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李兴珍;郝永波;王洪娟

关键词:角膜缘, 干细胞, 翼状胬肉
摘要:目的:研究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和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对40例翼状胬肉患者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和球结膜移植术。结果:植片愈合好,角膜创面光滑透明,无角膜血管新生,无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有效。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软性角膜接触镜在角膜外伤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角膜外伤的疗效。方法: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角膜外伤59例、63眼,包括角膜穿通伤未缝合9眼,缝合术后39眼,化学及热烫伤11例、15眼,伤后包扎2~3d,无菌条件下戴镜,局部用药,配合全身用药。结果:戴镜后刺激症状消除,角膜上皮修复快,伤口愈合期缩短,无并发症发生,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在角膜外伤治疗过程中,角膜接触镜与全身及局部合理用药,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

    作者:丰香兰;梁惠英;张宁;张玉环;田玉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性会厌炎并发急性喉梗阻1例

    患者男,35岁。因咽痛加剧,咽喉梗塞感1h就诊。查体示急性病容,不敢吞咽,频频吐出唾液。T 37.6℃,WBC 6.8×109/L,心肺无异常,咽腔轻度充血,扁桃体无红肿脓点。间接喉镜检查示会厌急性充血,高度肿脓。以急性会厌炎拟收住院治疗。患者于17时45分肌注氟美松5mg,再静滴青霉素800万U+氟美松10mg。输液约15min,家属代诉咽喉梗塞感加重。待值班医生查看时,患者面色苍白,紫绀,因极度呼吸困难而昏迷,意识消失。立即吸氧,行紧急环甲膜切开术,喷出大量粘稠分泌物,患者呼吸困难缓解,10min后神志转清。遂行正规气管切开术,封闭环甲膜,次日行间接喉镜检查,见会厌红肿明显消退,T36.8℃,静滴青霉素800万U+氟美松10mg,4d后拔管,口服复方新诺明3d,痊愈出院。

    作者:高付丽;单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青光眼持续高眼压26例的手术治疗

    26例、26眼中男9眼,女17眼,53~76岁,视力光感~眼前数指19眼,0.02~0.1 7眼。均经降眼压药物治疗48~72h,眼压4.00~8.00kPa(30~60mmHg)。实施手术治疗,术前1h点缩瞳药,口服醋氮酰胺0.5g,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球周麻醉成功后用手指由轻渐重按压眼球,持续0.5min放松10s,直到手感眼球变软为止。按常规行小梁切除术,作好板层巩膜瓣后行前房穿刺术,放出部分房水后由穿刺孔向前房注入适量玻璃酸钠,在前房维持一定深度的环境下切除1.5mm×3mm的小梁组织,虹膜根部切除后固定缝合巩膜瓣2针,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泡6mm,轻压巩膜床切口后唇排出部分玻璃酸钠保留气泡,切口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单眼包扎。术后6~12h内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ml 1次,24h后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mg、5-FU5mg,隔日1次,连用3~5次。观察眼压变化及滤枕形成情况按摩眼球,常规口服消炎痛及局部滴的确当眼水。26眼术后当天眼痛症状消失,3d内前房内气泡全部吸收,前房形成良好,5d滤枕形成,指测眼压Tn~Tn-1。术后1月测视力0.2~0.4 7眼,0.5~0.9 16眼,1.0以上3眼。眼压在1.60~2.80kPa(12~21mmHg)24眼,2.93~4.00kPa(22~30mmHg)2眼。6个月复查眼压≤2.80kPa(21mmHg)22眼,2.93~4.00kPa(22~30mmHg)4眼,给予噻吗心胺滴眼控制。 讨论青光眼持续高眼压单用药物无法控制眼压,采取手术治疗易发生并发症,如前房形成迟缓,暴发性眼内出血,视网膜脱离等,系因眼压突然降低反射性地引起脉络膜血管扩张甚至破裂。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是控制术中眼压下降速度,我们用术中穿刺放房水及玻璃酸钠充盈前房的方法完成手术,术毕前房内滞留气泡,手术全过程前房保持一定深度,无眼压骤降的机会,增大了安全系数。术后分次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及5-FU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防止滤过口瘢痕化,利于房水引流,确保了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

    作者:胡志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虹膜恶性黑素瘤1例

    患者男,16岁。因右眼视力逐渐下降3个月,有时酸胀不适,多次在外院诊为“近视”、“弱视”。近5、6天,右眼胀痛,伴同侧头痛,并逐渐加重,于1999年11月26日收住院。眼部检查示右眼视力0.1,矫正0.2,左眼视力0.6,矫正1.2,眼球运动各方向均不受限,光定位及色觉正常。左眼未见异常,右眼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透明,房闪(+),虹膜表面有新生血管,颞侧2点~5点半方位虹膜表面有一类黑素球形肿物,与角膜边缘粘连,肿物表面色黑、隆起,无结节,屈光间质清,眼底未见异常,眼压4.8kPa,眼眶正侧位片未见异常。B超示颞侧虹膜有一类圆形均匀回声团,边界欠清晰,于1999年12月3日,在局麻下行右眼虹膜肿物全切术,病理诊断为虹膜恶性黑素混合瘤,行眼球摘除术,眼球壁完整。病理检查于镜下见起源于虹膜根部,瘤体有坏死组织,其内及周围见有上皮细胞及大小不一的色素颗粒,随访1年,情况良好。

    作者:孙翠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知觉性斜视31例临床分析

    的:探讨知觉性斜视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根据不同病情采取手术治疗、弱视训练及配戴三棱镜。结果:手术的29例眼位正,1例术后配戴三棱镜矫正眼位,1例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经弱视训练视力改善后矫正眼位,24例无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及早发现各种引起知觉斜视的病因予以治疗,以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

    作者:赵军;孙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V型斜视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及下斜肌部分切除两种方法治疗V型斜视。结果:V型外斜视12例采用直肌垂直移位术,术后原在位平均-5°,向上平均-15△,向下平均-8△,采用下斜肌部分肌除术8例,术后原在位平均-5°,向上平均-10△,向下平均-5△。V型内斜视8例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术后原在位平均+5°,向上平均+8△,向下平均+16△,采用直肌垂直移位术,术后原在位平均+10°,向上平均+8△,向下平均+10△。结论:V型斜视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和直肌附着点移位术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梅;于秀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梁切除加玻璃体穿刺减压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1996年以来我们应用小梁切除加玻璃体穿刺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持续高眼压状态64例、64眼,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64例、64眼,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后经常规抗青光眼药物治疗,仍呈持续高眼压状态者,男18例,女46例,右36眼,左28眼,45~76岁,持续高眼压时间1~10d,平均3.8d。术前眼压4.05~12.57kPa,平均6.44kPa,术前视力无光感6眼,光感12眼,手动18眼,指数16眼,0.02~0.1 12眼,视力在指数以下者占81.3%。

    作者:刘欣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儿童眼眶疾病67例分析

    目的:研究儿童眼眶疾病的临床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7例眼眶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65例行手术治疗,结合病理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7例中肿瘤51例,前3位是皮样囊肿、血管瘤、横纹肌肉瘤;然后是血囊肿9例。眼眶异物3例,先天性小眼球合并囊肿2例,蜂窝织炎和先天性泪腺瘘各1例。结论:儿童眼眶病以肿瘤和血囊肿常见,多与先天性、胚胎性肿瘤或先天性发育畸形有关,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

    作者:丛培芹;马鲁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主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发生主要并发症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方法:对60例、64眼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术,植入PMMA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主要并发症中为后囊膜破裂6眼(9.38%),角膜水肿12眼(18.7%)。术后1周视力0.5以上56眼(87.5%),0.2~0.5者8眼(12.5%)。结论:后囊膜破裂及角膜内皮损伤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术中应根据后囊膜破裂的大小采取措施,提高操作技能。术中各个环节正确操作可避免损伤内皮角膜。

    作者:李成霞;贾绍友;张维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超声乳化对虹膜微循环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对虹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通过激光扫描检眼镜(SLO)观察不同类型的白内障在超声乳化术前及术后虹膜微循环的变化,并依此作为评价虹膜微循环损伤的指标;分析手术后晶体前膜的形成与虹膜微循环损伤程度、白内障类型及植入人工晶体类型的关系。结果:(1)硬核的超声乳化虹膜微循环损伤较白内障囊外摘除重;(2)不同类型的白内障虹膜微循环损伤程度不同;(3)人工晶体前膜的形成与血房水屏障的损伤度、白内障类型及人工晶体类型有关。结论:(1)超声乳化对虹膜微循环的损伤与诸多因素有关;(2)糖尿病、虹膜炎、青光眼是虹膜微循环损伤的高危因素。

    作者:张晗;王玉;张绍光;刘健;石晶;韩旭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弱视遮盖治疗对屈光度和立体视的影响

    目的:研究主眼遮盖对弱视儿童屈光度和立体视的影响。方法:动态分析经主眼遮盖法基本治愈的弱视62例治疗前后双眼屈光度和立体视的变化。结果:62例患儿平均遮盖主眼2.5±1.7年后,视力>0.8,基本治愈;治疗后双眼球镜度均较治疗前下降,未遮盖眼下降更明显;双眼柱镜度无显著变化,立体视功能改善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弱视儿童主眼进行遮盖,未加速被遮盖眼的近视化,适当的遮盖治疗不会对立体视发育造成显著影响。

    作者:杨少远;张林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玻璃体与眼压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玻璃体与青光眼眼压升高的关系。方法:用玻璃体切割合并小梁切除治疗疑难青光眼及不同浓度的透明质酸酶注入兔眼玻璃体内改变玻璃体理化状态来降低眼压。结果:玻璃体切割术后随访0.5~4年,患者眼压80%控制在正常范围,自觉症状消失,眼局部充血减轻或消失,视力多保持原来状态。用药10~20~30d后,兔眼玻璃体粘稠度明显下降,眼压从2.74kPa降至1.73~1.33kPa。结论:玻璃体切割合并小梁切除及透明质酸酶兔眼玻璃体内注射法均可使眼压下降,说明玻璃体对眼内压有一定的影响,但手术及实验结果和远期疗效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晋林;唐桂兰;余顺;刘少君;乔健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额肌悬吊术治疗儿童先天性睑下垂

    先天性睑下垂是一种影响视功能和有碍面容的疾病,严重的睑下垂如不及早手术可引起遮盖性弱视。1998年1月至2000年1月我们共治疗先天性中、重度睑下垂32例、38眼。其中男20例,女12例,3~13岁,平均6.5岁,双眼发病6例。手术年龄3~6岁10例,7~10岁14例,11~13岁8例。随访时间1~2年,平均1年零8个月。

    作者:陈峻;任春慧;谷保民;戴秀玉;侯跃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自体阔筋膜遮盖暴露义眼座眼窝成形术

    目的:观察自体阔筋膜遮盖暴露义眼座的临床效果。方法:13例、13眼根据原眼球摘除术的术式用3种方法修补:(1)眼内容物剜除术后义眼座暴露者,钝性分离已裂开的球结膜及Tenon's囊,暴露巩膜及义眼座,将阔筋膜置于暴露义眼座及巩膜表面,于阔筋膜边缘与相应处巩膜间断缝合,将球筋膜覆于阔筋膜上间断缝合,连续缝合球结膜;(2)眼球摘除术后眼座暴露在修补术中未找到4条眼外直肌者,分离球结膜、Tenon's囊及义眼座,将阔筋膜置于义眼座暴露处与Tenon's囊之间,将阔筋膜边缘与后部球筋膜间断缝合,将前部球筋膜覆于阔筋膜上间断缝合,连续缝合球结膜;(3)眼球摘除术后义眼座暴露,在修补术中找到4条眼外直肌者,将阔筋膜置于义眼座暴露处,4条直肌按原生理功能缝于阔筋膜相应处,分别缝合球筋膜和球结膜。结果:13例术后反应轻,无结膜裂开及坏死,无义眼座裸露,脱位、感染等发生,眼窝成形好。结论:阔筋膜作为修补暴露义眼座的一种材料,取材方便,来源丰富,无免疫反应,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王东林;张梅菊;王宏芳;胡海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先天性视乳头小凹的激光治疗

    先天性视乳头小凹(congenital pit of the optic nerve head)是一种较少见的视乳头发育不良,早期若不合并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多无症状,但本病半数以上病例终合并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从而导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而就诊。我院门诊采用激光光凝治疗1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 患者女,21岁。因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1月来诊。检查视力右0.02,左1.0,左眼无异常发现,右眼外眼无异常,屈光间质清,散瞳检查眼底:于视乳头颞侧见一约1/5PD大的黄白色凹陷,黄斑区水肿,中心凹反光消失,B超提示后极部视网膜扁平脱离,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SLO)示视乳头颞侧有一强荧光区黄斑区水肿,ICGA脉络膜血管未见异常,SLO测量小凹深度为5D。采用澳大利亚ELLEX公司生产的泵浦倍频532nm激光器,其光斑直径为100μm,激光能量为150mW,脉冲时间为0.1s,沿视乳头颞侧边缘交错光凝,共两排计11个光凝点,Ⅰ级反应。术后即刻眼底彩色照相。术后1个月复查,右眼视力0.8,散瞳检查眼底示黄斑区水肿明显减轻,中心凹反光隐约可见,B超提示后极部视网膜已平复,术后1.5月复查,右眼视力1.0,黄斑区水肿完全消失,中心反光清晰可见,视乳头颞侧激光光凝处隐约可见少许色素沉积。

    作者:夏信昌;王玉;张绍光;刘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56例临床分析

    1996年5月至1999年5月我们采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56例、58眼,男22例,女44例;单眼54例,双眼2例;45~71岁,平均58岁,复发性胬肉15例、15眼。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下操作,按常规方法切除胬肉,分离并剪除球结膜下变性、增生的结缔组织,直至半月皱襞。剪除少许球结膜,裸露出光滑的巩膜区以备移植用。取健眼或术眼颞上方角膜缘上皮组织,包括角膜上皮1mm,球结膜2~3mm,长6~8mm,将上皮面朝上,平铺在湿生理盐水纱布上备用,供区结膜不需缝合,3~4d可自愈。把上皮面向上,植片的角膜缘侧与植床的角膜缘相吻合,用10-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固定于浅层角膜缘及巩膜上,鼻侧与球结膜缝合。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结膜囊内涂抗生素眼膏后,双眼包扎。术后每日换药,观察植片情况,包眼3d后,去掉纱布,用点必舒眼水点眼,每日3次,可吸收缝线3月后自行吸收。术后可见新生的角膜上皮向角膜创面移行修复,3~5d可被新生的上皮覆盖,角膜透明。其中3眼出现移植片收缩移位,全部病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1月。6个月内无复发,1年后复发4例,2年后复发2例,3年后无复发。总治愈48例、52眼,占89.6%,复发6眼,占10.4%。治愈者结膜瓣平复,无充血,角膜上皮愈合,清晰透明,无新生血管及胬肉增生。复发者结膜充血,移植片脱落,角膜上有新生血管和胬肉增生,且范围较原来增大。

    作者:单保生;周英真;李淑卿;陈红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甘露醇在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甘露醇对降低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6例、618眼人工晶体植入术随机分为A、B 2组,A组为甘露醇治疗组,B组为对照组用醋氮酰胺治疗,分别对2组患者的术后眼压、前房反应、后囊混浊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术后72h内2组患者高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间断性低眼压的发生率A组高于B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A组中6、24、48h眼压为甘露醇用药2h内的眼压,其眼压平均值均低于B组同一时间的眼压平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前房反应A组的发生率低于B组,平均随访15.7个月,后囊混浊的发生率,A组低于B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甘露醇用于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不仅有预防术后高眼压的作用,而且对促进前房反应的消退,降低后囊混浊的发生有明显效果。

    作者:李钟实;司绍勇;谢宏琴;刘玉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挫伤性前房积血继发青光眼的手术治疗

    单眼挫伤性前房积血继发青光眼14眼中男10例,女4例,右眼9例,左眼5例,5~54岁,17岁以下学生9例,占64.3%。拳击伤5例,球类、石块伤6例,跌撞伤3例。按出血量Ⅳ级划分,本组病例均为Ⅲ、Ⅳ级,经保守治疗5d以上积血吸收不明显,视力为光感,眼压在28.01~50.62mmHg,伴有典型青光眼发作症状。患眼术前常规准备。在12点角膜缘切开球结膜约7mm,于角膜缘平行于虹膜面用穿刺刀行前房穿刺并扩大切口约3~5mm,先用灌注液由切口向前房内稍加冲洗,再将爱维玻璃酸钠向前房内沿一侧边进针边注入,达6点位稍多一些,能观察到血块有向切口推挤现象时停止注射。继而一手持虹膜恢复器轻压切口后唇,另一手用斜视钩膝部按压角膜缘6点位并稍加波动,血块便从切口处涌出。前房内少量残留玻璃酸钠不必清除,灌注前房后再注入消毒空气泡约6mm,切口缝合一针。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单眼包扎。术后24h观察全部病例前房内气泡直径不足3mm,房水清晰,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术后1周矫正视力≥1.0 7例,0.2~0.9 4例,≤0.1 2例。视力低于1.0合并有外伤性瞳孔散大,玻璃体积血,视网膜震荡,眼压全部正常。

    作者:胡志发;穆爱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双环结在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应用

    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我们诊治下泪小管断裂48例、48眼,其中男42例、42眼,女6例、6眼,男∶女之比为7∶1,11~69岁,平均30.9岁,全部病例均于伤后1周内手术,随访6~20个月。全部病例均在显微镜下找到两断端,利用直接插管法,自下泪小点处插入硬膜外麻醉导管,经两断端进入泪囊,再经鼻泪管进入鼻腔,利用鼻窥镜将导管拉出鼻腔,吻合两断端上、下各1针,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先于导管上端打一双环结,扎紧后剪除上方多余导管,并使残端圆钝,再于下方导管位于鼻前庭处打另一双环结,剪除多余导管,术后3个月后拔除插管。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为:无溢泪,泪道冲洗通畅;好转:患者溢泪但泪道冲洗通畅或泪道冲洗通而不畅;无效:泪道冲洗不通。术后随访6~20月,48例、48眼完全治愈43眼,好转5眼,无失败病例发生,治愈率89.5%。

    作者:刘宝东;吕桂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后10年连续观察与分析

    目的:了解青少年视力发展变化规律,为预防青少年近视提供依据。方法:对100例4岁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全部散瞳验光,个别儿童配戴眼镜,连续10年追踪检查视力和屈光改变。结果:4岁正常视力的儿童至9岁时大部分成为近视;6岁以前的正视眼在14岁后全部变为近视;11岁以前的远视眼95%以上变为正视和近视。结论:检查学龄前儿童视力,可以预测以后的屈光改变,学龄前儿童视力越好,越应提前预防近视。

    作者:张军和;胡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杂志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