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脊椎地震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戚跃勇;邹利光;周宇;陈轶;梅文铭;孙清荣

关键词:自然灾害, 地震, 脊柱, 放射摄影影像解释, 计算机辅助
摘要:目的:探讨脊椎地震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脊椎地震伤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22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20例行CT检查,15例行MRI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均能明确诊断,脊椎压缩骨折20例,爆裂性骨折2例.单发椎体骨折12例,多发椎体骨折10例,共累及31个椎体.31个椎体骨折中,颈椎3个,胸椎12个,腰椎14个,骶椎2个.结论:影像学检查有利于脊椎地震伤的及时准确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手法治疗颈源性肩周炎的临证经验

    笔者曾师从广东省中医院吴山教授学习1年,现将其辨治肩周炎的临证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范志勇;黄增彬;赖淑华;钟伟;郭汝松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汶川大地震后送伤病员病情特点及救治要点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里氏8.0级地震造成37万余人受伤,近90%为肢体创伤病员.其中,10%~15%患者伴有颅面、胸腹部等处创伤.我院于2008年5月23日及28日分两批收治47名震区空运伤病员,其中骨科伤病员41例.本文针对我院接收的41例骨科伤病员的入院时病情特点、治疗措施及原则等作一简要总结.

    作者:赵建宁;王北岳;施鑫;毛广平;包倪荣;钱宏波;丛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汶川地震致周围神经损伤14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战地条件下地震致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地震致周围神经损伤14例进行总结回顾,观察战地条件下通过及时诊断并采用神经吻合术、修复术以及保守治疗等治疗方法对地震致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疗效.结果:14例患者全部获得4周随访,所有患者神经损伤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地震伤中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率较高,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战地条件下应因地制宜,结合患者伤情,早期给予有效治疗.

    作者:苏佳灿;李卓东;禹宝庆;曹烈虎;张春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损害控制救治平时和地震时严重多发伤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在平时和地震时救治严重多发伤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对比研究损害控制技术救治平时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26例和汶川地震时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24例,评估两组伤员的病情特点、损害控制救治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平时组26例全部存活,19例返回原工作岗位,7例生活自理,其中3例需继续治疗.地震组24例全部存活,4例重要器官衰竭者已脱离危险,3例尚需进一步的清创和植皮手术,其他伤员均已完成确定性手术并顺利康复之中.损害控制技术救治平时组和地震组严重多发伤,两者救治效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损害控制技术救治平时和地震时严重多发伤均可取得理想效果.

    作者:熊雁;杜全印;孙红振;王子明;吴思宇;王爱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骨化三醇与仙灵骨葆联合治疗骨质疏松性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

    骨质疏松症(osteop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变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疾病,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发展,骨质疏松的患者日益增多.本文采用骨化三醇与仙灵骨葆联合治疗社区中老年骨质疏松性疼痛,经临床系统观察,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洁;赵东宝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桡骨远端骨折分型研究概述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目前,其分型方法多样,往往会造成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上的混乱,不利于临床选择佳治疗方法.本文就桡骨远端骨折分型状况作一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赵勇;崔秀仁;王雷;闫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地震挤压伤对肢体骨折术后伤口愈合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地震挤压伤对术后伤口愈合影响.方法:肢体在地震时曾被挤压而接受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28例为观察组;以地震时肢体未被挤压接受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27例为对照Ⅰ组,以同期本地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30例为对照Ⅱ组.分别检查尿常规、肌酸激酶、观察伤口并发症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各组尿颜色、尿常规、肌酸激酶没有明显差异,而观察组的伤口并发症、伤口愈合率与两个对照组均有差异.结论:地震挤压伤对术后伤口愈合有影响.

    作者:陈福洪;陈泽;段恒琼;万仲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腰椎间盘侧方突出1例

    患者,女,50岁.不明原因出现右小腿后外侧及足背麻木疼痛20d.侧卧位及劳累后加重.查体:L4.5、L5S1右侧间隙深压痛、叩击痛并伴右下肢及足背放射痛,右足背感觉迟钝,右<足,母背伸力减弱,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不典型.

    作者:郭艳幸;赵庆安;章奕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累及前足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累及前足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4年11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累及前足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男17例,女2例;年龄17~49岁,平均31.4岁;左足11例,右足8例.切取皮瓣面积大30 cm×18 cm,小18 cm×9 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缘坏死,换药愈合.随访6个月~2年,平均18个月,皮瓣外形满意,功能良好.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简单,成活率高,是修复累及前足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郑继会;马杰;苑娜;胡思斌;赵均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骨骺生长滑动钢板的设计及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设计一种骨骺部可滑动延长钢板,通过动物实验了解该钢板在动物体内能否在有效固定骨折的同时,又能减轻对骨骼纵向生长的抑制,减少肢体畸形的发生.方法:根据儿童、青少年股骨髁部的解剖特点设计出适用于儿童、青少年股骨髁部骨折的内固定滑动钢板.实验动物选30只1.5月龄健康山羊,12只为正常对照组,余18只为钢板内固定组,其中右后肢采用普通钢板固定,左后肢采用滑动铜板固定.术后不同时相点对所有山羊双侧股骨进行X线摄片检查和使用组织化学、电镜观察评估骨骺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X线摄片检查钢板内固定组在术后1 d双侧股骨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2、4、6个月双侧股骨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滑动延长钢板侧股骨长度明显长于普通钢板侧,股骨长度术后1、2、4、6个月分别与术后1 d增长的数值进行比较分析,普通钢板侧和正常对照组右侧股骨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滑动延长钢板侧和正常对照组左侧股骨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观察示滑动组骨骺板总厚度及肥大细胞计数均明显大于普通钢板固定组(P<0.01);Safranine O组织化学观察示滑动组于术后3、6个月Safranine O组织化学染色明显深于普通组;电镜现察示滑动组于术后3、6个月软骨增殖区软骨细胞分裂及生长活跃.结论:动物实验证实可滑动钢板在动物体内随骨骺的生长可自动延长,对骺板无加压抑制作用,能明显减少继发骺板损伤,不会产生骨骺生长抑制、骨骺早闭,符合发育期骨骺生长的生理特点.

    作者:练克俭;洪加源;纪玉清;丁真奇;林斌;翟文亮;陈长青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胫腓骨骨折钢板内固定在西藏高原地区的应用价值及策略

    胫腓骨骨折在四肢长骨骨折中常见,也是常见的开放性骨折.随着带锁髓内钉技术的发展,受到广大学者推崇,在胫腓骨骨折中的应用愈来愈广.但钢板固定在很多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是常用治疗方法,仍有较大应用价值.以往考虑到创口闭合困难及担心钢板外露等因素,把钢板置于胫骨外侧肌肉下,现仍为很多医生所沿用,但这种固定往往破坏了外侧软组织绞链,不符合生物力学和张力带固定原则,给骨愈合造成一定影响.统计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将钢板置于胫骨内侧治疗胫腓骨骨折5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殷成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带锁髓内针与旋入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就带锁髓内针与旋入式髓内针治疗股骨干新鲜骨折的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对比.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带锁髓内针和旋入髓内针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60例,男49例,女11例;年龄12~68岁,平均33.5岁;其中稳定型骨折(股骨干狭窄段以上的横断、短斜或短螺旋骨折)41例,不稳定型骨折(狭窄段破坏粉碎大于直径50%的长斜及螺旋骨折、髓腔扩大的中下1/3骨折、多段骨折等)19例;均为新鲜骨折,不合并重要神经血管损伤.手术时间为伤后2 h~7 d.采用上述两种髓内针进行内固定.带锁髓内针治疗组患者术后即刻开始邻近关节功能活动,4~5 d后开始患肢10~15 kg的部分负重.旋入髓内针治疗组切口愈合后开始关节活动,6周后开始部分负重功能练习.然后,分别就其生物力学特点、手术操作、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患肢功能恢复以及手术适应证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带锁髓内针组:闭和性骨折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16周,开放性骨折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20周.愈合率100%,畸形愈合率为7.9%.下肢功能恢复优27例,良1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93.3%.旋入髓内针组:闭和性骨折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16周,开放性骨折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23周.愈合率87%,畸形愈合率为18.2%.下肢功能恢复优23例,良2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83.3%.两组术后均未见金属断裂和骨不连现象.两组疗效在骨折愈合时间、畸形愈合率、再次手术率及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等项指标差异明显.结论:带锁髓内针与旋入髓内针相比较对不同类型不同部位的股骨干骨折更具有可靠性、可操作性,并且可以降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旋入髓内针在其适应证内有较好疗效.

    作者:张满江;孙树东;张欣;杨东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震区转诊伤员15例治疗体会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5月23日我院接收由成都军区总院转诊的地震骨伤病员1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作者:谭远超;王亮;黄相杰;蒋琬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汶川地震陇南灾区伤情调查与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汶川地震甘肃陇南伤情情况,进一步讨论如何采取措施应对突发灾害.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甘肃陇南地震受灾人口进行抽样调查,重点对伤员伤情、致伤原因、救治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此次地震伤抽样调查中共有1 652例,死亡16例,四肢骨折患者750例,占45.4%,精神、神经方面40例,占2.4%.通过有组织的及时救助伤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结论:加强地震伤的预防与救治,从而有效地减少致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李盛华;张彦军;周明旺;李红专;宋渊;叶柄霖;王久夏;张玉昌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CT引导在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

    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于中老年,常见的并发症是腰背部急慢性中重度疼痛,重者可导致脊柱后凸畸形[1].对于这类患者应用椎体成形术(PVP)、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可以有效治疗[2],通常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通过胸椎椎弓根路径完成手术[3].2004年6月至2006年9月,在CT引导经皮穿刺经胸椎椎弓旁途径共完成PVP、PKP手术15例19个椎体,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宝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正骨散对实验性损伤局部软组织炎性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正骨散在细胞水平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修复机制,方法: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采用重锤打击法建立急性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正常组(A),模型组(B),赋形剂(凡士林)组(C),正骨散组(D).造模24 h后损伤局部涂药,每日1次,用药4 d后损伤部位取材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放免法测定血栓素(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结果:A组肌组织结构正常,横纹清晰;B组与C组肌纤维肿胀、断裂或明显坏死,间质中度或重度出血、瘀血、水肿和大量炎细胞浸润;D组肌纤维肿胀、间质出血、瘀血、水肿、炎细胞浸润则明显减轻,可见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D组IL-1β、TNFα、TXB2以及TXB2/6-keto-PCF1α比值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6-keto-PGF1α显著高于B组和C组;各组IL-6无明显变化.结论:正骨散可促进炎症的吸收与炎性细胞因子的稀释和转运,并能迅速地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其抗炎镇痛作用与IL-6关系不大.

    作者:齐越峰;卢建秋;赵兴玮;韩静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三通道髓芯钻孔减压加DBM、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

    目的:回顾性分析三通道髓芯钻孔减压技术加自体骨髓干细胞、DBM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根据股骨头坏死宾夕法尼亚大学分型方法对87例103髋进行三通道髓芯钻孔减压技术加自体骨髓干细胞、DBM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其中男71例(86髋),女16例(17髋);平均年龄47岁;平均病程1.3年.临床主要表现为患髋疼痛、功能障碍、跛行,术前对患者进行分期评价,根据术前、术后症状,VAS及Harris评分,同时结合影像学表现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随访超过2年,平均时间26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7.3分增至术后平均74.0分,平均优良率75.7%.Ⅰ型优良率88%(22/25),Ⅱ型优良率78.7%(37/47),Ⅲ型优良率61.3%(19/31).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三通道髓芯钻孔减压技术结合DBM、自体骨髓干细胞植入既去除了病灶,又利用DBM的骨诱导作用和自体骨髓干细胞的多向分化功能,可以恢复股骨头的负重结构,消除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塌陷前期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季卫锋;丁伟航;马镇川;厉驹;童培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汶川地震伤员的紧急救治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30 h后,海军总医院抗震救灾第一医疗队抵达灾区绵阳.截止7月4日,抢救重伤员37人次,开展各类手术125台次,诊治灾民12 025人次,先后4次向重庆、昆明、广州、德阳等地远距离转运伤员583名.从战伤救治的角度看,我们经历了全部三级救治过程.在初的紧急救治基本结束后,对其中的体会和经验进行小结.

    作者:张超;何勍;钱阳明;朱智明;殷明;阮狄克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关节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膝关节僵硬48例

    膝节僵硬多为膝部骨折、韧带损伤手术及长期制动等各种原因造成,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也是一个治疗上的难题.自2003年至2006年采用关节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膝关节僵硬48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兆宏;邱晗;柳伟;雷利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与椎体后缘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研究探讨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前缘与椎体后缘的位置关系,为临床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时评价进钉深度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无明显下颈椎畸形的标准颈椎侧位X线片100张,下颈椎标准CT平扫片50张,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顶点、中部、基底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分别记为HS,HM,HI),椎体后缘之前为负、之后为正.并对测量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关节突关节前缘距离、椎体后缘的距离从顶点到基底部逐渐减小(HSHMHI).C3,4关节突关节前缘大多位于椎体后缘之前(HS,HM,HI均为负值);C4,5、C5,6关节突关节前缘逐渐后移;C6.7关节突关节前缘均位于椎体后缘之后(HS,HM,HI均为正值).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顶点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S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0±0.25)mm,C4,5为(2.03±0.47)mm,C5,6为(2.45±0.56)mm,C6,7为(2.91±1.05)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中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M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1.57±0.53)mm,C4,5为(0.50±0.26)mm,C5,6为(0.56±0.36)mm,C6,7为(1.54±0.39)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基底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I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2.03±0.40)mm,C4,5为(0±0.30)mm,C5,6为(0.50±0.44)mm,C6,7为(1.08±0.70)mm.结论:在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时,螺钉的头部在C3,4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前方0~2 mm,C4,5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0~2 mm,C5,6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0.5~2.5 mm,C6,7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1~3 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前缘与椎体后缘关系的确立,可为临床工作中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时判断进钉深度提供参考.

    作者:赵刘军;徐荣明;马维虎;应启迩;王邦荣;夏华杰;王国平;刘观燚;曹进;郑华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