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未达标原因的调查分析

王国民

关键词:高血压, 血压控制, 数据收集
摘要:目的 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未达标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回顾我院2007年5月-2011年6月年住院治疗及门诊治疗高血压病患者200例血压控制未达标的原因,并针对各种血压未达标原因制定个性化的降压方案,减少影响降压的不利因素,积极合理降压.结果 200例患者有190例经合理指导降压后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总有效率为95.0%.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未达标与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和患者用药依从性差有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腹泻婴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

    目的 观察腹泻婴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方法 抽取32例我院内六科住院的腹泻婴儿清晨空腹静脉血2ml,室温下放置20~40min,分离血清,置于-70℃冰箱保存.应用英国IDS公司生产的25羟维生素EIA@OSTASE试剂盒定量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结果 本组腹泻婴儿维生素D较为足够9例,相对缺乏16例,缺乏7例.结论 腹泻婴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低于正常.

    作者:任淑红;王杰英;雷淑琴;李陈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进展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作为老年高血压的一种常见的特殊类型,有着较高的心脑血管事件患病率和病死率,其治疗和控制已成为急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的规律,以期为读者提供借鉴.

    作者:黄群;冯惠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早期拔除尿管以降低尿路感染率指征研究

    目的 探讨早期拔除尿管降低重症昏迷男性患者尿路感染的指征.方法 以因颅脑创伤入住我院同时需持续导尿的110例男性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格拉斯戈昏迷评分(GCS)4~8分.按收住入院的时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54例,采用定时放尿法训练膀胱功能,定时(3~4h)夹闭尿管后拔管,改用尿套接尿.对照组56例,当GCS评分>8分时,采用按需放尿法训练膀胱功能,根据患者夹管后反应及时拔管,改用尿套接尿.观察两组留置导尿的时间及拔管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留置导尿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拔管后两组尿潴留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男性昏迷患者GCS评分4~8分时,早期拔除尿管可明显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降低导尿管使用率,进而减少重症监护室患者院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贾灵芝;商丽;商全梅;韩海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呼气末正压通气在肺灌洗中的选择和应用

    目的 探讨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在肺灌洗中的选择和应用.方法 选择14例行全肺灌洗术的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例,实验组根据每个患者灌洗肺通气时的压力-容积曲线(P-V曲线)中吸气支的低拐点来确定PEEP值;对照组选择PEEP 5cmH2O通气.观察患者在使用PEEP前、PEEP通气30min、使用PEEP后的心率(HR)、有创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搏出量(CO)、每搏量(SV)、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胸液成分(TFC)、心肌加速度指数(ACI)、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气道峰压(Peak)、气道平台压(Plat)、动态肺顺应性、气道阻力以及血气分析值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各观察值在PEEP通气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EEP通气时,实验组的MAP降低、CVP和SPO2增高、TFC增高、PetCO2降低、Plat增高(P<0.05).与PEEP通气前比较,实验组在PEEP通气后的PaCO2降低、SaO2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PEEP通气时的MAP降低、CVP、SPO2、PetCO2增高(P<0.05).结论 根据P-V曲线中吸气支的低拐点来确定PEEP值能使肺灌洗患者术中改善氧合.

    作者:蓝岚;欧阳葆怡;岑燕遗;陈磊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将100 例小儿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 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有效地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小儿肺炎患者实施有效地护理干预,提高了疗效,改善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丽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大面积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预防措施,总结我院治疗大面积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临床实践与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我院32例大面积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基本痊愈18例,治愈率为75%,显著进步7例,进步3例,死亡1例,重残1例,中残2例.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诊断呈现一种隐蔽的特点,需反复检查,若病情有变,应及时治疗,尽早手术.

    作者:赵洪波;孙守成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断肢再植围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

    目的 对断肢再植患者进行全方位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对22例断肢再植患者进行全方位心理护理,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程度.结果 全方位心理护理减轻了断肢再植患者的心理反应,积极接受治疗和护理.结论 成立专职护理小组对断肢再植患者实施术前、术中、术后全方位心理护理能使患者摆脱心理困境,愉快接受各种治疗、护理,促进早日康复.

    作者:岳春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氟伐他汀钠胶囊对颈动脉支架植入后患者脑梗死的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应用氟伐他汀钠胶囊预防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置入颈动脉支架且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78例,对其进行氟伐他汀钠干预治疗,并对治疗后的脑梗死危险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3个月颈动脉斑块数量、厚度、长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颈动脉斑块数量、厚度、长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减少或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伐他汀钠胶囊能够显著减轻颈动脉支架置入后的斑块情况,对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作者:韦涛;庞洪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及对策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液报废原因,发现影响本地区血液报废因素,采取有效改进防范措施减少血液报废,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方法 收集本站2009-2011年所有血液报废资料,按报废原因,品种,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9-2011年共报废血液4 118袋,年平均报废率为11.42%,其中脂血报废率为4.66%,居血液报废原因首位,其次为ALT升高报废(1.60%),第三为不足量血液报废(0.74%),再次为RPR阳性(0.62%),HbsAg阳性(0.44%),抗-HCV、抗-HIV报废所占比例较小,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从血液报废品种分析,以血浆和悬浮红细胞为主,占报废血液总数的85.23 %.结论 献血前征询和初筛是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报废的重要措施,同时建立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加强献血前的宣传教育并对采供血全过程质量控制和有效监督,可以减少血液报废.

    作者:罗昭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未达标原因的调查分析

    目的 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未达标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回顾我院2007年5月-2011年6月年住院治疗及门诊治疗高血压病患者200例血压控制未达标的原因,并针对各种血压未达标原因制定个性化的降压方案,减少影响降压的不利因素,积极合理降压.结果 200例患者有190例经合理指导降压后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总有效率为95.0%.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未达标与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和患者用药依从性差有关.

    作者:王国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肺部炎性假瘤的X线平片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 分析肺部炎性假瘤的X 线平片的表现.方法 搜集9例经临床证实为肺部炎性假瘤患者的X线平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炎性假瘤的主要X线平片显示为单个类球形致密影,大小2~8cm不等,多介于2~4cm,6例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匀,示有小蜂窝状透亮影;1例见有支气管充气征;7例边缘部分清晰整齐;2例边缘模糊似粗长毛刺.结论 胸部X线平片动态观察炎性假瘤,应结合临床及X线表现予以鉴别.X线平片对肺部炎性假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张兰珍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用于超前镇痛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2月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30min静脉给予帕瑞昔布钠40mg,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4ml,两组其他处理相同.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术后2、6、12、24h疼痛情况进行评定,并对其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 观察组不同时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12h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 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同时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术后回访,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用于妇科超前镇痛,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毛少磊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CT定位微创穿刺抽吸术治疗脑出血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CT定位微创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依据CT定位,通过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脑出血患者120例,并与同期内科保守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20例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及病死率.结果 微创组和保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67.5%,病死率分别为5.0%和1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定位微创穿刺抽吸术治疗脑出血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侯林;康珊;武霄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一例罕见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护理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与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密切关系的,侵犯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血管病变.Ⅰ型多发性大动脉炎也称主动脉弓综合征或高安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

    作者:刘悦琦;包小静;王亚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运用

    目的 预防致残,减轻残疾程度,大限度地改善患者运动、语言、认知和其他受损的功能,恢复其生活和活动能力,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方法 在完成一般治疗和护理的前提下,早期进行护理干预即重视早期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及急性期护理干预,取得家庭的支持并正确指导其护理.结果 患者经过早期护理干预后病情得到了稳定.结论 通过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会上能够再适应,明显提高了脑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邓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X线和CT检查对创伤性膈疝的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X线、CT检查、胃肠造影对诊断创伤性膈疝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证实的创伤性膈疝的X线、CT、胃肠造影的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15例创伤性膈疝患者,X线摄片检查、CT扫描检查表现为膈肌升高、模糊,膈肌被掩盖,胸腔内可见不同异常密度影,5例患者经胃肠造影膈上胸腔内见胃肠道影结构做出诊断.结论 X线胸片是常规检查、CT检查能进一步明确诊断,胃肠造影能直接明确诊断.

    作者:王代兵;李晖;贾均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无创机械通气CPAP模式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无创机械通气CPAP模式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 4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机械通气CPAP模式,比较治疗后病情改善情况和血气分析结果.结果 试验组19例患者行无创机械通气CPAP模式后病情好转,总有效率为90%,心率及呼吸次数明显降低,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显著提高,收缩压和pH值逐步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机械通气CPAP模式可迅速纠正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低氧血症,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作者:柯颜基;马少彬;韩焕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0例临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依据<临床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判定其临床疗效.结果 显效40例,有效3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8.7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彭晓燕;何奇檀;黎志革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诊断肝癌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诊断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60例肝癌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25、CA153、CA199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观察组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25、CA153、CA19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肿瘤标记物在肝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增加其准确性.

    作者:陶立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全静脉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抑制作用的比较

    目的 探讨全静脉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手术中应激反应抑制作用的差异.方法 选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应用全静脉麻醉,B组应用硬膜外麻醉.术中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比较两组应激反应发生程度的差异.结果 气腹1min后,B组HR高于A组(P<0.05).气腹后A组MAP有所下降,至术毕均低于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MAP在气腹后至术毕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1min时两组的Co较麻醉前降低(P<0.05).气腹后30min至术毕,B组ACTH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麻醉前无统计学意义,气腹后至术毕ACTH、Co比较,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全静脉麻醉对腹腔镜手术中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较硬膜外麻醉强.

    作者:郑国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