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翠荣
26例、26眼中男9眼,女17眼,53~76岁,视力光感~眼前数指19眼,0.02~0.1 7眼。均经降眼压药物治疗48~72h,眼压4.00~8.00kPa(30~60mmHg)。实施手术治疗,术前1h点缩瞳药,口服醋氮酰胺0.5g,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球周麻醉成功后用手指由轻渐重按压眼球,持续0.5min放松10s,直到手感眼球变软为止。按常规行小梁切除术,作好板层巩膜瓣后行前房穿刺术,放出部分房水后由穿刺孔向前房注入适量玻璃酸钠,在前房维持一定深度的环境下切除1.5mm×3mm的小梁组织,虹膜根部切除后固定缝合巩膜瓣2针,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泡6mm,轻压巩膜床切口后唇排出部分玻璃酸钠保留气泡,切口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单眼包扎。术后6~12h内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ml 1次,24h后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mg、5-FU5mg,隔日1次,连用3~5次。观察眼压变化及滤枕形成情况按摩眼球,常规口服消炎痛及局部滴的确当眼水。26眼术后当天眼痛症状消失,3d内前房内气泡全部吸收,前房形成良好,5d滤枕形成,指测眼压Tn~Tn-1。术后1月测视力0.2~0.4 7眼,0.5~0.9 16眼,1.0以上3眼。眼压在1.60~2.80kPa(12~21mmHg)24眼,2.93~4.00kPa(22~30mmHg)2眼。6个月复查眼压≤2.80kPa(21mmHg)22眼,2.93~4.00kPa(22~30mmHg)4眼,给予噻吗心胺滴眼控制。 讨论青光眼持续高眼压单用药物无法控制眼压,采取手术治疗易发生并发症,如前房形成迟缓,暴发性眼内出血,视网膜脱离等,系因眼压突然降低反射性地引起脉络膜血管扩张甚至破裂。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是控制术中眼压下降速度,我们用术中穿刺放房水及玻璃酸钠充盈前房的方法完成手术,术毕前房内滞留气泡,手术全过程前房保持一定深度,无眼压骤降的机会,增大了安全系数。术后分次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及5-FU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防止滤过口瘢痕化,利于房水引流,确保了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
作者:胡志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性内眼炎的病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儿童感染内眼炎的致病原因,就诊时间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结果:一次性注射器导致儿童感染性内眼炎12例,占57.14%,其中眼球萎缩5例,新生血管青光眼1例,视网膜脱离4例。经玻璃体切割和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18例,其中9例视力提高。结论:一次性注射器是导致儿童感染性内眼炎的主要原因;及早确诊行玻璃体切除术可挽救视功能。
作者:刘翠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主眼遮盖对弱视儿童屈光度和立体视的影响。方法:动态分析经主眼遮盖法基本治愈的弱视62例治疗前后双眼屈光度和立体视的变化。结果:62例患儿平均遮盖主眼2.5±1.7年后,视力>0.8,基本治愈;治疗后双眼球镜度均较治疗前下降,未遮盖眼下降更明显;双眼柱镜度无显著变化,立体视功能改善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弱视儿童主眼进行遮盖,未加速被遮盖眼的近视化,适当的遮盖治疗不会对立体视发育造成显著影响。
作者:杨少远;张林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儿童眼眶疾病的临床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7例眼眶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65例行手术治疗,结合病理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7例中肿瘤51例,前3位是皮样囊肿、血管瘤、横纹肌肉瘤;然后是血囊肿9例。眼眶异物3例,先天性小眼球合并囊肿2例,蜂窝织炎和先天性泪腺瘘各1例。结论:儿童眼眶病以肿瘤和血囊肿常见,多与先天性、胚胎性肿瘤或先天性发育畸形有关,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
作者:丛培芹;马鲁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球注抗生素、激素治疗外伤性内眼炎的疗效。方法:对20例外伤性内眼炎患者全身和局部大剂量应用抗生素、激素。结果:除1例无效外,19例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达到1.0以上5例,0.6以上6例,0.3以上3例,0.1以上2例,0.05以上3例。结论:尽早大剂量全身和局部应用抗生素、激素是外伤性内眼炎的首选治疗,它能有效地控制炎症,争取手术时机,获得满意的视功能。
作者:张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7年2月至1999年5月,我们收治了眼眶部钝挫伤后视神经萎缩25例。现将治疗经过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眼外伤后视神经萎缩25例,男16例,女9例,4~10岁10例,16~30岁12例,38~45岁3例。单眼23例,双眼2例。致伤原因:车祸14例,坠落伤3例,击伤8例。致伤部位:眶下部7例,6例无光感,眶周部8例,3例无光感,额部5例,3例无光感,眶内异物1例,无光感,眶部软组织损伤2例,脑挫伤2例,1例无光感。观察1个月17例,3个月5例,6个月2例,2年1例。临床表现:(1)患者伤后多昏迷,短者1~5min,长者2d,清醒后发现视力下降;(2)伤后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应消失或迟钝,间接对光反应存在;(3)前房出血;(4)视乳头早期无明显改变,数天或数周后视乳头颜色变为灰白或苍白,呈现下行性视神经萎缩改变;(5)CT检查示视神经走行正常18例,球后血肿2例,眶骨骨折4例,视神经骨管破裂1例;(6)视网膜呈乳白色,混浊伴出血。经治疗,伤后无光感的17例视力未再恢复,其余8例中视力增加4例,占50%。
作者:王淑兰;马文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6年以来我们应用小梁切除加玻璃体穿刺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持续高眼压状态64例、64眼,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64例、64眼,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后经常规抗青光眼药物治疗,仍呈持续高眼压状态者,男18例,女46例,右36眼,左28眼,45~76岁,持续高眼压时间1~10d,平均3.8d。术前眼压4.05~12.57kPa,平均6.44kPa,术前视力无光感6眼,光感12眼,手动18眼,指数16眼,0.02~0.1 12眼,视力在指数以下者占81.3%。
作者:刘欣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主要致病因素。方法:对449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做回顾性分析,男243例,女206例;术前视力光感~0.2;平均病史11.6月。手术采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结果:449例均诊断明确,与术前诊断符合率为80.6%,病因中视网膜血管性疾病114例,占25.39%,眼外伤85例,占18.9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2例,占18.26%,黄斑部病变41例,占9.1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9例,占8.69%,眼内炎25例,占5.57%。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正走向成熟,其适应证逐渐扩展,已成为治疗眼后段疾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郑秀云;党光福;刘素美;孟小丽;程爱花;张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性白内障65例、76眼均采用皱眉状隧道式切口,长4.5mm,连续环形撕囊,扩大内切口5.5mm,晶状体圈匙托出晶体核,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结果:老年性白内障76眼术后视力第1天≥0.5,20眼,占20%;第3天≥0.5,33眼,占43%;第5天≥0.5,37眼,占49%;第7天≥0.5,46眼,占60%;1个月≥0.5,59眼,占78%。结论: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适用于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作者:任春慧;谷保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挫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挫伤性前房积血1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68例中,1眼行前房冲洗,1眼行抗青光眼手术,其余病例均通过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而痊愈。1级出血吸收时间1~4d,平均2.1d,Ⅱ级出血吸收时间3~7d,平均4.3d,Ⅲ级出血吸收时间6~17d,平均8.9d,出院时视力≥1.0 106例,占63%,0.3~0.9 52例,占31%,<0.3 10例,占6%。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房积血有效,可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
作者:谢宏琴;李爱菊;李钟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23岁。主诉右眼视物不清、变形、变小4个月,视力右眼0.02,矫正-5.00DS→0.1,左眼0.2,矫正-5.00DS→1.0。双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示右眼视神经乳头边界清,色正常,颞侧网膜轻度水肿,反光强,可见2处点片状灰白色不均匀脱色素病灶,黄斑区颞侧可见2PD大小灰黄色带状病灶,上至11点,下延至赤道部,上方细,下方变宽。边界清,可见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在病灶表面,颞下方视网膜浅脱离,隆起约+1D,黄斑区水肿,可见黄白点状色素沉着,中心凹反射不见。B超示右眼颞下视网膜浅脱离。视野检查示右眼鼻上视野象限缺损,诊断为(1)视网膜色素上皮带状萎缩;(2)右眼视网膜色素上皮炎;(3)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左眼底正常。 讨论本病主要特征是眼底可见垂直向下的带状视网膜上皮层萎缩,较重者可见病灶上有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少数病例可伴有周边视网膜脱离,本病临床少见。此例因患屈光不正,易误诊为近视合并视网膜脱离,但患者右眼有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带且未查到裂孔,故应予排除。本病病因有脉络膜循环紊乱学说和视网膜下液重力学说,但也有与视网膜下液体的量和其生化因素有关的报道。治疗可采用血管扩张药及能量合剂,也可用激素。对有黄斑部浆液性脱离者,可采用亚激光治疗。
作者:韩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测定技术是鉴别和诊断青光眼的重要方法之一。但以往多数医生采用临床标准的RNFL技术诊断青光眼的准确性却有差异,可能采用先进的仪器检查有助于正确测定RNFL,因此,Trible等采用激光偏振扫描仪测定RNFL,评价其诊断的准确性;分别有3位眼科医生独立采用几种测定RNFL的方法,比较了激光偏振扫描术与其他方法诊断青光眼的准确性,认为激光偏振扫描技术能独立、客观正确地鉴别青光眼患者与正常人,用于判断青光眼患者的预后和评价治疗效果都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訾玉祥;李凯军;李贵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V型斜视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及下斜肌部分切除两种方法治疗V型斜视。结果:V型外斜视12例采用直肌垂直移位术,术后原在位平均-5°,向上平均-15△,向下平均-8△,采用下斜肌部分肌除术8例,术后原在位平均-5°,向上平均-10△,向下平均-5△。V型内斜视8例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术后原在位平均+5°,向上平均+8△,向下平均+16△,采用直肌垂直移位术,术后原在位平均+10°,向上平均+8△,向下平均+10△。结论:V型斜视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和直肌附着点移位术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梅;于秀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Nd:YAG激光泪道疏通并圆锥形硅胶棒植入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的疗效。方法:82例、91眼泪道阻塞及泪囊炎激光泪道疏通后植入硅胶棒。结果:泪道阻塞27眼,泪囊炎64眼。阻塞部位依次为鼻泪管68眼,泪总管31眼;泪小管21眼。1处及2处阻塞各35眼,3处以上21眼。首次硅胶棒留置时间12~180d,平均41.74d,一次性治愈68眼,好转5眼,无效18眼,有效率80.22%,14眼经二次硅胶棒植入,终治愈78眼,好转5眼,无效8眼,总有效率91.21%。18眼19次复发,复发率20.88%。16眼泪点撕裂,是常见的并发症。结论:该方法安全简便,疗效及可重复性好。
作者:路振莉;于立波;张康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发生主要并发症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方法:对60例、64眼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术,植入PMMA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主要并发症中为后囊膜破裂6眼(9.38%),角膜水肿12眼(18.7%)。术后1周视力0.5以上56眼(87.5%),0.2~0.5者8眼(12.5%)。结论:后囊膜破裂及角膜内皮损伤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术中应根据后囊膜破裂的大小采取措施,提高操作技能。术中各个环节正确操作可避免损伤内皮角膜。
作者:李成霞;贾绍友;张维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陈旧性外伤性前房积血的疗效。方法:静滴20%甘露醇250ml,每日1次或2次,结膜下注射尿激酶3000U,隔日1次。服桃红四物汤加减,每日1次,7d为1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并与常规治疗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5.5%,总有效率100%,对照组为50%和80%,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陈旧性外伤性前房积血较为有效。
作者:赵东红;桑桂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例1,男,42岁。右眼角膜异物2h,用0.25%丁卡因表面麻醉后用消毒针头剔除异物,术后常规用1∶5000升汞结膜囊冲洗消毒,涂红霉素眼膏包眼。次日复诊时主诉右眼瘙痒、有灼热及异物感,查体见右眼睑高度肿胀、潮红,睁眼困难,睑结膜充血,乳头、滤泡(+),球结膜充血、水肿,角膜除异物区混浊外,余透明。根据症状考虑为药物过敏,追查致敏原,诊断为升汞过敏,给予生理盐水洗眼,F-的确当眼水和诺氟沙星眼水分别点眼6次/d,扑尔敏25mg口服3次/d。次日症状明显好转,眼睑肿胀减轻,结膜充血水肿症状减轻,继续抗炎抗过敏治疗,5d后痊愈。例2,男,22岁。因共同性外斜视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术前常规用1∶5000升汞冲洗结膜囊,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术后第1天主诉双眼疼痛、瘙痒,眼睑高度肿胀、潮红,伴面部肿胀,局部皮肤出现湿疹及渗液,结膜高度充血水肿,考虑为药物过敏所致,追查致敏原,认为系升汞过敏所致,静滴洁霉素1.8g,地塞米松10mg,F-的确当眼水点眼6次/d,扑尔敏25mg口服3次/d,局部用3%硼酸水冷湿敷,症状逐渐好转,7d后痊愈。
作者:王琇;闫洪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和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对40例翼状胬肉患者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和球结膜移植术。结果:植片愈合好,角膜创面光滑透明,无角膜血管新生,无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有效。
作者:李兴珍;郝永波;王洪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角膜外伤的疗效。方法: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角膜外伤59例、63眼,包括角膜穿通伤未缝合9眼,缝合术后39眼,化学及热烫伤11例、15眼,伤后包扎2~3d,无菌条件下戴镜,局部用药,配合全身用药。结果:戴镜后刺激症状消除,角膜上皮修复快,伤口愈合期缩短,无并发症发生,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在角膜外伤治疗过程中,角膜接触镜与全身及局部合理用药,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
作者:丰香兰;梁惠英;张宁;张玉环;田玉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透明角膜切口位置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散光变化的影响。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68例、80眼进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根据切口位置分为1组:上方切口43眼,2组:颞侧切口37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d、1周、1、3月通过Topcon验光仪、Marco角膜曲率计检测角膜散光度及轴向。结果:术后1天、1周、1月1组散光均大于2组,以术前逆规性散光甚,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根据Gravy向量法分析,1组术后38例逆规性散光,2组术后36例循规性散光。结论: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短期形成的散光较小,且以循规性散光为主,为正常人所能接受,对术前具有逆规性散光的患者此为佳手术方式。
作者:潘雪梅;毕宏生;王兴荣;刘力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