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

赵志勇

关键词:肺动脉血栓栓塞, 尿激酶, 诊断, 治疗结果
摘要:目的 探讨肺动脉血栓栓塞(PTE)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5年4月-2010年11月收治的16例PTE患者采用尿激酶(UK)150万~200万U静脉滴注,比较临床疗效及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血压.结果 经过治疗,其中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 93.75%,无效率为6.25%.UK治疗后,患者的P(A-a)O2、SaO2及PaO2较治疗前都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PaCO2及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K在治疗PTE中疗效确切,安全有效.治疗前对患者进行明确诊断,严格掌握溶栓适应证及时采取救治措施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全麻术后气管导管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全麻术后气管导管患者预防呼吸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50例全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7例,采用传统全麻术后气管导管护理方法;试验组73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行全麻术后气管导管护理.拔管后进行临床护理效果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降低了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提高了护理质量满意度和术后自理能力恢复率,使 VAP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全麻术后气管导管患者能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气管导管护理,预防VAP的发生,同时提高了护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及护理工作的目标性和计划性.

    作者:李翎;吴丹;代翠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分析

    目的 结合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PPVS)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图形与左室造影,指导封堵器的选择.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5月,43例PPVS患者行介入封堵,分别用TTE及左室造影,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并对封堵后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超声图形与左室造影相关性良好,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结论 PPVS封堵较复杂,对拟行介入封堵的PPVS患者的TTE前期进行分析,可以帮助预计介入封堵方案.介入封堵疗效可靠、安全.

    作者:姚艺;张刚成;沈群山;江丹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曲美他嗪联合卡维地洛对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影响研究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联合卡维地洛对舒张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入选60例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接受卡维地洛及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另一组为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予曲美他嗪联合卡维地洛,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运动耐量,评估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在心功能,运动耐量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美他嗪联合卡维地洛能有效提高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量.

    作者:王仲;孙彦素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瑞替普酶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及出血率.结果 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为100.0%(30/30),对照组的血管再通率为66.7%(20/3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出血率为10.0%,对照组的出血率为3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高,可降低出血率,给药简便,不良反应小,用于溶栓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救治老年性晕厥的体会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各种老年病逐年增加,老年性晕厥是急诊的常见病,因其造成的各种损害对家庭及社会的负担进一步加重,值得社会尤其是急诊科医生的关注.我院急诊科2010年1月-2011年10月共收治36例老年性晕厥患者,现对其临床特点及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刘松贤;刘伟;李景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无创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无创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1年10月收治的6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对照组使用鼻导管吸氧.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变及血气变化、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PaO2的升高和PaCO2下降幅度都较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能有效改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指标,提高生存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熊小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注射用丹参(冻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丹参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9月以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并记录咳嗽、咳痰、喘息、肺部啰音及胸片阴影的消失时间.结果 治疗组在咳嗽、咳痰、喘息、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即有效率、住院时间方面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应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冻干)疗效确切.

    作者:安玉良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异体肌腱移植的研究进展

    每年肌腱与骨骼损伤的患者将近3千万,其中肌腱损伤的患者近半数[1].对于肌腱损伤与肌腱缺损,主要使用的修复方法依旧是单纯的自体肌腱移植.目前各种外伤导致的肌腱损伤与肌腱缺损的患者越来越多,肌腱与韧带损伤的复杂性和严重性日益增大.以往通过单纯的自体肌腱移植来修复肌腱缺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随着医学的发展,相继出现了人工肌腱,组织工程技术,但耗资大,技术不完善,所以一直停滞不前.

    作者:崔亮;卡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预防宫缩乏力致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 探讨预防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我院2009年3月-2011年9月收治的73例因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患者临床护理方法,主要是及时对出现宫缩乏力的产妇进行子宫按摩并应用促进宫缩药物,加强产后出血护理.结果 73例产妇产后出血经快速有效止血和加强产后出血护理后,抢救成功.73例产妇中无一例进行子宫切除止血,无一例因产后大出血死亡.结论 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出血后子宫切除率,提高产妇的生存质量.

    作者:钟萍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肺动脉血栓栓塞(PTE)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5年4月-2010年11月收治的16例PTE患者采用尿激酶(UK)150万~200万U静脉滴注,比较临床疗效及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血压.结果 经过治疗,其中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 93.75%,无效率为6.25%.UK治疗后,患者的P(A-a)O2、SaO2及PaO2较治疗前都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PaCO2及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K在治疗PTE中疗效确切,安全有效.治疗前对患者进行明确诊断,严格掌握溶栓适应证及时采取救治措施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赵志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经纤维支气管镜诊治支气管结核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诊断、治疗支气管内膜结核的价值.方法 47例患者采用日本Olympus BF-P20型纤维支气管镜刷片检查抗酸杆菌和病理检查诊断为支气管内膜结核,并于纤支镜下局部多点注射异烟肼治疗.结果 47例患者根据纤支镜下表现可分为浸润型9例,溃病型16例,增殖型15例和纤维狭窄型7例;发病部位:左上叶气管受累10例,左舌叶气管受累10例,左下叶气管受累9例,右上叶气管受累7例,右中叶气管受累6例,右下叶气管受累5例;经纤支镜局部注射药物治疗后症状好转,糜烂、坏死、溃疡、息肉病灶消散.结论 纤支镜检是支气管内膜结核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经纤支镜多点药物局部注射治疗是支气管内膜结核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李春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体外循环中医院感染控制分析

    体外循环技术是心血管外科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其在心血管外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转流过程中体外循环管道系统、超滤器、心脏停搏液装置以及以上物品连接的管道接头和各种插管均与患者的血液接触,各类插管多,血液处于非封闭系统内,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某些传染病的医源性传播,如何在体外循环中有效地实施医院感染控制,是体外循环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作者:刘巧梅;薛丽琴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CT定位微创穿刺抽吸术治疗脑出血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CT定位微创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依据CT定位,通过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脑出血患者120例,并与同期内科保守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20例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及病死率.结果 微创组和保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67.5%,病死率分别为5.0%和1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定位微创穿刺抽吸术治疗脑出血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侯林;康珊;武霄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钻孔引流术与微创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通过比较微创穿刺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探讨微创穿刺术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实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1年符合手术条件的8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治疗过程.其中48例患者接受微创穿刺术治疗,38例接受钻孔引流术治疗.结果 微创穿刺组平均手术时间(21.2±7.3)min 显著低于钻孔引流组(50.3±11.4)min;同时,在术后残余微创穿刺组术后残余液量(19.2±7.4)ml,钻孔引流组术后残余液量(25.6±10.3)ml.两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与传统钻孔引流术相比,微创穿刺术具有恢复快、操作简单、损伤小等优点,可作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袁丁;王亮;陈治强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猪尾巴导管持续引流心包积液的护理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猪尾巴导管持续引流心包积液的护理措施.方法 36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经皮成功放置猪尾巴导管并持续引流,回顾分析护理措施与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36例患者中31例症状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例死亡;均无脏器损伤、感染及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经皮心包穿刺留置导管引流的患者要加强心理护理,注意术前准备、指导术中配合、密切观察术后病情变化,防止导管堵塞、脱落是保证引流成功,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严家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血液透析致心血管并发症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致心血管并发症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35例血液透析出现的心血管并发症患者的特点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 35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共计出现心血管并发症24例,占69%,经对症护理后69%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顺利完成血液透析.结论 观察患者血液透析中的表现及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高发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血液透析顺利完成.

    作者:龙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肺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胸腔闭式引流观察和护理特点

    目的 通过对我科近4年中18例肺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胸腔闭式引流进行观察,探讨此类患者的护理特点.方法 18例患者术后3d每天均有500ml以上引流胸腔积液,有10例(A组)在术后3d仍有800ml胸腔积液,给予自体血胸膜固定术,8例(B组)仍予常规支持对症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 A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6d,平均住院费用为4.1万元;B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9d,平均住院费用为3.2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需加强观察胸腔积液的变化,及时的自体血胸膜固定术并加强指导翻身护理,可在临床上加快此类患者的康复,同时减少住院费用.

    作者:吴丹;李翎;代翠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5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用环磷腺苷葡胺185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结果 对照组痊愈32例(42.10%),好转22例(28.95%),无效22例(28.95%),总有效率为71.05%;研究组痊愈56例(73.68%),好转14例(18.42%),无效6例(7.89%),总有效率为92.10%;两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具有很好的效果,其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韦利元;黄东芬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早期拔除尿管以降低尿路感染率指征研究

    目的 探讨早期拔除尿管降低重症昏迷男性患者尿路感染的指征.方法 以因颅脑创伤入住我院同时需持续导尿的110例男性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格拉斯戈昏迷评分(GCS)4~8分.按收住入院的时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54例,采用定时放尿法训练膀胱功能,定时(3~4h)夹闭尿管后拔管,改用尿套接尿.对照组56例,当GCS评分>8分时,采用按需放尿法训练膀胱功能,根据患者夹管后反应及时拔管,改用尿套接尿.观察两组留置导尿的时间及拔管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留置导尿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拔管后两组尿潴留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男性昏迷患者GCS评分4~8分时,早期拔除尿管可明显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降低导尿管使用率,进而减少重症监护室患者院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贾灵芝;商丽;商全梅;韩海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及对策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液报废原因,发现影响本地区血液报废因素,采取有效改进防范措施减少血液报废,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方法 收集本站2009-2011年所有血液报废资料,按报废原因,品种,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9-2011年共报废血液4 118袋,年平均报废率为11.42%,其中脂血报废率为4.66%,居血液报废原因首位,其次为ALT升高报废(1.60%),第三为不足量血液报废(0.74%),再次为RPR阳性(0.62%),HbsAg阳性(0.44%),抗-HCV、抗-HIV报废所占比例较小,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从血液报废品种分析,以血浆和悬浮红细胞为主,占报废血液总数的85.23 %.结论 献血前征询和初筛是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报废的重要措施,同时建立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加强献血前的宣传教育并对采供血全过程质量控制和有效监督,可以减少血液报废.

    作者:罗昭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