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晨;李国庆;张群;辛欣
目的:探讨125 I 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 HCC)门脉癌栓( PVTT)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9月-2014年1月收治HCC合并PVTT患者7例,均经临床病史、甲胎蛋白( AFP)、增强CT或增强MR、DSA影像检查或组织学穿刺活检确诊。在超声引导下对PVTT行125 I粒子植入术。观察PVTT局部控制、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临床有效率及生存率。结果3个月后局部病灶影像评价: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例、无变化2例;症状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例。3个月、6个月、12个月生存例数分别为6例、5例、3例。实验室检查术后2周、1个月、3个月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改善2例。结论在超声引导下,125 I粒子治疗HCC合并PVTT操作简单、创伤性小、安全性高,对PVTT治疗效果较为确切。
作者:李洪义;何东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匹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炎性因子及抗氧化物酶活性、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am组)、对照组( I/R组)及实验组( Statin组),每组14只。 Sham组与I/R组术前给予生理盐水2 ml/d灌胃4周,Statin组给予匹伐他汀0?.42 mg· kg-1· d-1,溶解成2 ml灌胃4周。术后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IL-2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留取结扎线下部分心肌组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心肌总超氧化物岐化酶( T-SOD)活性,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 TTC)、伊文氏蓝( Evans blue )双染色法测定各组心肌梗死面积及缺血区面积。结果与I/R组比较,Statin组心肌梗死面积(AN/AAR)明显减少( P <0.01);与Sham组相比,I/R组、Statin组的血清IL-6、IL-26、TNF-α及CK-MB含量显著升高( P <0.01),T-SOD 含量下降( P <0.01);与I/R组比较,Statin 组 IL-6、IL-26、TNF-α及 CK-MB含量较低(P <0.05),T-SOD含量较高( P <0.01)。结论匹伐他汀可有效抑制炎性介质释放,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少心肌细胞坏死数量,减轻再灌注后心肌坏死程度,对预防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有积极作用。
作者:尤杨;戚国庆;夏岳;冯倩;张庆文;杨志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胸导管淋巴液引流治疗系统性硬化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例硬皮病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均行胸导管淋巴液引流术,同时观察引流结束后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并测定引流前、后实验室指标。结果100例患者引流结束后,显效52例(52创.0%),有效46例(46.0%),无效2例(2.0%),总有效率98.0%。与引流前比较,引流后循环免疫复合物、免疫球蛋白A、G、M、补体C3、C4、透明质酸酶、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N端肽、Ⅳ胶原、总T淋巴细胞数、总B淋巴细胞数、辅助T淋巴细胞数均下降( P <0.05, P <0.01),CD4+/CD8+比值升高( P <0.01)。除13例引流后期复查外周血白细胞或淋巴细胞不同程度升高外,余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并发症。结论胸导管淋巴液引流治疗系统性硬化病,可通过去成分而显示免疫调节作用,临床疗效显著,手术安全性高。
作者:王文锋;王晓君;王劲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例1.男,31岁,因间断皮肤瘙痒3年,身体多部位出现痛性包块2年,于2014年4月23日入院。患者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10年,每周3次,透析液钙离子浓度1.5 mmol/L,3年前出现皮肤瘙痒,2年前逐渐出现肩胛部、肘部、大腿部疼痛伴包块,包块分别为右侧肩胛部(10 cm ×8 cm)、左侧肘部(3 cm ×2 cm)、左大腿外侧(6 cm ×5 cm),压痛,周围无红肿、热感。曾于1年前入住我院。 X线检查:肩胛部、肘部及大腿外侧团块状钙化影,周围骨质未见明显受累,双前臂动脉壁钙化。诊断:钙化防御。即予充分血液透析,透析液Ca2+浓度调整为1.25 mmol/L,同时交替做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停止服用罗盖全和钙尔奇D,降低患者血磷。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遂行左侧肩胛部及大腿外侧部手术治疗,术中发现患者肿块为囊性,囊中均为钙状物,故未送病理。术后该区域逐渐再发肿块,现患者因骨痛加重要求入院治疗。实验室检查(透析前):BUN 28.2 mmol/L,Cr 1212μmol/L,UA 422 mmol/L,血钙2.8 mmol/L,血磷2.3 mmol/L,PTH 2894 ng/L。甲状旁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双侧甲状旁腺结节性增生,左侧约16.0 mm ×10.2 mm,右侧约12.8 mm ×9.7 mm,内部可见多发钙化。诊断:尿毒症,血液透析,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钙化防御。患者遂于入院5d后行甲状旁腺切除术,术后患者肩胛部及大腿部疼痛明显减轻,并且肘部包块自行消退。术后根据患者血钙情况随时调整钙尔奇和骨化三醇用量。复查生化指标:血钙2.47 mmol/L,血磷2.3 mmol/L,PTH 430 ng/L。
作者:彭丽敏;王向杰;刘丽;伊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男,62岁,主因进食下咽梗噎不适14 d入院。入院查体:T 36.8℃,P 72次/min,R 18次/min,BP 112/68 mm Hg。一般情况可,全身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19.15×109/L,中性粒细胞0.296,淋巴细胞0.638,余未见异常。 CT示:食管壁增厚,符合食管癌表现,右侧气管旁沟及腹膜后稍大淋巴结,脾大,密度未见异常,肝、肺、胰腺及肾未见异常;胃镜示:食管距门齿23~28 cm右后壁可见隆起状新生物,破溃不整,齿状线清晰,贲门闭合好,余未见异常。咬检后病理示:鳞状细胞癌。初步诊断食管上段癌而入院。积极术前准备后胸腔镜下开右胸行食管上段癌切除食管胃颈吻合术。术中见肿物位于食管上段,约5.0 cm ×4.0 cm ×3.0 cm,手术彻底切除。病理检查:食管长15.0 cm,距近端3.0 cm,可见4.5 cm ×3.8 cm ×2.7 cm髓质型肿物,切面灰白色,质地较硬,深肌层部分区域略细腻。清扫淋巴结23枚,直径0.2~0.5 cm,切面灰白,灰粉色,质地较软。食管壁结构被破坏,黏膜面形成溃疡,癌细胞侵犯肌层及纤维膜,浸润性生长,癌巢周围间质内可见大量小淋巴细胞浸润,破坏肌组织及纤维膜。鳞状细胞癌癌细胞呈巢状,可见细胞间桥及角化珠,中等分化,可见核分裂相;小淋巴细胞在食管壁内呈弥漫性生长,包绕癌细胞巢。淋巴结23枚,均未见癌转移,但3枚淋巴结结构破坏,病变以小淋巴细胞为主,其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染色质呈块状,核圆形,核分裂相少见,淋巴结外脂肪组织可见瘤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查:食管肿物鳞状细胞癌区Ckpan 阳性,淋巴瘤区域Ckpan阴性;淋巴瘤区域CD20阳性,鳞状细胞癌区CD20阴性。淋巴结内淋巴细胞CD20、 CD23和 Bcl-2弥漫强阳性表达, CD5弱阳性,CD3、cyclinD1阴性, Ki-67增殖指数约为10%。病理诊断:食管中分化鳞状细胞癌(分期T3 N0 M0)伴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淋巴结23枚未见癌转移,但有3枚可见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手术后拒绝进一步治疗,自动出院而失访。
作者:王占东;杨会钗;郭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 VVI)技术评价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后血管管壁运动力学的改变。方法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糖尿病颈总动脉有斑块者(糖尿病组,30例)及健康查体者(健康对照组,30例)进行分析,比较2组长轴切面管壁的运动矢量图、重建三维参数图,计算其大切向运动速度( Vs)、大切向应变( Smax )及大切向应变率(SRmax)。结果健康对照组长轴切向速度、应变、应变率曲线形态分别趋于一致;糖尿病组颈总动脉斑块处管壁切向速度、应变、应变率时间曲线变化大,峰值不定,变化无规律,部分斑块处管壁各位点达峰时间不同步。糖尿病组颈动脉Vs、Smax、SRmax[(15.22±11.50)×10-2cm/s、(2.66±1.01)%、(0.25±0.24)/s],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30.32±10.24)×10-2cm/s、(4.49±1.34)%、(0.62±0.34)/s]( P <0.05)。斑块肩部运动速度大,纤维帽下方管壁运动速度小,且上下游肩部管壁的应变、变变率高于纤维帽下方处管壁( P <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管壁运动的不同步性,表明VVI可以量化评价已发生血管重构的颈动脉管壁运动及其斑块稳定性。
作者:牛慧敏;薛红元;刘欣;于明月;孙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 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收治并确诊的120例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采取传统开放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观察组60例采取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手术住院方面的差异,同时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腰椎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149浇.3±23.2) min vs.(128.4±24.7) min, P <0.05],但其手术失血量、平均切口长度及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后2个月,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5.4±8.2)分vs.(59.5±7.7)分, P <0.05];2组腰椎JOA评分均改善( P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26.6±2.8)分vs.(18.5±2.4)分, P <0.05]。结论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岳晨;李国庆;张群;辛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腹内压变异率与重症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重症胰腺炎患者79例,均每天采用间接膀胱内压测量法监测腹内压(IAP),根据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II)进行分组,其中APACHEII≥15分(中位值)为观察组40例,APACHEII<15分为对照组39例,比较2组患者腹内压水平、Ranson评分结果,分析腹内压变异率、APACHEII、Ranson 评分和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腹内压峰值、Ranson评分、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j.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腹内压变异率与APACHEII评分、Ranson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 r =0.872,0.718, P <0.05),APACHEII与Ranson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 r =0.694, P <0.05);腹内压变异率对病死率预测值( ROC曲线下面积)为93.65%,稍高于APACHEII评分的89.6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与Ranson评分预测值82.2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腹内压变异率越高,重症胰腺炎病情越严重,且临床预后越差。
作者:桑云华;谷欣;龙宏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合并缓慢心律失常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合并缓慢性心率失常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在原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服参松养心胶囊4粒,每天3次,对照组加服复方丹参片3片,每天3次,均治疗2个月。观察2组心律失常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随访2个月,共有7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4例)患者失访,对照组有1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3灋.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24 h平均心室率分别为(53.00±3.37)次/min、(56.40±5.11)次/min,较治疗前(49.31±2.46)次/min均有明显提高( P <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阵发性房颤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 P <0.05),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具有双向调节抗心律失常作用,尤其适用于合并缓慢心律失常的房颤患者。
作者:王卫卫;王天红;袁静;刘美霞;许玉芳;张清芬;李如意;袁华兵;胡福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检索1990-2014年6月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关于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并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使用RevMan 5构.1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共2122例患者。结果显示,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在心力衰竭症状(OR=3.67,95%CI 2.56~5.26, P <0.01)、室性心律失常(OR=7.81,95%CI 5.28~11.56, P <0.01)、心率(MD=9.04,95%CI 8.50~9.59, P <0.01);LVEF(MD=6.78,95%CI 5.57~7.98, P <0.01)、心脏猝死率(OR=0.3,95%CI 0.16~0.53, P <0.000)具有良好的疗效,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可以改善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室性心律失常、心率、LVEF、心脏猝死率等,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可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梅阳;黄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男,46岁,因右侧腰腿痛12 d入院。患者于2013年4月15日在我院就诊,行腰椎间盘CT示L5/S1椎间盘突出(向左后侧突出);L4/5椎间盘膨隆,经针灸推拿等保守治疗效果欠佳。于2013年4月25日出现右侧腰腿痛症状加重伴右下肢肢体麻木感,来院复诊并收住入院。入院诊断:L5/S1椎间盘突出症。查体:脊柱正直,生理弧度变浅,L4/5、L5/S1棘间右侧压痛,以L5/S1明显,并向右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稍受限,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左/右=90°/30°,双下肢肌力V级,右小腿后外侧及右足背第1趾蹼间隙及右足趾皮肤痛触觉减退,双下肢末梢血运好。药物予脱水、活血化瘀对症治疗,经治疗患者右下肢疼痛及肢体麻木无明显缓解,疼痛发作时难以忍受,需地佐辛、吗啡止痛治疗。 X线片见L5/S1椎间隙狭窄,未见腰椎不稳。腰椎间盘MR:L5/S1椎间盘突出(向左后侧突出), L4/5椎间盘膨出。行后正中切口探查术,术中探查见L4/5,L5/S1右侧椎间盘轻度膨隆,S1右侧神经根不卡压,神经根活动可;L5右神经根活动度差,椎管内及侧隐窝未见神经根卡压,向外侧扩大开窗探查,于关节突外侧见游离椎间盘突出并卡压L5神经根,摘除游离椎间盘后再次探查L5右侧神经根活动度好,无卡压。行L5/S1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患者术后当日右下肢疼痛消失、术前原有肢体麻木感未见明显缓解,查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作者:彭浩;梁春平;潘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检索有关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多中心对照研究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2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评价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7篇(中文1篇,英文6篇),总样本量为33502例。 Meta分析显示,与华法林比较,达比加群酯明显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OR=0.82,95%CI 0.73~0.93, P =0.001)、全因出血率(OR=0.86,95%CI 0.79~0.95, P =0.003)及颅内出血发生率(OR=0.42,95%CI 0.29~0.62, P =0.001);而动脉栓塞率(OR=0.75,95%CI 0.45~1.25, P =0.28)及全因死亡率(OR=0.91,95%CI 0.82~1.00, P =0.06)无明显差异。结论达比加群酯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全因出血及颅内出血的风险,疗效优于传统药物华法林且安全性高。
作者:袁早送;黄从新;郭宗文;吴吉圆;马瑞松;舒泳翔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皮下输尿管假体植入术在腹盆腔肿瘤晚期引起的输尿管梗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3年12月18例晚期腹腔盆腔肿瘤致输尿管中下段梗阻患者,双侧1例,左侧10例,右侧7例,经输尿管镜置入双“J”管失败。超声检查显示患侧肾盂积水宽度(4 C.3±2.5) cm。磁共振水成像显示患侧输尿管完全梗阻。使用美国巴德公司输尿管假体植入套件,行经皮下肾膀胱分流术18例(19侧)。术后复查超声、KUB平片、血肌酐及患侧肾小球滤过率。结果18例(19侧)手术均成功,术后无明显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复查超声,患侧肾积水宽度由(4.3±2.5) cm恢复至(2.2±1.5) cm( t =5.281, P <0.01),血肌酐由(245±42)μmol/L降至(120±22)μmol/L ( t =-13.024, P <0.001),患侧肾小球滤过率由(30±4.5)ml/min升至(47±4.6) ml/min ( t =3.374, P <0.01)。生活质量评分由术前的(3.2±1.4)分提高至术后(7.4±1.0)分( t =6.803, P <0.01)。结论经皮下输尿管假体植入术简单易行,创伤小,能改善因输尿管梗阻而受损的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云炎;侯佩金;庄海军;杨晓松;王恒兵;顾硕;冀鲁;刘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T-SPOT.TB)联合纤维支气管镜检在肺结核患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0年3月-2012年12月住院疑诊肺结核的患儿67例,均行PPD试验、红细胞沉降率、胸部CT、T-SPOT.TB、支气管镜检(包括灌洗液作结核杆菌培养、荧光定量PCR和病理活检)检查。结果经检查临床确诊肺结核49例,慢性或迁延性肺炎9例,咳嗽变异性哮喘7例,支气管异物1例,淋巴瘤1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炎性浸润型18例(36_.7%),干酪坏死型5例(10.2%),肉芽增殖型11例(22.5%),瘢痕狭窄型15例(30.6%)。单项检测结核菌培养和病理活检与临床诊断相比较,一致性差(Kappa值分别为0.09和0.29),T-SPOT.TB和FQ-PCR单项检测与临床诊断结果相比,一致性一般(Kappa值分别为0.54和0.46)。联合检测:纤维支气管镜检测(FQ-PCR+结核菌培养+病理活检)与临床诊断结果相比,一致性一般( Kappa值为0.55);T-SPOT.TB联合FQ-PCR检测,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64),T-SPOT.TB与纤支镜联合检测,一致性极高(Kappa值为0.85)。结论 T-SPOT.TB联合纤维支气管镜为诊断肺结核的有效手段。
作者:孟燕妮;陈艳萍;李秀龙;黄建宝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女,20岁,因“咳嗽、咳痰5 d,胸闷、气短2 d”于2014年2月17日入院。患者5 d前不慎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白色黏液痰,痰中带血,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肺炎”,治疗症状未见缓解;近2d逐渐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同时出现胸痛、发热,体温高达38.5℃,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双肺肺炎、心功能不全”收住我科。既往有癫痫病史2年,长期口服多种抗癫痫药物。查体:T 36.6℃, P 108次/min,R 20次/min,BP 90/60 mm Hg,精神差,急性痛苦面容,端坐位,呼吸急促,全身皮肤潮湿,口唇轻度发绀,咽部充血;颈软,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轻度充盈;双肺底呼吸音低,可闻及较多的湿啰音;心界无扩大,心律齐,心率108次/min,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叩鼓,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门诊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05次/min,电轴右偏,T波改变。外院胸部X片:双下肺感染。入院后初步诊断:双肺肺炎、急性左心衰竭?给予抗炎、扩支、改善心功能治疗,急诊查胸腔超声示:双侧胸腔中量积液,心包腔少量积液;腹部超声未见异常。血常规正常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765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515 U/L;碱性磷酸酶(ALP):190 U/L,γ-谷氨酰转肽酶(GGT)374 U/L。心肌酶:肌酸激酶( CK):1175 U/L,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36 U/L,乳酸脱氢酶( LDH):2699 U/L,α-强丁酸脱氢酶( HBDH):920 U/L;电解质:Ca2+0.98 mmol/L, Mg2+0.52 mmol/L, P3+2.39 mmol/L,K+、Na+、Cl -、血浆蛋白、肾功能正常。血凝:凝血酶原时间(PT):24.7 s,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14,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31.2 s,凝血酶时间(TT):11.9 s,纤维蛋白原(FIB):2.55 g/L,D-二聚体(D-dimer):30.80 mg/L。初步考虑:(1)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性心肌病?心功能III级;(2)双肺肺炎;(3)继发性肝损害;(4)继发性凝血功能异常;(5)继发性癫痫。给予补钙、抗炎、改善心功能、保肝、抗凝、抗癫痫系列治疗,进一步化验:甲状旁腺激素( PTH)5 ng/L,25-羟基维生素D2<2.2 ng/ml,25-羟基维生素D34.6 ng/ml,25-羟基维生素D2+D34.6 ng/ml;24 h尿钙测定:2.31 mmol/L;心力衰竭测试(BNP)867 pg/ml;自身抗体全套均阴性;痰培养无异常;甲状腺功能、肝炎病毒全套正常。辅助检查:心脏彩超:左室增大,二尖瓣、主动脉瓣返流,三尖瓣、肺动脉瓣返流,左室射血分数中度减低(30.5%),室壁运动弥漫性减低;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双侧叶多发低回声结节,考虑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旁腺超声:双侧甲状旁腺未见异常;CT示:(1)肺动脉CTPA未见明显异常;(2)双肺斑片状高密度影,考虑肺水肿;(3)左肺下叶片状高密度影,考虑炎性反应;(4)双侧胸腔积液伴双肺膨胀不全;(5)胆囊炎,胆囊窝积液。明确诊断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性心肌病,排外肺栓塞。继续上述方案治疗15 d,患者病情逐渐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心脏彩超射血分数恢复至44%,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电解质均恢复正常,住院期间未出现抽搐表现,给予出院。
作者:李春梅;姜花;曾玉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男,68岁。主因四肢进行性僵硬4年,加重伴头晕、言语不清1年入院。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僵硬,行走不稳,无头晕、胸闷、心悸,逐渐出现双上肢僵硬、持物不稳,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走路开始出现迈小步、动作不协调、容易摔跤等情况,曾诊断为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口服多巴丝肼片,病情无明显改善,1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头晕、言语不清、少语,偶有进食呛咳,进食速度慢、流涎,行走需借助外力,来我院就诊。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否认家族中有遗传病史及类似病患者。查体:血压110/60 mm Hg,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科查体:慌张步态,神清,构音不清,自发言语减少,记忆力、理解力、定向力可,眼球活动正常,无眼震,伸舌居中,舌肌无萎缩震颤。四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呈铅管样升高,双手轮替动作笨拙,双侧巴士征阴性,深浅感觉无明显异常。入院后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未见异常,查头颅MR示:双侧侧脑室旁白质、顶叶及右侧额、左侧顶深部多发点片状慢性脑缺血改变,重度脑萎缩,小脑及左侧半球萎缩明显。结合病史、体征、辅助检查考虑为多系统萎缩( MSA-C型),停用抗帕金森药物,给予脑苷肌肽注射液、辅酶Q10胶囊及中药活血化瘀治疗14 d,患者头晕减轻,四肢僵硬有改善,可自行缓慢行走,出院。
作者:冯晓;齐丽娟;于宝成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例1.女,60岁,因左侧乳腺肿物于2009年3月入院。患者乳腺钼靶片示:左乳皮肤增厚,左侧乳腺实性占位,乳腺彩色超声见示:左侧乳腺低回声包块,形态不规则,内血流丰富,术前乳腺肿瘤标志物 CA1256.0μ/ml, CA1535.8μ/ml, CEA 3.1 ng/ml。术中切除肿瘤冰冻病理诊断为:左侧乳腺毛细血管瘤。2011年1月患者再次入院后彩色超声示:原切口后方可见一低回声、内血流丰富,BI-RADS分级IVa级,双侧腋下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乳腺钼靶片示:肿物边界较清,未见明显钙化, BI-RADS分级V级。胸部CT提示:双侧肺多发低回声结节。从乳腺肿物不同部位穿取7条标本送病理,病理检查:血管源性肿瘤。免疫组化:Vimentin (+), CD34(+), CD31(+), FⅧ(+),Desmin(-),Actin(+),诊断为左侧乳腺血管肉瘤。综合考虑后,行左侧乳腺全乳单纯切除术,术中见肿瘤无明显包膜,剖面呈鱼肉样,术后石蜡病理:左侧乳腺血管内皮瘤恶变、血管肉瘤;基底切缘、四周切缘、深部肌肉切缘、乳头、皮肤未见肿瘤残留。术后给予患者TE方案化疗4次,影像学检查肺部结节较前无减小。随访至2012年4月死亡。
作者:赵亚婷;张显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2组均常规应用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冠心病的规范治疗;研究组在规范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3粒,3次/d。检测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2组患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NO、ET-1、TNF-α、IL-1、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4、8周后NO均明显升高( P <0.05),ET-1、TNF-α、IL-1、IL-6均明显降低( P <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4、8周后NO水平明显升高( P <0.05),ET-1、TNF-α、IL-1、IL-6水平明显降低( P <0.05)。治疗4、8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0%、95.0%和72.5%、77.5%, P <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崔春便;程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 MS)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和血清瘦素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UA患者112例,其中合并代谢综合征组(观察组)患者59例和无代谢综合征组(对照组)患者53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的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血清瘦素( LEP)水平。比较2组患者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和病死率,分析代谢综合征对UA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CD3+、CD4+、CD8+及NK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垐.05),CD4+/CD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05),LEP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05);再发心绞痛比例高于对照组(33.9%vs.17.0%, P <0.05),心源性病死率亦高于对照组(27.1%vs.11.3%, P <0.05)。结论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免疫调节功能受损较重,血清瘦素水平较高,这可能是导致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心源性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作者:李英肖;党懿;张飞飞;秦晨;齐晓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索舒肝片辅治肥胖型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5例,对照组55例,2组均给予常规降糖治疗,观察组加服舒肝片4片,每天2次;对照组不加服任何药物。2组疗程均为30 d。疗程结束时观察2组临床症状评分、血浆瘦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水平、胃排空率、胃电图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77%vs.29.09%, P <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及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瘦素水平较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降低( P <0.05),GLP-1水平较治疗前无变化( P <0.05);对照组治疗后瘦素、GLP-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胃腔排空率、胃电图显示的平均幅值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舒肝片可降低糖尿病患者体内瘦素水平,从而影响胃排空,临床疗效好,为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患者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张华;冯红;张利欣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