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峰;万赛英;陈文霖
1 病例简介患者1,男,61岁,糖尿病史10年,头晕伴左侧肢体乏力8h为主诉入院.入院时查左手握力Ⅲ~Ⅳ级,左下肢肌力Ⅲ级,其他神经系统体征正常,经颅脑MRI检查提示右侧脑桥梗死.即予以谷红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静滴等治疗,2周后患者左手握力恢复正常,左下肢行动大致如常,肌力恢复约Ⅴ级,复查头颅MRI未见梗死灶.
作者:黄益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造成小儿运动功能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就其病因的探讨有了新的进展,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者:尚(青鸟);杨慧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与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 将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5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患者为观察组;20例2型糖尿病无合并症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脂代谢生化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脂代谢紊乱与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显著相关.因此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础上建议降糖、降脂应同时进行.
作者:刘立群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重症患者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25日~5月20日收治的40例重症SARS患者的LDH变化.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为LDH不升高(17例)或LDH升高<2倍正常值(16例)及LDH升高>2倍正常值但很快下降在2倍正常值范围内(4例)的3类患者,共37例,第二组为LDH持续>2倍正常值患者,共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第一组患者35例好转出院,2例经治疗无效死亡,均死于呼吸衰竭,病死率为5.4%(2/37);第二组患者经治疗无效全部死亡,1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于心肌梗死,1例死于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病死率为3/3.两组患者预后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LDH持续>2倍正常值的SARS重症患者预后差.
作者:王军;于岩岩;聂立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用于老年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ASAⅠ~Ⅱ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双盲分为4组(n=30):A组(芬太尼0.004mg/kg)、B组(芬太尼0.008mg/kg)、C组(氯胺酮4mg/mg)和D组(氯胺酮8mg/kg).4组均复合布比卡因150mg,并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0ml后注入PCEA泵.观察记录4组患者术后48h内血压、心率、呼吸、脉搏氧饱和度(SpO2);术后6、12、24和48h各时间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镇痛效果并记录自控按压镇痛泵次数,48h内镇静评分(SS)评定镇静情况.记录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尿潴留及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结果4组患者48h内血压、心率、呼吸、脉搏氧饱和度稳定,尿潴留及镇静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相比,C组与D组相比VAS评分及自控按压镇痛泵次数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D组相比VAS评分及自控按压镇痛泵次数无差异(P>005);与A组和B组相比C组和D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且未观察到氯胺酮精神症状.结论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用于老年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PCEA)可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可安全地用于老年患者的术后镇痛.
作者:李万鹏;王惠芳;朱萧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 应用美国Spacelabs90207型动态心电记录仪,测定57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24h动态血压与正常参考值比较.结果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24h动态血压整体血压水平和白昼血压水平较正常参考值增高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血压水平较正常参考值明显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夜间血压较白昼血压下降不明显(P>0.05),有45例为非杓型,12例为杓型,整体血压呈非杓型.结论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24h动态血压整体血压水平较正常为高,夜间增高更明显,昼夜节律消失.
作者:王家声;郝爱华;左爱华;纪连廷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神经黏蛋白(Neurocan)是由神经元分泌的特异性蛋白质,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可与神经元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神经黏附分子和神经元胶质细胞黏附分子结合,调节细胞连接,影响轴突生长[1].而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Neurocan的表达增加,并抑制轴突生长.Neurocan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成和损伤后的修复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者:谭峰;万赛英;陈文霖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是一组随着衰老、糖尿病以及肾功能衰竭逐渐积累于循环组织中的性质各异的分子.AGEs形成于还原糖的羰基和靶蛋白活性氨基的聚合,这种毒性分子与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可诱导体内多种病理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GEs参于了心血管病的发病过程.弄清AGE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干预,将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徐群;刘正湘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30例伴有心力衰竭合并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给予缬沙坦(80mg/d)和呋塞米(20mg/d)治疗4周,观察心功能分级、血肌酐的变化.结果 4周后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减轻,患者血肌酐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 缬沙坦能有效控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地应用于心力衰竭合并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肌酐水平.
作者:马景涛;徐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对心肌梗死的监护技能及熟练监测生命体征的重要性,回顾总结对心肌梗死患者具体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提高护理质量及技术,减少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作者:应丽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液体疗法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我科95%的患儿都要通过静脉滴注来完成治疗与抢救.输液能否顺利进行,小儿头皮针的固定至关重要.针对患儿好动、血管细、不配合、针头不能完全贴在头皮上等特点,我科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种实用的固定法,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潘庆华;刘立芬 刊期: 2006年第08期
1 病例简介患者,女,85岁,因右腹股沟区肿物3d,肿物红肿伴腹痛、腹胀、恶心呕吐2d于2006年3月10日入院.
作者:郑素婷;崔振吉;解秀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作者:《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参芪扶正注射液是从中药党参黄芪中提取,具有扶正固本、补益心气、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我院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患者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宏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探讨应用替罗非班后主要不良反应(出血)的护理体会.方法 本组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4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22)和对照组(n=22),观察组持续应用替罗非班72h,对照组除不给予替罗非班外,其他药物与观察组相同.观察用药期间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变化和主要不良反应(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心绞痛发作长一次时间较对照组缩短30.5%;观察组患者心电图ST段较对照组也有较多改善趋势;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可以进一步缓解心绞痛症状和改善心电图,治疗剂量无严重出血如颅内出血的发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秀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鼻塞式CPAP通气的特点,观察其在早期治疗新生儿肺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13例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肺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鼻塞式CPAP(采用德国STEPHAN CPAP-A呼吸机),对照组50例给予普通通气(采用鼻导管或头罩吸氧),动态监测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8、12h后的动脉血气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12h血气指标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病程及机械通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鼻塞式CPAP治疗新生儿肺炎,在缩短病程、降低机械通气率等方面明显优越于普通通气,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通气方式.
作者:翟淑芬;胡红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典沙为甲磺酸培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为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用于敏感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等.
作者:郭颖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MTHFR的纯和子突变TT型基因是否为诱发皮质下深部脑白质缺血的危险因子,并证实皮质下深部脑白质缺血影像表现与MTHFR基因C/T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影像表现符合皮质下深部脑白质缺血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对照组50例为影像表现正常者,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两组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 采用χ2检验,得出病例组MTHFR基因纯合突变TT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χ2=11.765,P<0.001).运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得出TT型和非TT型患者影像表现的分级程度上有差别,携带TT型基因的患者影像表现分级重.结论 MTHFR纯和突变TT型基因是深部脑白质缺血发病的危险因子,且TT型基因与深部脑白质缺血的易感性和影像表现呈正相关.
作者:杜亚强;任庆云;刘斋;何丽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肌动蛋白(actin,克隆号HHF35)、肌钙蛋白T(cTnT)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在缺血心肌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第二代EliVision TM免疫组化方法 、图像分析技术检测HHF35、cTnT及Fn在正常心脏、急性心肌梗死和可疑缺血心肌的人尸检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HHF35、cTnT、Fn在急性心肌梗死组、可疑心肌缺血组与正常心脏组的表达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可疑心肌缺血组之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2)在急性心肌梗死组、可疑心肌梗死组,Fn与HHF35、cTn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6、0.527(P<0.05).结论 肌动蛋白、肌钙蛋白T和纤维连接蛋白可能成为人心肌缺血的诊断指标.
作者:王蕾;郭子新;席丰;孙雷;王波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