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汶川地震陇南灾区伤情调查与分析

李盛华;张彦军;周明旺;李红专;宋渊;叶柄霖;王久夏;张玉昌

关键词:自然灾害, 地震, 流行病学方法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汶川地震甘肃陇南伤情情况,进一步讨论如何采取措施应对突发灾害.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甘肃陇南地震受灾人口进行抽样调查,重点对伤员伤情、致伤原因、救治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此次地震伤抽样调查中共有1 652例,死亡16例,四肢骨折患者750例,占45.4%,精神、神经方面40例,占2.4%.通过有组织的及时救助伤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结论:加强地震伤的预防与救治,从而有效地减少致死率和致残率.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汶川地震伤员的紧急救治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30 h后,海军总医院抗震救灾第一医疗队抵达灾区绵阳.截止7月4日,抢救重伤员37人次,开展各类手术125台次,诊治灾民12 025人次,先后4次向重庆、昆明、广州、德阳等地远距离转运伤员583名.从战伤救治的角度看,我们经历了全部三级救治过程.在初的紧急救治基本结束后,对其中的体会和经验进行小结.

    作者:张超;何勍;钱阳明;朱智明;殷明;阮狄克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汶川大地震后送伤病员病情特点及救治要点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里氏8.0级地震造成37万余人受伤,近90%为肢体创伤病员.其中,10%~15%患者伴有颅面、胸腹部等处创伤.我院于2008年5月23日及28日分两批收治47名震区空运伤病员,其中骨科伤病员41例.本文针对我院接收的41例骨科伤病员的入院时病情特点、治疗措施及原则等作一简要总结.

    作者:赵建宁;王北岳;施鑫;毛广平;包倪荣;钱宏波;丛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正骨散对实验性损伤局部软组织炎性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正骨散在细胞水平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修复机制,方法: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采用重锤打击法建立急性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正常组(A),模型组(B),赋形剂(凡士林)组(C),正骨散组(D).造模24 h后损伤局部涂药,每日1次,用药4 d后损伤部位取材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放免法测定血栓素(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结果:A组肌组织结构正常,横纹清晰;B组与C组肌纤维肿胀、断裂或明显坏死,间质中度或重度出血、瘀血、水肿和大量炎细胞浸润;D组肌纤维肿胀、间质出血、瘀血、水肿、炎细胞浸润则明显减轻,可见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D组IL-1β、TNFα、TXB2以及TXB2/6-keto-PCF1α比值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6-keto-PGF1α显著高于B组和C组;各组IL-6无明显变化.结论:正骨散可促进炎症的吸收与炎性细胞因子的稀释和转运,并能迅速地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其抗炎镇痛作用与IL-6关系不大.

    作者:齐越峰;卢建秋;赵兴玮;韩静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地震伤致严重挤压综合征的救治体会

    目的:探讨地震伤挤压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为地震伤挤压综合征的救活提供参考.方法:对地震伤致严重挤压综合征35例治疗进行总结回顾,观察全身营养支持、积极局部创面处理辅助血液透析,对挤压综合征患者恢复的作用.结果:经过正确的早期处理,逐步清除局部坏死组织,恢复患者心、肾功能,为后续修复创面打下良好基础.结论:尽早解除压迫,正确处理伤肢,及时对坏死组织清除,减少毒素吸收,辅助人工血液透析治疗,有利于提高挤压综合征患者救治成功率.

    作者:苏佳灿;付青格;李卓东;禹宝庆;张春才;曹烈虎;刘欣伟;朱科明;郭志勇;贲道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老年人多见,其预后难以预料,治疗一直颇具挑战性.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54例,取得满意结果.

    作者:顾鸿程;蒋兴良;徐兵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双头自动加压新型外固定支架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双头自动加压新型外固定支架的力学特性.方法:将15具新鲜湿润股骨头标本,分试验组5具和对照组10具(动力髋螺钉DHS和传统外固定支架各5具).在试验时实行等级加载,0~1 800 N,加载速度1.4 mn/min,分别测量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后的强度和刚度、扭转力学性能和股骨的极限承载能力,以比较不同器械的优劣.结果:试验组在股骨转子间固定后的强度和刚度,股骨的扭转力学性能以及极限承载能力均优于DHS和传统外固定支架(P<0.05).结论:双头自动加压新型外固定支架嵌后比较紧密,无滑动,能有效地防止髋内翻畸形的发生.

    作者:秦玉星;盛国庆;王以进;姜林忠;茅云伟;史荣军;束军潮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汶川地震致周围神经损伤14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战地条件下地震致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地震致周围神经损伤14例进行总结回顾,观察战地条件下通过及时诊断并采用神经吻合术、修复术以及保守治疗等治疗方法对地震致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疗效.结果:14例患者全部获得4周随访,所有患者神经损伤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地震伤中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率较高,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战地条件下应因地制宜,结合患者伤情,早期给予有效治疗.

    作者:苏佳灿;李卓东;禹宝庆;曹烈虎;张春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腰椎间盘侧方突出1例

    患者,女,50岁.不明原因出现右小腿后外侧及足背麻木疼痛20d.侧卧位及劳累后加重.查体:L4.5、L5S1右侧间隙深压痛、叩击痛并伴右下肢及足背放射痛,右足背感觉迟钝,右<足,母背伸力减弱,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不典型.

    作者:郭艳幸;赵庆安;章奕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桡骨远端骨折分型研究概述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目前,其分型方法多样,往往会造成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上的混乱,不利于临床选择佳治疗方法.本文就桡骨远端骨折分型状况作一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赵勇;崔秀仁;王雷;闫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胫腓骨骨折钢板内固定在西藏高原地区的应用价值及策略

    胫腓骨骨折在四肢长骨骨折中常见,也是常见的开放性骨折.随着带锁髓内钉技术的发展,受到广大学者推崇,在胫腓骨骨折中的应用愈来愈广.但钢板固定在很多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是常用治疗方法,仍有较大应用价值.以往考虑到创口闭合困难及担心钢板外露等因素,把钢板置于胫骨外侧肌肉下,现仍为很多医生所沿用,但这种固定往往破坏了外侧软组织绞链,不符合生物力学和张力带固定原则,给骨愈合造成一定影响.统计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将钢板置于胫骨内侧治疗胫腓骨骨折5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殷成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内外髁三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尺神经损伤的预防

    目的:探讨内外髁三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尺神经损伤的预防.方法:81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男54例,女27例;年龄2.5~11岁,平均6岁.根据Gartland分型:Ⅱ型25例,Ⅲ型56例.采用内外髁三针交叉固定方法治疗,患者均闭合复位内外髁三针交叉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3周.结果:81例获得随访,患者术后均获得即时稳定性和远期骨性愈合,均未出现医源性尺神经损伤,肘关节功能均获得满意恢复.结论:内外髁三针交叉固定术是一种稳定而可靠的治疗不稳定髁上骨折方法,术中尺神经损伤完全可以避免.

    作者:曹进;仲肇平;周龙;徐荣明;陈秋;彭琳瑞;任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累及前足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累及前足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4年11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累及前足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男17例,女2例;年龄17~49岁,平均31.4岁;左足11例,右足8例.切取皮瓣面积大30 cm×18 cm,小18 cm×9 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缘坏死,换药愈合.随访6个月~2年,平均18个月,皮瓣外形满意,功能良好.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简单,成活率高,是修复累及前足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郑继会;马杰;苑娜;胡思斌;赵均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肌腱结嵌压固定保留胫骨止点的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目的:探讨以自体骨栓肌腱结嵌压固定保留胫骨止点的腘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自体骨橙肌腱结嵌压固定保留胫骨止点的腘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断裂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8~32岁,平均22岁;左、右膝各10例.取自体腘绳肌腱,保留肌腱的胫骨止点,两端编织缝合后预张.建立胫骨、股骨隧道,并制作胫骨骨桥结构,股骨隧道为内窄外宽结构.骨栓肌腱结嵌入股骨隧道内,牵引线带着肌腱结远端的腱束经股骨、胫骨隧道穿出,与胫骨止点上的肌腱交叉,在胫骨骨桥上打结并缝合固定.术后患膝以支具固定在屈曲45位.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1个月.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标准,术前平均(61.5±4.6)分,终末随访时平均(92.5±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栓肌腱结嵌压固定保留胫骨止点的腘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方法为生物学固定,避免使用高值耗材,降低了手术费用,且有利于腱-骨愈合.

    作者:宋光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方法:对汶川地震后2周转来长海医院的34例地震伤员伤情进行调查,重点对伤员伤情、分类、救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受伤现场伤员急救、分类与转送,对合并软组织损伤的骨折伤员选择性应用外固定支架、积极修复软组织损伤,辅以积极的心理评估与干预,能有效地提高地震伤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总结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特点与救治经验,为地震伤员的救治提供了初步依据和方法.

    作者:付青格;张春才;王志伟;纪方;苏佳灿;曹烈虎;刘欣伟;李卓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中国骨伤》2008年第10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二期计划再手术治疗地震多发伤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策略(DC)治疗后地震多发伤病员的处理及APACHE Ⅱ评分判定计划再手术时机.方法:于2008年5月18日至6月30日对21例已实施DC的危重地震伤病员进行内科支持、外科干预,于重症监护室(ICU)恢复生理潜能,连续APACHE Ⅱ评分,判定伤病员生理状况及创伤程度,分期分阶段对骨与软组织伤实施关节内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更改外固定支架为坚强的内固定方式、椎体爆裂骨折的内固定手术以及软组织重建等确定性手术.结果:通过二期计划再手术策略对伤病员的确定性治疗,21例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并发症少,伤残率低,无死亡事件.结论:适时评估患者生理潜能、判定手术时机、正确的选择手术方式可减少此类伤病员的并发症、伤残率及病死率.

    作者:王北岳;赵建宁;郭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地震致骨折的伤情分析与治疗

    目的:分析地震致骨折伤员的伤情,总结救治经验,探讨战时前线医疗救治模式.方法:在对四川省汶川县特大地震灾害的骨折伤员现场救治中,采集相关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伤情,观察手术伤员的临床疗效.验证军地医疗机构联合救治模式的合理性.结果:①收治住院骨折伤员236例,四肢骨折占81.3%,多发骨折占11.4%,开放性骨折占10.6%.②手术伤员55例,术后功能明显改善者达65.5%,无术后感染及截肢病例.③辅以心理疏导,患者均能配合临床治疗,术后短期内功能恢复程度与平时骨折伤员无明显差异.结论:①本次地震危害大,伤员量大、病情较重,以四肢骨折为主,救治过程中应重视全身情况.②医疗队与当地医院合作,进行联合救治,应该视为一种全新的卫勤实践与理念,具有一定优越性.③心理疏导为伤员术后康复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丁宇;孙涛;王鹏建;向建华;张茂昌;李永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地震挤压伤对肢体骨折术后伤口愈合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地震挤压伤对术后伤口愈合影响.方法:肢体在地震时曾被挤压而接受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28例为观察组;以地震时肢体未被挤压接受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27例为对照Ⅰ组,以同期本地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30例为对照Ⅱ组.分别检查尿常规、肌酸激酶、观察伤口并发症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各组尿颜色、尿常规、肌酸激酶没有明显差异,而观察组的伤口并发症、伤口愈合率与两个对照组均有差异.结论:地震挤压伤对术后伤口愈合有影响.

    作者:陈福洪;陈泽;段恒琼;万仲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手法治疗颈源性肩周炎的临证经验

    笔者曾师从广东省中医院吴山教授学习1年,现将其辨治肩周炎的临证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范志勇;黄增彬;赖淑华;钟伟;郭汝松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与椎体后缘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研究探讨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前缘与椎体后缘的位置关系,为临床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时评价进钉深度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无明显下颈椎畸形的标准颈椎侧位X线片100张,下颈椎标准CT平扫片50张,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顶点、中部、基底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分别记为HS,HM,HI),椎体后缘之前为负、之后为正.并对测量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关节突关节前缘距离、椎体后缘的距离从顶点到基底部逐渐减小(HSHMHI).C3,4关节突关节前缘大多位于椎体后缘之前(HS,HM,HI均为负值);C4,5、C5,6关节突关节前缘逐渐后移;C6.7关节突关节前缘均位于椎体后缘之后(HS,HM,HI均为正值).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顶点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S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0±0.25)mm,C4,5为(2.03±0.47)mm,C5,6为(2.45±0.56)mm,C6,7为(2.91±1.05)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中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M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1.57±0.53)mm,C4,5为(0.50±0.26)mm,C5,6为(0.56±0.36)mm,C6,7为(1.54±0.39)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基底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I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2.03±0.40)mm,C4,5为(0±0.30)mm,C5,6为(0.50±0.44)mm,C6,7为(1.08±0.70)mm.结论:在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时,螺钉的头部在C3,4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前方0~2 mm,C4,5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0~2 mm,C5,6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0.5~2.5 mm,C6,7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1~3 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前缘与椎体后缘关系的确立,可为临床工作中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时判断进钉深度提供参考.

    作者:赵刘军;徐荣明;马维虎;应启迩;王邦荣;夏华杰;王国平;刘观燚;曹进;郑华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