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糜涛;张彩;许晓群;牛家峰;李新建;王雪楠;殷延河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 血液透析, TH1/TH2类细胞因子
摘要:目的 探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不同用法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对免疫功能紊乱状态的改善情况.方法 慢性肾衰竭维持血透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20例.A组:给予rh-EPO,每周1次皮下注射;B组:给予相同剂量rh-EPO,每周分2~3次皮下注射;C组:对照组,不用rh-EPO.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用RT-PCR检测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TNF-α,Th2型细胞因子IL-4、IL-6、IL-10mRNA水平的表达.同时观察3组患者治疗期间感染发生率.结果 主要免疫学检测指标于药物治疗前在A,B和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A、B两组病人治疗8周后,IgG显著升高,TNF-α、IL-4、IL-6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B两组之间未见到明显差异.未检测到IFN-γ、IL-2和IL-10 mRNA的表达.结论 rh-EPO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使Th1/Th2平衡向Th1方向转化;致炎因子IL-6、TNF-α表达显著降低,降低感染发生率.采用rh-EPO一次大剂量皮下注射与每周多次小剂量注射对免疫功能影响没有明显区别.
济宁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2005~2006年济宁市城乡成年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济宁城区成年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工作.方法 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济宁市3个不同类型社区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184人,代谢综合征罹患率较高,居民超重肥胖率分别高达41.8%,15.2%,高血压的罹患率为21.7%,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的罹患率分别为29.3%和33.2%,空腹血糖异常率达10.3%,能量摄入达到推荐适宜摄入量(RNI)的101.2%~108.8%,油脂摄入过高,三个社区居民膳食中脂肪供能百分比分别平均为36.7%、33.4%和29.9%.结论 社区居民代谢综合征罹患率较高,膳食营养不平衡,能量充足,脂肪摄入过多.

    作者:谷贻光;王宁;常茜;黄德苓;纪德尚;汪之顼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辨证施治改善血液透析病人生活质量的体会

    目的 观察辨证施治对血液透析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除正常的综合治疗外,对施教组进行4周的健康教育,同时将施教组60例分七型进行辨证施治及辨证食疗,并对治疗前后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施教组60例患者各项症状均有改善,生活质量有一定改善.结论 对血透患者,加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可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作者:桑艳;李书耀;周伟;周金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物理疗法并手法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物理疗法并手法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超短波、温热磁及手法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结果 加用超短波、温热磁及手法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56例比常规治疗的52例患者有效率高,症状消失时间短.结论 超短波、温热磁配合推拿疗法是治疗小儿腹泻的较好方法.

    作者:郑俊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不同用法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对免疫功能紊乱状态的改善情况.方法 慢性肾衰竭维持血透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20例.A组:给予rh-EPO,每周1次皮下注射;B组:给予相同剂量rh-EPO,每周分2~3次皮下注射;C组:对照组,不用rh-EPO.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用RT-PCR检测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TNF-α,Th2型细胞因子IL-4、IL-6、IL-10mRNA水平的表达.同时观察3组患者治疗期间感染发生率.结果 主要免疫学检测指标于药物治疗前在A,B和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A、B两组病人治疗8周后,IgG显著升高,TNF-α、IL-4、IL-6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B两组之间未见到明显差异.未检测到IFN-γ、IL-2和IL-10 mRNA的表达.结论 rh-EPO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使Th1/Th2平衡向Th1方向转化;致炎因子IL-6、TNF-α表达显著降低,降低感染发生率.采用rh-EPO一次大剂量皮下注射与每周多次小剂量注射对免疫功能影响没有明显区别.

    作者:糜涛;张彩;许晓群;牛家峰;李新建;王雪楠;殷延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严重肝外伤32例救治体会

    目的 总结严重肝外伤的处理经验.方法 对1991年1月至2007年5月经治的32例严重肝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损伤程度、手术方式、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肝外伤Ⅲ级16例,Ⅳ级11例,V级5例.行单纯修补缝合6例;大网膜填塞加缝合9例;明胶海绵填塞加缝合6例;纱布填塞3例;不规则肝段切除7例,规则右半肝切除1例.痊愈25例,死亡7例,其中死于大血管破裂失血性休克4例,死于颅脑外伤、肝创面再出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各1例.8例发生近期并发症,其中再出血2例,均再次手术止血.膈下感染2例,胆漏1例,肝脓肿1例,应激性溃疡1例,急性肾衰1例.结论 尽早明确诊断,尽快救治失血性休克,是降低严重肝外伤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霍景山;陈积圣;郭英;陈汝福;张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并发症护理体会

    外科手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脾切除术是临床上防止各种原因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解除脾功能亢进有效的手术方式[1].本院自1996年12月至2006年12月共施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脾切除术92例,其中术后发生并发症30例,现对其发生原因、预防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秦素萍;董孟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枣庄市颅脑创伤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探讨本地区颅脑创伤的易发因素.方法 对本地区2003年11月至2004年11月颅脑创伤住院病人抽样调查和本院1994年10月至2004年10月颅脑创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交通伤是主要致伤原因,占58%,其次是坠落伤,占12%,打击伤占19%,其他原因占11%.结论 安全意识缺乏等是本地区颅脑创伤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李永涛;唐蕾蕾;魏增华;国庆英;赵序元;孙延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泰必利与奋乃静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泰必利(硫必利)对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服用小剂量泰必利与小剂量奋乃静治疗2~3周.用阳性症状量表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以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泰必利组有效为72%,奋乃静组为42%,泰必利组较奋乃静组疗效明显.结论 小剂量泰必利对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优于奋乃静,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张静;杨位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选择区域性神经缝合法的解剖依据和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选择区域性神经缝合法的解剖依据.方法 应用选择区域性束组缝合法,对20例27条前臂远端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完全离断进行治疗.结果 随访30个月,总有效率为88%,正中神经优良率为78.56%,尺神经优良率为53.84%.结论 选择区域性神经缝合法治疗神经离断效果满意.

    作者:马爱军;朱建民;刘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脑缺血后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尼龙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缺血后3h、6h、24h、7d、14d时,HGF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大鼠缺血后3h,缺血侧脑组织开始出现HGF表达,7d时明显增多,14d时密集表达.各时间点HGF的表达主要集中在梗死灶周围.结论 脑缺血后可上调HGF在大脑的表达,HGF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发展及修复过程.

    作者:杨燕;李宪章;何华;张爱梅;毛庆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福莫特罗吸入剂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福莫特罗吸入剂对儿童哮喘的疗效.方法 60例哮喘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吸入激素抗炎治疗,治疗组加吸福莫特罗粉4.5μg bid..观察临床疗效、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和呼气峰流速变化,疗程12周.结果 吸入福莫特罗能提高疗效,显著改善呼吸容积和呼气峰流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应用福莫特罗吸入剂治疗儿童哮喘安全有效.

    作者:苑修太;吕爱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42例早期救治体会

    重症急性胰腺炎(serere actue paticreatitis,SAP)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多器官损害性疾病,其临床过程凶险,常伴有多种并发症,总体死亡率在20%~25%[1].SAP病程早期,即出现难以控制的器官功能衰竭,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是其第一个死亡高峰期,规范和细化SAP的早期治疗是进一步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之一.

    作者:张建庆;姜庆贺;张晋芬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依达拉奉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局灶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插线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观察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依达拉奉治疗组脑梗死范围、脑含水量、神经功能评分、病理组织学改变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依达拉奉治疗组以上各项指标均较MCAO对照组有显著性的改善.结论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马福元;张林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整合素连接激酶(ILK)与胃癌的发生、侵袭和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对112例胃癌及76例正常胃粘膜组织的ILK进行检测.结果 胃癌组ILK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差异具显著性(χ2=8.962,P<0.05);在胃癌浸润超过肌层组明显高于未超过肌层组(χ2=7.928,P<0.05),伴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χ2=9.260,P<0.05).结论 ILK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胃癌的发生、侵袭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作者:王舟;王学春;李继锋;梁桂华;王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2426例脂肪肝与相关疾病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脂肪肝在体检人群发病情况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 对2005年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经B超肝脏检查诊断为脂肪肝的2426例患者进行有关病史采集、身高、体重、血脂和血糖等检查 ,根据年龄大小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并进行分析比较脂肪肝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11940人群中B超检出脂肪肝2426例,检出率为20.32%;其中青年组664例,检出率11.15%,中年组1189例,检出率26.55%,老年组573例,检出率38.02%.三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并存疾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患病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脂肪肝易发于中老年,年轻化趋势明显.

    作者:刘宏;贺凤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灵芝孢籽粉对小白鼠脾脏胸腺重量的影响(摘要)

    用灵芝孢籽粉和贞芪扶正颗粒对小白鼠脾脏、胸腺的重量进行比较试验,提示具有免疫功能的作用.材料和试剂:灵芝孢籽粉由芜湖市博英制药有限公司提供.贞芪扶正颗粒(以下称贞芪)由甘肃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60428.

    作者:王立银;孙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促肝细胞生长素对肾缺血-再灌注大鼠肺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时肺损伤的病理变化,并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Factor,pHGF)对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Ⅰ组)、缺血再灌注组(Ⅱ组)、缺血再灌注前pHGF干预组(Ⅲ组)和缺血再灌注后pHGF干预组(Ⅳ组).用无损伤动脉夹钳夹大鼠双侧肾蒂45分钟制成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RIRI)模型.假手术组只暴露双肾,不钳夹肾蒂.Ⅲ组和Ⅳ组分别在术前和术后腹腔注射pHGF50mg/kg.检测术后12h血清IL-1β和Scr的浓度及肺组织干湿重比变化,病理切片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Ⅰ组血清IL-1β、Scr水平均为低,Ⅱ组各值均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各项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Ⅲ组和Ⅳ组各项数值较Ⅱ组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均P<0.01).Ⅱ组肺组织干湿重比值较Ⅰ组明显降低,Ⅲ组和Ⅳ组均较Ⅱ组上升,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均P<0.01);缺血再灌注12h肺组织病理改变严重,有明显肺泡内和肺间质水肿及炎症细胞的浸润.pHGF干预后,肺脏形态学改变明显减轻;各项指标在Ⅲ组和Ⅳ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肾缺血再灌注后释放的细胞因子IL-1β可致急性肺损伤,pHGF对其既有保护作用又有治疗作用.

    作者:毕宁康;岳屹囡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深Ⅱ度烧伤磨痂治疗体会

    2005年4月至2006年10月,我们对18例深Ⅱ度烧伤患者进行了磨痂治疗,效果较满意,应用这一方法治疗烧伤体会如下.一般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3~65岁;天然气爆炸烧伤10例,热液烧伤3例,柴油火焰2例,强酸2例,强碱1例;躯干四肢烧伤13例,头面部烧伤5例;面积12%~58%,均为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13~21d.

    作者:祝芳振;郭晓红;李国;曲文博;张波;邵珠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济宁市某县麻疹暴发实验室诊断结果分析

    目的 摸清麻疹暴发的原因及发病特点,为控制麻疹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捕获法,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进行麻疹、风疹IgM抗体检测,同时,对孕妇血清标本进行IgG抗体检测.结果 该县408例麻疹疑似病例IgM抗体阳性率为91.18%,风疹IgM抗体全部阴性,说明该县属麻疹暴发.其发病特点是:0~10岁、20~30岁年龄组发病较高,其发病构成比分别为45.71%(170/372)、30.38%(113/372).性别上总体无显著性差异,但20~25岁年龄组,女性发病较高,其发病比例,男女之比为1:2.9(14/41),同时,在疫区采集的未发病的孕妇血清标本,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仅为25%(7/28).结论 该县以0~10岁、20~30岁年龄组发病较高,存在着麻疹流行的危险因素.因此,首先,应加强该年龄组、尤其2岁以下幼儿和育龄妇女的麻疹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其次,应加强基层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确保麻疹疫苗的接种质量.同时也要加大麻疹保护性抗体的监测力度,随时掌握全市不同年龄组人群的麻疹免疫水平,为制定全市的麻疹免疫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作者:赵福河;唐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脂康胶囊与帕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疗效比较

    目的 观察血脂康胶囊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调脂效果.方法 79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血脂康组(37例,0.6g,2次/d)与帕伐他汀组(42例,10mg,1次/d).服药前与服药8周后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 服药8周后,血脂康组与帕伐他汀组患者的TC比用药前降低,降幅分别为21.7%(P<0.05)与21.9%(P<0.01);患者LDL-C也比用药前降低,降幅依次为34.9%(P<0.01)与33.2%(P<0.01);血脂康组患者TG比用药前下降20.1%(P<0.01),而帕伐他汀组患者血清TG仅降低8.5%(P>0.05).结论 血脂康胶囊能够显著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清TC、LDL-C与TG水平,可有效地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调脂治疗.

    作者:王俊平;高允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济宁医学院学报杂志

济宁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济宁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