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腺炎病因研究现状

杨冬华

关键词:慢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 反复发作, 发病因素, 发病机制, 常见病, 临床
摘要:胰腺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发病因素较复杂,目前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引起急、慢性胰腺炎的病因大部分相同,急性胰腺炎(AP)反复发作终可导致慢性胰腺炎(CP).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雷贝拉唑能迅速、持久地抑制胃酸分泌,临床疗效显著.我院自2001年8月~2002年6月,应用雷贝拉唑联合羟氨苄青霉素和克拉霉素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并与奥美拉唑为主的三联疗法对比,观察其疗效.

    作者:寇继光;钟敏华;张雷;陶进勇;摆斌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全反式维甲酸对结肠癌细胞Fas/FasL表达的影响

    作者:朱强;刘吉勇;杨崇美;张安忠;崔屹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Hp的耐药性问题

    根除Hp方案目前推荐PPI或RBC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与其他细菌相似,Hp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并因此影响根除治疗的疗效.Hp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为原发和继发性耐药两种,本文分别讨论这两种耐药性发生的情况、对疗效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胡品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消息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HBV血清学标志、Pre-S2受体与HBV-DNA关系分析

    作者:周翔;肖进利;邹菊贤;贾玲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根除Hp治疗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Hp相关疾病认识的统一,常见胃十二指肠疾病的防治措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根除Hp治疗在临床上已应用十分普遍.为提高Hp根除率和Hp相关疾病的疗效,下面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作者:刘文忠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胃蝇蛆病一例

    患者男,43岁,农民.因酒后呕吐出血红色虫体1条而就诊.自述2周来上腹不适、四肢无力、头晕、食欲减退,进食时腹胀、嗳气和恶心.呕吐物中有血红色蛆虫,呈圆柱状,长约8 mm,口钩发达,前端较尖,胸腹各节前缘处有大小刺突相间的一圈刺带,第10节背面中央缺1~2个刺,第11节背侧有2~5个刺,鉴定为肠胃蝇(Gastrophilus intestinalis).

    作者:王克霞;汪雪峰;彭江龙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2003年全国胰腺疾病大会延期召开通知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应付特征

    目的旨在通过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生活事件、特质性应付和应付具体方式的评价,探讨IBS患者的应付特征.方法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付和应付方式问卷对41例连续就诊的IBS患者进行测评,并与消化性溃疡(PU)患者和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IBS患者的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43.92±5.75)显著高于正常人(23.45±2.73,P=0.025)及PU患者(25.43±2.98,P=0.035);特质应付评分中,IBS患者的消极应付积分(40.79±8.01)显著高于正常人(35.52±7.60,P=0.010)和PU患者(36.41±8.41,P=0.045);IBS患者的幻想和退避应付方式与正常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IBS患者的退避应付方式与PU组也存在差异(P<0.05).结论IBS患者经历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应付方式不当,改变IBS患者的应付方式可能是消除或减轻症状的有效途径.

    作者:何剑琴;王伟岸;胡品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胶囊内镜的临床使用及价值评估

    1985年Iddan发明了可用于血管内摄影的微型照相机后,就开始构想制造一种无线的、可用于整个胃肠道(主要是小肠)检查的、类似于可吞服胶囊的新型内镜.1993年Iddan将整个电子胶囊内镜(video capsule endocscoye,CE)系统确定为三个组成部分:胶囊/信号传输器、信号接受器/记录器和图像处理工作站,并着手进行实物开发.

    作者:钟捷;吴云林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肝组织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肝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和细胞凋亡促进因子Fas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0例AIH肝组织和3例正常肝组织中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所有AIH患者的肝组织中均见到不同程度的TUNEL染色阳性和Fas抗体染色阳性肝细胞.正常对照肝组织中未见到TUNEL阳性肝细胞,Fas表达微弱或缺如.在AIH肝组织中,凋亡指数(AI)与炎症坏死分级有显著相关性(r=0.45,P<0.05),而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以及组织学纤维化分期无显著相关.结论Fas介导的细胞凋亡参与了AIH的肝细胞损伤过程.

    作者:马雄;邱德凯;彭延申;陈晓宇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结肠癌中P73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研究

    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许多研究发现,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改变可直接调控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抑制生成因子,导致血管增生.

    作者:彭海霞;关明;周林法;孙晨光;朱行;苏兵;钱爱华;王赛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Hp耐药机制

    Hp的发现已近20年,Hp感染的治疗研究一直是Hp研究领域中的重点.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Hp耐药菌株的发生率逐年增加,Hp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的耐药是导致Hp根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对Hp耐药机制的研究又成为治疗研究中的热点.

    作者:成虹;胡伏莲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胃癌中环氧合酶-2基因5′CpG岛去甲基化与蛋白表达的关系

    作者:郭长青;汪保灿;刘国永;李建生;李继昌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尼古丁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急性肠炎趋化因子的作用研究

    作者:韩英;陈刚;宋迎新;纪欣;王志红;村田有志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的动态变化

    目的阐明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大鼠胰腺及肺脏组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规律.方法以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建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将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即造模前)、造模后0.5、1、3、6、12和24 h共7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胰腺及肺脏组织p38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活性变化.结果对照组能检测到p38MAPK的基础活性,而检测不到JNK活性.造模后,胰腺组织的p38MAPK活性明显增高,至3 h达到高峰,而肺脏组织的p38MAPK活性在6 h达到高峰,两者在24 h点处的p38MAPK活性仍高于基础值,而JNK的活性仅在12 h点处有增高,24 h点已检测不到JNK活性.结论MAPK信号转导通路,特别是p38MAPK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信号转导通路.

    作者:任洪波;许国铭;李兆申;屠振兴;施新岗;贾一韬;龚燕芳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胰腺炎病因研究现状

    胰腺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发病因素较复杂,目前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引起急、慢性胰腺炎的病因大部分相同,急性胰腺炎(AP)反复发作终可导致慢性胰腺炎(CP).

    作者:杨冬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经内镜证实的3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特点剖析

    目的剖析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器质性消化不良(OD)的临床特点,评价我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流程.方法调查300例经内镜证实的OD和FD各亚型的上腹部消化不良症状,并分析各组症状和进餐的关系.结果FD和OD分别占51.0%和49.0%.FD患者更多见于≤40岁组(P=0.006),FD的上腹胀、嗳气症状计分明显高于OD(P<0.05).而OD患者的上腹痛症状计分则明显高于FD(P<0.05),有明显的报警症状(P=0.003).FD和OD两组的症状以空腹为主和以餐后为主的百分比相近.FD的动力障碍样型、溃疡样型和不特定型的症状可表现为以空腹为主或餐后加重.结论消化不良特征有助于判断FD和OD;无论是FD或OD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均可能与酸相关或动力障碍相关.因而,根据症状与进餐的关系有助于消化不良的诊治.

    作者:吴改玲;柯美云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经皮冷消融联合酒精注射治疗不能切除的肝细胞癌

    目的评价经皮冷消融联合经皮酒精注射(PEI)治疗不能切除的肝细胞癌(HC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5例HCC患者共105个肿瘤块接受经皮冷消融治疗.冷消融采用Cryocare系统,氩气作为冷却剂,共给予2次冷却-复温循环,每次冷却时冷冻刀顶端温度为-180℃.其中36例瘤块直径大于6 cm的患者,在冷消融治疗后1~2周接受PEI治疗,每周1次,连续4~6次.结果在平均随访期为16个月(5~~21个月)内,32例(49.2%)无瘤生存,22例(33.8%)生存但有肿瘤复发,其中2例骨转移,3例肺转移,其余17例为肝内复发,但仅有3例是原先冷消融部位复发.在随访1年以上的41例患者中,有32例(78%)迄今仍生存,包括无复发和有复发的病例.8例(12.3%)死于肿瘤复发,3例(4.6%)死于非癌性原因.有CT复查资料的43例中,38例(88.4%)显示肿瘤缩小.冷消融治疗后22例行瘤块活检,除1例外,均显示为坏死性疤痕组织.冷消融治疗前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的病例中,91.3%在治疗后3~6个月内AFP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冷消融并发症包括1例发生肝包膜开裂,4例发生一过性血小板降低,2例发生无症状性右侧胸腔积液,2例在原先冷消融部位发生肝脓肿.结论经皮冷消融为不能手术切除的HCC提供了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徐克成;牛立志;胡以则;何卫兵;郭子倩;左建生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与结肠肿瘤的关系研究

    作者:冯莉;吴云林;李惠芳;付极;罗志谋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