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1月,采用闭合穿针固定治疗锁骨骨折32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总结如下.本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8-59岁,平均34岁;左侧17例,右侧15例.横形骨折17例,斜形骨折12例,粉碎骨折3例;锁骨外1/3处骨折10例,中段17例,中外1/3处5例.摔伤16例,高处坠落伤9例,直接外伤7例.
作者:王洁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肩关节脱位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骨科急症,多由外伤引起,且以肩关节前脱位为主.自2003年5月至2007年6月临床遇到32例外伤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采用臂丛麻醉在无痛状态下运用牵引回旋法治疗,均顺利复位.总结如下.
作者:佟兴业;王辉亮;季娟;陈其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肱骨干严重粉碎骨折为高能量损伤.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已为大多数学者认同,但手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很高.在2000年3月至2007年3月对部分严重粉碎性肱骨干骨折采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结合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疗3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侯金永;姜军科;毕宏政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夹板固定是以固定带、夹板、纸压垫、牵引等装置所组成的局部外固定力学系统,固定带的约束力是夹板固定骨折的动力来源和外栽荷.现将临床常用夹板固定带的类型及力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夹板固定带的现代化改革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王爱国;王志彬;金鸿宾;谷福顺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创伤性浮膝损伤(以下简称浮膝损伤)是一种高能量严重损伤,合并伤多且损伤复杂,处理原则为抢救生命和重建完整稳定的膝关节,使膝关节功能得以大限度的恢复.2003年2月至2005年5月收治此类患者21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9例,其中采用股骨逆行髓内针、胫骨LISS接骨板治疗11例;采用胫骨髓内针、股骨髁骨折LISS接骨板治疗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立峰;尚成德;杨成刚;廖文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蹲外翻蹲趾内侧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特征,探讨蹲外翻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123例(235足)<足母>外翻患者手术后取出的完整<足母>趾第1跖骨头内侧骨组织及其附着的软组织,常规HE染色,总结病理学变化特点.结果:蹲外翻内侧骨赘及其附着软组织的主要病理学变化,包括肌腱与关节囊附着点退行性变和结缔组织增生.骨膜的反应性增生,皮质骨下骨小梁减少,皮质骨和骨膜及其肌腱附着点软骨化,皮质骨表面成骨和破骨反应.结论:蹲外翻第1跖骨头内侧组织呈现以修复为主的广泛性慢性炎症反应表现.
作者:温建民;佟云;韩凤岳;孙永生;孙卫东;桑志成;胡海威;林新晓;吴夏勃;梁朝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本文针对<中国骨伤>杂志2006年第11期与2007年第11期所载论著.从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两个方面,就一些常见、易发生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希望为科研工作者和读者在提高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方面提供帮助.
作者:程瑞专;胡良平;周诗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髌股关节不稳定症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髌骨不能在股骨滑车沟内正常滑动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一种疾病.采用单纯一种手术方案治疗效果不佳,2001年6月至2006年5月采用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紧缩联合胫骨结节旋转内移术治疗髌股关节不稳定症23例(26膝),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吴志强;李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是用于治疗多节段退变的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等颈椎疾患的经典术式,在解除脊髓压迫、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具有确切而持久的疗效.但也常常伴有术后颈椎总活动度明显减少,同时还常常伴有颈部慢性疼痛、僵硬感、沉重感,亦即轴性症状,而轴性症状与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呈正相关.笔者应用锚定法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无骨折脱位性颈脊髓损伤等疾患,以防治颈椎管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绍文;米仲祥;李盛华;张德宏;邓强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的X线、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腱鞘巨细胞瘤病例资料.男16例,女19例;年龄7~66岁,平均39.4岁.所有病例行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16例行MR检查.结果:病变位于膝关节2例,踝关节6例,桡骨小头1例,腕关节2例,14例手部,10例足部.痛变呈弥漫型10例.局灶型25例.X线:32例表现为骨旁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3例正常.相应骨质受压侵蚀或小囊样破坏9例,明显骨质破坏5例.CT:能清晰显示软组织肿块及骨质破坏.MRI:在TIWI上接近于骨骼肌信号9例,稍低于骨骼肌信号7例,在T2WI上以低信号为主,混杂斑片状等高信号,6例可见少量积液改变.结论:X线可初步发现病灶及骨质破坏,CT观察骨质破坏较好,MRI特征性长T1短T2低信号,能清晰显示病灶范围及分型.
作者:方必东;周胜法;邹爱国;卓高豹;高伟阳;许崇永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皮瓣断蒂训练是一种常规操作,阻断血流的松紧度没有量化指标.2000年6月以来,我们不用皮管包裹桥式血管蒂,而采用血管蒂上植皮的方法,进行桥式吻合血管皮瓣移植术取得满意效果,并改进r断蒂训练方法,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对桥式吻合血管皮瓣移植术后的断蒂训练进行量化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功林;章鸣;丁法明;郭翱;张灵芝;郁辉;吴发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回顾分析外伤后颈椎问盘突出症62例,旨在找出其特点及规律.方法:62例,男46例,女16例;年龄19~63岁,平均36.4岁.临床表现为四肢肌力下降、触痛觉减退,其中四肢对称性瘫痪30例,上肢运动瘫痪重于下肢19例,一侧瘫痪而对侧痛温觉障碍13例.58倒手术治疗,取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25例,钛网植骨内固定20例,未做内固定13例.4例行保守治疗.结果:58例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28个月,平均11个月,四肢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恢复到正常者24例,余34例肌力感觉明显恢复.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6分上升至平均12.7分.结论: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明确.
作者:陈鑫;高曙光;雷光华;滕红林;陈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软组织矫形加用Ilizarov外固定架矫治痉挛型脑瘫屈膝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依据Ilizarov张力一应力法则及其应用技术,按个体化要求,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在外固定架屈侧设置2个铰链关节便于撑开.伸侧设置1个铰链关节便于加压.术后3~5 d,待患者腿部疼痛、麻木感减轻后开始屈侧撑开,伸侧加压,每日屈侧延长2 mm左右.定期检查克氏针的张力,以免固定松动.每2周摄X线片复查,根据目测观察膝关节矫正角度及X线表现及时修正延长、矫形方案.患者3~6周后膝关节角度就可完全矫正,在过伸10°位置维持3周,即可拆除Ilizarov外固定架.活动膝关节,然后佩戴下肢伸直位支具行走2~3个月.2例因术前合并股骨下段前弓畸形,Ⅱ期实施股骨髁上截骨术矫正.结果:21例36个膝关节,术前屈膝畸形平均(80.61±25.51)°,矫正后屈曲角度平均(8.91±2.39)°.21例,36个关节平均随访5个月,其中32个关节维持牵伸术后的效果,4个关节屈膝畸形部分复发,平均(9.32±7.33)°.结论:正确使用Ilizarov技术矫治痉挛型脑瘫屈膝畸形,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炜;许世刚;曹旭;张鹏;徐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和测量国人寰椎以获取形态学参数.为研制仿生寰椎前弓钢板提供解剖数据.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48套正常成年人寰椎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前弓宽度(AW)、寰椎前弓与侧块相连处厚度(AD)、寰椎前结节厚度(AT)和高度(AH)、寰椎侧块中点高度(MHL)和长度(L)、寰椎侧块宽度(LW)、襄椎侧块外倾角(α°)等内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为设计仿生襄椎前弓钢板提供形态学参数范围.结果:测得AW(20.68±1.38)mm,AD为(3.86±1.42)mm,AT和AH分别为(8.65±1.88)mm和(10.36±1.49)mm,MHL和LW分男IJ为(12.82±1.76)mm和(12.86±1.63)mm,寰椎侧块外倾角(α°)平均为(13.84±1.73)..仿生寰椎前弓钢板由两侧的寰椎侧块固定板和中间前弓连接板构成.结论:仿生寰椎前弓钢板的研制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仿生寰椎前弓钢板的研制是既能重建因寰椎疾患导致上颈椎不稳.又不干扰寰枢关节旋转功能的脊柱非融合性技术.
作者:胡勇;徐荣明;马维虎;校佰平;周雷杰;谢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浮膝损伤是指同侧股骨和胫骨同时发生骨折,使膝关节与其股骨和胫骨的连续性中断,而失去稳定性的一种损伤.其为一种高能量损伤.多因交通事故、高空坠落所致,骨折类型复杂,常合并躯体其他部位的骨折和局部软组织损伤,并发症多,处理困难,伤肢残疾发生率高.自2000年4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浮膝损伤36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伟平;余艺萍;吕劲;李勇;彭太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雌性SD大鼠切除卵巢后机体尿DPD及血1,25-(0H)2D3变化与骨质量的相关性.方法: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OVX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分别于术后12、24周取材.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Ll、股骨、股骨颈骨密度,ELISA法测尿DPD浓度,激素放免法测血1,25-(OH)2D3浓度,光测弹性仪测L1压缩强度极限、弹性模量及右侧股骨弯曲破坏裁荷,不脱钙骨切片技术观察胫骨上段骨组织形态结构并计量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OVX组除尿DPD/Cr明显升高外.其他检测指标均较Sham组低,且随术后时间推移持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尿DPD/Cr与腰椎、股骨密度、椎体压缩强度极限、股骨弯曲破坏荷栽和骨小梁面积均呈负相关.血清1,25-(OH)2D3水平与腰椎、股骨、股骨颈密度、骨小粱面积、椎体压缩强度极限和股骨弯曲破坏荷载呈正相关.结论:大鼠卵巢切除后尿DPD、血1,25-(0H)2D3水平变化与骨质量显著相关,可以通过检测尿DPD、血1,25-(0H)2D3水平变化预测骨质量.
作者:林燕萍;郭世明;吴银生;林煜;卢天祥;黄美雅;黄云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节段性骨缺损是下肢开放性骨折中较严重的损伤,传统的治疗包括:采用外固定支架稳定骨折、应用游离组织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创面以及用带血管或不带血管的骨移植修复骨缺损.骨段撑开转移是治疗骨缺损的一种新方法.适宜治疗3~12 cm的骨干缺损,仅需行少量松质骨移植以促进局部骨愈合.而常规治疗方法植骨量较大.因而,供骨区并发症较少.而且,不需行游离组织移植修复创面.缺点是相对复杂,治疗时间长.当病例选择适当以及对技术掌握完善时,对某些骨缺损病例的治疗,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
作者:张功林;章鸣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分析28倒闭合或有限切开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体会及教训.方法:2005年11月至2006年11月采用闭合或有限切开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31~73岁,平均54.7岁.均为新鲜骨折.骨折根据Neer分型:两部分外科颈骨折18例,外展嵌插两部分大结节骨折10例.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42 min,切口均Ⅰ期愈合,X线片显示骨折对位满意,向前成角基本矫正.外展嵌插两部分大结节骨折的颈干角从术前的平均175°(160°~200°)恢复至平均136°(128°~142°),大结节移位小于3 mm.随访6~13个月,平均10.3个月.骨折均愈合,未出现肱骨头缺血坏死现象,术后8~10周取出内固定.根据ASES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本纽ASES评分平均91.2分(63~100分),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90.4分(67~100分).本组优12例,良14例,一般2例.结论:闭合或有限切开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的操作有相当难度,且须在透视下进行,但具有损伤小、康复快的优点,是治疗特定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骨质情况是决定固定稳定程度的必要条件.
作者:向明;陈杭;唐浩琛;谢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患者,男,16岁,2006年10月14日误爬6 m高的电线杆,被3600 v高压电击伤,意识丧失约15rain,醒后即被送往地方医院住院治疗,经抗感染和外科植皮,24d出院.2006年11月9 13到我院就诊,查体见:生命体征正常,双手、双腕严重肿胀,屈曲僵硬,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损伤创面环绕双腕和双手掌侧,并已植皮,双腕桡侧植皮少量成活,右手掌植皮大部分成活,左手掌植皮全部坏死.残留创面:右腕掌侧7 cm×10 cm,左腕掌侧6 emx9 cm,左腕背侧4 cmx6 cm,基底坏死组织凹陷、质地坚韧;左手掌创面6 cmx9 cm,基底坏死组织残留,无名指掌指关节损毁.
作者:高步营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