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岚青;段丽平;余非
目的组织纤维化的发生与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激活有关.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1型(AT1)受体阻断剂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疗效,以期明确RAS在肝纤维化发病中的作用,并对AT1受体在肝内表达的特点及肝星状细胞(HSC)是否表达该受体作初步探讨.方法给予SD大鼠CCl4的同时,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依那普利(10 mg@kg-1@d-1)和AT1受体阻断剂氯沙坦(10 mg@kg-1@d-1),共6周.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评价.肝组织AT1受体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依那普利和氯沙坦均可显著抑制大鼠肝纤维化的发生(P<0.05);联合应用相同剂量的依那普利和氯沙坦疗效与单独应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可抑制氯沙坦治疗后血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升高(P<0.05).正常大鼠AT1受体主要表达于血管壁,在肝纤维化,该受体分布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纤维间隔分布一致.结论肝纤维化的发生与RAS激活有关,RAS抑制剂具有良好的抗纤维化作用,但联合应用转化酶抑制剂和AT1受体阻断剂,并不增加其抗纤维化疗效.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肝星状细胞功能的改变可能与其表达AT1受体有关.
作者:魏红山;李定国;陆汉明;展玉涛;王志荣;黄新;徐芹芳;陈颍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改良粪便DNA提取方法,探讨粪便K-ras突变检测在胰腺癌筛选中的意义.方法病例来自我院1994~2000年住院和门诊患者共127例,正常对照60例.通过改良酚-氯仿抽提法提取粪便DNA.通过PCR-RFLP方法,检测K-ras基因第一外显子12密码子的突变.结果粪便K-ras的扩增成功率为89.8%(168/187例).胰腺癌患者粪便K-ras突变率为88.0%(66/75例),胰腺良性疾病(包括腺瘤、慢性胰腺炎和内分泌瘤)为51.1%(24/47例),正常对照组为19.6%(9/46例).结论通过改良粪便DNA提取方法,可明显提高PCR扩增成功率.粪便K-ras突变检测可用于胰腺癌的筛选.
作者:徐彤;陆星华;钱家鸣;陈原稼;温小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肝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已被广泛接受,并已成为21世纪普外科发展的重点.目前,长期存活率已接近70%,但仍有5%~15%的患者,因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而导致移植后肝功能衰竭而被迫再移植.现在,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已成为继排异反应之后第二大需再移植的原因.
作者:邵堂雷;李宏为;蔡伟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为检测指标,对胃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进行研究,以探讨其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作者:乔林;王强;刘德成;李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化疗是胃癌主要疗法之一,尤其对已处于转移和播散期的胃癌患者,有效化疗是延长生存期必不可少的方法.然而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常会造成化疗失败,耐药原因又相当复杂.我们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RT-PCR法,从蛋白、分子水平对MKN28/VCR、MKN45/VCR进行耐药相关因素分析,阐明它们的耐药机制.
作者:俞丽芬;吴云林;章永平;乔敏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和癌旁非肿瘤组织中的环氧合酶-2(COX-2)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分子杂交法,研究27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及癌旁非肿瘤组织、5例正常肝组织中COX-2的蛋白和基因表达.结果高分化HCC中COX-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中分化和低分化HCC(P分别<0.05)以及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分别<0.01);癌旁组织的COX-2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癌旁组织、中分化和低分化HCC之间COX-2的表达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COX-2蛋白阳性的肝癌细胞和癌旁肝细胞胞质中可见到COX-2 mRNA呈阳性表达.结论 COX-2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高分化HCC的致癌过程.
作者:邱德凯;马雄;彭延申;陈晓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正电子成像反映了肿瘤细胞分子水平的代谢改变.因此,它的出现使得早期检测正常和病变组织的代谢变化成为可能.1999年7月至2000年5月,我们对23例临床确诊或高度怀疑为胃癌的患者进行了术前的正电子成像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对照,以探讨正电子成像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薛寒冰;张德中;徐庆;吴志勇;黄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20世纪中叶以前,人类的疾病谱和死亡谱主要集中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营养不良性疾病及生物化学性地方病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生物及理化致病因素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预防,人类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同时与工作紧张、社会竞争、环境污染、噪声等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身相关性疾病迅速增加.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认识现代疾病,并有效解决临床诊断与治疗问题.因此,医学界提出,生物医学模式必须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与此相适应心身医学受到了广泛重视.
作者:姚宏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从微生态观点出发,以扶植益菌、抑制害菌、保持生态平衡为中心,应用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治疗慢性腹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华建平;马桂凤;张秋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淤积是促发胆石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众多调节胆囊运动的体液因素中,前列腺素被认为是一种抑制胆囊收缩的介质,Das等[1]报道,前列腺素抑制剂阿司匹林(Asp)可改善胆石症患者胆囊排空[2].我们用超声法观察无症状胆囊结石(asymptomatic gallstone, AG)患者胆囊排空功能,并观察阿司匹林对AG患者胆囊排空功能的影响.
作者:丁夷峰;蔡小云;李爱萍;蔡建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手术治疗仍是胃癌的首选疗法.化疗在临床中亦占有重要地位,但有效率较低,主要影响因素为肿瘤产生耐药性.为此,我们采用RT-PCR技术,对胃癌活检标本中与耐药有的两种基因进行检测,探讨其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文滨;陈锡美;冯久贤;李春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近10余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在胰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日趋成熟,具有安全、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胰腺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使胰腺疾病的微创治疗进入一个划时代阶段.本文主要就胰腺疾病内镜治疗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李兆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逐步实施,编码人类全部染色体的约10万种基因将不断被发现.然而,仅破译了编码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并不意味研究的终结,HGP的终目的是要了解编码人类染色体的10万种基因的功能,即基因的调控机制.从而进一步阐明,人类的整个生命活动是21世纪HGP研究的关键之一.
作者:楼屹;萧树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术后生存率和有关因素,提高患者就诊意识,使医师在胃癌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收集本院病理科1974~1997年间,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193例,其中有完整随访资料152例,另41例中途失访.早期胃癌诊断依国际通用标准:切除胃标本,胃癌组织浸润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不管淋巴结是否有转移.结果 152例早期胃癌,其中150例术前确诊胃癌,2例因溃疡手术.152例术后病理诊断:黏膜内癌51例,浸润黏膜肌层49例,浸润黏膜下层52例.伴淋巴结转移10例,81例用5-氟尿嘧啶治疗.因胃癌复发死亡5例,其他原因死亡7例,140例健在;术后5年生存率为98.1%;>5~≤10年生存率为96.4%;>10~≤15年生存率为93.5%;>15年~≤20年的15例患者中14例健在,1例因其他病死亡;>20~≤25年9例均健在;>25~≤30年1例,健在.结论虽然本组收集研究的早期胃癌仅152例,但可以看出早期胃癌术后生存率很高,如术后15年内不复发或转移,便进入生存率的安全阶段.
作者:富克远;余永伟;郑唯强;秦洪义;余宏宇;任长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是1983年发现的,由3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生物活性肽,在动物的脑、胃肠道有着丰富的CGRP[1].研究发现,CGRP是体内已知强大的扩血管物质,还具有抑制胃酸和胃运动及刺激生长抑素释放的功能.因此,我们利用幼年大鼠束缚-浸水应激性胃溃疡模型,从应激前、后两个方面观察和评估了外源性CGRP对应激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璐定;苏渊;金志军;包军;徐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20岁,因反复便血7年,再发加重5 d,于2000年5月30日入院.每次便血量大,呈暗红色,有血凝块,无腹痛、呕吐,经止血、输血、对症及支持等治疗可停止.曾于1997年因便血在缅甸医院行剖腹探查术,未能明确病因,行结肠镜检查亦未发现异常.
作者:马岚青;段丽平;余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了探讨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及意义,我们检测了34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剑勇;覃宇周;吴飞翔;张力图;李挺;杨南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等位基因与胃腺癌及其临床特征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联性.方法运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和等位基因序列分析技术,检测无亲缘关系湖北省汉族健康人136例、胃癌组63例的HLA-DRB1基因.内镜活检、Giemsa染色和(或)外周血ELISA检查胃黏膜Hp感染情况.SAS软件数据处理.结果 HLA-DRB1 0901、12等位基因均与湖北省汉族人胃腺癌呈正相关;HLA-DRB1 15等位基因则呈负相关.携带及非携带上述各等位基因患者,分别就其临床特征,包括平均患病年龄、性别比、肿瘤原发部位、TNM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以及Hp感染率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HLA-DRB1 0901、12等位基因均与湖北省汉族人胃腺癌呈正相关,而HLA-DRB1 15则呈负相关.上述各相关的HLA-DRB1等位基因与胃腺癌患者患病年龄、性别、TNM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关;Hp感染虽为胃癌重要的致病因素,但并不是HLA-DRB1等位基因通过增加Hp感染危险性,而影响胃腺癌的遗传易感性.
作者:林军;邓长生;孙洁;肖建群;熊平;汪亚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原发性肝癌(HCC)和转移性肝癌(MLC)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往手术切除是唯一可供选择的治疗策略.但由于肿瘤的部位、大小、数量、血管和肝外转移及身体衰竭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少数病人适合手术,而目前的化疗及放疗均不能达到彻底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1].为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先后开展了许多微创性的局部治疗方法,如经皮肝脏酒精注射、热盐水注射、冷冻、微波、激光及射频消融术,并在不同程度上达到一定疗效.
作者:童晓明;魏元明;陈敏华;刘吉斌;李兆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对端粒酶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rhTNF加入肝癌细胞株HepG2和HepG1-6细胞,以TRAP-ELISA方法测定其端粒酶活性;采用Lipofect 脂质体转染法将携带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启动子的质粒转染至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2 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rhTNF,孵育48 h后,分别检测其报告基因萤虫素酶活性.结果在10~1000 IU/ml浓度范围内,rhTNF可抑制端粒酶活性,同时在该浓度范围内,rhTNF可显著抑制hTERT启动子的表达,其抑制作用与rhTNF剂量呈正相关.结论 rhTNF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hTERT的表达有关.
作者:谢渭芬;林勇;张兴荣;陈伟忠;张新;张忠兵;张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