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塞来昔布对胰腺癌的放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徐刚;王兴鹏;赵国旗;吴恺;赵崧

关键词:环氧合酶-2, 胰腺癌, 放疗增敏作用, 细胞凋亡, 新生血管形成, 细胞侵袭
摘要:目的 研究环氧合酶-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放射治疗对胰腺癌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塞来昔布、放疗和两者联合对胰腺癌细胞SW1990体内外增殖的影响.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增殖相关蛋白表达.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研究胰腺癌细胞凋亡.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体外血管生成和体外侵袭力测定方法检测塞来昔布、放疗及两者联合对胰腺癌细胞新生血管生成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RT-PCR、明胶酶谱和反式酶谱方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1、TIMP-2的表达.结果 塞来昔布在体内外均有放射增敏作用.胰腺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水平在塞来昔布组和联合放疗组均降低,联合组较塞来昔布组有进一步降低.塞来昔布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单独放疗并不能诱导SW1990细胞发生凋亡,两者联合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塞来昔布下调bcl-2 mRNA表达,而放疗诱导bcl-2 mRNA表达上调,联合组bcl-2的表达低.单剂量放疗时,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延迟时间为22 d,联合塞来昔布为38 d.单独放疗并不能抑制体外胰腺癌细胞的新生血管生成和侵袭,塞来昔布在体外抑制胰腺癌新生血管形成和侵袭,塞来昔布与放疗联合其抑制作用较单用塞来昔布无明显增强.塞来昔布抑制胰腺癌细胞合成、分泌和激活MMP-2、MMP-9,但对TIMP-1、TIMP-2的合成、分泌和激活无明显影响.结论 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对胰腺癌放疗有增敏作用,其机制涉及诱导细胞凋亡,并通过抑制胰腺癌细胞新生血管生成和细胞侵袭,间接对胰腺癌的放疗起增敏作用.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伴发直肠腺癌的肛周Paget病肺转移一例

    患者男,65岁.因肛门突出物2年,10个月前因肛门瘙痒就诊,诊断为痔,行手术切除,术后伤口一直未愈,排便困难逐渐加重,肛门疼痛.5个月前再次行手术治疗,病理示良性病变.术后症状未缓解,肛门疼痛剧烈,坠胀,大便排出十分困难,仅排稀水样便.体检:截石位3、5、7、11点位置肛缘隆起突出,8、7、4点位置见3处较大溃疡,长2~3 cm,隆起物及肛周5 cm范围扪及质硬包块,活动度差,有触痛,肛管、直肠仅能勉强通过小指,直肠下段扪及半环形质硬肿块,不能探及上缘.腹股沟扪及多个肿大淋巴结,活动度差.盆腔CT示肛周左侧有一类圆形软组织影,肛周脂肪模糊,直肠系膜内见多个圆形高密度灶,肛管及直肠腔隙消失,有高密度充盈,未见上极,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作者:冷炎;王兴国;周建华;王纪芳;刘润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学习罗马Ⅲ标准,促进功能性胃肠病研究

    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是一类常见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以往认为FGID是心理疾患,缺乏器质性疾病的依据.现认为FGID是一类独立的临床疾病.罗马Ⅲ标准对此类疾病的认知和分类起着重要的作用.罗马Ⅲ标准根据罗马Ⅱ标准颁布后FGID神经胃肠病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后的反馈结果对罗马Ⅱ标准作了较大的修改[1].①诊断FGID时间范围的变动:与罗马Ⅱ标准相比,罗马Ⅲ标准诊断FGID的症状时间由12个月减少至6个月,设定统一的时间标准,易于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工作中理解和实施.②分类的变化: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APS)从功能性肠道疾病(C类)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类别(D类).③儿童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新生儿/幼儿(G类)和儿童/青少年(H类),这两种类型的疾病与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关,因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亚型进行了修订,分类方法更简单易行.⑤对胆囊和Oddi括约肌的功能性疾病制定了更严格的标准.

    作者:罗金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肝硬化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一例

    患者男,57岁;因持续发热伴头痛20 d入院.体温高达39℃以上,有畏寒,无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及行为异常等症状.在外院静脉滴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血吸虫病史30余年,肝硬化病史6年,无癫痫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7.7℃,血压110/7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慢性病容,面部有毛细血管扩张,有蜘蛛痣,巩膜黄染,颈软,无抵抗.右侧呼吸音减低,右肩胛线第8肋间以下叩诊呈浊音.心律90次/min,心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腹稍膨,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肝肋下未及,脾肋下5指,质中等,边缘光滑.移动性浊音(+).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扑翼样震颤阴性,左侧巴彬斯基征(+).外院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胸片、血培养、OT试验、结核抗体检查、血清肥达反应均未见异常.

    作者:高楠;许春舫;陈卫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组织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基因表达变化

    近年来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信号转导通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引起了人们的关注.PAF是一种由多种细胞产生又可作用于多种细胞的内源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它通过与PAF受体结合,使G蛋白转导激活磷脂酶C、磷脂酶A2、腺苷酸环化酶和酪氨酸蛋白激酶[1],从而导致SAP的发生和发展.SAP时血中PAF含量显著增加[2],是否会刺激PAF受体数量增加从而扩大PAF对组织细胞的损害,本实验从胰腺组织PAF受体的mRNA水平进行研究.

    作者:赵志伶;夏时海;陈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疑难性脊柱源性腹痛四例误诊分析

    腹痛多由腹腔内脏器的炎症、损伤及肿瘤等原因引起,腹腔外的原因较少,且多不引起临床医生重视而造成误诊误治,使患者长期辗转于多科、多院反复诊治无效,形成临床疑难性腹痛.我们对2001年6月到2005年9月,经影像学确诊病因,再经手术或抗痨治疗后证实的4例脊柱源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脊柱源性腹痛的临床表现、体征、诊断和治疗的关系.

    作者:李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脐尿管囊肿致腹膜假性黏液瘤一例

    患者男,55岁.因脐部反复渗液10余年,局部包块7年入院.患者10余年前出现脐部渗液,呈胶冻状,时有时无,局部无疼痛不适,无发热.7年前脐部形成一包块,进行性增大,经常破溃流出胶冻状液体,无发热及恶心、呕吐,无烧心及反酸,无腹痛、腹胀及腹泻.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体检:发育正常,神志清,心肺无异常,脐部隆起,见2 cm×2 cm包块,局部破溃形成0.5 cm×0.5 cm破孔,有胶冻状液体流出,脐偏下方可及9 cm×7 cm×6 cm包块,边界清,无压痛,触压时破孔处有胶冻状液体流出.肝脾肋下未触及.

    作者:岳宗柱;敬长春;朱玉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外源野生型p53正向细胞凋亡调控因子基因对人胰腺癌PC-3细胞生长的作用

    p53正向细胞凋亡调控因子(p53 up-regulated modulator of apoptosis,PUMA)是新近发现的Bcl-2家族BH 3亚家族中的成员,是p53的靶基因,可被内外源性p53快速诱导,具有强大的促凋亡作用[1,2].研究发现,PUMA基因在许多肿瘤细胞系中低或不表达,转染外源性PUMA基因后,细胞凋亡被促进,动物移植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检测了胰腺癌组织中PUMA表达情况发现,PUMA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瘤旁组织,并且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低于对照组,说明PUMA低表达引起的细胞凋亡抑制在胰腺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本试验旨在观察PUMA基因转染抑制体外胰腺癌细胞的生长的效果.

    作者:张克君;李德春;朱新国;朱东明;赵志泓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巨噬细胞金属弹力酶基因转染CT-26细胞对小鼠原位结肠癌生长及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小鼠巨噬细胞金属弹力酶(MME)对小鼠原位结肠癌生长、微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扩增编码MME基因结构域Ⅰ和Ⅱ的cDNA片段,构建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MME并转染小鼠CT-26结肠癌细胞.建立MME转染组及对照组小鼠原位结肠癌种植模型,观察MME对原发性结肠癌生长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重组MME蛋白在CT-26细胞内成功表达并具有酶活性.MME转染组原发结肠癌的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结肠癌组织中的MV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VEGF mRNA和蛋白水平在MME转染组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转染入小鼠结肠癌细胞的MME基因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起到抑制原位结肠癌生长的作用.MME和VEGF都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平衡可能调控着肿瘤中新生血管的生成.

    作者:石海;许建明;胡乃中;汪学龙;梅俏;鲍峻峻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肠腺瘤及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意义

    缺氧诱导因子-1(HIF-1)是介导细胞对缺氧微环境进行适应性反应的关键性转录调控因子.HIF-1由HIF-1α及HIF-1β组成异二聚体,HIF-1α是特异性氧调节亚单位,决定HIF-1活性.HIF 1α激活后可调节多种下游基因表达,对维持肿瘤细胞能量代谢、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起重要作用[1].研究发现,HIF 1α在一些肿瘤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过表达,提示其与肿瘤的发生及恶性进展密切相关[2].HIF-1α在大肠正常组织-腺瘤-腺癌序列中的表达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HIF-1α在大肠腺瘤及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以探讨HIF-1α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刘胜新;陈茂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布加综合征支架治疗一例

    患者男,45岁,因腹胀、乏力3个月,行为异常10 d入院.6年前因腹胀伴双下肢水肿,静脉造影证实为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近心端狭窄.给予下腔静脉扩张并放支架治疗.患者术后腹水很快吸收,下肢水肿完全消退,恢复劳动能力.3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腹胀、乏力,但无下肢水肿.10 d前出现行为异常,烦躁不安,记忆力明显下降,反应迟钝.体检:发育、营养可,神志清,表情呆滞,走路不稳,扑翼样震颤,蜘蛛痣(+),右胸第4肋以下叩诊浊音,右下肺呼吸音轻,腹部明显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脐上、下血流方向均向上,肝脏剑突下6 cm可触及.

    作者:贾启海;岳圆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姜黄素对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结肠炎模型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的疗效,并研究肠黏膜、脾细胞和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45只Sprague-Dawley大鼠经直肠注入TNBS(100 mg/kg)诱导肠炎模型.实验动物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组(TNBS)和姜黄素治疗组(30 mg·kg-1·d 1,腹腔注射).RT-PCR测定肠黏膜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脾细胞内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4,ELISA法测定血清中IFN-γ和IL-4.结果姜黄素治疗前后肠黏膜大体评分(3.9±1.0比2.2±0.7),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每毫克蛋白(15.0±2.6)U比(7.3±1.4)U],肠黏膜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1.02±0.07比0.06±0.02)、IL-12 mRNA相对表达水平(0.29±0.05比0.11±0.01)和IFN-γ/IL-4比值(11.44±0.97比0.38±0.10),脾细胞中IFN-γ CD4+细胞百分比(31.7±7.5比21.1±3.7)和IFN-γ/IL-4 CD4+比值(19.9±5.1比6.1±1.8),血清中IFN-γ质量浓度[(1528±159)pg/ml比(513±14)pg/m1]和IFN-γ/IL-4比值(19.5±4.1比4.2±0.6)均降低(P<0.05或P<0.01).且姜黄素治疗前后肠黏膜中Th2类细胞因子IL-4 mRNA(0.09±0.01比0.15±0.04)和IL-10 mRNA相对表达水平(0.28±0.08比0.63±0.12),脾细胞中IL-4 CD4+细胞百分比(1.6±0.5比3.4±1.1)和血清IL-4质量浓度[(81±15)pg/ml比(124±20)pg/m1]升高(P<0.05或P<0.01).结论 姜黄素能治疗TNBS诱导的肠炎,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局部和机体Th1/Th2平衡有关.

    作者:张明;邓长生;郑家驹;夏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溃疡性结肠炎与一氧化氮和氧自由基及Cajal间质细胞关系研究

    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C)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炎性细胞因子增高在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时结肠黏膜产生过量的一氧化氮(NO),加重黏膜损伤[1].有研究发现,UC患者结肠Cajal间质细胞(ICC)出现异常,并参与合成NO,且作为NO的靶细胞而起肠功能调节作用.本研究观察UC患者血清、肠黏膜中NO和超氧化歧化酶(SOD)变化,探讨ICC与其的关系.

    作者:刘建生;田怡;冯丽;张晓红;刘进;袁耀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结直肠癌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4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研究发现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某些肿瘤细胞中表达,并在肿瘤的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对结直肠癌、结直肠良性肿瘤组织标本中CXCR4的表达进行检测,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CXCR4表达水平与侵袭、转移的关系,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作者:郑正荣;杨春康;戴起宝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塞来昔布对胰腺癌的放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环氧合酶-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放射治疗对胰腺癌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塞来昔布、放疗和两者联合对胰腺癌细胞SW1990体内外增殖的影响.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增殖相关蛋白表达.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研究胰腺癌细胞凋亡.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体外血管生成和体外侵袭力测定方法检测塞来昔布、放疗及两者联合对胰腺癌细胞新生血管生成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RT-PCR、明胶酶谱和反式酶谱方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1、TIMP-2的表达.结果 塞来昔布在体内外均有放射增敏作用.胰腺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水平在塞来昔布组和联合放疗组均降低,联合组较塞来昔布组有进一步降低.塞来昔布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单独放疗并不能诱导SW1990细胞发生凋亡,两者联合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塞来昔布下调bcl-2 mRNA表达,而放疗诱导bcl-2 mRNA表达上调,联合组bcl-2的表达低.单剂量放疗时,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延迟时间为22 d,联合塞来昔布为38 d.单独放疗并不能抑制体外胰腺癌细胞的新生血管生成和侵袭,塞来昔布在体外抑制胰腺癌新生血管形成和侵袭,塞来昔布与放疗联合其抑制作用较单用塞来昔布无明显增强.塞来昔布抑制胰腺癌细胞合成、分泌和激活MMP-2、MMP-9,但对TIMP-1、TIMP-2的合成、分泌和激活无明显影响.结论 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对胰腺癌放疗有增敏作用,其机制涉及诱导细胞凋亡,并通过抑制胰腺癌细胞新生血管生成和细胞侵袭,间接对胰腺癌的放疗起增敏作用.

    作者:徐刚;王兴鹏;赵国旗;吴恺;赵崧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蛋白酶激活受体-2激动剂在大鼠应激性溃疡中的作用

    目前认为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涉及机体神经内分泌失调、胃黏膜保护功能削弱及胃黏膜损伤因素作用增强等.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2,PAR-2)属于蛋白酶激活受体超家族成员,其受体激动剂可刺激辣椒素敏感性感觉神经元,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1].本实验分别用PAR-2激动剂辣椒素和奥美拉唑预防大鼠应激性溃疡,从而为胃黏膜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窦勇鹰;谢立群;李俊美;华建平;海鸥;李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姜黄素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的相关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 观察姜黄素诱导肝星状细胞HSC-T6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于HSC-T6,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HSC凋亡,以SABC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HSC凋亡中相关基因Fas、P53、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20、30、40μmol/L姜黄素作用HSC-T6 24 h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明显的DNA梯度带;流式细胞术检测到HSC凋亡,各组凋亡指数分别为(11.61±2.79)%、(52.03±4.38)%和(87.11±12.62)%,与对照组的(3.81±0.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0 μmol/L姜黄素作用HSC-T6 24 h后,凋亡相关蛋白Fas、P53、Bcl-2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87.40±2.84)%、(43.14±7.33)%和(28.73±5.91)%,与对照组的(33.12±3.13)%、(20.61±7.22)%和(95.41±3.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姜黄素可能通过上调凋亡相关基因Fas、P53表达,下调Bcl-2表达等机制而发挥诱导HSC凋亡的作用.

    作者:舒建昌;何雅军;吕霞;沈雁;潘洁;叶国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CD14及Toll样受体4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我国湖北汉族人Toll样受体(TLR)4基因Asp299Gly和CD14 C-260T基因多态性分布与大肠癌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10例大肠癌患者及160例正常对照者TLR4基因Asp299Gly及CD14 C-260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结果 大肠癌组CD14 C-260T基因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CC基因型的频率为15.6%,明显低于大肠癌组的31.8%(P=0.0027,OR=0.3968,95%CI=0.2209~0.7129);正常对照组中CT基因型的频率为48.1%,明显高于大肠癌组的30.9%(P=0.0056,OR=2.074,95%CI=1.246~3.452).所有样本中均未发现TLR4基因Asp299Gly的突变型.结论 CD14 C-260T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北汉族大肠癌显著相关,而TLR4基因Asp299Gly多态性与大肠癌无关.

    作者:陈丽珊;郭秋莎;夏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定量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

    应用13C呼气试验定量测定肝功能,可获得完全量化的数据,具有安全、定量、可重复应用的优点,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1].我们从2002年1月开始进行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定量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的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运祥;黄留业;崔俊;吴承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及其受体3在大肠癌淋巴转移和预后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VEGF-D及其受体3(VEGFR-3)在大肠癌淋巴转移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SABC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80例大肠癌和30例大肠正常组织的VEGF-C、VEGF-D、VEGFR-3表达.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生存资料,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①大肠癌VEGF-C、VEGF-D和VEGFR-3均被染成棕黄褐色,三者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8.8%、56.3%、38.8%,相对表达量为1.09±1.20、1.13±1.09、0.90±1.19;正常大肠组织均无表达.与VEGF-C、VEGF-D和VEGFR-3的mRNA表达一致.②VEGF-C与VEGFR-3表达(P=0.0069),VEGF-D与VEGFR-3表达间(P=0.0024)存在相关性;VEGF-C与VEGF-D无关.③VEGF-C、VEGF-D、VEGFR-3表达与大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大体分型、组织学分类、分化程度、肝、肺转移无关,但与Dukes分期(P=0.0234,P=0.0003,P=0.0429)、淋巴结转移(P=0.0059,P<0.01,P=0.0068)显著相关;且VEGF-C、VEGFR-3阳性大肠癌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374,P=0.0127),生存期明显短于阴性患者(P<0.01,P<0.01),VEGF-D则与预后无关.结论 大肠癌细胞可分泌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VEGF-D及其受体VEGFR-3,后者通过VEGF-C、-D/VEGFR-3信号通路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新生和淋巴管生成,从而促进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生长;VEGF-C、VEGF-D、VEGFR-3可作为大肠癌的淋巴管生成的分子表型和淋巴转移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作者:范跃祖;李光明;黄国平;李新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定义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来源于胃十二指肠的症状,并排除可解释该症状的器质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症状位于脐上、胸骨下缘下、两侧锁骨中线内区域,患者常表现为不适感觉,有些患者感觉组织器官受损,有时患者无腹痛主诉而表现为特别不适;上腹部烧灼感,指症状位于脐上、胸骨下缘下、两侧锁骨中线内区域,烧灼感主要指难受的灼热感;餐后饱胀,指食物长时间潴留在胃内的不适感觉;早饱感,即进食不久患者即感到胃已充盈,而不能进常规量的饮食,以往常将这一症状描述为早饱,新标准用早饱感,用于强调进食过程中食欲消失.出于临床研究考虑,今后应采用更具体的疾病名称以代替FD,目前将FD分为两类:①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②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

    作者:邹多武;许国铭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