜上皮向角膜创面移行修复,3~5d可被新生的上皮覆盖,角膜透明。其中3眼出现移植片收缩移位,全部病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1月。6个月内无复发,1年后复发4例,2年后复发2例,3年后无复发。总治愈48例、52眼,占89.6%,复发6眼,占10.4%。治愈者结膜瓣平复,无充血,角膜上皮愈合,清晰透明,无新生血管及胬肉增生。复发者结膜充血,移植片脱落,角膜上有新生血管和胬肉增生,且范围较原来增大。

    作者:单保生;周英真;李淑卿;陈红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透明角膜切口位置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散光的影响

    目的:研究透明角膜切口位置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散光变化的影响。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68例、80眼进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根据切口位置分为1组:上方切口43眼,2组:颞侧切口37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d、1周、1、3月通过Topcon验光仪、Marco角膜曲率计检测角膜散光度及轴向。结果:术后1天、1周、1月1组散光均大于2组,以术前逆规性散光甚,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根据Gravy向量法分析,1组术后38例逆规性散光,2组术后36例循规性散光。结论: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短期形成的散光较小,且以循规性散光为主,为正常人所能接受,对术前具有逆规性散光的患者此为佳手术方式。

    作者:潘雪梅;毕宏生;王兴荣;刘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主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发生主要并发症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方法:对60例、64眼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术,植入PMMA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主要并发症中为后囊膜破裂6眼(9.38%),角膜水肿12眼(18.7%)。术后1周视力0.5以上56眼(87.5%),0.2~0.5者8眼(12.5%)。结论:后囊膜破裂及角膜内皮损伤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术中应根据后囊膜破裂的大小采取措施,提高操作技能。术中各个环节正确操作可避免损伤内皮角膜。

    作者:李成霞;贾绍友;张维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自体阔筋膜遮盖暴露义眼座眼窝成形术

    目的:观察自体阔筋膜遮盖暴露义眼座的临床效果。方法:13例、13眼根据原眼球摘除术的术式用3种方法修补:(1)眼内容物剜除术后义眼座暴露者,钝性分离已裂开的球结膜及Tenon's囊,暴露巩膜及义眼座,将阔筋膜置于暴露义眼座及巩膜表面,于阔筋膜边缘与相应处巩膜间断缝合,将球筋膜覆于阔筋膜上间断缝合,连续缝合球结膜;(2)眼球摘除术后眼座暴露在修补术中未找到4条眼外直肌者,分离球结膜、Tenon's囊及义眼座,将阔筋膜置于义眼座暴露处与Tenon's囊之间,将阔筋膜边缘与后部球筋膜间断缝合,将前部球筋膜覆于阔筋膜上间断缝合,连续缝合球结膜;(3)眼球摘除术后义眼座暴露,在修补术中找到4条眼外直肌者,将阔筋膜置于义眼座暴露处,4条直肌按原生理功能缝于阔筋膜相应处,分别缝合球筋膜和球结膜。结果:13例术后反应轻,无结膜裂开及坏死,无义眼座裸露,脱位、感染等发生,眼窝成形好。结论:阔筋膜作为修补暴露义眼座的一种材料,取材方便,来源丰富,无免疫反应,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王东林;张梅菊;王宏芳;胡海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病因分析

    目的:研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主要致病因素。方法:对449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做回顾性分析,男243例,女206例;术前视力光感~0.2;平均病史11.6月。手术采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结果:449例均诊断明确,与术前诊断符合率为80.6%,病因中视网膜血管性疾病114例,占25.39%,眼外伤85例,占18.9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2例,占18.26%,黄斑部病变41例,占9.1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9例,占8.69%,眼内炎25例,占5.57%。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正走向成熟,其适应证逐渐扩展,已成为治疗眼后段疾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郑秀云;党光福;刘素美;孟小丽;程爱花;张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软性角膜接触镜在角膜外伤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角膜外伤的疗效。方法: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角膜外伤59例、63眼,包括角膜穿通伤未缝合9眼,缝合术后39眼,化学及热烫伤11例、15眼,伤后包扎2~3d,无菌条件下戴镜,局部用药,配合全身用药。结果:戴镜后刺激症状消除,角膜上皮修复快,伤口愈合期缩短,无并发症发生,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在角膜外伤治疗过程中,角膜接触镜与全身及局部合理用药,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

    作者:丰香兰;梁惠英;张宁;张玉环;田玉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超声乳化对虹膜微循环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对虹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通过激光扫描检眼镜(SLO)观察不同类型的白内障在超声乳化术前及术后虹膜微循环的变化,并依此作为评价虹膜微循环损伤的指标;分析手术后晶体前膜的形成与虹膜微循环损伤程度、白内障类型及植入人工晶体类型的关系。结果:(1)硬核的超声乳化虹膜微循环损伤较白内障囊外摘除重;(2)不同类型的白内障虹膜微循环损伤程度不同;(3)人工晶体前膜的形成与血房水屏障的损伤度、白内障类型及人工晶体类型有关。结论:(1)超声乳化对虹膜微循环的损伤与诸多因素有关;(2)糖尿病、虹膜炎、青光眼是虹膜微循环损伤的高危因素。

    作者:张晗;王玉;张绍光;刘健;石晶;韩旭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视网膜色素上皮带状萎缩合并网脱1例

    患者女,23岁。主诉右眼视物不清、变形、变小4个月,视力右眼0.02,矫正-5.00DS→0.1,左眼0.2,矫正-5.00DS→1.0。双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示右眼视神经乳头边界清,色正常,颞侧网膜轻度水肿,反光强,可见2处点片状灰白色不均匀脱色素病灶,黄斑区颞侧可见2PD大小灰黄色带状病灶,上至11点,下延至赤道部,上方细,下方变宽。边界清,可见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在病灶表面,颞下方视网膜浅脱离,隆起约+1D,黄斑区水肿,可见黄白点状色素沉着,中心凹反射不见。B超示右眼颞下视网膜浅脱离。视野检查示右眼鼻上视野象限缺损,诊断为(1)视网膜色素上皮带状萎缩;(2)右眼视网膜色素上皮炎;(3)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左眼底正常。 讨论本病主要特征是眼底可见垂直向下的带状视网膜上皮层萎缩,较重者可见病灶上有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少数病例可伴有周边视网膜脱离,本病临床少见。此例因患屈光不正,易误诊为近视合并视网膜脱离,但患者右眼有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带且未查到裂孔,故应予排除。本病病因有脉络膜循环紊乱学说和视网膜下液重力学说,但也有与视网膜下液体的量和其生化因素有关的报道。治疗可采用血管扩张药及能量合剂,也可用激素。对有黄斑部浆液性脱离者,可采用亚激光治疗。

    作者:韩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先天性视乳头小凹的激光治疗

    先天性视乳头小凹(congenital pit of the optic nerve head)是一种较少见的视乳头发育不良,早期若不合并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多无症状,但本病半数以上病例终合并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从而导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而就诊。我院门诊采用激光光凝治疗1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 患者女,21岁。因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1月来诊。检查视力右0.02,左1.0,左眼无异常发现,右眼外眼无异常,屈光间质清,散瞳检查眼底:于视乳头颞侧见一约1/5PD大的黄白色凹陷,黄斑区水肿,中心凹反光消失,B超提示后极部视网膜扁平脱离,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SLO)示视乳头颞侧有一强荧光区黄斑区水肿,ICGA脉络膜血管未见异常,SLO测量小凹深度为5D。采用澳大利亚ELLEX公司生产的泵浦倍频532nm激光器,其光斑直径为100μm,激光能量为150mW,脉冲时间为0.1s,沿视乳头颞侧边缘交错光凝,共两排计11个光凝点,Ⅰ级反应。术后即刻眼底彩色照相。术后1个月复查,右眼视力0.8,散瞳检查眼底示黄斑区水肿明显减轻,中心凹反光隐约可见,B超提示后极部视网膜已平复,术后1.5月复查,右眼视力1.0,黄斑区水肿完全消失,中心反光清晰可见,视乳头颞侧激光光凝处隐约可见少许色素沉积。

    作者:夏信昌;王玉;张绍光;刘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儿童感染性内眼炎病因与临床分析(附21例报告)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性内眼炎的病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儿童感染内眼炎的致病原因,就诊时间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结果:一次性注射器导致儿童感染性内眼炎12例,占57.14%,其中眼球萎缩5例,新生血管青光眼1例,视网膜脱离4例。经玻璃体切割和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18例,其中9例视力提高。结论:一次性注射器是导致儿童感染性内眼炎的主要原因;及早确诊行玻璃体切除术可挽救视功能。

    作者:刘翠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虹膜恶性黑素瘤1例

    患者男,16岁。因右眼视力逐渐下降3个月,有时酸胀不适,多次在外院诊为“近视”、“弱视”。近5、6天,右眼胀痛,伴同侧头痛,并逐渐加重,于1999年11月26日收住院。眼部检查示右眼视力0.1,矫正0.2,左眼视力0.6,矫正1.2,眼球运动各方向均不受限,光定位及色觉正常。左眼未见异常,右眼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透明,房闪(+),虹膜表面有新生血管,颞侧2点~5点半方位虹膜表面有一类黑素球形肿物,与角膜边缘粘连,肿物表面色黑、隆起,无结节,屈光间质清,眼底未见异常,眼压4.8kPa,眼眶正侧位片未见异常。B超示颞侧虹膜有一类圆形均匀回声团,边界欠清晰,于1999年12月3日,在局麻下行右眼虹膜肿物全切术,病理诊断为虹膜恶性黑素混合瘤,行眼球摘除术,眼球壁完整。病理检查于镜下见起源于虹膜根部,瘤体有坏死组织,其内及周围见有上皮细胞及大小不一的色素颗粒,随访1年,情况良好。

    作者:孙翠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目的:研究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和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对40例翼状胬肉患者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和球结膜移植术。结果:植片愈合好,角膜创面光滑透明,无角膜血管新生,无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有效。

    作者:李兴珍;郝永波;王洪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陈旧性外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陈旧性外伤性前房积血的疗效。方法:静滴20%甘露醇250ml,每日1次或2次,结膜下注射尿激酶3000U,隔日1次。服桃红四物汤加减,每日1次,7d为1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并与常规治疗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5.5%,总有效率100%,对照组为50%和80%,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陈旧性外伤性前房积血较为有效。

    作者:赵东红;桑桂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弱视遮盖治疗对屈光度和立体视的影响

    目的:研究主眼遮盖对弱视儿童屈光度和立体视的影响。方法:动态分析经主眼遮盖法基本治愈的弱视62例治疗前后双眼屈光度和立体视的变化。结果:62例患儿平均遮盖主眼2.5±1.7年后,视力>0.8,基本治愈;治疗后双眼球镜度均较治疗前下降,未遮盖眼下降更明显;双眼柱镜度无显著变化,立体视功能改善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弱视儿童主眼进行遮盖,未加速被遮盖眼的近视化,适当的遮盖治疗不会对立体视发育造成显著影响。

    作者:杨少远;张林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升汞洗眼致过敏性结膜炎2例

    例1,男,42岁。右眼角膜异物2h,用0.25%丁卡因表面麻醉后用消毒针头剔除异物,术后常规用1∶5000升汞结膜囊冲洗消毒,涂红霉素眼膏包眼。次日复诊时主诉右眼瘙痒、有灼热及异物感,查体见右眼睑高度肿胀、潮红,睁眼困难,睑结膜充血,乳头、滤泡(+),球结膜充血、水肿,角膜除异物区混浊外,余透明。根据症状考虑为药物过敏,追查致敏原,诊断为升汞过敏,给予生理盐水洗眼,F-的确当眼水和诺氟沙星眼水分别点眼6次/d,扑尔敏25mg口服3次/d。次日症状明显好转,眼睑肿胀减轻,结膜充血水肿症状减轻,继续抗炎抗过敏治疗,5d后痊愈。例2,男,22岁。因共同性外斜视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术前常规用1∶5000升汞冲洗结膜囊,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术后第1天主诉双眼疼痛、瘙痒,眼睑高度肿胀、潮红,伴面部肿胀,局部皮肤出现湿疹及渗液,结膜高度充血水肿,考虑为药物过敏所致,追查致敏原,认为系升汞过敏所致,静滴洁霉素1.8g,地塞米松10mg,F-的确当眼水点眼6次/d,扑尔敏25mg口服3次/d,局部用3%硼酸水冷湿敷,症状逐渐好转,7d后痊愈。

    作者:王琇;闫洪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都柏林氏菌引起幼儿眼眶蜂窝织炎合并败血症1例

    患儿男,2岁。因左眼睑被铅笔尖刺伤15d,眼睑红肿伴体温升高12d,于1999年8月11日急症入院。患儿入院前在当地医院静滴红霉素治疗无好转。入院体检示,体温39.2℃,脉搏112次/min,体重10kg,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不大。眼科检查见右眼正常,左眼上睑高度红肿,睑裂不能睁开,上睑中部近眉弓处可见条状愈合的皮肤疤痕,该处皮肤下有少许黑色粉末状物。左眼球轻度前突,眼球各方向运动受限,眶压高,球结膜充血轻度水肿,角膜透明,瞳孔对光反应灵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3×109/L,中性粒细胞0.82,淋巴细胞0.18。入院诊断为左眼眶蜂窝织炎。入院后将先锋霉素Ⅵ0.4g,氟美松1.5mg置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每日2次。

    作者:高波;王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角膜浅层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的佳适应证、治疗参数及评价其有效性。方法:对角膜浅层病变30眼,包括角膜营养不良12眼,感染后角膜瘢痕7眼,钱币状角膜炎6眼,外伤性角膜瘢痕3眼和角膜带状变性2眼行PTK治疗,于术后1周、1、3、6月分别检查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和屈光状态等并回顾分析其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BCVA与术前比较提高21眼,不变4眼,下降5眼。术后6个月平均远视移动+1.52D,Haze 0.5级5眼、1级2眼和0级23眼,原发病无1例复发。结论:PTK治疗角膜浅层病变,简单、安全、有效,视不同疾病选择去除和非去除上皮PTK或PTK+PRK。适应证是角膜病变不超过前1/3角膜深度,以角膜营养不良和带状变性的疗效为佳。

    作者:刘后仓;谢立信;胡隆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杂志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