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三例临床分析

敖春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 磁共振成像, 正确治疗, 早期诊断, 延误诊治, 脑血管病, 临床表现, 改善预后, 病例分析, 特异性, 应用, 头颅, 病因
摘要:丽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其病因很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往多因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因延误诊治而导致严重后果.近年来,随着头颅CT、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的应用增多,使本病能获得早期诊断,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观察到的3例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分析如下.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心肌梗死25例病因分析及预防

    近几年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及社会活动的快节奏,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有所上升,并且以青年人上升为高.本文对1999年-2002年来急诊科就诊的25例年龄在30岁~49岁之间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旨在引起临床重视,开展卫生宣教活动,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作者:马建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留置液路更换输液器的体会

    在临床输液过程中经常遇到保留液路的情况,24小时必须更换新的输液器.临床上通常选择在一次性输液器和头皮针连接处进行,但在分离接头的过程中,很容易在其两端产生微小气泡,随静脉滴注进入人体静脉而造成栓塞,少量的微泡速率<0.02ml·kg-1·min-1可测出但不引起生理紊乱,达0.4ml·kg-1·min-1时可出现静脉压升高,微量气泡连续进入的致死量为2ml·kg-1·min-1,故此,为提高其操作的安全性,我们采取下面的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张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三例临床分析

    丽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其病因很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往多因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因延误诊治而导致严重后果.近年来,随着头颅CT、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的应用增多,使本病能获得早期诊断,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观察到的3例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敖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抑郁症52例临床分析

    本文对151例脑卒中患者应用抑郁症筛选量表,确诊为抑郁性障碍的52例患者进行了规范抗抑郁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白科易;董联伟;胡梦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它不仅能减轻病人因头皮针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使护士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提高了护理的工作质量.然而,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尤其是长期置管病人常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至关重要,现将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季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丽珠脑力隆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丽珠脑力隆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腔隙性脑梗死随机分2组,治疗组用中药丽珠脑力隆口服治疗,对照组用维脑路通口服治疗,两组均用5%葡萄糖液500ml+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四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对头昏、头痛、共济失调、吞咽困难均较对照组效果好(P<0.05).结论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0.9%,P<0.05.

    作者:蒋凌;蒋标;曹军;蒋小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一直是影像诊断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往学者们多注意研究肿块的形态学特征,如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等,而对肿块的增强扫描研究报道不多.我们应用螺旋CT采用三期相扫描技术对25例周围型肺癌进行扫描,取得了满意的诊断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于卫中;李占堂;丛振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肥胖、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

    本文通过对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肥胖、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相互影响机制的概括总结,说明了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肥胖、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

    作者:王方杰;王吉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美国雅培血气分析仪使用的体会

    我科自2001年开始使用美国i-STAT便携式血气分析仪,共做血气3000余例,该血气分析仪以方便、省时、快速、准确服务于临床,但操作不当会直接影响血气结果,现将几年来使用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任爱勤;张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的观察和护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目前常用的基本技术,一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简称PTCA),二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简称CS),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一种较新的介入治疗方法,它能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使与梗死相关的冠脉获得更早和更完全的再通.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我科从2001年2月-2004年4月行介入治疗共126例,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杨杏园;徐灶清;陈玉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胺碘酮治疗心衰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多为器质性心脏病所致,易发生猝死.我们以胺碘酮治疗心衰并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亚雄;徐细平;吴亦之;冯小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

    分析介绍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方法,尤其血管内覆膜支架植入术具有近期疗效确切,微创、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

    作者:董平栓;王绍欣;杨旭明;杨喜山;尚喜艳;颛莉莉;李转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老年病人低血糖所致急性脑功能障碍13例

    老年糖尿病在服药期间易发生低血糖反应,且多以脑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近年我院收治13例,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66岁~83岁,糖尿病史6个月~18年.既往病史:冠心病9例,脑萎缩1例.5例多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

    作者:刘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不同程度动脉硬化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水平在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脑阻抗血流图的硝酸甘油药物试验检测进行AS分组,测定不同AS组及正常对照组NO含量,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各组间NO含量及脑阻抗血流图检测指标比较结果均差异显著(P<0.05),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O在A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与AS程度有定量关系.

    作者:李东霞;潘志红;张江蓉;王一尘;沈丽;郑丽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择32例AMI后成功的PTCA患者,分别记录术前1天、术后1天的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并与30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 AMI组行PTCA术前,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TCA术后QTd及QTcd均较术前显著缩短;而单纯行冠脉造影对QTd及QTcd无明显影响;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对心率亦无明显影响.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成功的PTCA可使QTd及QTcd明显缩短.

    作者:闫旭龙;孙刚;张昕;王峰;冯美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干扰素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50例疗效观察

    呼吸道疾病中喘憋性肺炎常规治疗有时疗效不太理想,我们对1998年-2001年期间住院治疗的喘憋性肺炎病例100例,随机分为干扰素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进行了疗效对比分析观察.

    作者:陈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的护理体会

    清开灵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的作用.用于热脑神昏,神志不清,也用于急慢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高烧、肺炎等.近年来临床应用比较普遍.但若使用不当则会降低其疗效,甚至危及病人生命.现对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介绍几点体会:

    作者:于康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瓣膜损害二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个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脏也是其重要的靶器官,但累及心脏瓣膜的发生率不高.现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两例报告如下:

    作者:何敏华;刘丽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三例报告

    二尖瓣置换术(MVR)后左心室破裂是一种少见,但病死率极高的并发症.文献报告发生率为0.5%~2.0%,死亡率高达65%~100%[1,2].我科自1987年1月至2004年8月共行MVR术600例,术后发生左心室后壁破裂3例,占0.5%,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璐洋;邓佩琳;贾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外周静脉穿刺的技巧与护理

    外周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急救用药的重要途径,老年患者存在血管条件差和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尤其应用高渗溶液时易造成血管痉挛、静脉炎、渗出等情况发生,重者可发生局部皮肤变色,甚至坏死,从而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影响治疗和康复,尤其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血管条件差的特点更为突出,为了减少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的损伤,减轻疼痛,现将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穿刺经验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作者:董会肖;垢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