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克远;余永伟;郑唯强;秦洪义;余宏宇;任长庆
目的评价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胃T细胞Fas/Fas Ligand的表达、功能及其对胃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以了解Hp的免疫致病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阳性及阴性胃黏膜Fas Ligand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胃T细胞Fas Ligand mRNA的表达;生物检测技术(JAM)评价胃T细胞通过Fas/Fas Ligand作用杀伤靶细胞的活性,并对Fas/Fas Ligand介导的胃T细胞及培养上清致胃型上皮凋亡进行了检测.结果 Hp感染胃组织中单核细胞Fas Ligand阳性而Hp阴性者无表达;Hp阳性胃黏膜T细胞系表达Fas Ligand mRNA,而Hp阴性者则不表达或弱表达.胃T细胞的Fas Ligand具有生物学活性,能杀伤Fas阳性的Jurkat细胞并特异杀伤胃上皮细胞系.结论通过激活胃浸润T细胞的Fas Ligand表达而损伤胃型上皮是Hp免疫致病的机制之一,其在Hp感染时黏膜免疫选择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王继德;陈烨;赵进军;周殿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手术治疗仍是胃癌的首选疗法.化疗在临床中亦占有重要地位,但有效率较低,主要影响因素为肿瘤产生耐药性.为此,我们采用RT-PCR技术,对胃癌活检标本中与耐药有的两种基因进行检测,探讨其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文滨;陈锡美;冯久贤;李春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等位基因与胃腺癌及其临床特征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联性.方法运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和等位基因序列分析技术,检测无亲缘关系湖北省汉族健康人136例、胃癌组63例的HLA-DRB1基因.内镜活检、Giemsa染色和(或)外周血ELISA检查胃黏膜Hp感染情况.SAS软件数据处理.结果 HLA-DRB1 0901、12等位基因均与湖北省汉族人胃腺癌呈正相关;HLA-DRB1 15等位基因则呈负相关.携带及非携带上述各等位基因患者,分别就其临床特征,包括平均患病年龄、性别比、肿瘤原发部位、TNM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以及Hp感染率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HLA-DRB1 0901、12等位基因均与湖北省汉族人胃腺癌呈正相关,而HLA-DRB1 15则呈负相关.上述各相关的HLA-DRB1等位基因与胃腺癌患者患病年龄、性别、TNM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关;Hp感染虽为胃癌重要的致病因素,但并不是HLA-DRB1等位基因通过增加Hp感染危险性,而影响胃腺癌的遗传易感性.
作者:林军;邓长生;孙洁;肖建群;熊平;汪亚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正电子成像反映了肿瘤细胞分子水平的代谢改变.因此,它的出现使得早期检测正常和病变组织的代谢变化成为可能.1999年7月至2000年5月,我们对23例临床确诊或高度怀疑为胃癌的患者进行了术前的正电子成像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对照,以探讨正电子成像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薛寒冰;张德中;徐庆;吴志勇;黄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表达Lewis B抗原对细菌黏附性的可能影响,以及Hp的babA2基因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采用体外黏附分析法检测细菌的黏附性,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检测Hp的babA2基因.结果 (1)在47例消化性溃疡Hp株中,18株为babA2基因阳性;而31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Hp株中,14株为babA2阳性(P=0.427).(2)在表达Lewis B抗原的31株Hp中,24株细菌黏附阳性;而在不表达Lewis B抗原的47株Hp中,38株呈细菌黏附阳性(P=0.463).结论 (1)Hp的babA2基因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关.(2)Hp表达Lewis B抗原不影响细菌的黏附,从而支持胃上皮Lewis B是Hp的受体.
作者:唐芙爱;郑鹏远;李振峰;冯常炜;华杰松;段芳龄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术后生存率和有关因素,提高患者就诊意识,使医师在胃癌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收集本院病理科1974~1997年间,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193例,其中有完整随访资料152例,另41例中途失访.早期胃癌诊断依国际通用标准:切除胃标本,胃癌组织浸润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不管淋巴结是否有转移.结果 152例早期胃癌,其中150例术前确诊胃癌,2例因溃疡手术.152例术后病理诊断:黏膜内癌51例,浸润黏膜肌层49例,浸润黏膜下层52例.伴淋巴结转移10例,81例用5-氟尿嘧啶治疗.因胃癌复发死亡5例,其他原因死亡7例,140例健在;术后5年生存率为98.1%;>5~≤10年生存率为96.4%;>10~≤15年生存率为93.5%;>15年~≤20年的15例患者中14例健在,1例因其他病死亡;>20~≤25年9例均健在;>25~≤30年1例,健在.结论虽然本组收集研究的早期胃癌仅152例,但可以看出早期胃癌术后生存率很高,如术后15年内不复发或转移,便进入生存率的安全阶段.
作者:富克远;余永伟;郑唯强;秦洪义;余宏宇;任长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银杏内酯A(Ginkgolide A)是从中药银杏叶中提取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银杏内酯可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和对抗由血小板活性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引起的胃损伤和肠局部缺血引起的黏膜损伤,并可逆转内毒素诱导的支气管对组胺的高反应性,抑制多种过敏反应[1-2].为了解银杏内酯对内毒素介导的多种器官损害过程的影响,我们以大鼠小肠平滑肌电活动为指标,观察银杏内酯A对内毒素所致小肠运动功能损害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根葆;钱大青;刘德蔚;徐玉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19岁.因右上腹胀痛3月余,发热1个月,于1997年9月16日入院.体检:体温37.3℃,巩膜无黄染,腹软无压痛,肝上界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肋下2 cm,剑下5cm,质韧,边稍钝,轻触痛,肝区轻度叩击痛,脾未扪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肝功能均正常,血沉30 mm/h,甲胎蛋白正常,癌胚抗原12 47μg/L.B超检查:肝右后叶探及11cm×9 cm低回声区,边界清晰.CT示肝右叶10 cm×10 cm×7cm不均质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见病灶不规则强化,呈混合性囊性占位,囊壁厚薄不均,内缘不整,并见有分隔,周围可见环状水肿带.
作者:刘春安;赵月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文献报道,脂质代谢与肝硬化发生关系密切.不仅肝硬化可引起脂质代谢紊乱,而脂质代谢异常也可影响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1].为此,我们利用高胆固醇饮食诱导大白兔高胆固醇血症,观察高胆固醇血症大白兔肝功能和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变化特征.
作者:李定国;徐芹芳;陆汉明;丁小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质子泵阻滞剂潘妥拉唑对健康成人24 h胃内pH变化的影响.方法利用Digitrapper MK Ⅲ动态pH监测仪观察10名健康志愿者24 h胃内pH变化节律,1周后,分别于晨8时静脉滴注潘妥拉唑80 mg,连续2 d,并于第2天给药后立即进行24 h胃内pH监测.结果健康成人24 h胃内pH平均值为2.21±0.86,pH>4总时间百分比为(15.75±13.60)%,24 h胃内pH变化曲线下面积为1.90×105±0.80×105.静脉滴注潘妥拉唑后,24 h胃内pH平均值、pH>4总时间百分比、24 h胃内pH变化曲线下面积分别升至7.18±1.06、(93.41±8.43)%及6.20×105±0.90×105(P<0.01).结论正常人24 h胃内pH变化节律证实,潘妥拉唑有较强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作者:邹多武;许国铭;李兆申;尹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近10余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在胰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日趋成熟,具有安全、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胰腺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使胰腺疾病的微创治疗进入一个划时代阶段.本文主要就胰腺疾病内镜治疗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李兆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化疗是胃癌主要疗法之一,尤其对已处于转移和播散期的胃癌患者,有效化疗是延长生存期必不可少的方法.然而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常会造成化疗失败,耐药原因又相当复杂.我们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RT-PCR法,从蛋白、分子水平对MKN28/VCR、MKN45/VCR进行耐药相关因素分析,阐明它们的耐药机制.
作者:俞丽芬;吴云林;章永平;乔敏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了探讨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及意义,我们检测了34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剑勇;覃宇周;吴飞翔;张力图;李挺;杨南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为检测指标,对胃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进行研究,以探讨其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作者:乔林;王强;刘德成;李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和癌旁非肿瘤组织中的环氧合酶-2(COX-2)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分子杂交法,研究27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及癌旁非肿瘤组织、5例正常肝组织中COX-2的蛋白和基因表达.结果高分化HCC中COX-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中分化和低分化HCC(P分别<0.05)以及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分别<0.01);癌旁组织的COX-2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癌旁组织、中分化和低分化HCC之间COX-2的表达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COX-2蛋白阳性的肝癌细胞和癌旁肝细胞胞质中可见到COX-2 mRNA呈阳性表达.结论 COX-2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高分化HCC的致癌过程.
作者:邱德凯;马雄;彭延申;陈晓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从微生态观点出发,以扶植益菌、抑制害菌、保持生态平衡为中心,应用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治疗慢性腹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华建平;马桂凤;张秋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20岁,因反复便血7年,再发加重5 d,于2000年5月30日入院.每次便血量大,呈暗红色,有血凝块,无腹痛、呕吐,经止血、输血、对症及支持等治疗可停止.曾于1997年因便血在缅甸医院行剖腹探查术,未能明确病因,行结肠镜检查亦未发现异常.
作者:马岚青;段丽平;余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改良粪便DNA提取方法,探讨粪便K-ras突变检测在胰腺癌筛选中的意义.方法病例来自我院1994~2000年住院和门诊患者共127例,正常对照60例.通过改良酚-氯仿抽提法提取粪便DNA.通过PCR-RFLP方法,检测K-ras基因第一外显子12密码子的突变.结果粪便K-ras的扩增成功率为89.8%(168/187例).胰腺癌患者粪便K-ras突变率为88.0%(66/75例),胰腺良性疾病(包括腺瘤、慢性胰腺炎和内分泌瘤)为51.1%(24/47例),正常对照组为19.6%(9/46例).结论通过改良粪便DNA提取方法,可明显提高PCR扩增成功率.粪便K-ras突变检测可用于胰腺癌的筛选.
作者:徐彤;陆星华;钱家鸣;陈原稼;温小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对端粒酶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rhTNF加入肝癌细胞株HepG2和HepG1-6细胞,以TRAP-ELISA方法测定其端粒酶活性;采用Lipofect 脂质体转染法将携带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启动子的质粒转染至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2 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rhTNF,孵育48 h后,分别检测其报告基因萤虫素酶活性.结果在10~1000 IU/ml浓度范围内,rhTNF可抑制端粒酶活性,同时在该浓度范围内,rhTNF可显著抑制hTERT启动子的表达,其抑制作用与rhTNF剂量呈正相关.结论 rhTNF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hTERT的表达有关.
作者:谢渭芬;林勇;张兴荣;陈伟忠;张新;张忠兵;张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淤积是促发胆石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众多调节胆囊运动的体液因素中,前列腺素被认为是一种抑制胆囊收缩的介质,Das等[1]报道,前列腺素抑制剂阿司匹林(Asp)可改善胆石症患者胆囊排空[2].我们用超声法观察无症状胆囊结石(asymptomatic gallstone, AG)患者胆囊排空功能,并观察阿司匹林对AG患者胆囊排空功能的影响.
作者:丁夷峰;蔡小云;李爱萍;蔡建庭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