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琇;闫洪禄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发生主要并发症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方法:对60例、64眼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术,植入PMMA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主要并发症中为后囊膜破裂6眼(9.38%),角膜水肿12眼(18.7%)。术后1周视力0.5以上56眼(87.5%),0.2~0.5者8眼(12.5%)。结论:后囊膜破裂及角膜内皮损伤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术中应根据后囊膜破裂的大小采取措施,提高操作技能。术中各个环节正确操作可避免损伤内皮角膜。
作者:李成霞;贾绍友;张维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例1,男,14岁。因患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在外院诊治3年,患病期间反复点用点必舒眼液,每日4次,每年需用7~8个月。患病初期视力及眼底均正常。1998年1月视力逐渐下降并伴有眼胀,左眼尤甚。就诊后未引起重视,继续用药治疗,直到1998年8月视力下降到右眼0.08,左眼0.05,不能矫正,以双眼皮质类固醇青光眼收入我院。检查双眼睑结膜充血肥厚,球结膜充血呈砖红色,角膜缘见胶样增殖,前房深浅正常,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应存在,晶体透明,右眼底视乳头边界清,色苍白,C/D=0.6,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眼压4.05kPa,前房角为宽角,视野向心性缩小。左眼压7.88kPa,眼底视乳头淡,边界清,C/D=0.8,余者同右眼。经用0.5%噻吗心安液点眼每日2次,口服醋氮酰胺250mg,每日3次,眼压正常后,双眼均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视力右眼0.1,左眼0.08,眼压正常。随访2年无变化。例2,女,12岁。因患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在当地医院诊疗2年,常年点氯加地眼水,每日3~4次,连用2年。病初视力眼底均正常。用药1年半后有虹视、眼胀感,在外院诊断为近视,未测眼压及眼底,1999年3月视力下降明显,眼胀加剧,视力:右0.08,左0.1,均不能矫正,双眼睑结膜充血肥厚,球结膜充血呈砖红色,角膜缘见胶样增殖。前房深浅正常,瞳孔圆,直径3.5mm,对光反应存在,晶体透明,视乳头淡,边界清,视杯深,C/D=0.8,黄斑中心凹反射消失。眼压6.75kPa,视野为管状。经药物治疗降压后双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正常,视力右0.1,左0.2,随访1年6个月无变化。 讨论局部或全身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可引起眼压升高,导致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眼压升高的幅度取决于药物的种类、浓度、滴药次数及用药时间。早期停药眼压可降到正常,但长期高眼压,已有房水排除管道永久性损害者,即使停药眼压仍持续升高。因此,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眼压,在使用类固醇2周后即应测量。长期用药者头几个月内每2~3周复查眼压1次,以后2~3个月复查1次。对眼压升高而病情需要者可改用不引起眼压升高的皮质类固醇。
作者:杜江;岳莉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主眼遮盖对弱视儿童屈光度和立体视的影响。方法:动态分析经主眼遮盖法基本治愈的弱视62例治疗前后双眼屈光度和立体视的变化。结果:62例患儿平均遮盖主眼2.5±1.7年后,视力>0.8,基本治愈;治疗后双眼球镜度均较治疗前下降,未遮盖眼下降更明显;双眼柱镜度无显著变化,立体视功能改善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弱视儿童主眼进行遮盖,未加速被遮盖眼的近视化,适当的遮盖治疗不会对立体视发育造成显著影响。
作者:杨少远;张林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之间的斜视,若延误治疗时机常变为恒定性外斜视,从而丧失双眼单视功能,对间歇性外斜视倾向于手术治疗,由于斜视度不稳定,通常的手术方法易产生术后眼位矫正不足。自1995年以来,我们对43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行外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随访观察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5年6月以来我们采用外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5~14岁,平均9岁。斜视度20△~96△,平均65.3△,随访2~10个月,平均6.1个月。
作者:苏明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球注抗生素、激素治疗外伤性内眼炎的疗效。方法:对20例外伤性内眼炎患者全身和局部大剂量应用抗生素、激素。结果:除1例无效外,19例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达到1.0以上5例,0.6以上6例,0.3以上3例,0.1以上2例,0.05以上3例。结论:尽早大剂量全身和局部应用抗生素、激素是外伤性内眼炎的首选治疗,它能有效地控制炎症,争取手术时机,获得满意的视功能。
作者:张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V型斜视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及下斜肌部分切除两种方法治疗V型斜视。结果:V型外斜视12例采用直肌垂直移位术,术后原在位平均-5°,向上平均-15△,向下平均-8△,采用下斜肌部分肌除术8例,术后原在位平均-5°,向上平均-10△,向下平均-5△。V型内斜视8例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术后原在位平均+5°,向上平均+8△,向下平均+16△,采用直肌垂直移位术,术后原在位平均+10°,向上平均+8△,向下平均+10△。结论:V型斜视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和直肌附着点移位术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梅;于秀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透明角膜切口位置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散光变化的影响。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68例、80眼进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根据切口位置分为1组:上方切口43眼,2组:颞侧切口37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d、1周、1、3月通过Topcon验光仪、Marco角膜曲率计检测角膜散光度及轴向。结果:术后1天、1周、1月1组散光均大于2组,以术前逆规性散光甚,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根据Gravy向量法分析,1组术后38例逆规性散光,2组术后36例循规性散光。结论: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短期形成的散光较小,且以循规性散光为主,为正常人所能接受,对术前具有逆规性散光的患者此为佳手术方式。
作者:潘雪梅;毕宏生;王兴荣;刘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挫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挫伤性前房积血1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68例中,1眼行前房冲洗,1眼行抗青光眼手术,其余病例均通过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而痊愈。1级出血吸收时间1~4d,平均2.1d,Ⅱ级出血吸收时间3~7d,平均4.3d,Ⅲ级出血吸收时间6~17d,平均8.9d,出院时视力≥1.0 106例,占63%,0.3~0.9 52例,占31%,<0.3 10例,占6%。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房积血有效,可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
作者:谢宏琴;李爱菊;李钟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青少年视力发展变化规律,为预防青少年近视提供依据。方法:对100例4岁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全部散瞳验光,个别儿童配戴眼镜,连续10年追踪检查视力和屈光改变。结果:4岁正常视力的儿童至9岁时大部分成为近视;6岁以前的正视眼在14岁后全部变为近视;11岁以前的远视眼95%以上变为正视和近视。结论:检查学龄前儿童视力,可以预测以后的屈光改变,学龄前儿童视力越好,越应提前预防近视。
作者:张军和;胡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先天性睑下垂是一种影响视功能和有碍面容的疾病,严重的睑下垂如不及早手术可引起遮盖性弱视。1998年1月至2000年1月我们共治疗先天性中、重度睑下垂32例、38眼。其中男20例,女12例,3~13岁,平均6.5岁,双眼发病6例。手术年龄3~6岁10例,7~10岁14例,11~13岁8例。随访时间1~2年,平均1年零8个月。
作者:陈峻;任春慧;谷保民;戴秀玉;侯跃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水平斜视一次性手术的效果。方法:先作垂直斜视手术即上直肌后徒、再作水平斜视手术即内或外直肌手术。结果:36例术后眼位正,眼球运动良好。结论:一次性手术同时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水平偏斜是可行的。
作者:于秀敏;陈峻;戴秀玉;侯跃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性白内障65例、76眼均采用皱眉状隧道式切口,长4.5mm,连续环形撕囊,扩大内切口5.5mm,晶状体圈匙托出晶体核,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结果:老年性白内障76眼术后视力第1天≥0.5,20眼,占20%;第3天≥0.5,33眼,占43%;第5天≥0.5,37眼,占49%;第7天≥0.5,46眼,占60%;1个月≥0.5,59眼,占78%。结论: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适用于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作者:任春慧;谷保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先天性视乳头小凹(congenital pit of the optic nerve head)是一种较少见的视乳头发育不良,早期若不合并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多无症状,但本病半数以上病例终合并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从而导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而就诊。我院门诊采用激光光凝治疗1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 患者女,21岁。因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1月来诊。检查视力右0.02,左1.0,左眼无异常发现,右眼外眼无异常,屈光间质清,散瞳检查眼底:于视乳头颞侧见一约1/5PD大的黄白色凹陷,黄斑区水肿,中心凹反光消失,B超提示后极部视网膜扁平脱离,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SLO)示视乳头颞侧有一强荧光区黄斑区水肿,ICGA脉络膜血管未见异常,SLO测量小凹深度为5D。采用澳大利亚ELLEX公司生产的泵浦倍频532nm激光器,其光斑直径为100μm,激光能量为150mW,脉冲时间为0.1s,沿视乳头颞侧边缘交错光凝,共两排计11个光凝点,Ⅰ级反应。术后即刻眼底彩色照相。术后1个月复查,右眼视力0.8,散瞳检查眼底示黄斑区水肿明显减轻,中心凹反光隐约可见,B超提示后极部视网膜已平复,术后1.5月复查,右眼视力1.0,黄斑区水肿完全消失,中心反光清晰可见,视乳头颞侧激光光凝处隐约可见少许色素沉积。
作者:夏信昌;王玉;张绍光;刘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主要致病因素。方法:对449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做回顾性分析,男243例,女206例;术前视力光感~0.2;平均病史11.6月。手术采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结果:449例均诊断明确,与术前诊断符合率为80.6%,病因中视网膜血管性疾病114例,占25.39%,眼外伤85例,占18.9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2例,占18.26%,黄斑部病变41例,占9.1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9例,占8.69%,眼内炎25例,占5.57%。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正走向成熟,其适应证逐渐扩展,已成为治疗眼后段疾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郑秀云;党光福;刘素美;孟小丽;程爱花;张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单眼挫伤性前房积血继发青光眼14眼中男10例,女4例,右眼9例,左眼5例,5~54岁,17岁以下学生9例,占64.3%。拳击伤5例,球类、石块伤6例,跌撞伤3例。按出血量Ⅳ级划分,本组病例均为Ⅲ、Ⅳ级,经保守治疗5d以上积血吸收不明显,视力为光感,眼压在28.01~50.62mmHg,伴有典型青光眼发作症状。患眼术前常规准备。在12点角膜缘切开球结膜约7mm,于角膜缘平行于虹膜面用穿刺刀行前房穿刺并扩大切口约3~5mm,先用灌注液由切口向前房内稍加冲洗,再将爱维玻璃酸钠向前房内沿一侧边进针边注入,达6点位稍多一些,能观察到血块有向切口推挤现象时停止注射。继而一手持虹膜恢复器轻压切口后唇,另一手用斜视钩膝部按压角膜缘6点位并稍加波动,血块便从切口处涌出。前房内少量残留玻璃酸钠不必清除,灌注前房后再注入消毒空气泡约6mm,切口缝合一针。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单眼包扎。术后24h观察全部病例前房内气泡直径不足3mm,房水清晰,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术后1周矫正视力≥1.0 7例,0.2~0.9 4例,≤0.1 2例。视力低于1.0合并有外伤性瞳孔散大,玻璃体积血,视网膜震荡,眼压全部正常。
作者:胡志发;穆爱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6年以来我们应用小梁切除加玻璃体穿刺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持续高眼压状态64例、64眼,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64例、64眼,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后经常规抗青光眼药物治疗,仍呈持续高眼压状态者,男18例,女46例,右36眼,左28眼,45~76岁,持续高眼压时间1~10d,平均3.8d。术前眼压4.05~12.57kPa,平均6.44kPa,术前视力无光感6眼,光感12眼,手动18眼,指数16眼,0.02~0.1 12眼,视力在指数以下者占81.3%。
作者:刘欣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测定技术是鉴别和诊断青光眼的重要方法之一。但以往多数医生采用临床标准的RNFL技术诊断青光眼的准确性却有差异,可能采用先进的仪器检查有助于正确测定RNFL,因此,Trible等采用激光偏振扫描仪测定RNFL,评价其诊断的准确性;分别有3位眼科医生独立采用几种测定RNFL的方法,比较了激光偏振扫描术与其他方法诊断青光眼的准确性,认为激光偏振扫描技术能独立、客观正确地鉴别青光眼患者与正常人,用于判断青光眼患者的预后和评价治疗效果都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訾玉祥;李凯军;李贵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23岁。主诉右眼视物不清、变形、变小4个月,视力右眼0.02,矫正-5.00DS→0.1,左眼0.2,矫正-5.00DS→1.0。双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示右眼视神经乳头边界清,色正常,颞侧网膜轻度水肿,反光强,可见2处点片状灰白色不均匀脱色素病灶,黄斑区颞侧可见2PD大小灰黄色带状病灶,上至11点,下延至赤道部,上方细,下方变宽。边界清,可见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在病灶表面,颞下方视网膜浅脱离,隆起约+1D,黄斑区水肿,可见黄白点状色素沉着,中心凹反射不见。B超示右眼颞下视网膜浅脱离。视野检查示右眼鼻上视野象限缺损,诊断为(1)视网膜色素上皮带状萎缩;(2)右眼视网膜色素上皮炎;(3)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左眼底正常。 讨论本病主要特征是眼底可见垂直向下的带状视网膜上皮层萎缩,较重者可见病灶上有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少数病例可伴有周边视网膜脱离,本病临床少见。此例因患屈光不正,易误诊为近视合并视网膜脱离,但患者右眼有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带且未查到裂孔,故应予排除。本病病因有脉络膜循环紊乱学说和视网膜下液重力学说,但也有与视网膜下液体的量和其生化因素有关的报道。治疗可采用血管扩张药及能量合剂,也可用激素。对有黄斑部浆液性脱离者,可采用亚激光治疗。
作者:韩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与青光眼眼压升高的关系。方法:用玻璃体切割合并小梁切除治疗疑难青光眼及不同浓度的透明质酸酶注入兔眼玻璃体内改变玻璃体理化状态来降低眼压。结果:玻璃体切割术后随访0.5~4年,患者眼压80%控制在正常范围,自觉症状消失,眼局部充血减轻或消失,视力多保持原来状态。用药10~20~30d后,兔眼玻璃体粘稠度明显下降,眼压从2.74kPa降至1.73~1.33kPa。结论:玻璃体切割合并小梁切除及透明质酸酶兔眼玻璃体内注射法均可使眼压下降,说明玻璃体对眼内压有一定的影响,但手术及实验结果和远期疗效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晋林;唐桂兰;余顺;刘少君;乔健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16岁。因右眼视力逐渐下降3个月,有时酸胀不适,多次在外院诊为“近视”、“弱视”。近5、6天,右眼胀痛,伴同侧头痛,并逐渐加重,于1999年11月26日收住院。眼部检查示右眼视力0.1,矫正0.2,左眼视力0.6,矫正1.2,眼球运动各方向均不受限,光定位及色觉正常。左眼未见异常,右眼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透明,房闪(+),虹膜表面有新生血管,颞侧2点~5点半方位虹膜表面有一类黑素球形肿物,与角膜边缘粘连,肿物表面色黑、隆起,无结节,屈光间质清,眼底未见异常,眼压4.8kPa,眼眶正侧位片未见异常。B超示颞侧虹膜有一类圆形均匀回声团,边界欠清晰,于1999年12月3日,在局麻下行右眼虹膜肿物全切术,病理诊断为虹膜恶性黑素混合瘤,行眼球摘除术,眼球壁完整。病理检查于镜下见起源于虹膜根部,瘤体有坏死组织,其内及周围见有上皮细胞及大小不一的色素颗粒,随访1年,情况良好。
作者:孙翠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