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肌动蛋白、肌钙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在心肌缺血中的研究

王蕾;郭子新;席丰;孙雷;王波

关键词:心肌缺血, 免疫组化学, 肌动蛋白, 肌钙蛋白, 纤维连接蛋白
摘要:目的 探讨肌动蛋白(actin,克隆号HHF35)、肌钙蛋白T(cTnT)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在缺血心肌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第二代EliVision TM免疫组化方法 、图像分析技术检测HHF35、cTnT及Fn在正常心脏、急性心肌梗死和可疑缺血心肌的人尸检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HHF35、cTnT、Fn在急性心肌梗死组、可疑心肌缺血组与正常心脏组的表达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可疑心肌缺血组之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2)在急性心肌梗死组、可疑心肌梗死组,Fn与HHF35、cTn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6、0.527(P<0.05).结论 肌动蛋白、肌钙蛋白T和纤维连接蛋白可能成为人心肌缺血的诊断指标.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脑室内出血行脑室外引流的护理

    脑室外引流是抢救脑室内出血的一种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迅速降低颅内压,防止脑干继发损伤,减轻脑水肿.而脑室外引流时护理也是很重要的,我院2001~2005年3月共对67例脑室内出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许静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3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30例伴有心力衰竭合并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给予缬沙坦(80mg/d)和呋塞米(20mg/d)治疗4周,观察心功能分级、血肌酐的变化.结果 4周后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减轻,患者血肌酐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 缬沙坦能有效控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地应用于心力衰竭合并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肌酐水平.

    作者:马景涛;徐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脑苷激肽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脑苷激肽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17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45例,脑苷激肽治疗组75例,弥可保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组予饮食控制、降糖、降压、调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扩管改善微循环、应用维生素B1、B6等治疗,脑苷激肽、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用脑苷激肽40mg、弥可保500μg静点,疗程均为3周.结果 3组患者起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患者中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观察组、对照组与常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脑苷激肽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上有与弥可保相似的确切疗效.

    作者:侯沛红;郑希院;李会琪;王晓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亚低温对脑梗死治疗的远期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脑梗死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将75例大脑中动脉皮层支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以发病后6、12、18个月3个时间点按欧洲卒中评分(E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MBI指数)、痴呆程度(CDR评分)和语言功能(ABC评分),进行评分并分别记录.结果 两组患者6、12、18个月时ESS评分,MBI指数、ABC评分、CDR分级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对脑梗死患者在远期脑保护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蒋坤维;李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高频电刀在头皮切开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高频电刀切开头皮的安全性.方法 60例单发颅内血肿患者,随机分成电刀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电刀组同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切口愈合无差异(P>0.05).结论 采用高频电刀切开头皮安全可行.

    作者:佘晓春;陈勇军;王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策略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不稳定的斑块,继而出现斑块破裂、冠脉内血栓形成并导致冠脉内血流量减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类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脏性猝死(SCD).ACS具有起病急骤、病死率高但可救治的特点,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的诊断、评价和正确处理.

    作者:石建平;赵梦华;田洪森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心肌梗死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对心肌梗死的监护技能及熟练监测生命体征的重要性,回顾总结对心肌梗死患者具体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提高护理质量及技术,减少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作者:应丽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咪达普利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评价咪达普利对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11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给予咪达普利,5mg/次,1次/d,对照组给予卡托普利25mg/次,3次/d,疗程均为4周,监测24h动态血压.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压、临床疗效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咪达普利降压作用可持续24h.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轻、中型高血压患者短期使用咪达普利安全、有效,药物不良反应少.

    作者:虞华鹏;殷洁;高成志;赵震;姜婕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深部脑白质缺血患者影像表现与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MTHFR的纯和子突变TT型基因是否为诱发皮质下深部脑白质缺血的危险因子,并证实皮质下深部脑白质缺血影像表现与MTHFR基因C/T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影像表现符合皮质下深部脑白质缺血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对照组50例为影像表现正常者,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两组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 采用χ2检验,得出病例组MTHFR基因纯合突变TT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χ2=11.765,P<0.001).运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得出TT型和非TT型患者影像表现的分级程度上有差别,携带TT型基因的患者影像表现分级重.结论 MTHFR纯和突变TT型基因是深部脑白质缺血发病的危险因子,且TT型基因与深部脑白质缺血的易感性和影像表现呈正相关.

    作者:杜亚强;任庆云;刘斋;何丽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谷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谷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脱水剂,脑细胞活化剂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谷红注射液20ml加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滴,1次/d;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20ml静滴,1次/d,两组疗程均为14d.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4d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前明显下降,但以谷红注射液治疗组下降显著(P<0.01).结论 谷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使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作者:王洪涛;董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成人Still病二例

    1 病例简介患者1,男,57岁,因头痛、发热4d,全身红色斑疹3d于2005年9月11日入院.患者于4d前因受凉后出现头痛,畏寒、发热、咽痛、咳嗽、咳痰,痰呈白色黏液痰,伴全身关节、肌肉疼痛,四肢远端关节红肿明显,右踝关节疼痛为明显.

    作者:杨维华;王琴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鼻塞式CPAP治疗新生儿肺炎63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鼻塞式CPAP通气的特点,观察其在早期治疗新生儿肺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13例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肺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鼻塞式CPAP(采用德国STEPHAN CPAP-A呼吸机),对照组50例给予普通通气(采用鼻导管或头罩吸氧),动态监测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8、12h后的动脉血气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12h血气指标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病程及机械通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鼻塞式CPAP治疗新生儿肺炎,在缩短病程、降低机械通气率等方面明显优越于普通通气,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通气方式.

    作者:翟淑芬;胡红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院前早期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218例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危重症谱系中病死率高的病种,也是猝死的重要原因,国内外资料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外早期溶栓救治及特殊护理是提高救治率、减少病死率的有效措施和方法[1].我院急救中心从2003年2月~2006年2月开展了院外早期心肌梗死的特殊溶栓治疗与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218例院外救治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刘静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2006年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表(三)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阿加曲班可增加rtPA疗效

    美国得克萨斯休斯顿大学医学院Grotta等报道,阿加曲班与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联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较安全,且增加脑动脉的再通率.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益处是因为rtPA可使凝血块溶解,动脉再通.阿加曲班是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动物卒中模型实验证明,阿加曲班可安全地增加rtPA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

    作者:《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入院时血糖水平可预测心衰患者近期转归

    以色列Neufeld心脏研究所Barsheshet等的一项大规模前瞻性定群研究显示,非糖尿病心衰患者入院时的血糖水平可预测其近期死亡危险[Arch Intern Med 2006, 166(15): 1613].

    作者:《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用于老年患者硬膜外镇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用于老年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ASAⅠ~Ⅱ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双盲分为4组(n=30):A组(芬太尼0.004mg/kg)、B组(芬太尼0.008mg/kg)、C组(氯胺酮4mg/mg)和D组(氯胺酮8mg/kg).4组均复合布比卡因150mg,并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0ml后注入PCEA泵.观察记录4组患者术后48h内血压、心率、呼吸、脉搏氧饱和度(SpO2);术后6、12、24和48h各时间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镇痛效果并记录自控按压镇痛泵次数,48h内镇静评分(SS)评定镇静情况.记录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尿潴留及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结果4组患者48h内血压、心率、呼吸、脉搏氧饱和度稳定,尿潴留及镇静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相比,C组与D组相比VAS评分及自控按压镇痛泵次数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D组相比VAS评分及自控按压镇痛泵次数无差异(P>005);与A组和B组相比C组和D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且未观察到氯胺酮精神症状.结论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用于老年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PCEA)可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可安全地用于老年患者的术后镇痛.

    作者:李万鹏;王惠芳;朱萧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马尾肿瘤的MRI诊断

    目的 分析马尾肿瘤MRI的诊断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15例马尾肿瘤患者全部行MRI检查,其中男9例,女6例,14例经手术治疗.结果 病理诊断15例马尾肿瘤中,神经纤维瘤8例,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3例,脂肪瘤2例,室管膜瘤1例,转移瘤1例.术前MRI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基本相符.结论 MRI对马尾肿瘤的诊断可靠,为临床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正确的病变分析.

    作者:龙华;杜朝晖;袁明华;易军;江福生;袁武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临床医师继续医学教育试题(2006年8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低分子肝素和东菱克栓酶联用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东菱克栓酶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3~2005年进展型脑梗死患者105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各35例.3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和东菱克栓酶,对照1组应用低分子肝素,对照2组应用东菱克栓酶,连续应用7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监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1组、2组(P<0.01),对照1组、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7、14d纤维蛋白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低分子肝素、东菱克栓酶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可更有效中止病情进展,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许光霞;彭玉华;岳宗柱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