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林;吴俊超;郭震
近年来研究发现,胃泌素(GAS)和五肽GAS能保护大鼠胃黏膜,促进胃黏膜损伤的愈合[1],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前列腺素(PGs)在维持胃肠黏膜的完整性和黏膜损伤后的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环氧合酶(COX)是合成PGs的限速酶,已知COX至少有两种亚型,即COX-1和COX-2.本研究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胃黏膜COX-1和COX-2表达,进一步评价GAS对无水乙醇所致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旨在探讨GAS的胃黏膜保护与COX-2表达的关系.
作者:孙为豪;曹大中;欧希龙;胡家华;俞谦;陈洪;俞婷;赵成桂;孙运良;朱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例1男,34岁.因间歇性乏力、纳差、腹胀、尿黄3年,发热、干咳1周入院.入院时体检:体温38.3℃,精神萎靡,巩膜及皮肤深度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心、肺、腹部(-),实验室检查: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61 U/L,总胆红素(TBIL)454.86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439.09μmol/L,白蛋白(ALB)23.57 g/L,凝血酶原时间(PT)30 s,凝血酶原活动度(Pta)27%,总胆固醇(CHO)1.76 mmol/L,血清铁蛋白2141μg/L,HBsAg、HBeAb、HBcAb阳性,HBV-DNA 1.94×106/ml,甲、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阴性;血白细胞4.4× 109/L,中性粒细胞0.66,血红蛋白100g/L,血小板178×109/L.
作者:范平;陈仕祥;江军;王德扬;李定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肠嗜铬(EC)细胞及其合成和储存5-羟色胺(5-HT)的功能变化.方法按罗马Ⅱ标准诊断的50例IBS患者,依其分型标准区分为腹泻型及便秘型.取IBS患者肠镜活检标本行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部分活检标本电镜下观察EC细胞形态及功能.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均设正常对照组.结果腹泻型、便秘型IBS与对照组比较,分泌5-HT的EC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分别为15.90±5.09,14.73±2.73和7.27±2.50,差异有显著性(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IBS组EC细胞内合成的5-HT增加,电镜显示肠道EC细胞功能活跃.结论IBS患者肠黏膜EC细胞功能活跃,提示其大量合成并分泌的5-HT可能在IB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兆申;詹丽杏;邹多武;许国铭;满晓华;叶熙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000年11月~2002年8月结肠镜检查4176例次,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752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955个,共检出早期大肠癌14例,进展期癌209例,Ⅱa、Ⅱb、Ⅱc、Ⅱa+Ⅱc病变76个.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43个,直径16~110 mm,其中Ⅱ型2个,ⅢL18个,Ⅳ19个,Ⅴ A型1个,Ⅴ N型3个.非肿瘤性息肉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5.4%(303/355);而腺瘤性息肉则以Ⅲ、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6 0%(504/586);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ⅤN型;14例早期癌中有8例腺管开口为Ⅴ型,其中Ⅴ A型2个,ⅤN型6个.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并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白岚;刘思德;智发朝;潘德寿;万田谟;姜泊;周殿元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女,51岁,因频繁呕吐20余天,四肢麻木、无力2 d入院.患者于20余天前,逐渐出现食欲减退,食后即吐,以后呕吐频繁,不进食也频繁呕吐,消瘦,失眠多梦,近2 d出现四肢麻木,周身乏力.经对症治疗均无好转,且进行性加重.体检:体温36.7℃,脉搏120次/min,血压120/800 mm Hg(1mm Hg=0.133kPa);意识清,精神萎靡,消瘦,体重43 kg,贫血貌,巩膜黄染,皮肤黏膜呈柠檬色;心肺(-);腹平软,肝脾不大;双眼向上、内、外运动均受限,四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减弱,双侧指鼻及跟膝胫试验欠准,双侧腱反射减弱,双侧Babinski征(-).
作者:李雪松;宫旭海;杨凤民;何小花;刘江华;夏圣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血吸虫病曾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在长江流域及南方部分地区流行,近来又有回升的趋势.累及的脏器主要为肠(以结肠和直肠为主)、肝、脾,也可侵及胃、十二指肠以及淋巴结、系膜、阑尾、脑和生殖系统等.其诊断往往根据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大便中检出血吸虫虫卵,必要时可应用免疫学方法确诊.但部分慢性疾病或较特殊的急性病例往往会出现误诊或漏诊.积极治疗血吸虫病及早期预防至关重要,现就血吸虫的一般概况及近5年来本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66例血吸虫病的临床资料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周宗斌;慕玉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基因在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时是否存在旁观者效应,以及旁观者效应的可能机制.方法构建表达TRAIL基因的双腺病毒载体系统Ad/GT-TRAIL+Ad/PGK-GVl6,通过293包装细胞产生的病毒上清液将TRAIL基因转入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中,RT-PCR检测TRAIL基因的表达,以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不同比例混合培养SMMC7721/TRAIL和SMMC7721细胞,检测混合细胞生长抑制率来评价TRAIL基因的旁观者效应,并以滤去细胞成分的转染细胞培养液培养未转染细胞,观测可溶性因子在TRAIl基因旁观者效应中的作用.结果TRAIL基因对SMMC772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与PBS、LacZ基因和Bax基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5);SMMC7721细胞的凋亡率,TRAIL基因与PBS、LacZ基因和Bax基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混合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以SMMC7721/TRAIL占0%时为0,占5%时为15.9%,占25%时为67.0%,占50%时为80.2%,占100%时为87.7%;以PBS对SMMC772l的生长抑制率为0,则滤去细胞成分的转染细胞培养液对SMMC7721的生长抑制率为4%,两者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双腺病毒载体系统介导的TRAIL基因对肝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生长和促凋亡作用,并存在旁观者效应,可溶性因子在TRAIL的旁观者效应中不起作用.
作者:何超;劳伟峰;胡晓彤;徐向明;许靖;王琦;方炳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肿瘤细胞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对恶性肿瘤转移起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新发展出一些具有较高特异性或敏感性的反映血小板活化及内皮细胞损害的标志物,如11-去氢-血栓烷B2(DH-TXB2)、凝血酶敏感蛋白(TSP)和血栓调节蛋白(TM)等.我们采用这些新的敏感指标结合其他指标检测了50例大肠癌患者,探讨其体内血小板活化及内皮细胞功能状态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爱华;孙达春;李小亮;吴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近年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肿瘤细胞均有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在80.1%~95.6%[1].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上升,腹腔转移癌的患者也在增加.临床上常采用腹腔化疗法以抑制癌细胞的快速增长,并减少化疗的全身性不良反应.
作者:陆枫林;陆亚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也是肝硬化门脉高压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我们对1995年1月至2002年1月进行首次食管静脉曲张套扎(EVL)的105例患者术后抑酸剂的应用进行了前后对照研究,随访观察术后2个月内近期再出血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锦林;吴俊超;郭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均是临床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但十二指肠溃疡伴发胃癌的病例报道则较为少见.我们回顾性分析61 372例胃镜检查中发现的37例十二指肠溃疡伴发胃癌患者,并就其临床、内镜、病理特点和可能的病因、发病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作者:赵亮;沈磊;沈志祥;罗和生;于皆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阻断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泛素-蛋白酶体通路特异性阻断剂MG-132加入胃癌细胞株SGC-7901,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抑制效应,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DNA片段分析进一步证实凋亡的存在,TRAP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免疫细胞化学检测p27kip1的表达.结果MG-132对SGC-7901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FCM显示对照组胃癌细胞G0/G1期比例为(46.3±4.1)%,MG-132作用后为(72.1±5.0)%,较对照组增加(P<0.01),并有明显的亚二倍体凋亡峰;细胞DNA抽提电泳后发现特征性凋亡梯状条带,TRAP PCR-ELISA法检测示MG-132作用胃癌细胞24、48、72、96 h时A值分别为0.197±0.007、0.081±0.005、0.074±0.004、0.063±0.002,对照组A值分别为1.801±0.048、1.887±0.072、2.047±0.085、2.131±0.076;端粒酶活性显著受抑制(P<0.01);p27kip1在胃癌细胞中为胞质表达,经MG-132作用后,胞质、胞核均有表达.结论MG-132能显著抑制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其机制是增强p27kip1表达,使细胞产生G1期阻滞,并抑制端粒酶活性.
作者:吴清明;于皆平;张卫国;刘先军;童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胆囊结石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机制中可能包含有慢性炎症过程.塞来昔布(celecoxib)是新近研制的一种高选择性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对胃肠道有较高的安全性.我们采用兔胆固醇结石模型[1],比较免疫球蛋白(Ig)、黏蛋白等与炎症有一定关系的成核因子含量的改变,探讨特异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蔡陈效;蔡建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有关肝纤维化过程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作用,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PAI-1的相关性,目前国内少见报道.我们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TGF-β1及PAI-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血清中活性TGF-β1水平及血浆PAI-1活性,探讨TGF-β1、PAI-1在人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作者:李清华;战淑慧;卞鲁岩;秦成勇;劳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建立肝脏特异性自身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辅助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方法利用亲和层析法从人肝脏组织中直接纯化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经免疫学鉴定后以此纯化抗原包被微孔板,酶联免疫固相吸附试验检测去ASGPR的自身抗体(抗-ASGPR).结果本研究从10 g肝组织纯化ASGPR,总量为1.6 mg.经SDS-PAGE和Dot-ELISA验证,纯化ASGPR纯度高、具有抗原活性.ASGPR预吸附可阻断血清抗体与ASGPR间的免疫反应,类风湿因子、梅毒阳性血清不干扰本ELISA法的抗原抗体反应.3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中检出抗-ASGPR 24例,阳性率为72.7%.在临床上高度怀疑AIH的10例患者中,抗-ASGPR阳性者有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肝癌、胆囊炎患者中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1.4%(9/42)、16.8%(16/95)、16.1%(10/62)、10.7%(3/28)、14.3%(1/7).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未检测到抗-ASGPR.200名健康体检者阳性率为4.6%.抗-ASGPR检测对AIH诊断的特异性为89.6%.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抗-ASGPR ELISA检测方法可靠、特异性好.抗-ASGPR检测有助于AIH的诊断,尤其是对那些抗核抗体、平滑肌抗体、肝肾微粒体-1型抗体等自身抗体均阴性、临床高度怀疑AIH病例的诊断可能更为有用.
作者:刘海英;范列英;沈芳;邓安梅;屠小卿;周晔;陈燕;仲人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组织细胞在受到包括烧伤在内的各种外界因素的刺激后会发生一系列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应激反应中可产生对细胞起保护作用的应激蛋白,主要是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protein,HSPs),它能快速、短暂调整应激过程中的细胞机能,保护细胞免受损伤,并有助于细胞恢复正常的结构和机能.烧伤作为一种对机体组织的强烈刺激因素,不仅造成局部热损伤,同时伴随着严重的应激反应,并带来许多内脏并发症,其中烧伤后急性胃黏膜损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重症,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
作者:张红艳;吕农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特发性便秘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功能性便秘[1],目前认为与年龄、生活习惯、精神心理、代谢因素、精神病变、解剖结构等都有关系.有一类特发性便秘,表现为钡剂灌肠X线检查显示盘曲冗长的结肠,而不伴有其他梗阻或畸形,临床上称之为原发性结肠冗长.关于结肠冗长,文献上没有详尽的描述和定义.袁景伦等[2]认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各段如超过正常长度的35%~40%即可称为结肠冗长;横结肠活动范围超过髂嵴,乙状结肠活动范围到达右上腹部,也可认为是结肠冗长.目前对于结肠冗长一般采取手术治疗,切除多余肠管,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3].
作者:张俭省;朱荣;马品跃;吴云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男,46岁.因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稀便多年入院.自述22年前在广东服兵役期间曾有多名战友因食鱼、虾感染肝吸虫.体检:体温37.5℃,脉搏88次/min,血压17/12kPa(1kPa=7.5 mm Hg),肝脏轻度肿大,肝区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4×109/L,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 28,嗜酸粒细胞0.07,HAV-IgM(-)、HBsAg(-),丙氨酸转氨酶42.5 U/L,总胆红素14.3 μmol/L.B超检查:肝脏肿大,肝内光点密集不均匀,肝内小胆管轻度扩张,管壁粗厚,回声增强,扩张的胆管内有斑点、斑块或线形回声;胆囊壁增厚、粗糙,囊内亦见小条形或斑块形回声.
作者:李朝品;崔玉宝;朱玉霞;蔡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且大多为腺瘤样息肉,腺瘤属癌前病变己被公认[1].大肠癌多数由息肉恶变而来,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特征,对早期发现并摘除息肉及降低肠癌发病率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我院近3年肠镜发现的181例大肠息肉的分析.
作者:谭杰雄;廖爱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胃肠道间质瘤/恶性间质瘤(gastromtestmal/malignantstromal tumors,GIST/GIMST)是由胃肠道间叶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发生的一种肿瘤,它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和神经源性肿瘤,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术前误诊率较高.现将近年来收治的13例GIMST报道如下.
作者:李静;王静;王震宇;王忠芳;王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