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目的探讨顽固性胸腔积液的原因,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符合诊断条件的顽固性胸腔积液32例,观察其顽固性的原因及特点.结果顽固性胸腔积液中,59.4%为误诊所致,28.1%为误治所致,12.5%为疾病本身所致.结论误诊与误治为顽固性胸腔积液的重要原因,临床应予及时纠正.
作者:万耘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振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xomes,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Q波性心肌梗死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其发病机制为在冠脉痉挛和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的形成.我院在1999年-2001年其间对我院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症30例,采用硝酸甘油、肝素和硫酸镁三药联合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它不仅能减轻病人因头皮针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使护士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提高了护理的工作质量.然而,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尤其是长期置管病人常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至关重要,现将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季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丽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其病因很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往多因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因延误诊治而导致严重后果.近年来,随着头颅CT、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的应用增多,使本病能获得早期诊断,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观察到的3例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敖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治疗呼吸衰竭合并电解质紊乱病人的效果,评估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慢性呼吸衰竭合并电解质紊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包括畅通呼吸道、氧疗、控制感染、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改善心肺功能.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液透析.结果 HD后呼吸衰竭合并电解质紊乱能被迅速纠正,治疗组治疗后,血电解质、血清白蛋白及血气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也有上升,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性不明显(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电解质、血清白蛋白及血气变化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住院观察时间平均为12.5天±3.2天.对照组住院观察时间平均为17.5天±6.3天.两组住院时间比较也有差异性(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合并电解质紊乱的基础上给予HD,疗效确切,能快速纠正电解质紊乱及其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血清白蛋白上升,血气指标改善,住院时间减少.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且安全.
作者:刘周英;刘晓芹;闫玲;冯秀丽;周登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在临床输液过程中经常遇到保留液路的情况,24小时必须更换新的输液器.临床上通常选择在一次性输液器和头皮针连接处进行,但在分离接头的过程中,很容易在其两端产生微小气泡,随静脉滴注进入人体静脉而造成栓塞,少量的微泡速率<0.02ml·kg-1·min-1可测出但不引起生理紊乱,达0.4ml·kg-1·min-1时可出现静脉压升高,微量气泡连续进入的致死量为2ml·kg-1·min-1,故此,为提高其操作的安全性,我们采取下面的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张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二尖瓣置换术(MVR)后左心室破裂是一种少见,但病死率极高的并发症.文献报告发生率为0.5%~2.0%,死亡率高达65%~100%[1,2].我科自1987年1月至2004年8月共行MVR术600例,术后发生左心室后壁破裂3例,占0.5%,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璐洋;邓佩琳;贾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临床静脉输液液体有软包装和瓶装之分,软包装无需排气管,一般将排气管打折入针头帽即可.但排气管打折入针头帽会因输液器插入软包装前后顺序不同而产生不同效果.
作者:和惠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老年哮喘急性发作期心肌受损的高危因素.方法对168例中老年哮喘发作期前3天的血液进行心肌酶监测.结果重度呼吸困难比轻中度呼吸困难心肌损害的发生率明显增高(36.84%/9.23%);发作持续时间超过8小时比8小时以内心肌损害出现率明显增高(37.50%/10.00%);发作前全身状况较差比较好者,心肌损害发生率明显增高(31.03%/9.09%);60岁以上比60岁以下心肌损害发生率明显增高(44.44%/12.00%).结论中老年哮喘急性发作期呼吸困难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年龄偏大、全身状况较差的易发生心肌损害.
作者:钱素泉;刘合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设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及对照组并采用SNSS ADL评分方法对预后及出血不良事件进行评定.结果显示低分子肝素组其SNS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ADL评分结果则于21天时改善明显,3月仍有改善,但6月疗效不确定,预后显示:两组死亡率无差异,但低分子肝素组临床治愈、好转明显优于对照组.出血不良事件虽较对照组多,但梗死后出血相似,以大便隐血、血尿、淤班等非致死性出血为主.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有较好临床疗效而副作用少.
作者:朱祖福;刘定华;韩伯军;孔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T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颅内出血患者微创清除术前常规进行CT定位,标记佳进针点,测量进针大小深度,术后常规复查头颅CT 3次~4次,视CT所示颅内出血残余量及穿刺针位置,调整穿刺针深度,并决定是否重复使用尿激酶及何时拔针.结果 68例患者微创清除术穿刺针无一偏离颅内血肿的佳引流点,血肿大部分被清除,于术后2天~5天拔针.术后14天除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因再出血死亡外,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结论 CT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前后均起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作者:郭艺华;闫朝怡;孙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选择近期临床工作中遇到的12例颅内出血患者进行连续观察,对意识障碍患者进行了特殊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患者入院时,应正确全面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并动态观察其变化,注意有无头痛、呕吐、神志、瞳孔、血压改变等情况,分析其性质,做好心理护理,避免情绪波动,使患者安心治疗.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过度的活动及剧烈咳嗽.
作者:田宁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老年糖尿病在服药期间易发生低血糖反应,且多以脑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近年我院收治13例,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66岁~83岁,糖尿病史6个月~18年.既往病史:冠心病9例,脑萎缩1例.5例多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
作者:刘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此病发病急、病程长、疗效慢、致残率高,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几年来,我科对脑出血病人给予针对性护理,收到一定的成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许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水平与脑卒中发病率之间的影响,为预防提供治疗参考.方法选择无脑卒中病史的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每年检查一次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每个病人至少行一次头颅CT检查.186例随访完整.观察结束将脑卒中组与非脑卒中组对比分析.结果 186例患者中,28例发生脑卒中,占15.1%,12例确诊为出血;16例为缺血性.脑卒中组与非脑卒中血清胆固醇无统计学差异(5.09mmol/L,5.04mmol/L,P>0.05).脑卒中组甘油三脂水平高于非脑卒中组(2.44mmol/L,1.52mmol/L,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清胆固醇升高与脑卒中发病无明显影响关系,而血清甘油三脂水平可能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
作者:马瑞锋;颜世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水平在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脑阻抗血流图的硝酸甘油药物试验检测进行AS分组,测定不同AS组及正常对照组NO含量,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各组间NO含量及脑阻抗血流图检测指标比较结果均差异显著(P<0.05),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O在A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与AS程度有定量关系.
作者:李东霞;潘志红;张江蓉;王一尘;沈丽;郑丽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冠心病介入治疗目前常用的基本技术,一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简称PTCA),二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简称CS),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一种较新的介入治疗方法,它能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使与梗死相关的冠脉获得更早和更完全的再通.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我科从2001年2月-2004年4月行介入治疗共126例,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杨杏园;徐灶清;陈玉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病例:患者,女,36岁.因反复胸闷、心悸、头晕2年余,加重3天而入院.体检:T 36.6℃,BP 117mmHg/65mmHg,心率45次/min,心律不整,在主动脉瓣区可闻及2级~6级收缩期杂音,心界稍向左下扩大.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临床诊断:心悸查因:1.心肌炎;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
作者:林毓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本文对151例脑卒中患者应用抑郁症筛选量表,确诊为抑郁性障碍的52例患者进行了规范抗抑郁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白科易;董联伟;胡梦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心室起搏电极导管植入的定位和效果.方法采用超声技术对33例需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进行起搏电极导管的植入和定位,分别取剑下上腔静脉切面、剑下或心尖四腔切面、左侧位心尖四腔和胸骨旁四腔切面和剑下右室流出道长轴切面,反复确认电极导管尖端经上腔静脉、右房、三尖瓣定于右室心尖部并测定电极各参数.结果 33例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电极导管定位指标及参数均较满意.随访6月~76月,除1例电极导管脱位重新定位外,无其他并发症,起搏系统工作正常.结论超声引导下实施心脏起搏可作为X线透视下永久起搏术的替代和补充,采用多切面、动态观察电极导管尖端走向是定位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淑敏;郭涛;戴青原;韩明华;赵玲;刘中梅;顾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