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恙虫病致肝损害33例临床分析

阎爱国;丁兆勇;王爱红

关键词:恙虫病, 肝损害, 现报道如下, 多脏器损害, 血液系统, 临床分析, 受损, 收集, 患者, 肝脏
摘要:恙虫病可导致多脏器损害,例如肝、肾、肺及血液系统等[1].为了加深恙虫病致肝损害的认识,我们收集了我院自1999年至2001年经确诊的78例恙虫病患者中肝脏受损的33例,并做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核素显像研究胃排空功能与十二指肠溃疡关系

    十二指肠溃疡(DU)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阳性的DU发病可能与Hp有关,Hp感染阴性的DU发病机制是研究的热点,了解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楼岑;张大平;孙蕾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腺苷蛋氨酸在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术后的护肝作用

    对于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失去手术时机的患者,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术(TAE)临床开展比较普遍,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但TAE术后可导致肝功能损害[1].为此,我们自1999年10月至2000年10月对TAE术后患者予腺苷蛋氨酸干预治疗,并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骆训武;蓝琳;张亚力;袁爱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预防

    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脉高压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亦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

    作者:李定国;范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肠上皮下肌成纤维细胞与溃疡性结肠炎关系的初步探讨

    目的肠上皮下肌成纤维细胞(ISEMF)是位于胃肠道黏膜上皮下的肌成纤维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前列腺素、生长因子及细胞外基质蛋白,目前认为在炎症、组织修复、纤维化、肿瘤形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通过建立肠镜活检组织标本检测ISEMF的方法,对ISEMF与溃疡性结肠炎(溃结)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5例溃结患者和20例对照者肠镜活检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采用鼠抗人α-平滑肌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检测肠黏膜中ISEMF.结果ISEMF位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基底部,为椭圆形或舟状,正常对照组每高倍视野ISEMF为56.3±6.9,溃结组为71.3±9.1,溃结组ISEMF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溃结组ISEMF有增多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调节ISEMF的功能有可能改善溃结的预后.

    作者:方维丽;王邦茂;阎雪燕;郭霞;杨玉龙;姜葵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结肠血管发育不良出血的内镜下定位和治疗探讨

    结肠血管发育不良症(angiodysplas)是60岁以上患者下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1].出血时,起病急,病灶小,常难以确定出血部位,从而导致治疗困难.我们采用结肠镜对17例患者进行了诊断和治疗.

    作者:姚忆蓉;殷洓;黄傲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以胸腹水为突出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患者男,20岁.发热、腹胀、气促40 d入院.诊断为多发性浆膜炎,经抗结核及激素治疗10 d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1周因停药病情复发,再次以发热、腹痛入院.既往身体健康.

    作者:徐洪雨;陈淑香;朱权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先天性束带黏连致小肠不全性梗阻一例

    患者男,36岁.因反复脐周痛5年再发2 d入院.5年前曾突发脐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但有肛门排便、排气,无呕血黑便、无畏寒发热.

    作者:戴宁;孙蕾民;邓燕勇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与转录因子E2F4基因突变关系的研究

    癌的发生发展是涉及多步骤、多阶段和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细胞的周期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转录因子E2F家族与细胞周期尤其是G1期至S期的调控有关,E2F4是其家族成员之一,能反向激活细胞增殖所需要的基因.

    作者:陈国庭;朱正纲;尹浩然;计骏;刘炳亚;林言箴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反流性食管炎中埃索美拉唑比奥美拉唑更能促进病变愈合和症状缓解

    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无论有无食管炎)的流行病学和症状学方面,过去10多年有很大进展.一般成年人群中反流症状非常常见.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草案)

    便秘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常见病症.患者常有粪便于结、排便困难或不尽感,在不用通便药时,完全排空粪便的次数显著减少等.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恙虫病致肝损害33例临床分析

    恙虫病可导致多脏器损害,例如肝、肾、肺及血液系统等[1].为了加深恙虫病致肝损害的认识,我们收集了我院自1999年至2001年经确诊的78例恙虫病患者中肝脏受损的33例,并做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阎爱国;丁兆勇;王爱红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溃疡性结肠炎398例结肠镜检查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侵犯结、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我院近15年中经结肠镜检查诊断UC共398例,本文旨在探讨我国UC的内镜特点.

    作者:吴小平;欧大联;王学红;霍继荣;凌奇荷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大鼠急性胰腺炎时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意义

    目的胰腺血运障碍是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原因之一,全身血液流变学改变又与AP互为因果,探讨大鼠AP早期外周血液流变学和胰腺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及两者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意义.方法以牛磺胆酸钠诱导大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模型(n=20)和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n=20),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以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术前及术后胰腺局部血流速度,术后12 h各组处死10只大鼠,检测外周血中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观察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两模型组其余10只大鼠观察3 d内存活情况.结果AEP组大鼠仅外周血红细胞聚集指数较对照组升高,ANP大鼠所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对照组升高,全血黏度曲线明显抬高.AEP和ANP组大鼠胰腺局部血流速度均明显减慢,分别降至制模前的79%和30%.光镜病理评分显示,AEP组水肿、炎症、出血和坏死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5),与AEP组比较,ANP组各项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AEP组大鼠3 d内存活率为90%,ANP组为0.结论AP大鼠同时存在有全身血液流变学和胰腺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胰腺缺血引起的微循环障碍是AP的始动因素之一,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非AP的发病原因,但可以加重胰腺缺血,并对疾病发生后的胰腺损伤有促进作用.

    作者:孙大裕;金忱;钟良;张群华;倪泉兴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胃恶性间质瘤致上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患者男,62岁.因上腹部胀痛3个月,加重伴上消化道出血1 h急诊入院.体检:重度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上腹部扪及一直径约5 cm的肿块,质硬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急诊纤维胃镜检查示:胃体后壁靠胃窦处见直径3.0 cm肿块突向胃腔,基底部见直径1.2 cm溃疡,中间有搏动性出血,局部应用止血药无效.

    作者:石彦;雷晓;蔡志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胃黏膜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阳性纤维与胃机械感觉过敏的关系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病人对机械扩张刺激的内脏感觉阈值明显下降[1,2],然而对NUD病人内脏感觉过敏的机制却不甚了解.

    作者:李启祥;朱良如;侯晓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食管癌肉瘤一例

    患者男,48岁.进行性吞咽困难20 d,加重1周入院,患者20 d前无诱因进食干饭时出现胸骨后梗阻感,并逐渐加重,近1周仅能进半流汁伴进食时胸痛,当地医院行食管钡餐示食管中段癌,入院后在我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术中见食管中段后壁息肉状肿物突起,表面糜烂,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

    作者:姚丽青;季天海;卢起炎;彭洪浩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hMLH1和hMSH2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DNA错配修复(MMR)系统中2个主要基因hMLH1和hMSH2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状况进行了检测和相关指标分析,以进一步了解MMR路径在HCC发生中的可能作用.

    作者:丛文铭;吴孟超;张树辉;谭璐;冼志红;吴伟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内镜下乳头切开术治疗58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疗效分析

    随着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目前临床治疗的众多措施中,开始注意到内镜下乳头切开术(EST)是其中较好的措施之一,现将我们治疗58例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啸;张筱凤;李国熊;李平;郭英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人类生长抑素受体mRNA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

    人类生长抑素受体(hSSTR)作为基因型肿瘤的标志物之一,正日益受到研究者广泛的重视.hSSTR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呈高密度分布,可介导生长抑素类似物(SSA)抑制肿瘤的生长.

    作者:刘建生;彭淑牖;吴育莲;陈怀增;彭承宏;Gao YY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肝癌细胞靶向基因药物分子构形与表达量关系的体外研究

    目的通过调整靶向基因药物分子构形来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量,以解决外源基因在靶细胞中表达效率低的难题.方法应用PCR方法扩增出人白介素-12 P40、P35亚基的cDNA全长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P(+)/IL-12、P(+)/P40和P(-)/P35三种质粒,分别与脱唾液酸黏蛋白-多聚左旋赖氨酸(ASOR-PLL)结合成两种靶向基因药物[ASOR-PLL-P(+)/IL-12和ASOR-PLL-P(+)/P40、ASOR-PLL-P(-)/P35],透射电镜观察它们在不同辅料浓度中的分子构形;不同构形药物分子转染HepG2细胞,48 h后用半定量RT-PCR和ELISA法检测hIL-12的表达量.结果靶向基因药物分子构形为直径25~150 nm的颗粒状或圆环状时,hIL-12表达量高;ASOR-PLL-P(+)/P40、ASOR-PLL-P(-)/P35共转染者较ASOR-PLL-P(+)/IL-12转染者hIL-12表达量普遍要高.结论靶向基因药物分子构形对外源基因的表达有重要影响,以直径25~150 nm的颗粒状或圆环状构形为佳分子构形,外源基因的大小及连接方式对其表达也有一定影响.

    作者:羊东晔;卢放根;吴小平;欧阳春晖;刘小伟;吴晓英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