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肠道微生态变化及意义

陈渝萍;梁玉环;龚飞跃;孙达春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 患者, 抗幽门螺杆菌, 治疗方案, 后肠道, 药性变化, 肠道菌群, 状态, 临床, 价值
摘要:自Mashall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十几年来,根据Hp治疗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并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根除Hp治疗.然而,从临床上我们发现,目前抗Hp治疗方案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肯定的价值,我们可能低估了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研究了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抗Hp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状态及耐药性变化.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叶酸对胃癌癌前状态细胞凋亡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叶酸和肿瘤的关系近年报道较多,我们拟在叶酸和胃癌癌前状态组织的细胞凋亡及基因表达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作者:赵建学;刘顺英;单兆伟;沈洪;邵铭;曹大中;俞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家族遗传性息肉病恶变过程中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

    为研究家族遗传性大肠息肉病(FPC)的恶变过程,采用免疫组化(LAB)染色对29例FPC、24例大肠癌和28例腺瘤性息肉病的手术切除标本蜡块进行p53、bcl-2和c-myc基因蛋白表达定位,并进行比较观察.

    作者:魏东;王元和;高春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外周血有核细胞甲胎蛋白mRNA和白蛋白 mRNA联合分析对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前,肝细胞癌(HCC)患者行部分肝切除和肝移植术后残余肝和移植肝的复发率仍相当高,其原因主要与术前未能检出微转移灶及(或)术中肝癌细胞释放入血有关.因而,如能在术前发现外周血或肝外组织中的微转移灶,将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法,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1].我们以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肝病患者外周血中白蛋白(Alb)mRNA和甲胎蛋白(AFP)mRNA,分析它们在肝癌诊断及转移早期判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云松;杨大明;姚登福;蒋道荣;吴信华;孟宪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与诊断原则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收集22个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族,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组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发病率为2.6%,22个家族有恶性肿瘤患者101例,结直肠癌患者84例,发生第一个结直肠癌的平均年龄为45.7岁,位于脾曲近侧结肠和直肠的分别占58.3%和23.8%.23.8%患者发生同时或异时多原发结直肠癌.20例患者发生肠外肿瘤,以胃癌居多.结论HNPCC具有发病年龄早、近侧结肠多见、同时和异时多原发结直肠癌发生率高的特点,诊断治疗及随访应有别于散发性结直肠癌.本组肠外肿瘤以胃癌发生率高,与国外报道不同.建立中国人的HNPCC诊断标准是必要的.

    作者:徐烨;蔡三军;莫善兢;管祖庆;孙孟红;蔡崎;施达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慢性胰腺炎39例临床分析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以复发性或持续性腹痛及进行性胰腺功能不全为特点,后导致胰内、外分泌功能丧失的病变.现将我院1998~2000年间39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彭丽华;孙刚;程留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与渗漏出液概念临床价值的比较

    腹水在临床上常被分为渗出性及漏出性两大类.但近些年人们发现渗漏出液的标准并不能真正准确的反映腹水的病因[1,2].1987年Hoefs提出了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erum-ascites albumin gradient, SAAG)的概念[1,3].本研究旨在比较SAAG与渗漏出液概念对腹水病因诊断的准确率及其之间的差异.以更好地认识SAAG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方旭;谢鹏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E-钙黏附素和α-连环素的表达与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研究E-钙黏附素(E-cad)和α-连环素(α-Cat)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探讨胰腺癌浸润、转移的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icTureTM二步法,检测47例胰腺癌、17例正常胰腺组织(5例正常成人胰腺和12例远离癌组织的正常胰腺组织)中E-cad和α-Cat的表达.结果E-cad和α-Cat蛋白主要定位于正常胰腺腺泡和导管上皮细胞的连接处,17例正常胰腺组织均呈阳性表达(+);53.2%的胰腺癌E-cad表达减低(±,-),并与胰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增殖活性、淋巴结和肝转移密切相关(分别为P<0.01,0.05,0.05,0.01);61.7%的胰腺癌α-Cat表达减低(±,-),与胰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和肝转移显著相关(分别为P<0.05,0.05,0.01);E-cad和α-Cat表达与胰腺癌大小、侵袭能力及1年生存率无关(P均>0.05);同一标本中,E-cad和α-Cat的表达有显著的相关性和一致性(r=0.88,P<0.01).结论胰腺癌存在E-cad和α-Cat基因的失活及蛋白表达下调.E-cad、α-Cat表达水平可作为胰腺癌增殖、分化和转移,尤其是肝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作者:李玉军;纪祥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肠道微生态变化及意义

    自Mashall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十几年来,根据Hp治疗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并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根除Hp治疗.然而,从临床上我们发现,目前抗Hp治疗方案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肯定的价值,我们可能低估了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研究了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抗Hp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状态及耐药性变化.

    作者:陈渝萍;梁玉环;龚飞跃;孙达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5-氟尿嘧啶对结肠腺癌细胞Fas、FasL表达的影响

    多种化疗药物可以影响肿瘤细胞Fas、FasL的表达.5-氟尿嘧啶(5-FU)作为治疗大肠癌的首选化疗药物,对大肠癌细胞Fas系统的影响尚不清楚.

    作者:朱强;邓长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大肠癌发生的分子基础

    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大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们原来注重分析癌细胞本身的生物特性,现更注重对正常细胞演变为癌过程中基因水平的分析.认识到细胞癌变及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细胞内部基因结构及表达的异常改变.大量研究表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由多因素引起、多基因参与并经历了多阶段的演变过程.目前对大肠癌分子生物学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作者:房殿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野生型p53基因对胃癌细胞生长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本研究在确认存在p53基因突变和端粒酶阳性的胃癌细胞体外培养的条件下,观察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对胃癌细胞生长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二者变化的关系,同时观察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对胃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并分析细胞动力学改变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从而探讨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影响胃癌细胞生长的机制.

    作者:王凌云;朱兆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胃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十二指肠胃反流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影响.方法7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用核素99MTC-EHIDA测定十二指肠胃反流,胃黏膜Giemsa染色后检测Hp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Hp-IgG水平.结果在42例十二指肠胃反流阴性组中,Hp感染率为83.3%(35/42);28例十二指肠胃反流阳性组中,Hp感染率为39.3%(11/28),两组间Hp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Hp阳性组46例患者中,十二指肠胃反流阳性率为30.4%(14/46);Hp阴性组24例中,十二指肠胃反流率为58.3%(14/24),两组间十二指肠胃反流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消化性溃疡中,十二指肠胃反流对胃内Hp感染可能有抑制作用.

    作者:陈尼维;陈维雄;朱金水;王如华;达炜;姜琳;蒋西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结核致柏-查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24岁.因腹胀半年、反复发热伴双下肢皮疹及色素沉着2个月于2000年11月入院.既往及家族史无特殊记载.患者近半年来,反复发热(中、低度热),可自行退热.腹部逐渐胀大,上腹部胀痛不适,双下肢反复出现皮疹,自愈后遗留色素沉着斑点,无痛痒.鼻及牙龈易出血,无盗汗及颜面潮红.抗炎治疗月余无效而入院.

    作者:杨汉;李光仁;黄文峰;徐克强;李子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北京地区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调查分析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转归的影响.方法对北京地区16家医院826例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住院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肝硬化病程、出血病程,出血次数,出血程度、肝功能Child分级、降门脉压药物使用、三腔两囊管、内镜下食管静脉套扎术(EVL)、内镜下食管静脉硬化术(EVS)、外科治疗等因素对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转归的影响进行分析;对影响转归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各种止血方法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本组资料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转归与患者年龄,出血病程,出血程度,肝功能分级,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奥曲肽,凝血酶,巴曲酶,三腔两囊管,EVL及EVS等多因素相关;目前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以内科治疗为主,总止血成功率为90.90%;死亡97例,死亡率为11.74%.EVS能改善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转归,止血成功率达98.88%,为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破裂中重度出血治疗首选方法.

    作者:北京地区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调查协作组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细胞色素P450 2E1基因与胃癌易感性关系

    目的探讨与致癌物亚硝胺代谢激活有关的细胞色素P450(CYP)2E1基因多型性与胃癌易感性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福建省长乐市92例胃癌病例和92例正常对照的CYP2E1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RsaⅠ识别的野生型(C1/C1)基因频率分别为66.3%和48.9%;DraⅠ识别的野生型(CC)基因频率分别为57.6%和41.3%,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即具有RsaⅠ识别的C1/C1基因型或DraⅠ识别的CC基因型个体,患胃癌的危险性大(OR值分别为2.06和1.93).联合分析表明,这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存在某种程度的联合作用(P<0.05).结论CYP2E1基因多型性可能与胃癌易感性有关.

    作者:郑秋红;龚福生;谢云青;汪相如;郑天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白介素-10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

    目前已证实,许多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形成关系密切.本研究采用外源性白介素-10(IL-10)干预纤维化大鼠,观察干预前后大鼠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组织学变化,探讨IL-10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一条新途径.

    作者:张莉娟;王小众;黄月红;陈治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酒精性与胆源性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的异同

    目的比较与分析慢性胰腺炎(CP)及不同病因之间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了1991~2000年北京协和医院11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①11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中,腹痛占85.4%、腹泻占22.7%、糖尿病占27.3%、胰腺钙化占13.6%、假性囊肿占28.2%,有3例(2.7%)合并胰腺癌.②酒精性CP各种临床症状发生频率明显高于胆源性CP,但其腹痛程度较胆源性CP轻.③酒精性慢性胰腺炎的腹泻(29.1%)、糖尿病(41.9%)、胰腺钙化(22.6%)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胆源性(分别为16.7%,19.1%和9.5%).④内科保守治疗有效率为81.2%.结论在临床表现上,酒精性较胆源性慢性胰腺炎的发生率高;前者的并发症多而早.在治疗上,目前采用内科治疗(44.5%)的比例略低于外科治疗(55.5%).

    作者:钱家鸣;李景南;吕红;田自力;陶丽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凝集素染色分析胆汁成核活性蛋白的研究

    目的探讨促成核蛋白中糖链的结构与类型及其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凝集素探针介导的点印迹法分析相对分子质量为33 500的泡蛋白糖链组成与结构、筛选出强结合凝集素,并借助透射电镜观察泡蛋白参与模拟胆汁泡聚集、融合的微观过程.通过结晶生长试验检测33 500泡蛋白及其脱糖基产物的促成核活性.结果33 500泡蛋白糖链为DSA强结合、ConA(-),属复杂型多天线聚糖.HRP-DSA标记泡蛋白糖链可直接反映泡蛋白促胆汁泡聚集、融合及胆固醇单水结晶析出的动态过程.33 500泡蛋白具有明显的促成核活性,其成核时间指数、结晶生长速度指数及结晶终浓度指数分别为0.57,1.52及1.63(P<0.05),脱糖基后其成核活性几乎完全丧失.结论糖链影响33 500泡蛋白促成核活性,提示其可能参与成核效应蛋白的致石作用过程.

    作者:项建斌;蔡端;张延龄;马保金;查锡良;王丽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7及细胞周期素H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致活激酶(CAK)在催化已知的各种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分子活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AK的本质是细胞周期素 H与CDK7结合形成的复合体,目前已在多种人体和动物实验模型的恶性肿瘤组织中发现CAK的异常表达[1,2].本实验检测了CDK7与细胞周期素 H在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分析了它们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尹慕军;王杉;马向涛;叶颖江;梁斌;姜可伟;崔志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剂量氟西汀治疗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临床上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法,目前还主要限于经验性的对症处理.一些患者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症状迁延不愈,频繁就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类患者常伴有明显心理障碍,临床上被视为难治性病例[1].抗抑郁药物已被用于难治性功能性肠病的治疗[1-3].国内文献鲜见新型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用于IBS治疗的系统报道.本研究初步观察了小剂量氟西汀(Fluoxetine,商品名Prozac,百忧解)治疗难治性IBS的疗效.

    作者:王伟岸;潘国宗;钱家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