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云飞;王家林;张春才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髋臼后壁骨折ATMFS(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内固定在4种步态负载情况下(脚跟着地相、单腿站立位开始相、单腿站立位中期相、单腿站立位结束相)的应力分布和骨折端移位及头臼接触应力与接触面积变化,为髋臼后壁骨折的ATMFS内固定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ATRAN 2005 R2软件建立包含头臼作用力及所有跨髋肌肉收缩力的完整髋臼、后壁骨折及ATMFS坚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上对髋臼后壁骨折在4种步态负载情况下,对ATMFS固定及无固定2种方法的工作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并以完整髋臼为对照,分析4种步态下骨折断面的应力、骨折端移位、头臼接触应力及接触面积,评价ATMFS内固定方法固定的效果.结果:①骨折未固定时接触面积小,并在骨折边缘形成应力集中(峰值10.9 MPa);随着骨折复位ATMFS固定,接触面积增大,接触压力随之减小,应力集中趋于缓和.②ATMFS所产生的记忆聚合应力,致髋臼软骨下骨发生收缩变形(1.93 × 10-6~3.48×10-5m),使髋臼的负重顶区更多地参与了头臼之间接触.③ATMFS固定时4步态生理负载下,骨折端移位分别为0.0319、0.0477、0.037 2、0.0289 mm,所有移位均在安全范围内.④ATMFS固定时,各步态中骨折断面主要为记忆压应力,接近于生理载荷,仅近髋臼窝边缘处骨折面表现为张应力.结论:髋臼后壁骨折ATMFS固定牢固可靠,能有效地降低头臼间的接触应力,增加接触面积,维持骨折断面接近正常生理载荷的记忆应力,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是临床中值得推广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汪光晔;张春才;禹宝庆;王家林;许硕贵;苏佳灿;牛云飞;张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断指要求再植的迫切程度以及再植后的功能、外形要求越来越高.但临床上,几乎一半为复杂性断指,由于对部分复杂性断指的认识不足及处理方法不当,仍有不少断指放弃再植或再植后失败,因此复杂性断指再植一直是手外科领域重视的课题.自2003年11月-2005年11月,我科共收治断指患者337例,其中复杂性断指146例,根据不同伤情,采用不同术式进行再植,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赵建强;刘勇;焦晓虎;康彦忠;孙军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2002年5月-2005年3月对我院通过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不稳伴椎管狭窄症32例进行了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温晓阳;廖世文;杨勇;袁永忠;严宜琦;廖劲松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索复杂性髋臼骨折(complex acetabular fractures,CAF)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及多处骨折的治疗方法与对策.方法:2000年8月-2005年3月,收治复杂性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及多处骨折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4~51岁,平均37.5岁,皆系高能量损伤.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3处,平均2.6处.采用改良髋臼入路,应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空心加压螺钉、Richard钉、交锁髓内钉、天鹅记忆接骨器(SMC)等固定骶髂关节分离、复杂性髋臼骨折、股骨颈、股骨干、胫骨干、肱骨、尺桡骨骨折.结果:术后随访6~31个月,平均13.5个月.12例复杂性髋臼骨折均获解剖复位并达骨性愈合;同侧股骨颈骨折也获解剖复位,10例达骨性愈合.术后3~7个月(平均4.6个月),髋关节功能达到健侧水平;1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关节置换;1例股骨头坏死合并异位骨化导致关节骨性融合.4例骶髂关节分离获解剖复位;其他23处骨折,均获骨愈合.根据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3例,艮6例,一般1例,差2例.结论:采用改良髋臼入路、应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固定髋臼骨折,同时固定股骨颈骨折及合并的多处骨折,配合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可以使髋关节获得良好的功能.
作者:张春才;牛云飞;禹宝庆;许硕贵;王家林;苏佳灿;张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肱骨外科颈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发于青少年且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我院自1998年5月-2005年10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法治疗,该类损伤3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程国建;吕世和;王六五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开放性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由于伤情复杂,病死率高,诊治非常复杂棘手,遗留后遗症较多,我院自1998年-2006年2月共收治开放性骨盆骨折13例,报告如下.
作者:梁国辉;成传德;周中华;万明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骨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渐进性破坏为特点的、普遍的致残性疾病.临床上需要一些早期即可以测量的、敏感的、特异性的标志物来诊断疾病.软骨的主要组成是Ⅱ型胶原,所以其合成和降解所产生的生物学标志物已成为研究重点.对关节滑液、血清、尿中的生物学标志物的检测可以早期诊断疾病、监测疾病的发展、了解机体对治疗药物的反应.Ⅱ型胶原合成的产物包括:Ⅱ型胶原C前肽、ⅡA型胶原N前肽.Ⅱ型胶原降解产物包括:Ⅱ型胶原C端肽、Ⅱ型胶原新抗原表位、Ⅱ型螺旋、单克隆抗体C2C结合肽段、可氰溴化的9.7肽段、Ⅱ型胶原-1和硝化的Ⅱ型胶原-1.本文仅对Ⅱ型胶原合成、降解所产生的生物学标志物与早期骨关节炎之间的关系加以阐述.
作者:班吉鹤;赵建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我科自2001年1月-2004年7月共收治高能量创伤髋臼骨折78例,64例获得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徐伟;沙广钊;缪昌杰;沙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的出现,老年性转子间骨折发生率逐年增高。股骨转子问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和早期活动可以减少并发症、死亡率和致残率。
作者:杜连胜;孙贵耀;郑华君;崔义;刘颂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女,18岁,右足疼痛18年,右踝关节活动受限逐渐加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于2005年4月19日跛行人院.查体:右足马蹄样畸形,右足第4趾见环形束带,足趾缩短7 mm,右踝关节背伸位强直,右小腿肌肉萎缩,患处皮肤发红略紧张,弹性差,质韧,皮肤温度略低,有轻压痛.
作者:叶方;兰树华;陈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针固定术后局部出现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鲜有报道,我科自2003年1月-2005年9月共发生5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纯勇;赵春鹏;李胜宾;张喜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膝关节僵直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主要原因是伸膝装置的挛缩与粘连.近3年来,我科应用股四头肌成形与膝关节松解治疗膝关节僵直23例,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李凤春;王鹏;石福明;柳东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建立一种骨盆弓状线部骨折的动物模型,探讨骨盆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cetabular tri-dimensional memory fixation system,ATMFS)对骨折愈合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用10只成年杂种家犬,建立双侧髋臼臼顶上方1.5 cm处的横形骨折动物模型,分别采用ATMFS前柱固定器和6孔重建钢板内固定,于术后1、2、4、8、12周各取2只动物,行X线检查、大体观察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动物术后12~24 h开始站立行走,定期复查未发现骨折端移位及内固定断裂.ATMFS侧骨折端无凌乱骨痂,术后4周即可见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生物力学测试发现术后第1、2周两侧生物力学强度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第4、8周ATMFS侧骨折端生物力学强度明显高于钢板侧(P<0.05),术后第12周两侧生物力学强度差距缩小,但ATMFS侧仍大于钢板侧.结论:通过双侧髋臼臼顶上方的横形截骨能够建立可靠的骨盆弓状线部骨折动物模型,ATMFS的解剖位固定和其产生的持续顺应生理力线的压应力能够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牛云飞;王家林;张春才;许硕贵;张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严重的小腿创伤,常导致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肌腱、骨外露.由于该处局部血循环差,周围软组织较少,修复困难.采用游离皮瓣移植需牺牲1条主要血管,是一种操作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并且风险相对较大的手术,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1].自1997年4月-2006年2月我院采用带筋膜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6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卓巍;秦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自1998年8月-2005年8月共收治踝关节骨折患者117例,其中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者39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秦红照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骨盆受到冲击载荷作用的力学行为特征,为临床分析及判断骨盆骨折类型、力学分布、冲击载荷影响提供力学基础.方法: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将所构建骨盆三维实体模型导入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7.0,计算单侧髂前上棘和单侧髂骨正后方部位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的力学行为表现,冲击载荷为0~8000N,峰值8000N,时间自0~40ms,分析主应力值、应力分布情况以及主应力方向上骨盆单元的位移.结果:冲击载荷作用于单侧髂前上棘时,0~10ms主要的应力沿髂后上棘到髂前上棘分布,在冲击后期10ms以后,骶髂关节、髋臼和耻骨支都会产生较大的应力分布;作用于单侧髂骨正后方部位时,0~20ms主要的应力沿髂骨纵行传导,应力分布并没有在冲击峰值10ms时达到大,而是从20ms之后,应力开始向骶髂关节、双侧耻骨支、坐骨支以及髋臼等部位传导并可见到明显的应力分布.结论:分析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各部位应力分布以及骨盆各个单元在应力作用下的位移变化,有助于临床上进行骨盆损伤内固定力点的选择以及进一步明确骨盆内在应力值分布.
作者:苏佳灿;管华鹏;张春才;陈学强;王保华;吴建国;丁祖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肘部损伤,占肘部骨折首位[1]。其中伸直型骨折多[2],自1995年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严重移位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10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高龙;肖延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跗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约75%的跟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在很多方面存在争论.对跟骨骨折的治疗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自2000年3月-2004年3月共手术治疗跟骨骨折120例,分析如下.
作者:温剑涛;郑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不同体外环境下,可诱导多胚层来源的细胞,如:骨细胞、软骨细胞、神经细胞等.椎间盘退变是脊柱退行性疾病及继发病变的基础,临床上十分多见,目前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均不是真正针对椎间盘退变的病理生理过程.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作为椎间盘退变治疗的一种新方法,从根本上阻止和逆转椎间盘退变,必将成为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佳途径.
作者:闫亮;陈其昕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