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杰;杨小霖;张文胜;马汉祥;杨宗斌;饶艳;杨经文;罗南富;李杰;刘进
目的 探讨脊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20~280 g,采用结扎坐骨神经干的方法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随机分为4组(n=10),Ⅰ组及Ⅱ组暴露坐骨神经干,分别于术后1 d开始鞘内注射选择性nNOS抑制剂7-NI 60 μg[溶于20%二甲基亚砜(DMSO)]10μl)、20%DMSO 10μl,1次/d,连续6d;Ⅲ组及Ⅳ组制备CCI模型,分别于术后1 d开始鞘内注射7-NI 60μg(溶于20%DMSO 10μl)、20%DMSO 10 μl,1次/d,连续6 d.分别于CCI前1 d、CCI后1、3、5、7 d时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于CCI后7 d,各组分别取5只大鼠,取术侧L_(4~6)背根神经节,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nNOS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Ⅰ组和Ⅱ组比较,T_(1~4)时Ⅲ组和Ⅳ组术侧后肢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P<0.05),背根神经节nNOS蛋白及mRNA的表达上调(P<0.05);与Ⅲ组比较,T_(1~4)时Ⅳ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背根神经节nNOS蛋白及mRNA的表达上调(P<0.05).结论 脊髓nNOS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
作者:张丽;孙涛;傅志俭;宋文阁;贾明睿;魏广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在实施区域阻滞麻醉时,严重的并发症莫过于局麻药中毒诱发的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因没有特效救治措施,仅可进行一般性的心肺复苏支持,被动地等待过量的药物从机体排出,往往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患者死亡.
作者:宋琳琳;许幸;吴新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调控吸入麻醉药常用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生命体征旋转挥发罐的刻度而达到所需的麻醉深度.与麻醉药效应相关程度较高的为吸入麻醉药的有效血药浓度~[1],由于挥发罐流出的药物首先要在麻醉环路形成一定的浓度,再在肺泡内形成一定的浓度,麻醉药经过两次缓冲才能进入血液,旋转挥发罐刻度并不能准确地调控血药浓度.
作者:吴琦;刘瑞芳;赵连英;张芳;类维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20%脂肪乳剂对骨科手术患者0.5%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后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骨科单侧上肢手术患者24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体重65~80kg,随机分为2组(n=12):NaCl溶液组经10 min静脉注射0.9%NaCl溶液1.5 ml/kg;脂肪乳剂组经10 min静脉注射20%脂肪乳剂1.5 ml/kg.随后在超声定位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鞘穿刺,注射0.5%罗哌卡因30 ml.于给予罗哌卡因后2、5、10、15、20、30、45、60、90、120 min时各采集肘正中静脉血样3 m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罗哌卡因浓度,绘制血浆罗哌卡因浓度-时间曲线,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与NaCl溶液组比较,脂肪乳剂组给予罗哌卡因后45~120 min时血药浓度升高,血浆罗哌卡因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增大(P<0.05或0.01),血浆峰浓度和血浆浓度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注射20%脂肪乳剂可增加骨科手术患者罗哌卡因在血浆中的分布,减少其在组织中的分布,从而降低毒性反应.
作者:陆捷;江伟;王爱忠;王圆;万丽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鞘内置管术为鞘内连续给药和收集脑脊液提供了便利,且便于行为学的观察,在动物实验中应用广泛.1976年Yaksh等~([1])报道了经寰枕膜鞘内置管术,但该方法存在术后死亡率和瘫痪率高等弊端~([2-3]);此后相继出现了经胸段鞘内置管术和经腰段鞘内置管术~([4-5]),均具有置管位置准确和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是也存在缺点,如经胸段鞘内置管术操作复杂.
作者:章沿锋;张小洺;姚尚龙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吗啡肽-2(EM-2)是μ受体的特异性内源性配体,是体内重要的痛觉调节物质,可以抑制伤害性刺激的上传.急性心肌缺血可诱发心肌代谢功能障碍,还可诱发心绞痛,这种伤害性刺激沿内脏感觉神经纤维向中枢传递,引起轴突释放含有神经肽的囊泡,使伤害性感受器敏感化~([1]).
作者:丁建英;蒲栋;张志军;郭政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可弯曲喉罩用于鼻内镜手术患者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鼻内镜手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体重51~83 kg,性别不限,随机分为2组(n=30):气管导管组(T组)和可弯曲喉罩组(F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维库溴铵、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诱导.T组置入气管导管;F组置入可弯曲喉罩,然后行机械通气.静脉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术中维持BIS 40~55,维持MAP基础值60%~70%,必要时静脉输注硝酸甘油1~3μg·kg~(-1)·min~(-1)和艾司洛尔20~30μg·kg~(-1)·min~(-1)行控制性降压.术毕待患者清醒后拔出气管导管或可弯曲喉罩.于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即刻、置人气管导管或喉罩后1、3、5 min和拔出气管导管或喉罩即刻记录SP、DP和HR;于置入气管导管或喉罩后5、30 min和拔出气管导管或喉罩前即刻记录P_(ET)CO_2、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和SpO_2;记录术中需要控制性降压情况、苏醒时间、患者清醒到拔出气管导管或喉罩前呛咳的发生情况和术后24 h内咽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组比较,F组置人喉罩后各时点和拔出喉罩即刻SP、DP和HR降低,置人喉罩后各时点和拔出喉罩前即刻气道峰压降低(P<0.05),平均气道压、P_(ET)CO_2和Sp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需控制性降压率降低,苏醒时间缩短,呛咳和咽痛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可弯曲喉罩用于鼻内镜手术时,可降低对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干扰,有助于麻醉恢复,且不良反应较少,其效果优于气管导管.
作者:李梅;李天佐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高压氧预处理对老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Nogo mRNA、Nogo-A及NgR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改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42只,月龄14月,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n=6)、高压氧组(H组,n=1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n=12)和高压氧预处理组(HOP组,n=12).H组和HOP组每天置于高压氧舱内1h,氧压为0.2 MPa,连续5 d,后1次高压氧处理后24 h时I/R组和HOP组采用改良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全脑缺血10 min.再灌注24 h时H组、I/R组和HOP组随机取6只大鼠断头取脑,分离大脑皮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ogo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Nogo-A及NgR蛋白的表达水平.余大鼠自由喂养5 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认知功能.结果 与C组比较,I/R组和HOP组认知功能降低,Nogo mRNA及Nogo-A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H组和HOP组认知功能提高,Nogo mRNA及Nogo-A蛋白表达下调(P<0.05).各组NgR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预处理通过抑制脑皮质Nogo mRNA及Nogo-A蛋白表达上调,改善老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认知功能.
作者:邹磊;刘丹彦;雷蕾;吴会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与传统解剖定位法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性别不限,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n=30):单靶点组(S组)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周围注射21 ml局麻药;三靶点组(T组)超声引导下在锁骨上臂丛神经与锁骨下动脉相接位置的下方注射7 ml局麻药,再2次(各7 ml)调整穿刺针的位置形成以臂丛神经为中心的扇形注射;传统解剖定位组(A组)取锁骨中点上1 cm左右为穿刺点,注射21 ml局麻药.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的混合液.记录各组操作时间和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支配区域痛觉消失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的阻滞程度及切皮时的麻醉效果,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A组相比,T组操作时间延长,尺神经分支配区域痛觉消失时间缩短,S组和T组麻醉效果满意率升高,镇痛持续时间延长,尺神经、正中神经的阻滞完全率升高(P<0.05);与T组相比,S组操作时间缩短,尺神经分支配区域痛觉消失时间延长(P<0.05);三组桡神经阻滞完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刺破血管4例,轻度局麻药中毒1例,S组和T组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 与传统解剖定位法相比,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麻醉效果较好、镇痛持续时间较长,且并发症较少;三靶点注射法的操作时间较单靶点注射法长,但对尺神经的阻滞较快且完全.
作者:谢红;傅志海;王琛;陈培敏;倪勇;吴雪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基因重组腺病毒(rAd5/NR2B)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雌性SD大鼠40只,体重180~200 g,随机分为4组(n=10):对照组(C组)、rAd5/NR2B镇痛免疫组(rAd5/NR2B组)、神经病理性痛组(SP组)和rAd5/NR2B镇痛疫苗+神经病理性痛组(rAd5/NR2B+SP组).C组和rAd5/NR2B组分别胃内灌注生理盐水0.1 ml和rAd5/NR2B镇痛疫苗1×10~8 PFU,2周后重复灌注.SP组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1周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rAd5/NR2B+SP组胃内灌注rAd5/NR2B镇痛疫苗1×10~8 PFU,2周后重复灌注,再1周后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测定大鼠机械缩爪阈值(MWT).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大鼠认知功能,记录潜伏期和游泳速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海马NR2B的表达水平.结果 (1)与C组比较,rAd5/NR2B组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组和rAd5/NR2B+SP组MWT降低(P<0.05);与SP组比较,rAd5/NR2B+SP组MWT升高(P<0.05).(2)各组游泳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rAd5/NR2B组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组和rAd5/NR2B+SP组潜伏期延长(P<0.05);与SP组比较,rAd5/NR2B+SP组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C组比较,rAd5/NR2B组和rAd5/NR2B+SP组海马NR2B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组海马NR2B表达上调(P<0.05);与SP组比较,rAd5/NR2B+SP组海马NR2B表达下调(P<0.05).结论 rAd5/NR2B疼痛疫苗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杨少兵;王公明;杨辉;高峰;田学愎;刘希江;罗婷;田玉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颌面外科头颈部手术中,患者头位的改变和手术操作可导致喉罩移位,从而影响气道管理的效果.此类手术的气道管理,经常使用可弯曲喉罩(FLMA),虽然其结构与普通喉罩相似,但通气管更加细长并可任意弯曲.双管喉罩(PLMA)为第三代喉罩,它在普通喉罩基础上增加了背部的套囊和食管引流管,也可用于颌面外科头颈部手术~([1]).
作者:杨旭东;韩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异氟醚预处理和异丙酚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4组(n=9):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氟醚预处理组(Ⅰ组)、异丙酚预处理组(P组)和异氟醚预处理联合异丙酚预处理组(I+P组).Ⅰ组异氟醚预处理方法:吸入1.6%异氟醚10 min,停止吸入5 min,共重复2次;P组异丙酚预处理方法:静脉输注异丙酚37.5 mg·kg~(-1)·h~(-1) 10 min,停止输注5 min,共重复2次;I+P组同时进行异氟醚预处理和异丙酚预处理.预处理后立即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60 min,随后松开进行再灌注,I/R组只进行缺血再灌注.再灌注120 min时每组取1只大鼠,取心肌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各组其余大鼠处死后,取左心室,采用TUNEL法测定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计算凋亡指数,并测定心肌细胞线粒体活性氧(ROS)水平.结果 各组均可见凋亡小体,I组、P组和I+P组心肌损伤程度轻于I/R组.与I/R组比较,I组、P组和I+P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ROS水平降低(P<0.05),而I组、P组和I+P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氟醚预处理或异丙酚预处理及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时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相似.
作者:陶星;李彦平;田鸣;槐庆元;李树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胫骨癌痛大鼠脊髓Toll样受体4(TLR4)及其下游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的变化,探讨TLB4信号转导通路在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雌性SD大鼠72只,体重150~180 g,随机分为3组(n=24):正常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和胫骨癌痛组(BP组).BP组于大鼠左侧胫骨干骺端骨髓腔内注射5μl Walker 256(1×10~5)乳腺癌细胞制备胫骨癌痛模型,S组仅左侧胫骨上端注入Hank液5μl.于接种前(基础状态)、接种后2、4、6、9、12、14、16、18和21 d时行痛行为学评分,测定机械痛阈.于接种后6、12、18 d时行胫骨X线摄片,观察胫骨破坏情况,并于各时点取3只大鼠,处死后取L_(4~6)脊髓,测定TLR4、TNF-α和IL-1β的mRNA表达,各时点另取3只大鼠,处死后取L_(4~6)脊髓,计数TLR4阳性细胞;测定TLR4蛋白表达.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BP组接种后6~21 d时痛行为学评分逐渐升高,机械痛阈逐渐降低(P<0.05),C组和S组各时点痛行为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和S组比较,BP组痛行为学评分升高,机械痛阈降低,TLR4 mRNA和蛋白、TNF-α mRNA和IL-1β mRNA表达上调,TLR4 阳性细胞计数增多(P<0.05或0.01).BP组接种后6 d即可见左侧胫骨上端骨小梁轻微缺损,12 d时多处骨小梁缺损,骨皮质破坏,18 d时胫骨上端双侧骨皮质明显破坏,大片骨质缺损.结论 大鼠胫骨骨髓腔内肿瘤细胞通过激活脊髓TLR4,导致其下游细胞因子大量释放,而诱发骨癌痛.TLR4可能是胫骨癌痛潜在治疗靶点.
作者:刘思兰;杨建平;王丽娜;刘磊;李彩芳;任春光;周静;李伟;江淼;马珍妮;邱桥成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浅低温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犬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犬30只,雌雄不拘,体重14~20 kg,采用枕骨大孔二次注血法制备犬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随机分为5组(n=6),人工脑脊液组(ACSF组):枕骨大孔处注入ACSF 0.5 ml/ks;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制备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维持直肠温度38~39℃;不同时间浅低温组(H_(1~3)组):在第2次注血后分别立即实施8、16和32 h浅低温(33.5℃),随后复温至38~39℃.于第1次注血或注入ACSF前和第2次注血或注入ACSF 5、12和19 d时行整体功能分级(OPC),并采用ELISA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血浆和脑脊液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NO_2~-/NO_3~-的浓度,采用CT血管造影动态测量脑基底动脉直径.结果 与ACSF组比较,SAH组和H_1,2组OPC分级升高,血浆和脑脊液ET-1浓度升高,NO_2~-/NO_3~-浓度降低,基底动脉直径减小(P<0.05),H_3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AH组比较,H_2,3组OPC分级降低,血浆和脑脊液ET-1浓度降低,NO_2~-/NO_3~-浓度升高,基底动脉直径增大(P<0.05),H_1组各时点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_2组比较,H_3组血浆和脑脊液ET-1浓度降低,NO_2~-/NO_3~-浓度升高,基底动脉直径增大(P<0.05).结论 浅低温16~32 h可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犬脑血管痉挛,且随浅低温时间延长该作用增强,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全身和脑组织ET-1水平,升高NO水平,调节脑血管收缩-舒张平衡有关.
作者:王志萍;陈红生;王凤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成年和老龄大鼠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表达和空间分布的差异.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只,按月龄分为成年组(4~6月龄,n=5)和老龄组(24~28月龄,n=5),提取大鼠腓肠肌总RNA.根据编码大鼠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ε亚单位的mRNA序列,设计引物并合成引物对,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腓肠肌组织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ε亚单位mRNA表达量.用四甲基罗丹明-α-银环蛇毒标记大鼠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发标记物发光,观察受体分布情况,并测定受体分布区的面积、长度和宽度.结果 与成年组比较,老龄组大鼠腓肠肌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ε亚单位mRNA表达量降低(P<0.05),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分布区面积、长度和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分布形态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老龄可下调大鼠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表达,但并不改变运动神经轴突末梢与骨骼肌纤维的接触面积.
作者:金荒漠;张欢;杨拔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20~280 g,随机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IP组)和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HO-1抑制剂组(HI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仅在冠状动脉下穿线;IP组于缺血前采用结扎/放松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各5 min,重复3次的方法行缺血预处理;HI组于缺血预处理前1 d腹腔注射锌原卟啉Ⅸ 10 ms/ks,其余同IP组.于再灌注结束时测定心肌HIF-1α、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HO-1活性、SOD活性及MDA含量,计算心肌梗死面积,取动脉血样测定血清TNF-α和IL-6的浓度.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IP组和HI组心肌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血清TNF-α和IL-6的浓度升高(P<0.01);与IR组比较,IP组心肌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血清TNF-α和IL-6浓度降低,心肌HIF-1α和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HO-1活性升高,心肌梗死面积减小(P<0.01);与IP组比较,HI组心肌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血清TNF-α和IL6浓度升高,心肌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HO-1活性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增加(P<0.05或0.01),心肌HIF-1α的mBNA和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预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HIF-1α诱导HO-1活性增强有关.
作者:何祥虎;王焱林;王成天;张宗泽;饶艳;颜学滔;李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抑制大鼠糖皮质激素受体活性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Ⅰ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肝细胞,随机分为3组(n=48):对照组(C组)、重组鼠MIF组(rMIF组)及rMIF+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组,分别于1640培养液、含rMIF20 ng/ml的1640培养液、含rMIF 20ng/ml及L-NAME 100 μmol/L的1640培养液中孵育3 h,随后采用配体结合实验计算大鼠肝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平衡解离常数(Kd),糖皮质激素受体活性与Kd值呈反比.实验Ⅱ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250~300 g,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经右侧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rMIF低剂量组(rMIF-L组)、rMIF中剂量组(rMIF-M组)及rMIF高剂量组(rMIF-H组)分别经右侧股静脉注射rMIF 50、100、200 n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 ml).于给药前即刻(T_0)、给药后5min(T_1)、3 h(T_2)、6 h(T_3)、12 h(T_4)及24 h(T_5)时测定血清NO_2~-/NO_3~-水平.结果 实验Ⅰ与C组比较,rMIF组和rMIF+L-NAME组Kd值增大(P<0.05);rMIF组和rMIF+L-NAME组K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Ⅱ T_0~5时4组大鼠血清NO_2~-/NO_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F抑制大鼠肝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活性的机制与NO无关.
作者:卜敏;景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脂肪乳剂复合肾上腺素对布比卡因诱发兔心脏停搏的复苏效果.方法 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4组(n=6),麻醉下行气管插管,开胸暴露心脏,麻醉给药后60 min,经耳缘静脉注射布比卡因10 mg/kg,心跳停搏后行胸内心脏按压,限定按压时限30 min,同时Ⅰ组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8 ml/ks 10 min;Ⅱ组静脉输注长链脂肪乳剂8 ml/kg 10 min;Ⅲ组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8 ml/ks 10 min,同时静脉注射0.1%肾上腺素25 μg/kg后静脉输注0.1%肾上腺素120 min,维持MAP 80~90 mm Hg;Ⅳ组静脉输注长链脂肪乳剂8 ml/kg 10 min,同时静脉注射0.1%肾上腺素25 μg/kg后静脉输注0.1%肾上腺素120 min,维持MAP 80~90mm Hg.肾上腺素极量为8μg·kg~(-1)·min~(-1).记录开始复苏后30 min内和120 min内兔生存情况,记录Ⅲ组和Ⅳ组肾上腺素用量.结果 Ⅰ组和Ⅱ组复苏全部失败.与Ⅲ组比较,Ⅳ组开始复苏后120 min内的生存率升高,生存时间延长,肾上腺素用量降低(P<0.05或0.01).结论 脂肪乳剂不仅可有效复苏布比卡因诱发的兔心脏停搏,还可降低肾上腺素用量.
作者:罗中兵;王杨;李文献;王嘉锋;邓小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大鼠尾静脉注射乳化异氟烷的急性毒性并确定其半数致死剂量(LD_(50)).方法 清洁级SD大鼠60只,按雌雄分层随机分为6组,溶媒对照组(C组)和不同剂量乳化异氟烷组(I_(1~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I_(1~5)组分别单次尾静脉注射乳化异氟烷225.6、192.0、163.2、139.2、118.8 mg/ks,以心电图成一直线判断死亡,采用Bliss法计算乳化异氟烷的LD_(50)及其95%可信区间.C组单次尾静脉注射等容积30%脂肪乳.注射乳化异氟烷后观察2周.结果 大鼠单次尾静脉注射乳化异氟烷后出现翻正反射消失、呼吸抑制、心律失常或死亡;乳化异氟烷的LD_(50)为170.76 mg/kg,95%可信区间为153.00~190.56 mg/kg.结论 大鼠单次尾静脉注射乳化异氟烷的LD_(50)为170.76 mg/kg,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呼吸循环抑制.
作者:刘爱杰;杨小霖;张文胜;马汉祥;杨宗斌;饶艳;杨经文;罗南富;李杰;刘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女性,31岁,孕35周,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因活动后胸闷气短,BP升高10 d入院.术前检查:发绀,BP 155/120 mm Hg(1 mm Hg=0.133 kPa),HR 102次/min,杵状指趾,呼吸音粗,NYHA分级IV级,心脏听诊闻及左第2肋间3级双期杂音.
作者:林多茂;卢家凯;卿恩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