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壮敏
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其发病率日趋上升,在欧美国家已居STD之首[1].支原体是引起NGU常见的病原体之一,由于临床上抗菌药物的滥用及不规则用药,支原体耐药菌株逐渐增加,加大了治疗难度.为了解本地区的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我们对998例STD门诊疑似NGU患者进行了支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勇;郭玉良;刘爱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距骨是全身骨骼中唯一没有肌肉起止的骨块,3/5表面为关节面覆盖,仅在距骨颈关节囊附着处有血管进入供应其血运,并且是传导足部应力至下肢的联系,当踝关节遭受暴力时,易造成距骨的骨折.若治疗失误,固定不可靠,极易引起距骨骨折不愈、坏死以及胫距关节、距下关节的创伤性关节炎,影响患者的负重、行走,甚至不能正常工作生活,后果严重,必须积极正确的尽早处理.笔者行距骨加压固定加距下关节融合4例,效果较好.
作者:陈方民;朱晓东;刘永涛;王兆林;刘颖;刘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随着近年来内固定技术的提高,我院自2002年以来共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无手术禁忌证的患者76例,结合术后功能锻炼,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徐伟敏;巩文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并发脑膜脑炎12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秀红;朱淑霞;唐慎华;杨华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锁骨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是肩部常见的创伤,锁骨远端骨折约占12%~15%[1].2003年2月-2004年10月,我科应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肩锁关节脱位共16例,疗效满意.
作者:高登福;孙冬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联合氟伐他汀对血清脂蛋白(a)[Lp(a)]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分别检测52例单独服用氟伐他汀(40 mg/d)及67例联合服用培哚普利(4 mg/d)和氟伐他汀(40 mg/d)患者前后血清(Lp(a)浓度的变化.结果单独服用氟伐他汀患者的Lp(a)浓度较前下降,而联合服用培哚普利及氟伐他汀患者的Lp(a)浓度较前下降更明显.结论联合服用培哚普利和氟伐他汀能更明显降低血清Lp(a)的浓度.
作者:彭丽萍;刘晶晶;刘淑雨;李淑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急性脑血管意外诱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称为脑心卒中.我院1993年1月-2005年3月共收治急性脑梗死1 266例,其中18例并发AMI,占1.42%.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梁金元;许永刚;李金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严重胸腹多发伤病情危重,伤情复杂,死亡率高.如何积极有效地抢救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我院自1992年6月-2004年7月共收治严重胸腹多发伤3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少江;韦翠玲;刘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6708例,同期胎膜早破612例,而妊娠28周~36+6周胎膜早破者为156例,不足月胎膜早破占同期住院分娩总数的2.3%,占整个胎膜早破的25.5%[1].该组病例平均妊娠34.8周,平均年龄25.6岁.其中初产妇121例,经产女35例;单胎144例,双胎12例,胎死宫内2例;新生儿166例,新生儿死亡2例,共存活新生儿162例.
作者:梁作双;赵金华;徐宝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邻苯二甲酸酐(Phthalic Anhydride,PA,又名苯二甲酸酐,苯酐或酞酐)广泛用于塑料、树脂、香料(精)、杀虫剂、油漆、染料和苯甲酸的生产[1].国内烧伤病例报道很少.我院2005年6月-2005年10月,收治邻苯二甲酸酐特重度烧伤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传臻;崔光怀;傅勇;刘文明;刘希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普伐他汀(pravastatin,美百乐镇)是新近研制、开发的一种调脂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使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大量动物及人体的研究均已证实其有明显的调脂作用[1].本试验主要观察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调脂效果.
作者:何随荣;崔兰凤;王秀梅;鞠秀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因突发胸骨后闷痛伴意识丧失1 h于2005年8月25日入院.患者于晨5点睡眠中突感背部隐痛,随即出现意识丧失,小便失禁,无抽搐,入院后测血压0,心率22次/分.疼痛时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Ⅱ、Ⅲ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5~0.8 mV.随给予阿托品1 mg,静脉注射,硝酸甘油静滴,症状好转.约10 min后意识恢复,疼痛持续共约30 min.疼痛缓解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相关导联ST段恢复正常.心肌酶学CK 90.3 U/L,CK-MB 16.0 U/L.入院后复查心肌酶正常.确诊为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4个月前曾有早晨5点剑突下疼痛伴意识丧失1次,持续约10 min后自行恢复,未特殊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行冠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术中右冠状动脉发生痉挛,给硝酸甘油后痉挛缓解.
作者:郭晓;张瑞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对无痛性人工流产术操作过程的影响,旨在对其提高无痛人工流产手术耐受性的临床效应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观察201例接受芬太尼辅助丙泊酚静脉麻醉的无痛人工流产病例以及198例接受传统人工流产术的病例,观察指标包括麻醉镇静镇痛效果、人工流产综合征(RAAS)发生率、出血量、子宫收缩频次、麻醉复苏时间及手术期间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可以快速、显著提高人工流产术中镇痛效果;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RAAS)发生率(χ2=4.21,P<0.05);两组病人在子宫收缩频次和出血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t=3.16,P>0.05);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辅助的麻醉效应具有复苏时间短、麻醉和手术期间血压和心率稳定的临床效应.结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作为辅助用药可以有效提高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耐受性.
作者:顾志群;张兴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为提高人们的知活质量,减少受术者的痛苦,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为了寻求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我院自2002年7月-2004年7月将目前常用的3种无痛人工流产术即局部封闭麻醉、静脉推注依托咪酯及笑气吸入麻醉的效果进行比较及总结.
作者:刘春艳;秦伟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鼻腔内霉菌结石较少见,现将我科诊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车娟;吴玉坤;蒲章杰;栗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近年来由于射频消融术和植入型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广泛用于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重要性明显下降,应用范围也在逐渐缩小.但不可否认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律失常治疗中仍占有一定的位置.
作者:张文博;张贞美;刘晓红;孙慧丽;王凤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及降尿酸、减轻蛋白尿的作用.方法 93例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n=47)和氨氯地平组(n=46).缬沙坦组给于缬沙坦(代文)80 mg/d,氨氯地平组给予氨氯地平(络活喜)5 mg/d治疗,同时观察两组血压、血尿酸、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变化.2周后血压控制无效者予加倍剂量服用,用药4、8、12周继续观察上述指标.结果①缬沙坦降压平稳有效,与氨氯地平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加倍剂量服用降压效果更显著.②缬沙坦组血尿酸下降,24 h尿尿酸排泄增加,24 h尿蛋白排出减少,与氨氯地平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能同时降压和降尿酸,减少尿蛋白,有很好的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宗可诚;魏慧敏;高春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应用小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对67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所有患者应用小型接骨板行坚固内固定治疗.其中7例颏部骨折,12例颏旁骨折,16例颏孔区骨折,9例体部多发性骨折,5例体部粉碎性骨折;18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所有患者术前经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的位置和骨折线的数目后,分段牙弓夹板结扎、颌间弹性牵引,使移位的骨折段逐渐复位;术中经口内切开复位、细钢丝颌间结扎、小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术后行临床检查和影像学复查,必要时颌间弹性牵引7~10 d.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治疗效果满意;临床检查所有患者牙合关系良好,面部对称;影像学复查证实骨折线对位良好.结论经口内切开小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辅以颌间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玉良;李纪奎;王芳;杨佑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残根残冠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牙体缺损疾病,以往大多数患牙被拔除.但随着牙科技术及材料的发展,利用桩核冠进行患牙的保存修复已成为口腔修复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桩核冠是由桩核和外冠两部分组成,即残根残冠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后,先完成桩核,后于核上制作全冠[1].由于传统的桩核冠蜡型的制作耗时长,复诊次数多,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为此,我们在临床上探索出一次性制取桩核蜡型的简便方法.经多年临床实践,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作者:侯玉东;沈建英;赵美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冠心病(CHD)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荧光偏振免疫分析试剂盒测定CHD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值进行比较.结果 CHD组血HCY值为(18.63±4.16)μ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1.9±4.18)μmol/L(P<0.01).结论 HHCY与CHD发病关系密切,CHD患者HHCY广泛存在.
作者:胡勉;李怀军;王勇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