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腺激素反应蛋白1基因-一个新的鼠脑甲状腺激素反应基因的克隆、表达分布及其功能预测

谢超;罗敏;杨义生;蔡东升;李连喜;陈刚;丁伟;刘优萍;李果;苏青;张芳林

关键词:甲状腺激素类, 差异显示聚合酶链反应, 印迹法, RNA, 电子克隆, 甲状腺激素反应蛋白1基因
摘要:目的克隆新的大鼠脑甲状腺激素反应基因,研究其表达特征并初步预测其功能.方法建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新生大鼠模型,用荧光标记的差异显示PCR(DD-PCR)技术、亚克隆、测序及相似性检索获得未知的大鼠脑甲状腺激素反应基因的cDNA片段.采用电子克隆、RT-PCR、测序并克隆其cDNA全长.经Northern印迹法证实其表达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并用半定量RT-PCR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技术观察其分布转录水平和预测其功能.结果克隆了甲状腺激素反应蛋白1(thyroid hormone-response protein-1,TRP-1)基因全长cDNA,共973 bp(基因登录号为AF348365),在甲减新生大鼠的脑中,该基因的转录增强.该基因表达广泛,以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其在大鼠不同脑区的表达含量亦不同,以嗅脑高.该基因的编码产物具有一些重要的结构域和功能基序.结论 TRP-1基因是新发现的甲状腺激素反应基因,它在正常的脑发育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异常表达可能是甲减性脑发育障碍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激素反应蛋白1的原核生物表达

    目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甲状腺激素反应蛋白1(TRP-1).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新生大鼠脑组织RNA中扩增编码TRP-1的cDNA片段,构建表达型重组质粒,经DNA序列分析确证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以Western印迹来初步鉴定是否表达了目的融合蛋白,用亲和层析纯化融合目的蛋白,并以SDS-PAGE电泳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结果所获特异PCR产物正确地重组入Pinpoint Xa-1表达载体中.Western印迹表明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诱导的原核细胞表达产生了目的融合蛋白,亲和层析得到了纯度较高、相对分子质量约23 400的融合目的蛋白.结论应用原核细胞表达体系成功地表达了TRP-1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脑发育中的所起的作用以及该蛋白的其它功能提供了可能.

    作者:许光武;贾秀娟;谢超;周文中;张迪;谢晓雁;罗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一例伴远处转移的恶性嗜铬细胞瘤随访15年

    恶性嗜铬细胞瘤临床上十分少见,经治疗、追踪15年以上者尤为罕见.现报告1例经过外科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131I-间碘苄胍(MIBG)治疗存活已经达15年的患者,并对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作者:陈德才;庄华;梁荩忠;卢武胜;魏松全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甲状腺疾病患者直肠肛门生理功能异常研究

    25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伴腹泻和14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伴便秘患者的直肠肛门生理功能测定显示,甲亢患者肛管静息压和收缩压,排便初始感觉阈值和大直肠耐受容量明显低于21例正常对照组者.甲减患者这些测定值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邢惠莉;刘清华;周惠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糖尿病与肥胖病现代概念及临床新技术提高班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华东地区汉族人群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CK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对PCK1基因作SNP筛查,并按病例-对照研究选用直接测序法对改变氨基酸编码的cSNP作进一步的基因分型.结果共检出11个SNPs,其中出现在启动子区3个(P/-1099G→A,P/-969G→A,P/-234G→C),内含子区2个(I3/379A→T,I5/85C→G),外显子区6个SNP(E2/69C→T,E4/47C→T,E4/56C→T,E4/83C→T,E4/144G→C,E7/179G→A),而改变氨基酸编码的cSNP只有E4/144G→C,即Leu184Val.进一步基因分型后显示,2型糖尿病组中GG:106,GC:77,CC:8,而正常对照组中GG:130,GC:58,CC:3,这两组间的基因型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且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 PCK1基因的Leu184Val多态性与华东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作者:董艳;李果;骆天红;吴刚;黄薇;罗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垂体转录活化物-1基因在人垂体腺瘤中的表达

    目的用RT-PCR方法,定量研究垂体转录活化物(Pit)-1 mRNA在不同类型的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方法 35例垂体腺瘤患者根据血清激素水平和临床表现确定腺瘤类型,根据影像学和术中所见对肿瘤分级和分期.用RT-PCR方法检测垂体腺瘤组织中Pit-1 mRNA的表达.结果 35例垂体腺瘤患者有PRL腺瘤13例,GH腺瘤6例,GH/PRL腺瘤2例,无功能瘤11例以及ACTH腺瘤3例.Pit-1 mRNA在所有PRL瘤、GH/PRL瘤、GH瘤和81.8%(9/11)无功能腺瘤中有表达.在ACTH腺瘤组中无表达.Pit-1 mRNA在PRL、GH和GH/PRL 3组腺瘤中的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均显著高于无功能瘤组(均P<0.05).Pit-1表达量与肿瘤分级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RL瘤术前血清PRL值与腺瘤组织Pit-1表达量呈显著的正相关(r=0.92,P<0.01),GH腺瘤术前血清GH值与腺瘤组织Pit-1表达量呈显著的正相关(r=0.98,P<0.01).结论 Pit-1 mRNA在PRL、GH、GH/PRL瘤以及大部分无功能腺瘤中有表达,其中在PRL、GH以及GH/PRL瘤的表达量较高,Pit-1对垂体GH和PRL腺瘤的细胞特异分化以及分泌功能是否具有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春;李江源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T3对人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在神经干细胞(NSC)分化中的作用以及甲状腺激素受体(TR)mRNA在NSC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在体外成功诱导扩增NSC,用T3对NSC进行诱导分化,半定量RT-PCR法检测NSC在分化前后TRs mRNA的表达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分化后的细胞类型.结果 T3可诱导NSC分化为神经元、少突和星形胶质细胞,其中髓鞘碱性蛋白(MBP)阳性细胞约占80%.当NSC分化时存在不同的TRs mRNA的时间顺序表达.结论 T3能诱导NSC向胶质细胞分化,是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重要调控因子,并通过TRs的时间顺序表达来发挥其重要生理作用.

    作者:李兰英;刘春蓉;刘奔;臧晓怡;陈祖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雷洛昔芬、利维爱、依扑拉芬对去卵巢大鼠骨、子宫内膜及血脂的影响

    在去卵巢大鼠,以雷洛昔芬,利维爱和依扑拉芬处理60天后结果显示,3种药物均有减少骨丢失和改善血脂的作用.

    作者:黄德芳;陈高翔;高玉芬;朱明月;吴志兰;华文进;胡玲卿;张中军;何戎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一稿两投和重复发表问题的处理原则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曲普瑞林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孩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曲普瑞林(达菲林)治疗女孩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的作用.方法在多个中心(6所医院)采用曲普瑞林治疗28例ICPP女童6个月(4例)和12个月(24例),观察乳房及其他第二性征和生长速率变化,观察治疗前后B超子宫、卵巢、X线片骨龄(BA)、血清E2、LHRH激发试验,部分病人随访GH激发试验及血清IGF-Ⅰ变化.用国际统一标准Greulich-Pyle图谱方法评估骨龄,Bayley-Pinneau方法预测成人终身高.结果经治疗乳房、子宫、卵巢容积均缩小,LHRH激发试验显示LH、FSH峰值显著降低,骨龄成熟延缓,BA/CA(生活年龄)比值随疗程而下降.治疗6个月、12个月按BA的身高标准差分值(HtSDSBA)从治疗前-1.46±0.16分别增加至-1.30±0.15和-1.02±0.17(P<0.001).按CA的身高标准差分值(HtSDSCA)亦随疗程下降,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分别为1.05±0.20、0.99±0.18和0.95±0.20(P<0.001).预测成人终身高,治疗前为(153.8±1.1)cm,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各为(155.0±1.1)cm和(157.0±1.2)cm.结论曲普瑞林治疗ICPP可有效抑制性腺轴及性征发育,延缓BA成熟和改善预测成人终身高.

    作者:倪继红;王德芬;杜敏联;沈永年;姚国英;金意华;刘丽;卫巧贤;蔡德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静脉输注维生素C影响血糖测定一例报告

    1例患者因输注大剂量维生素C引起实验室假性低血糖症.

    作者:谢可瓦;孙莎莎;谢可呐;张永生;赵丽丽;吴小雪;王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膜糖蛋白PC-1基因K121Q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

    运用PCR-RFLP方法分析膜糖蛋白PC-1基因K121Q多态性,观察Q、K等位基因和KQ、KK基因型在正常对照组和2型糖尿病组中的分布,同时测定多种生化及临床指标.结果显示,Q等位基因与2型糖尿病有相关性,且与2型糖尿病伴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有关.

    作者:徐梅;王德全;许玲;唐宽晓;司元国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甲状腺激素对脑发育的重要影响

    甲状腺激素(TH)在哺乳类动物脑发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孕母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可造成胎儿神经发育受损,对孕妇作甲减筛查是值得推荐的做法.脑TH反应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有助于阐明TH调节脑发育的分子机制.

    作者:苏青;罗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去卵巢、去松果体对大鼠扣带回细胞凋亡的影响

    探讨去卵巢(OVX)、去松果体(PX)对大鼠扣带回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提示OVX、PX可诱发扣带回细胞凋亡,OVX、PX和OVX+PX 3组细胞凋亡依次显著增高;这种影响与胶质细胞无关.

    作者:李岩;陈俊抛;沈君;孙荣;孔庆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尿TGF-β1、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在182例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尿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层粘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排泄量,糖尿病患者的尿液TGF-β1、LN和Ⅳ型胶原排泄量增加,并与糖尿病肾病(DN)的严重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尿TGF-β1可能为早期DN的指标、尿LN、Ⅳ型胶原可能为DN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冯文焕;高鑫;叶真;汪大望;郑景晨;陶志华;吴建波;沈飞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非ACTH依赖性肾上腺皮质大结节增生症

    目的探讨非ACTH依赖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大结节增生症(AIMAH)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4例AIMAH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4例AIMAH均有库欣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生化异常,实验检查显示血浆ACTH水平低下,皮质醇分泌节律紊乱,小剂量、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均不被抑制,CT检查示双侧肾上腺明显增大呈结节样改变.结论 AIMAH是库欣综合征中病因独特的临床亚型,有其特有的临床特点及病理改变.

    作者:李雅静;陆菊明;李明;邵迎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胰岛素受体底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用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内胰岛素受体底物1与2(IRS-1和IRS-2)的蛋白表达.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组织IRS-1蛋白表达减少和IRS-2蛋白表达未变.IRS-2可能是主要的docking蛋白,并可能是引起2型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的因素之一.

    作者:彭定琼;陈宇;高妍;郭晓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如何提高激素测定的准确性?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促生长激素分泌的新多肽--Ghrelin

    本文复习了一种新近发现的新的多肽--生长激素释放多肽:ghrelin.机体的各种组织能分泌ghrelin,但主要是胃组织分泌.Ghrelin调节垂体的GH释放,参与能量代谢调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以及影响心血管功能和其它激素的释放.Ghrelin在许多方面的研究仅是初步的,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李华琦;童南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女性腰椎峰值骨量与骨骼大小的关系

    目的了解女性腰椎骨骼大小对峰值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采用QDR-4500A型扇形束DXA骨密度仪,测量527例年龄25~39岁健康女性前后位(正位AP)腰椎1~4椎体和侧位(Lat)腰椎2~4椎体的投射骨面积(BA)、骨矿含量(BMC)和面积BMD(aBMD)及AP/Lat相伴扫描测量腰椎的体积BMD(vBMD).用直线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骨量与BA、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按不同BA分组,了解各组之间骨量的差异.结果 BA与BMC(r=0.79和0.78,均P<0.01)和aBMD(r=0.40和0.38,均P<0.001)呈正相关,Lat-BA与vBMD相关有显著意义(r=0.14,P<0.01).AP-BA每变化1个标准差,AP-BMC和AP-aBMD在平均值的基础上分别相应变化13.1%和4.47%;Lat-BA每变化1个标准差,Lat-BMC、Lat-aBMD和vBMD在平均值的基础上分别相应变化13.3%、4.4%和1.5%;AP-BA的全距变化所致AP-BMC和AP-aBMD的变化分别约为78.6%和26.8%,Lat-BA的全距变化所致Lat-BMC、Lat-aBMD和vBMD的变化分别约为79.8%、26.3%和8.94%.不同BA组之间的身高、体重、BMC和aBMD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01).影响BA、BMC和Lat-aBMD的主要因素为身高,影响AP-aBMD的主要因素为体重.结论 BMC除以BA不能完全消除骨骼大小对aBMD的影响,aBMD明显地随骨骼大小而变化.

    作者:伍贤平;廖二元;黄干;戴如春;张红;彭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