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

秦红照

关键词:骨折, 踝关节, 胫腓联合分离, 外科手术
摘要:自1998年8月-2005年8月共收治踝关节骨折患者117例,其中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者39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针内固定术后局部出现骨化性肌炎5例

    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针固定术后局部出现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鲜有报道,我科自2003年1月-2005年9月共发生5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纯勇;赵春鹏;李胜宾;张喜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带筋膜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严重的小腿创伤,常导致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肌腱、骨外露.由于该处局部血循环差,周围软组织较少,修复困难.采用游离皮瓣移植需牺牲1条主要血管,是一种操作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并且风险相对较大的手术,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1].自1997年4月-2006年2月我院采用带筋膜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6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卓巍;秦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结肠、膀胱造瘘、褥疮和入路附近皮肤挫伤感染期间复杂性髋臼骨折的处理

    复杂性髋臼骨折(complex acetabular fractures,CAF)为高能量损伤,受损同时往往合并有严重的内脏器官或皮肤软组织损伤,治疗抢救过程中又可能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复杂性髋臼骨折尽量争取早期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合并有结肠、膀胱造瘘、褥疮和入路附近皮肤挫伤感染的复杂性髋臼骨折,如何确定手术指征、争取手术时机、采用合理的术式、改善患者愈后生活质量是复杂性髋臼骨折治疗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牛云飞;王家林;张春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改良小针刀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

    自2004年6月以来依据小针刀术的原理用改良小针刀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3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道银;唐中尧;杨陈一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桡骨远端骨折分型新论

    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国内外学者早有论述。1814年英国人克雷氏曾系统报道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间接暴力引起,骨折远端向背侧桡侧移位,向掌侧成角。以后史密斯又报道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

    作者:宋炳华;龚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CT引导经皮穿刺激光减压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穿刺椎间盘激光减压术(PLD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椎间盘微创治疗方法,主要应用于颈、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应用于胸椎间盘突出治疗的报道较少,现将2004年8月-2005年11月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激光减压治疗的6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报告如下.

    作者:孙海涛;关家文;刘禄明;姜辉;贾逢爽;辛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右足蜡泪样骨病1例报告

    患者,女,18岁,右足疼痛18年,右踝关节活动受限逐渐加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于2005年4月19日跛行人院.查体:右足马蹄样畸形,右足第4趾见环形束带,足趾缩短7 mm,右踝关节背伸位强直,右小腿肌肉萎缩,患处皮肤发红略紧张,弹性差,质韧,皮肤温度略低,有轻压痛.

    作者:叶方;兰树华;陈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桡神经移位术在肱骨中下段骨折内固定中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对肱骨中下段和桡神经的解剖观测,设计桡神经移位术,为肱骨中下段骨折内固定术中或术后取内固定物避免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解剖学技术,对15具10%甲醛固定的成人男性尸体30侧上肢桡神经的走行、分支与肱深血管的关系进行了解剖观察与测量,同时对100侧干燥肱骨的长度、桡神经沟长度及桡神经走行的角度(桡神经沟与肱骨纵轴夹角)进行观测,并将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应用于桡神经移位术的方案设计及实施.结果:①骨标本测量:肱骨平均长度左侧为(30.60±1.46)cm(27.80~33.00 cm),右侧为(31.38±1.23)cm(29.20~33.70 cm);桡神经沟平均长度左侧为(56.52±10.13)mm(43.82~75.68 mm),右侧为(65.74±5.80)mm(55.42~78.82 mm);桡神经走行的平均角度左侧为(13.00±1.08)°(10.00°~13.50°),右侧为(13.86±0.97)°(10.50°~14.50°).②尸体标本观察:桡神经走行中的角度:桡神经在桡神经沟内由内上斜向外下方,穿过外侧肌间隔后行向内下方,形成向内开放的钝角.角度明显29侧(占96.67%);不明显1侧(占3.33%).③桡神经分为浅深支的位置:在肱骨内外上髁连线(髁间线)以上17侧(占56.67%),在髁间线以下10侧(占33.33%),平髁间线3侧(占10.00%).④从桡神经出口到桡神经分叉的平均距离(弧距)为(14.26±1.01)cm(12.80~19.20 cm).⑤桡神经和相邻肱深血管的关系:桡神经在肱深血管内侧12侧,在肱深血管外侧10侧,和肱深血管相交叉8侧.⑥,临床56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行桡神经移位术后肱骨中下段骨折内固定,骨折全部愈合,无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桡神经移位术设计合理,符合桡神经的解剖生理,为肱骨中下段骨折进行各种内固定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减少了术中或术后(取内固定时)桡神经再损伤的发生,且不增加手术难度和损伤,是一种理想的术式.

    作者:杨彬;尹晓;张玲;马海波;李静;张雯雯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中药薰洗配合离子导入治疗Sudeck外伤性骨质疏松症

    Sudeck外伤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疼痛和骨质疏松.本院于1999-2005年,在门诊诊治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军强;盛太平;朱式仪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骨盆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对犬骨盆弓状线部骨折力学性能的影响

    目的:建立一种骨盆弓状线部骨折的动物模型,探讨骨盆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cetabular tri-dimensional memory fixation system,ATMFS)对骨折愈合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用10只成年杂种家犬,建立双侧髋臼臼顶上方1.5 cm处的横形骨折动物模型,分别采用ATMFS前柱固定器和6孔重建钢板内固定,于术后1、2、4、8、12周各取2只动物,行X线检查、大体观察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动物术后12~24 h开始站立行走,定期复查未发现骨折端移位及内固定断裂.ATMFS侧骨折端无凌乱骨痂,术后4周即可见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生物力学测试发现术后第1、2周两侧生物力学强度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第4、8周ATMFS侧骨折端生物力学强度明显高于钢板侧(P<0.05),术后第12周两侧生物力学强度差距缩小,但ATMFS侧仍大于钢板侧.结论:通过双侧髋臼臼顶上方的横形截骨能够建立可靠的骨盆弓状线部骨折动物模型,ATMFS的解剖位固定和其产生的持续顺应生理力线的压应力能够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牛云飞;王家林;张春才;许硕贵;张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骨髓基质细胞在椎间盘退变中的应用

    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不同体外环境下,可诱导多胚层来源的细胞,如:骨细胞、软骨细胞、神经细胞等.椎间盘退变是脊柱退行性疾病及继发病变的基础,临床上十分多见,目前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均不是真正针对椎间盘退变的病理生理过程.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作为椎间盘退变治疗的一种新方法,从根本上阻止和逆转椎间盘退变,必将成为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佳途径.

    作者:闫亮;陈其昕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四种步态负载下髋臼记忆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髋臼后壁骨折ATMFS(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内固定在4种步态负载情况下(脚跟着地相、单腿站立位开始相、单腿站立位中期相、单腿站立位结束相)的应力分布和骨折端移位及头臼接触应力与接触面积变化,为髋臼后壁骨折的ATMFS内固定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ATRAN 2005 R2软件建立包含头臼作用力及所有跨髋肌肉收缩力的完整髋臼、后壁骨折及ATMFS坚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上对髋臼后壁骨折在4种步态负载情况下,对ATMFS固定及无固定2种方法的工作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并以完整髋臼为对照,分析4种步态下骨折断面的应力、骨折端移位、头臼接触应力及接触面积,评价ATMFS内固定方法固定的效果.结果:①骨折未固定时接触面积小,并在骨折边缘形成应力集中(峰值10.9 MPa);随着骨折复位ATMFS固定,接触面积增大,接触压力随之减小,应力集中趋于缓和.②ATMFS所产生的记忆聚合应力,致髋臼软骨下骨发生收缩变形(1.93 × 10-6~3.48×10-5m),使髋臼的负重顶区更多地参与了头臼之间接触.③ATMFS固定时4步态生理负载下,骨折端移位分别为0.0319、0.0477、0.037 2、0.0289 mm,所有移位均在安全范围内.④ATMFS固定时,各步态中骨折断面主要为记忆压应力,接近于生理载荷,仅近髋臼窝边缘处骨折面表现为张应力.结论:髋臼后壁骨折ATMFS固定牢固可靠,能有效地降低头臼间的接触应力,增加接触面积,维持骨折断面接近正常生理载荷的记忆应力,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是临床中值得推广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汪光晔;张春才;禹宝庆;王家林;许硕贵;苏佳灿;牛云飞;张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散瘀接骨精辅助治疗闭合性骨折

    目的:观察散瘀接骨精在辅助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中对缩短患肢疼痛、肿胀、骨折愈合时间的作用.方法:234例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四肢闭合性骨折患者,男134例,女100例,年龄6~84岁,按随机方法分两组治疗.对照组120例,患肢以石膏、夹板或牵引固定制动等常规处理;治疗组114例,加用散瘀接骨精湿纱布外敷患处,隔日以注射器注入10~20 ml散瘀接骨精至纱布,4周1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患肢疼痛、肿胀、骨折愈合时间等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10个月,平均8.5个月,治疗组患肢疼痛、肿胀、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散瘀接骨精辅助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具有明显的消肿止痛功能,能促进骨折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缩短疗程,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廖瑛;周荣初;王晓旭;羊明智;黄红林;刘宁;袁文勘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复杂性手指离断再植方法的选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断指要求再植的迫切程度以及再植后的功能、外形要求越来越高.但临床上,几乎一半为复杂性断指,由于对部分复杂性断指的认识不足及处理方法不当,仍有不少断指放弃再植或再植后失败,因此复杂性断指再植一直是手外科领域重视的课题.自2003年11月-2005年11月,我科共收治断指患者337例,其中复杂性断指146例,根据不同伤情,采用不同术式进行再植,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赵建强;刘勇;焦晓虎;康彦忠;孙军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中国骨伤》2007年第7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三维牵引加复方丹参、强的松龙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自2004-2005年对143例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且有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现将其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范运元;田佩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复杂性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及多处骨折的治疗与对策

    目的:探索复杂性髋臼骨折(complex acetabular fractures,CAF)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及多处骨折的治疗方法与对策.方法:2000年8月-2005年3月,收治复杂性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及多处骨折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4~51岁,平均37.5岁,皆系高能量损伤.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3处,平均2.6处.采用改良髋臼入路,应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空心加压螺钉、Richard钉、交锁髓内钉、天鹅记忆接骨器(SMC)等固定骶髂关节分离、复杂性髋臼骨折、股骨颈、股骨干、胫骨干、肱骨、尺桡骨骨折.结果:术后随访6~31个月,平均13.5个月.12例复杂性髋臼骨折均获解剖复位并达骨性愈合;同侧股骨颈骨折也获解剖复位,10例达骨性愈合.术后3~7个月(平均4.6个月),髋关节功能达到健侧水平;1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关节置换;1例股骨头坏死合并异位骨化导致关节骨性融合.4例骶髂关节分离获解剖复位;其他23处骨折,均获骨愈合.根据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3例,艮6例,一般1例,差2例.结论:采用改良髋臼入路、应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固定髋臼骨折,同时固定股骨颈骨折及合并的多处骨折,配合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可以使髋关节获得良好的功能.

    作者:张春才;牛云飞;禹宝庆;许硕贵;王家林;苏佳灿;张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寒痹外用方对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近期止痛作用观察

    寒痹外用方是中日友好医院阎小萍教授创立的系列外用中药制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患者.近期我们观察了寒痹外用方对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近期止痛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陶庆文;路平;阎小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单元的模式与建立

    腰椎间盘突出症单元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医疗管理的新模式,包括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针灸、中药、牵引、推拿手法、支具、运动疗法、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等).该模式是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为有效的方式.

    作者:林秋吉;石学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夹板固定与石膏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疗效比较

    我院自2002年1月-2005年5月,对126例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分别采用石膏固定和小夹板外固定,并对这两组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周成洪;龙亨国;马一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