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艳;崔锦钢
目的 探讨血尿酸(UA)、尿微量白蛋白(MA)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关系.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104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不同分成2组:A组63例为UAER 20~200 μg/min,B组41例为UAER>200 μg/min;根据血尿酸水平高低分为C组64例和D组40例.分别记录各组血UA、病程、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FMD的变化,比较血UA、尿MA水平及FMD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组、C组病程、UA、FBG、UAER较B组、D组显著升高,但FMD水平下降(P均<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病程、UA、UAER与FMD呈负相关(r分别为-0.305、-0.314、-0.285,P均<0.05),UA与UAER呈正相关(r=0.241,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内皮功能障碍与病程、血UA、UREA水平密切相关,血UA、UREA水平可用于早期预测糖尿病内皮功能障碍.
作者:杨丕坚;朱红梅;吕以培;李舒敏;黄中莹;黄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 150例GERD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疗程均为8周.记录食管近端、远端大蠕动收缩波幅和近端至远端蠕动波峰值传导时间,计算食管体部蠕动波传导速度(长度/时间)和湿咽成功率、pH<4 反流次数、长时间(持续≥5 min)反流次数、pH<4 时间百分比及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体部蠕动波传导速度和湿咽成功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H<4 反流次数、长时间(持续≥5 min)反流次数、pH<4 时间百分比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4.7% vs 85.4%,P<0.05).结论 莫沙必利可促进胃肠动力和减少反流次数,治疗GERD有效、安全.
作者:薛艳清;张志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联合灯盏花素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疗效.方法 后循环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前列地尔联合灯盏花素治疗组(A组),前列地尔治疗组(B组),灯盏花素治疗组(C组),治疗14 d后比较3组血流速度、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3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P<0.01),且A组改善优于B、C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临床疗效优于B、C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地尔联合灯盏花素治疗后循环缺血优于单纯应用前列地尔或灯盏花素治疗.
作者:张春驰;董艳娟;贺昕;李国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养正消积胶囊对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27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运用养正消积胶囊联合化疗,对照组单纯化疗,用药6 个月,观察2组的疗效及癌灶变化,并于治疗前后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结果 治疗组症状总有效率(75.4%)优于对照组(36.2%),癌灶变化总有效率(68.1%)高于对照组(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的阳性百分率、CD4/CD8比值明显提高,NK细胞的活性明显增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养正消积胶囊能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可防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崔兴俊;马文龙;毕学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对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影响.方法 维持性血液透析伴难治疗性高血压患者45例随机分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组(HP组)和单纯血液透析组(HD组).透析前和治疗8周末分别采血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结果 (1)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H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HP组患者与H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血浆PRA、AngII水平HP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PRA、AngII水平HP组患者与H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较单纯血液透析能明显降低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水平,可使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王济东;朱蕴秋;周瑛;李春庆;陈英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骨髓转移癌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对以骨髓转移癌为首发表现的2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骨痛为常见症状;常见的血象异常包括贫血、血小板减少、外周血涂片出现幼红、幼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可异常升高.骨髓细胞学检查均找到数量不等的癌细胞团和(或)单个散落的癌细胞,多见于片尾及边缘.骨髓细胞染色体检查发现非整倍体检出率高,每例细胞染色体数目差异大,同时伴有结构异常.结论 骨髓细胞学检查及骨髓细胞染色体检查在以骨髓转移癌为首发表现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出现原因不明的贫血、发热、出血及骨痛,外周血出现幼红、幼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及肿瘤标志物升高等,应考虑骨髓转移癌的可能.
作者:武英伟;张茉莉;赵维川;杨新宏;耿学丽;陈向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急性输入袢梗阻(AALO)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4例患者中,误诊2例;经手术治疗3例,术中见肠坏死1例,十二指肠破裂1例,术后肠瘘并出血1例;拒绝手术后死亡1例.结论 急性输入袢梗阻具有特征性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临床上应掌握其特点,综合分析资料,以期早诊断、早手术.
作者:吴文周;许榕生;刘书先;杨昱;杨静;高伟;胡知齐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s syndrome,GBS)是一种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有末梢型感觉障碍的常见疾病,关于该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报道罕见[1~3].现将2004年8月-2010年4月我科收治的伴有锥体束征和脑膜刺激征的4例GBS报道如下.
作者:谭来勋;余樱;吴擎;刘美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老年人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105例临床资料.结果 105例患者均采取了各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其中一期肿瘤切除吻合86例,Hartmann手术9例,单纯结肠造口7例,开关手术3例,治愈出院99例,死亡3例(2.9%).结论 对于老年人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选择合理术式,合理手术时机,恰当处理合并症,可提高疗效.
作者:佘浩清;张海蛟;丁定全;龙再峰;谢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胰腺癌发病过程中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为胰腺癌的研究总结经验.方法 收集近10年来胰腺癌患者112例,分析其临床资料,重点了解年龄、性别、首发症状、治疗方法、中位生存期及1、3、5年生存率.结果 胰腺癌发病年龄主要在40岁以上(占92.86%),男女比例为4.01∶1;首发症状以腹部不适或疼痛常见,占50.89%;其次以厌食、消化不良、体质量下降为首发症状者占20.54%;黄疸为首发症状者占16.96%; 而CA199升高者占54.46%; 69.64%的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年龄越大,手术机会越少.手术切除组34例,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59%、26.47%、5.88%;而姑息治疗组78例,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2.96%、3.6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解剖部位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及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发现并积极的根治性手术仍是目前改善胰腺癌预后关键的措施;对40岁以上男性人群每年行CA199、胰腺超声等检查,对早期发现胰腺癌有一定帮助.
作者:路军章;李海霞;曹秀堂;马洋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MS)是由一种罕见的致病性双相青霉菌所致,多继发于AIDS或免疫功能低下及应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此病少见,诊断不易,容易漏诊.而患者的预后与能否尽早诊断及尽早地抗真菌治疗密切相关.现介绍我院诊治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4例,借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作者:高飞;林禾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纤溶酶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纤溶酶联合高压氧治疗(高压氧组,n=40)和非高压氧治疗(非高压氧组,n=46),分析2组患者的凝血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总体疗效.结果 治疗后高压氧组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非高压氧组(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T、APTT延长,TT缩短,Fib含量下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压氧组优于非高压氧组(P<0.05).结论 纤溶酶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的凝血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总体疗效有明显改善,且安全性高.
作者:姚汉玲;杨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南北方食管癌高、低发病区之间的异同,探讨Hp感染在食管鳞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南方食管癌高发区、低发区食管癌标本各40例,北方食管癌高发区、低发区食管癌标本各40例,另选择同地区正常食管组织标本各20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扩增Hp特异基因glmM,判断食管癌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中是否存在Hp感染.结果 南北方各自食管癌高发病区Hp感染高于食管癌低发病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北方食管癌高发病区食管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的Hp感染率分别高于南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是食管鳞癌发生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事件.
作者:毛恺;丁肖华;崔金环;徐致祥;杨光;谭家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伴长R-R间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6例各类缓慢型心律失常伴长R-R间期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53例.2组患者除治疗原发病外,治疗组给予参松养心胶囊口服,对照组给予心宝丸口服,均治疗30 d.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及24 h动态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7%)高于对照组(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慢心率、平均心率、24 h总心率较治疗前升高,快心率、早搏次数及长R-R间期频次下降(P<0.05),且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伴长R-R间期,疗效显著.
作者:贺学魁;赵英娟;王秦安;贺兰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无创呼吸机干预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58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使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无创呼吸机S/T模式经面罩通气治疗,分别测定通气前及通气治疗72h后血气分析、心率(HR)、呼吸频率(RR).结果 使用BiPAP通气治疗72h后患者的动脉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CO2)、pH、氧饱和度(SaO2)以及RR、HR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PAP无创呼吸机采用S/T模式经面罩通气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确切.
作者:刘东阳;高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对成人活体肝移植术中使用凝血弹性图进行凝血功能监测,探讨手术各阶段凝血紊乱的诱因及相应治疗方法.方法 33例行活体肝移植手术患者,于手术开始时(T1)、无肝期再灌注前5 min(T2)、新肝期再灌注后5 min(T3)及再灌注后60 min(T4)进行肝素酶修正及自然全血凝血弹性图检测.结果 T1及T2肝素酶修正组与自然全血组凝血弹性图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自然全血组与肝素酶修正组数据均显示低凝状态且肝素或肝素样物质为主要原因.T4后肝素造成的凝血异常逐步改善,但较之T1仍处于低凝状态.结论 凝血弹性图对凝血状况的连续监测可以快速准确判断活体肝移植术中不同阶段凝血异常的原因,指导临床针对性治疗,并可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王清平;杜洪印;石屹崴;刘伟华;强喆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男,16岁,因口唇、皮肤紫绀16年,活动后气短10年,加重伴夜间不能平卧3个月于2011年2月12日入院.患者于出生时即发现口唇及皮肤紫绀,幼年时反复出现发热、咳嗽等不适,抗感染治疗后可好转.近10年劳累或运动后出现气短,休息后可好转,未予进一步诊治.近3个月气短症状逐渐加重,轻微活动即感气短,并渐出现夜间不能平卧,需高枕卧位.
作者:蔡春茹;胡立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随着睡眠医学的研究进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作为呼吸、睡眠医学的交叉边缘学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也逐渐深入.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睡眠障碍对儿童生长发育的严重危害性,但目前儿童OSAHS的研究相对较少.OSAHS是指睡眠过程中频繁发生的部分或全部上气道阻塞,扰乱儿童正常通气和睡眠结构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儿童OSAHS与成人OSAHS在流行病、病因、诊断、治疗等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对儿童OSAHS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引起对儿童OSAHS的重视.
作者:戈录芳;康翠清;张秀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女,19岁.因项部、上背部丘疹、色素斑伴剧痒2年余就诊我科.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项部出现绿豆大小红色丘疹,散在分布,伴剧痒.曾在多家医院诊为湿疹或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等,予以西替利嗪等抗过敏药口服和外用皮炎平等药膏,皮损可暂时消退,遗留褐色沉着斑.色素沉着区皮损反复发生,并发展增多累及上背部.
作者:李志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术是采用机械性辅助循环的方法抢救心脏泵衰竭的一项新技术,在国际上已获得广泛认可,是目前心脏外科术前、术中、术后治疗泵衰竭的标准疗法之一[1].IABP术中将一个气囊置于降主动脉近端,然后与氦气或CO2的气源相连接,借助驱动装置在心室舒张时将气囊胀起,在心脏收缩时将气囊吸扁,可减少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冠状动脉灌注,改善心功能.我们对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PCI中应用IABP,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作者:于洪艳;崔锦钢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