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椎弓根内固定加椎间植骨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伴椎管狭窄症

温晓阳;廖世文;杨勇;袁永忠;严宜琦;廖劲松

关键词:椎弓根内固定, 椎间植骨, 术治疗, 退行性, 腰椎不稳, 椎管狭窄症, 椎弓根固定, 报告
摘要:2002年5月-2005年3月对我院通过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不稳伴椎管狭窄症32例进行了总结,报告如下.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复杂性手指离断再植方法的选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断指要求再植的迫切程度以及再植后的功能、外形要求越来越高.但临床上,几乎一半为复杂性断指,由于对部分复杂性断指的认识不足及处理方法不当,仍有不少断指放弃再植或再植后失败,因此复杂性断指再植一直是手外科领域重视的课题.自2003年11月-2005年11月,我科共收治断指患者337例,其中复杂性断指146例,根据不同伤情,采用不同术式进行再植,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赵建强;刘勇;焦晓虎;康彦忠;孙军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桡神经移位术在肱骨中下段骨折内固定中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对肱骨中下段和桡神经的解剖观测,设计桡神经移位术,为肱骨中下段骨折内固定术中或术后取内固定物避免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解剖学技术,对15具10%甲醛固定的成人男性尸体30侧上肢桡神经的走行、分支与肱深血管的关系进行了解剖观察与测量,同时对100侧干燥肱骨的长度、桡神经沟长度及桡神经走行的角度(桡神经沟与肱骨纵轴夹角)进行观测,并将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应用于桡神经移位术的方案设计及实施.结果:①骨标本测量:肱骨平均长度左侧为(30.60±1.46)cm(27.80~33.00 cm),右侧为(31.38±1.23)cm(29.20~33.70 cm);桡神经沟平均长度左侧为(56.52±10.13)mm(43.82~75.68 mm),右侧为(65.74±5.80)mm(55.42~78.82 mm);桡神经走行的平均角度左侧为(13.00±1.08)°(10.00°~13.50°),右侧为(13.86±0.97)°(10.50°~14.50°).②尸体标本观察:桡神经走行中的角度:桡神经在桡神经沟内由内上斜向外下方,穿过外侧肌间隔后行向内下方,形成向内开放的钝角.角度明显29侧(占96.67%);不明显1侧(占3.33%).③桡神经分为浅深支的位置:在肱骨内外上髁连线(髁间线)以上17侧(占56.67%),在髁间线以下10侧(占33.33%),平髁间线3侧(占10.00%).④从桡神经出口到桡神经分叉的平均距离(弧距)为(14.26±1.01)cm(12.80~19.20 cm).⑤桡神经和相邻肱深血管的关系:桡神经在肱深血管内侧12侧,在肱深血管外侧10侧,和肱深血管相交叉8侧.⑥,临床56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行桡神经移位术后肱骨中下段骨折内固定,骨折全部愈合,无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桡神经移位术设计合理,符合桡神经的解剖生理,为肱骨中下段骨折进行各种内固定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减少了术中或术后(取内固定时)桡神经再损伤的发生,且不增加手术难度和损伤,是一种理想的术式.

    作者:杨彬;尹晓;张玲;马海波;李静;张雯雯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三维有限元分析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目的:探讨骨盆受到冲击载荷作用的力学行为特征,为临床分析及判断骨盆骨折类型、力学分布、冲击载荷影响提供力学基础.方法: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将所构建骨盆三维实体模型导入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7.0,计算单侧髂前上棘和单侧髂骨正后方部位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的力学行为表现,冲击载荷为0~8000N,峰值8000N,时间自0~40ms,分析主应力值、应力分布情况以及主应力方向上骨盆单元的位移.结果:冲击载荷作用于单侧髂前上棘时,0~10ms主要的应力沿髂后上棘到髂前上棘分布,在冲击后期10ms以后,骶髂关节、髋臼和耻骨支都会产生较大的应力分布;作用于单侧髂骨正后方部位时,0~20ms主要的应力沿髂骨纵行传导,应力分布并没有在冲击峰值10ms时达到大,而是从20ms之后,应力开始向骶髂关节、双侧耻骨支、坐骨支以及髋臼等部位传导并可见到明显的应力分布.结论:分析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各部位应力分布以及骨盆各个单元在应力作用下的位移变化,有助于临床上进行骨盆损伤内固定力点的选择以及进一步明确骨盆内在应力值分布.

    作者:苏佳灿;管华鹏;张春才;陈学强;王保华;吴建国;丁祖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单元的模式与建立

    腰椎间盘突出症单元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医疗管理的新模式,包括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针灸、中药、牵引、推拿手法、支具、运动疗法、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等).该模式是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为有效的方式.

    作者:林秋吉;石学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青少年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发于青少年且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我院自1998年5月-2005年10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法治疗,该类损伤3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程国建;吕世和;王六五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髋臼三柱概念与髋臼骨折浮动分类及临床意义

    [编者按] 高能量损伤所致的髋臼骨折是当前骨伤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Judet-Letournel的髋臼二柱概念和骨折分类及手术入路,已成为髋臼骨折治疗的里程碑,但文献资料中众多并发症的报道及治疗方式的争论表明,髋臼的相关概念、骨折分类、诊断及治疗,仍存在值得继续探索的问题.

    作者:张春才;苏佳灿;许硕贵;禹宝庆;王家林;牛云飞;张鹏;王仁;杨郁野;管华鹏;刘欣伟;郑金煜;张殿英;沈惠良;吕德成;王刚;王家让;周东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桡骨远端骨折分型新论

    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国内外学者早有论述。1814年英国人克雷氏曾系统报道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间接暴力引起,骨折远端向背侧桡侧移位,向掌侧成角。以后史密斯又报道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

    作者:宋炳华;龚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三维牵引加复方丹参、强的松龙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自2004-2005年对143例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且有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现将其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范运元;田佩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寒痹外用方对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近期止痛作用观察

    寒痹外用方是中日友好医院阎小萍教授创立的系列外用中药制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患者.近期我们观察了寒痹外用方对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近期止痛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陶庆文;路平;阎小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骨髓基质细胞在椎间盘退变中的应用

    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不同体外环境下,可诱导多胚层来源的细胞,如:骨细胞、软骨细胞、神经细胞等.椎间盘退变是脊柱退行性疾病及继发病变的基础,临床上十分多见,目前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均不是真正针对椎间盘退变的病理生理过程.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作为椎间盘退变治疗的一种新方法,从根本上阻止和逆转椎间盘退变,必将成为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佳途径.

    作者:闫亮;陈其昕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散瘀接骨精辅助治疗闭合性骨折

    目的:观察散瘀接骨精在辅助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中对缩短患肢疼痛、肿胀、骨折愈合时间的作用.方法:234例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四肢闭合性骨折患者,男134例,女100例,年龄6~84岁,按随机方法分两组治疗.对照组120例,患肢以石膏、夹板或牵引固定制动等常规处理;治疗组114例,加用散瘀接骨精湿纱布外敷患处,隔日以注射器注入10~20 ml散瘀接骨精至纱布,4周1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患肢疼痛、肿胀、骨折愈合时间等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10个月,平均8.5个月,治疗组患肢疼痛、肿胀、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散瘀接骨精辅助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具有明显的消肿止痛功能,能促进骨折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缩短疗程,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廖瑛;周荣初;王晓旭;羊明智;黄红林;刘宁;袁文勘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针内固定术后局部出现骨化性肌炎5例

    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针固定术后局部出现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鲜有报道,我科自2003年1月-2005年9月共发生5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纯勇;赵春鹏;李胜宾;张喜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结肠、膀胱造瘘、褥疮和入路附近皮肤挫伤感染期间复杂性髋臼骨折的处理

    复杂性髋臼骨折(complex acetabular fractures,CAF)为高能量损伤,受损同时往往合并有严重的内脏器官或皮肤软组织损伤,治疗抢救过程中又可能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复杂性髋臼骨折尽量争取早期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合并有结肠、膀胱造瘘、褥疮和入路附近皮肤挫伤感染的复杂性髋臼骨折,如何确定手术指征、争取手术时机、采用合理的术式、改善患者愈后生活质量是复杂性髋臼骨折治疗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牛云飞;王家林;张春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四种步态负载下髋臼记忆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髋臼后壁骨折ATMFS(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内固定在4种步态负载情况下(脚跟着地相、单腿站立位开始相、单腿站立位中期相、单腿站立位结束相)的应力分布和骨折端移位及头臼接触应力与接触面积变化,为髋臼后壁骨折的ATMFS内固定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ATRAN 2005 R2软件建立包含头臼作用力及所有跨髋肌肉收缩力的完整髋臼、后壁骨折及ATMFS坚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上对髋臼后壁骨折在4种步态负载情况下,对ATMFS固定及无固定2种方法的工作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并以完整髋臼为对照,分析4种步态下骨折断面的应力、骨折端移位、头臼接触应力及接触面积,评价ATMFS内固定方法固定的效果.结果:①骨折未固定时接触面积小,并在骨折边缘形成应力集中(峰值10.9 MPa);随着骨折复位ATMFS固定,接触面积增大,接触压力随之减小,应力集中趋于缓和.②ATMFS所产生的记忆聚合应力,致髋臼软骨下骨发生收缩变形(1.93 × 10-6~3.48×10-5m),使髋臼的负重顶区更多地参与了头臼之间接触.③ATMFS固定时4步态生理负载下,骨折端移位分别为0.0319、0.0477、0.037 2、0.0289 mm,所有移位均在安全范围内.④ATMFS固定时,各步态中骨折断面主要为记忆压应力,接近于生理载荷,仅近髋臼窝边缘处骨折面表现为张应力.结论:髋臼后壁骨折ATMFS固定牢固可靠,能有效地降低头臼间的接触应力,增加接触面积,维持骨折断面接近正常生理载荷的记忆应力,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是临床中值得推广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汪光晔;张春才;禹宝庆;王家林;许硕贵;苏佳灿;牛云飞;张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

    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属高能量伤所致,软组织损伤重,骨折移位明显,复位及固定难度大,感染发生率高,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多见[1].我院对1997年6月-2006年3月收治的56例开放粉碎性胫腓骨骨折患者,在严格清创的基础上,应用AO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建东;孟祥路;贾群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多段粉碎性骨折

    自2003年1月-2005年8月采用骨折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多段粉碎性骨折18例,早期行CPM功能锻炼,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曲天义;赵春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骨关节炎早期的Ⅱ型胶原代谢产物

    骨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渐进性破坏为特点的、普遍的致残性疾病.临床上需要一些早期即可以测量的、敏感的、特异性的标志物来诊断疾病.软骨的主要组成是Ⅱ型胶原,所以其合成和降解所产生的生物学标志物已成为研究重点.对关节滑液、血清、尿中的生物学标志物的检测可以早期诊断疾病、监测疾病的发展、了解机体对治疗药物的反应.Ⅱ型胶原合成的产物包括:Ⅱ型胶原C前肽、ⅡA型胶原N前肽.Ⅱ型胶原降解产物包括:Ⅱ型胶原C端肽、Ⅱ型胶原新抗原表位、Ⅱ型螺旋、单克隆抗体C2C结合肽段、可氰溴化的9.7肽段、Ⅱ型胶原-1和硝化的Ⅱ型胶原-1.本文仅对Ⅱ型胶原合成、降解所产生的生物学标志物与早期骨关节炎之间的关系加以阐述.

    作者:班吉鹤;赵建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改良联合入路治疗复杂性髋臼骨折

    髋臼骨折一直是骨折治疗中的难点,随着髋臼骨折患者的增多和对髋臼骨折认识的提高,髋臼手术的技巧不断提升。

    作者:禹宝庆;张春才;苏佳灿;王家林;孙建伟;许硕贵;胡海波;刘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椎弓根内固定加椎间植骨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伴椎管狭窄症

    2002年5月-2005年3月对我院通过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不稳伴椎管狭窄症32例进行了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温晓阳;廖世文;杨勇;袁永忠;严宜琦;廖劲松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儿童外伤性斜颈17例治疗分析

    小儿先天性斜颈多见于新生儿,临床诊断容易,其治疗临床报道较多.而儿童头颈部外伤后,出现类似先天性斜颈的现象,暂时称其为儿童外伤性斜颈,临床未见报道.自1992-2004年,本院共收治该类患儿17例,经颈椎牵引、推拿等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何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