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药物干预研究进展

尤士杰;杨跃进;陈可冀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药物干预, 中医, 西医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早期血运重建(溶栓和介入)是目前挽救心肌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血管再通后常常出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和血管无复流(no-reflow )或低复流(low-flow)现象.前者由于异常氧化(过氧化)、钙超载等原因造成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甚至导致心肌细胞死亡[1].因此人们在强调心外膜动脉开放的同时,注重对MIRI发生机制及防治的研究.
疑难病杂志相关文献
  • 耳源性破伤风1例

    患儿,女,8岁,主因左耳流脓1年余,发热伴阵发性抽搐2天入院.入院前2天,患儿突然发热(39.5℃),随后出现阵发性的抽搐及惊哭,剧烈时有角弓反张,且有张口受限及吞咽不便,颈部僵硬,但无呕吐,无外伤史,经询问家长经常用不清洁棉签沾耳.查体:T 39.5℃,P 158次/min,R 34次/min.发育、营养中等,神志清醒,呈苦笑面容,牙关紧闭,张口受限,咬肌僵硬,上下门齿1 cm.双侧瞳孔等大,颈项强直,发作时呈角弓反张.

    作者:姚会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双侧卵巢切除仅留皮质正常受孕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25岁,公司职员.因发现腹部包块1年余就诊.自述1年前无意中发现下腹部有一拳头大小、稍硬的活动包块,未在意.1周前发现整个腹部变硬.外院B超提示:腹腔巨大占位病变,伴带状分隔.查体:T 37.1℃,P 80次/min,R 20次/min,BP 13/8 kPa(1 kPa=7.5 mmHg),整个腹部发硬,大小如足月妊娠,触诊有囊实不均感,无青筋暴露,无波动感.B超示:盆腹腔巨大多房性肿瘤,与脾、肝、胆、肾无关,上至剑突下,下至整个腹腔.诊断为巨大卵巢囊肿,性质待查.

    作者:樊秋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儿支气管镜取除异物全凭静脉复合麻醉的方法

    小儿支气管异物是小儿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治疗方法是在支气管镜检查下取出异物,我们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取得满意效果,现将75例小儿支气管镜检查取除异物全凭静脉复合麻醉的方法及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刘晓江;马星钢;石磊;李浩;刘延芹;赵海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临床流行病学(五)--疾病预后的研究与评价

    预后(prognosis)是对疾病结局的概率预测,即对发病后疾病未来过程的一种预先估计.疾病预后包括治愈、死亡、缓解、并发症、致残、恶化、复发等结局,还可包括存活期限及生存质量等情况.正确估计疾病预后,有助于临床医师更科学、合理地做出临床决策,从而采取积极措施.

    作者:刘树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尿液内皮素测定对肾脏炎症与下尿路感染的鉴别价值

    我们曾探讨了尿内皮素(ET)在高血压患者肾脏早期损害的诊断价值[1],检测尿ET是诊断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的敏感指标,对于高血压肾病的早期诊断、肾功能损害程度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现采用放射免疫检测法和速率法检测泌尿系感染者的尿液ET及尿肌酐(Cr)水平,通过ROC曲线分析尿液ET在泌尿系感染中肾脏炎症时的临界值,以探讨检测尿ET在泌尿系感染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光江;杨文东;魏国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重症肌无力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例

    患者,男性,30岁,农民.因反复双下肢无力2月,加重2天于2003年7月28日入院.患者于入院2月前睡眠中醒来后双下肢无力,不能翻身,次晨正常.1月前夜间起床小便时又有类似发作,5天前再次发作同一症状.入院前2天晚上饮啤酒后双下肢无力,站立不稳,休息后次晨能行走,下午又加重,不能站立活动.入院当日上午步行来院,下午又加重且感双上肢无力.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体检:神清,言语正常,甲状腺轻微肿大.

    作者:杨止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罕见更年期综合征1例

    患者,女,48岁.以手足心、背心、头顶部灼痛及两肋下冷痛1年余,加重3月就诊.1年前不明原因出现手足心、背心、头顶部灼热疼痛(如火烧感)及两肋下冷痛(如触冰感),伴严重失眠、头晕、精神萎靡、纳差、口苦等,大便正常,小便淋沥不畅,但无尿痛.无外伤史、传染病史、家族史,月经一直正常.经多家大医院全面检查(T3、T4、血糖、心电图、B超、X线等),排除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颈椎骨质增生、糖尿病、肝炎、肿瘤、心脑血管病变等器质性疾病,拟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经雌激素替代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病情一直未见缓解.近3个月来,上述症状无明显诱因加重,几乎彻夜不能寐,各处求医未能奏效,遂来我处求治.查:T 36.8℃,P 80次/min,R 19次/min,BP 130/80 mmHg(1 mmHg=0.133 kPa).

    作者:毕光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胰腺癌伴十二指肠结肠瘘1例

    患者,女性,50岁.因上腹痛、恶心、呕吐、腹泻3周入院.上腹阵发性胀痛,伴恶心、呕吐,5~6次/日,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腹泻为稀糊状便,伴有不消化食物,体重下降约3 kg.查体:T 37.4℃,P 100次/min,R 18次/min,BP 100/70 mmHg(1 mmHg=0.133 kPa).慢性病容,极度消瘦,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特殊,舟状腹,全腹柔软,右侧中腹压痛,无反跳痛,未及包块.血Hb 112 g/L,WBC 12.8×109/L,N 0.84.ESR 75 mm/1 h,癌胚抗原阴性,大便霉菌(++).

    作者:韩子民;王冰;陈宏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孙定隆副教授应用升降散加减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经验

    孙定隆老师系贵阳中医学院内科副教授,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从医40年,学验俱丰,尤擅治疗疑难杂症,理论独到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孙老,目睹治愈诸多疑难险症.现举以升降散加减抢救小儿重症肺炎1例以飨同道.

    作者:彭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脂调节治疗对空腹血糖受损并高脂血症74例疗效观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空腹血糖受损(IFG)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预后有明显影响[1],但其与血脂异常的合并率及治疗效果报道尚少,本文对124例IFG患者中74例合并血脂异常者,根据血脂异常类型给予血脂康或吉非洛齐治疗,观察调脂治疗后患者血脂、血糖的变化,报告如下.

    作者:邓晓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先天性小结肠症1例

    患儿,女,2天,体重3 kg,足月顺产.生后4小时开始呕吐、腹胀,未排胎便.生后无窒息,母孕期无异常.查体:反应尚好,心肺(-),腹胀明显,肝脾不大,肠鸣音1~2次/min,神经系统无异常.灌肠后胎粪排出,可进奶.4小时后又开始呕吐,无自行排便.腹平片示:左腹及中下腹肠腔明显胀气扩张,有数个液平.钡剂灌肠示:乙状结肠至盲肠肠管普遍变细,呈蚯蚓状,宽约0.7 cm,肠袋变浅,部分消失,蠕动消失,加压后仍不见肠管扩张,直肠正常.诊断:先天性小结肠症.给予静脉营养1周,渐改母乳喂养,用开塞露或灌肠刺激排便1~3次/d.住院3周,患儿有时可自行排便,出院.

    作者:高海妮;姜淑君;张宛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

    肺部感染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诱发多器官衰竭,严重危胁患者的生命.现将近年来收治的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并探讨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

    作者:张卫萍;田晔;张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新式剖宫产术186例临床分析

    新式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是以色列医生Stark经过10年的临床实践逐渐探索形成的一种剖宫产术[1],适用于所有具有剖宫产手术指征的产妇.我院于2001年12月~2002年12月开展了新式剖宫产186例,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乔文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与脑血流影响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通心络胶囊加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组)45例,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45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血流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均为P<0.01),但治疗组(8.42±2.28)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12.45±2.64),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组脑血管搏动指数和血管阻力指数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脑血流量,且用药是安全的.

    作者:刘京海;莫亚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预防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措施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预防.方法将130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A组采用纳络酮、低分子肝素、高压氧治疗;B组采用胞二磷胆碱、醒脑注射液、高压氧治疗;C组采用胞二磷胆碱、醒脑注射液治疗.结果 A组昏迷时间与B、C组对比,B组与C组对比,明显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本组130例患者中,共发生迟发性脑病15例,发生率为11.5%,迟发性脑病发生率A组与B、C组对比,B组与C组对比,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选择有效的药物,及早应用高压氧和充足的疗程是迟发性脑病临床预防的关键.

    作者:夏章勇;杨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雄激素联合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治疗MDS-RA疗效观察

    骨髓增生异常综全征(MDS)是一种源于造血干细胞损伤的亚性克隆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难治性多系血细胞减少.难治性贫血(RA)是MDS的常见类型,应用造血原料治疗无效,雄激素或全反式维甲酸单一药物疗效均较差,我们设计了雄激素+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治疗MDS-RA的方案,于1999年~2000年共治疗65例MDS-RA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东梅;张岩;李英华;刘丽;王修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死亡1例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是一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临床上多见肾小球肾炎及皮肤、肺脏受累,还可因侵犯其他器官、组织而出现如关节炎、肌痛、腹痛、结膜炎等.我们遇1例以发热、结膜炎、关节肿痛发病的MPA导致死亡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何宏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肺泡蛋白沉积症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2岁.因发热1月,少尿20余天,胸闷、心慌、气喘2天于2003年6月15日入当地医院,当时查血WBC 16.7×109/L,N 0.91,BUN 51.8 mmol/L,Cr 1 657 μmol/L,尿红细胞(+++),尿蛋白(++).在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利尿及透析治疗11天,后胸闷、心慌、咳嗽、咳痰、气喘症状加重转入我院.入院查体:T 37.8℃,R 30次/min,BP 140/60 mmHg(1 mmHg=0.133 kPa).平卧位,球结膜充血明显,全身未见瘀点、瘀斑.双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干湿性口罗音,心界无扩大,心率134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作者:屈磊;腾维亚;周木秀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包积液20例分析

    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原发性甲减性)心包积液在临床上并非罕见,但因其起病隐匿,多呈慢性进展,易于误诊误治.现将我院收治的20例报告如下.

    作者:周宁;刘海荣;王丽先;王丽君;周丽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氟伐他汀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对55例颈动脉斑块的老年患者给予氟伐他汀(来适可)20 mg,每日1次,治疗6个月,观察其对患者血脂各项指标(TC、TG、LDL-C、HDL-C)的影响,并通过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内径、血流阻力、血流速度及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氟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TC、LDL-C均下降,HDL-C升高(P<0.05),而TG无明显变化.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减小,颈动脉内径增加,阻力指数减小,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血流速度则无明显变化.结论氟伐他汀对老年人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有稳定和消退作用.

    作者:李芳;王春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疑难病杂志

疑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