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钟
2008年6-12月我科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22例,护理效果较好,现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23-75岁,根据患者出血的原因:外伤性出血20例,脑血管动脉瘤出血2例.临床症状为头痛、呕吐、昏迷和精神症状,合并有癫痫发作、偏瘫、尿失禁等.主要阳性资料有脑膜刺激征、高血压、体温高、瞳孔不等大,并有脑疝、上消化道出血、感染等.
作者:李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丁卡因表面麻醉复合清醒镇静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和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依从性.方法 105例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静注芬太尼1.5μg/kg,氟哌利多2.5-4.0mg,1%盐酸丁卡因注射液口咽腔喷雾,6min后进行胃镜检查,并进行多功能监护.结果 所有受检者中90例均可顺利完成检查,无明显因手术操作引起的呛咳,咽喉部无反射(如恶心、呕吐等),无肢体挣扎等表现,检查中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均较平稳,其中有13例术中有呛咳给于加深麻醉后好转完成操作.结论 丁卡因表面麻醉复合清醒镇静麻醉在胃镜检查应用简单、无痛,安全性高,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爱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小儿厌食是儿科常见多发病症之一.厌食之因,首当细审.有脾胃内在因素,亦有食物及环境的外部因素.抓住主证,审因论治,辨别虚实,知常达变.治疗中可分别采用运脾化食法、疏肝理脾法、健脾除湿法、燥湿健脾法、温中健脾法、养阴湿脾法、益气健脾法、健脾助运法.病从脾治.重振中州.
作者:盛文健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心房纤颤(AF)患者的年龄分布与心电图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7-2008年在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38例A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8例AF患者中60岁以上119例(86.2%),多集中在70-79岁(49例).体表心电图伴有心室内单柬支或多支传导阻滞34例(24.6%),其中伴有单束支传导阻滞的22例(15.9%),以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常见.双束支以上传导阻滞(包括左束支、右束支及其分支)12例(8.7%),心室肥厚18例(1.311%),ST-T改变37例(26.8%),不伴随其他体表心电图改变的AF14例(10.1%),多分布在60岁以下10例(7.2%).结论 AF患病率呈现老龄化趋势,年龄增加伴随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与心肌纤维化有密切关系,从而促进AF的发生与维持.
作者:祝丽萍;王若琦 刊期: 2009年第09期
1 病例简介患者1,女,42岁,2006年12月晨练时突发胸闷、呕吐、晕厥,由120送入我院急诊室,随即发生心脏骤停、室颤,立即予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360J电除颤3次),12min后恢复窦性心律,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Ⅱ、Ⅲ、avF弓背上抬0.2~0.4mV),血压升至80/60mmHg(1mmHg=0.133kPa),立即予尿激酶150万U溶栓治疗后收入CCU,经临床观察符合再通指标[1].溶栓后呕吐少量咖啡渣样物,经予泮托拉唑静脉滴注等治疗未再发生消化道出血.病情稳定后转上级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PCI)术提示前降支、右冠双支病变,于前降支中段、右冠近段及中段各置入支架一枚.随访24个月生活质量良好.
作者:兰为群;马继东;刘如泉;胡红平;李惠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眩晕宁联合盐酸氟桂利嗪与单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各50例,治疗组口服眩晕宁3片,每日3次,盐酸氟桂利嗪10mg,每日1次,睡前服用.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10mg,每日1次,睡前服用,疗程均为60d.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未用同类钙拮抗剂.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和症状变化.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眩晕宁片加用盐酸氟桂利嗪能显著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的疗效.
作者:付跃波;杨学东;徐宝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作者:谢昕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血栓通粉针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用血栓通粉针450mg,静滴每日1次,共2周;对照组60例,丹参粉针800mg,静滴每日1次,共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查血、尿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均无异常发现.治疗组静滴血栓通粉针2例在治疗过程中面部发红、头胀,2d后好转,1例5d后出皮疹,停药后恢复正常.结论 血栓通粉针治疗脑梗死疗效较好.
作者:孙明;贺娟;马文娟;江名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高血压不同危险分层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变化情况,以探讨高血压患者血HCY值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90例住院的高血压患者,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的危险分层标准,分为3个组:Ⅰ组(中危组)、Ⅱ组(高危组)、Ⅲ组(极高危组).分别检测其外周血HCY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随着危险程度的增高,血HCY的浓度也逐渐升高,而极高危的患者则明显的升高.Ⅰ组与Ⅲ组、Ⅱ组与Ⅲ组HCY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HCY浓度与高血压的危险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HCY值与高血压患者的危险等级密切相关,血HCY值有助于判断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及脏器受伤的程度,对高血压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姚光辉;余新;朱红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1病例简介患者,女,31岁,已婚,农民.因停经40余天,腹痛1d于2005-07-14 17点40分急诊入院.10d前少量阴道流血,2d自止.当日上午在当地医院因节育器位置低行取器术,手术顺利,术后即出现腹痛,可忍,持续钝痛来诊.查体:体温37.4℃,脉搏102次/min,血压135/80mmHg(1mmHg=0.133kPa).下腹微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妇科检查:阴道少量流血,宫颈着色,子宫约40d妊娠大小,前位,漂浮感,后穹窿饱满,右附件区触及边缘不清肿块,深压痛.
作者:宁鲁英;张月华;张霞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肺出血是新生儿期的危重症,是死亡的重要原因.发病率约占活产婴儿1%~5‰,病死率40%~50%[1].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确,加之早期缺乏特异性诊断,其死亡率很高,现就我科近5年来收治的32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朱天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心率波动对冠状动脉运动及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临床申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且同意参加试验者34例为试验组,根据两次扫描心率变化分为三组,A组:≤5次/minBMP,B组:6~10次/minBMP,C组:>10次/minBMP.分别测量心脏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间的距离,计算两次扫描的距离变化差.回顾性收集同期64SCTCA资料完整者137例为临床组,根据心率波动程度分成三组:Ⅰ组:0-2次/minBMP,Ⅱ组:3~6次/minBMP,Ⅲ组:>7次/minBMP.按5分法评价不同心率波动情况下的图像质量.结果 试验组两次扫描右冠状动脉与左前降支的间距差以舒展期变化较大,同收缩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化越大,距离的变化值也越大(P<0.05).临床组137例患者共有83.2%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不同心率波动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有显著差异,心率变化越小图像质量越好(P<0.05).结论 心率波动时数据匹配错误是导致图像质量降低的根本因素,稳定心率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作者:兰勇;李伟;龙晚生;张朝桐;罗学毛;胡茂清;谭国强;钟向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心力衰竭的特征和原因.方法 综合分析20例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20例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特点,根据心电图、心肌酶的动态变化、Killip心功能分级和心脏彩超报告的心功能指标,探讨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特征和原因.随访10人的预后,1年内3人死亡.结果 20例中,15例为无痛性心肌梗死;5例心肌酶轻度升高;随访1年内死亡率30%,均为糖尿患者;心电图特点:AVR和(或)V1导联S-T段抬高,余导联S-T普遍压低>0.1mV,尤其V3-V6 S-T段压低更明显,或T波呈对称性深倒置;心脏彩超:LVEF(40±10)%,LVEF<40%8例,LVEF>40%12例;节段性室壁动度减弱或不协调.结论 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为:(1)多合并有冠心痛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2)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大多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3)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及损伤的面积广泛;(4)表现为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显著减弱或不协调;(5)心力衰竭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作者:李成 刊期: 2009年第09期
2型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占糖尿病的9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严重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60%是由缺血性心脏病引起.因此,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治疗和护理显得日益重要[1].
作者:鲁大云;孙明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各种病毒感染后引起严重的、广泛的急性心肌损害,突出表现为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或猝死.其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演变有时酷似急性心肌梗死,如果能早发现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防治各种严重并发症,对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若心肌炎症得到控制,心肌供血得到改善,由此引起的生化及超微结构改变常可逆转[1-2],从而使预后大大改善,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燕丽;曾秀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眩晕宁配合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以眩晕症为主要表现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40例采用眩晕宁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盐酸培他司汀治疗.60d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无异常变化,未见过敏反应.结论 眩晕宁配合针灸能有效改善眩晕症患者临床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马玉娟;徐毅;王守富;李秋凤 刊期: 2009年第09期
1病例简介患者,男,48岁,,主因突发头晕1周,加重伴吞咽困难、饮水呛咳4d经门诊收入院.患者首发症状为后枕部疼痛,随后出现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数次,约40min后症状缓解.2d后在进食中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在当地医院进行治疗2d,效果不佳转入我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入院查体血压140/70mmHg(1mmHg=0.133kPa),一般情况可,面颊部较红眼结膜充血,心、肺、肝、脾未见异常.
作者:刘子德;任玉梅;唐新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作者:杨伯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作者:彭亮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单腔永久心脏起搏器(VVl)起搏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前后BNP的变化.方法 选择具备安装VVI适应证并心力衰竭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两组均应用阿司匹林、螺内酯、呋塞米、地高辛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ACEI洛丁新,从小剂量2.5mg开始至患者大耐受量,血压不低于90/60mmHg(1mmHg=0.133kPa),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BNP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根据血压调整药物剂量.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BNP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2例活动时发生急性左心衰,通过强心、利尿等措施好转.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及心脏事件.结论 ACEI降低了血浆中BNP水平,VVI起搏合并心衰患者应用ACEI有益.
作者:毕朝晖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